开膛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08644578
作者:苏上豪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苏上豪,台湾高雄人。1985年进入国防医学院医学系就读,在繁忙的课业之余从事文艺创作,曾连续获得“源远文学奖”1988年、1989年小说奖第一名。2010年起,受邀于网络“散文专栏作家交流平台”,透过简短的故事,发表有关医学的科普散文迄今。现为台北市博仁综合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

书籍目录

Part 1 故事 Old Tales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
人体的构造
上古开颅术
华佗之外的中医外科
谁是麻醉第一人
人道的外科治疗
整形外科之父
第一堂解剖课
不输血的心脏手术
记得先洗手
Part 2 发现 Discovery
青霉素的励志故事
香豆素逸事
生发水与伟哥
误打误撞铁氟龙
刹车线与下肢静脉曲张
达•芬奇的机器人
女明星与消毒
乱枪打树
缝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Part 3 心跳 Heartbeats
换心的旅程
德国的麻烦
靠运气的主动脉气球泵
过气的医龙
最新疗法其实不新
Part 4 众生 Beings
初体验
故事的真相
高医生的椅子
监护室的鬼话连篇
广告效应
带有歧视的病名
舍与得
外科医生的反省
手术同意书
最后一里路
论医保
医生的预言

作者简介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竟是理发师?
从前人们手术输的是羊血?
达芬奇和外科手术有什么渊源?
手术缝合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求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之父是谁?解剖学之父又是谁?是谁首先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品?又是谁制定了手术前消毒与清洁的程序?这些关于外科手术的种种史料,苏上豪医生通过轻松的故事,将外科医学的始末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医学启蒙的年代。
外科大夫讲述的趣味小历史
台湾科普新秀作家、《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得主苏上豪最新作品
科学松鼠会成员、《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作序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校长 陈汉湘推荐
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翁佳音推荐


 开膛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虽然一本讲医疗的书形容成很有趣味有些不恰当,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虽然这一系列的人名实在是记不下,但里面的故事却都记个大概了。有时候就是这样,矛盾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大家都自说自话,怎么能沟通良好呢?医患的冲突说到底其实不关治疗多少事,而是社会问题。如果在没事之前已经形成对立的话,一有问题出来怎么可能不造成冲突?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是小问题。希望真的在某一天能够缓解。知道了很多医疗方面的小故事真的很有意思。要是多一些这种带趣味性的入门级医疗知识类的书出版就好了。这样方便大家了解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能够帮助医生减少很多麻烦。
  •     开膛史——苏上豪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会让人惊心动魄的以为其内容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各类开膛破肚相关的历史(先入为主的会有一股恶心的感觉)。读完全书,清新后的思考,才是那一剂良药,让你不会呕吐和不适。看着各类和外科有关的历史和传记,被作者的钻研精神所深深的打动。一般而言,动脑和动手协助是分工的(也就是说,思考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不思考),但《开膛史》作者却似乎是例外的——既是外科手术医生,又是《开膛史》研究方面的能手,还对现实与表达有更多自我的思考…,这些特点让我倍感佩服。一般的阅读者很少喜欢看医科类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太过专业普通人阅读起来有难度,二是阅读体验上大受挫折。所有的专业类书籍基本上都存在着这两个问题,但如何对这一困境破局解题则需要作者有莫大的智慧。在这方面集大成者——当年明月可谓首屈一指,其《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就则是重新演绎历史的表达。回过头读这本《开膛史》,我觉得苏上豪和当年明月在方法和策略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解题思路和方向上有趋同的地方。这本书非常棒!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人来说,入门和深入理解一些医学常识、专业词汇和发展历史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首先,书中没有太多生僻的医学词汇,即使个别词汇对非医学类人见到很少,但在作者的补充说明里就可以窥斑见豹,找到熟知的答案。其次,书中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医学典故。如洗手对外科医学的发展历史等就非常科学和专业的解释了当下广告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洗手是饭前饭后的重要步骤”。读完这一篇小文,或许你对洗手这一普通的行为修养会有更多的医学认识了。再次,作者的写作态度非常认真。序言里,作者说到这本书的成书原因,他并不是专业的作者,也不是出过大量书籍的作者。就这么一个人,在你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后,你也能看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处理的认真态度。作者其认真的态度所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所引用的典故均注明出处、每一个人名都附带了英文原版。心里很佩服,因为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专业书中翻译非常一般,而且不注明外文作者英文名及其著作。如杰克和吉克的英文名都是jack,但是刘教授的翻译是杰克,而张教授的翻译是吉克。翻译本是“信达雅”的天地,奈何教授们因其权威的错误而成为学生必须接受的现实!?。二、专业的考证精神。胡适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每一个医学词汇、典故都做了相当多的考证和研究。一些未有定论的典故,作者也是大胆做了假设和预判,并通过详实的论点论据来说明假设存在的可能性。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一个医学词汇和典故本身是可以写一部词典的,但如何生动有趣的通过一篇散文去表达则需要精湛的技术功底和高深的写作能力。当然,读《开膛史》收获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一些常识内容,还有的是通过阅读《开膛史》这本书后看到了作者的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真实、诚恳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案例,他写的书非常好,他的为人处事就更让人津津乐道了。通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医学知识,现如今在大城市里外科手术已经非常科学了;读一本这样的书,对我们以后在这方面的认识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开膛史,不是简单的医学单科历史;读懂它,就读懂了自己的健康法则。作者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可以学习和钻研;掌握好方法,把握好心态,一切不就是自热而然的事吗?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在豆瓣,书名很吸引眼球,原以为又是一本有关开膛手杰克的书,看了简介居然是外科方面的历史进程,加上《心外传奇》作者作序推荐这些标语,有种质量保证的感觉,就赶紧买回来看。不料刚看到李清晨的序,就不禁捏把汗,文章先是对这部作品很正常的小小地介绍了一番,并且给予了一些肯定,但是随即话锋一转,马上指出作者不够客观;评论人物随己喜好:"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免过于偏颇" "这未免大大低估" "有点儿太刻薄了吧" "对XX的点评我也难以认可",如此直白的在开篇表达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想到原作者和编辑看到这里时的抚额状。。。真是有些尴尬呢。。。不过当看到《华佗之外的中医外科》这一篇时,仿佛知道了点什么。。。大概因为我是毕生中医黑,,而你却一直在说什么"中医外科"吧。。。一个多小时读毕,对于重度精神不集中拖延患者的我来说,能好好读完一本书实属难得,当年读《心外传奇》,由于有些部分太过专业,居然有点文献即视感,中途昏睡过多次,最后还好在不断的捡起放下中读完了,而这部随笔小集子,若隐若现的时间线,将外科医学史上的珍珠们串起,再好好给你戴上,末了轻声问你一句:"觉得如何?"扯远了。。。关于医学史,想起最近在看的一部电影《神医》,讲述的是11世纪时欧洲大陆的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那时候Surgeon(外科医)还是Barber(理发师)兼职的,疗效基本看天。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们在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下,无异于在黑夜里摸索中前行,而外科也正是这样缓慢的成长起来的,这之后,麻醉、消毒、显微这些技术的发展,才让现代外科的时代真正开启。作为一名医学生,若素来没有悬壶济世之愿,要如何苦苦在书海中前行?看了这些医生们写的科普性质的史书,突发奇想,若医学院校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专门讲述医学的发展,由各专业的老师们授课,神经外科老师将从新石器时代的颅骨上的钻洞手术讲到现代怎样在导航下准确切除脑部深处的肿瘤,心胸外科老师则告诉花痴《医龙》的小MM们,剧里神化的巴提斯塔手术其实已经惨遭淘汰的"沉痛"事实。。。或许这些历史,能成为普通医学生们渡海之舟,即使在迷茫自己的方向时,这舟也能指引着你继续前行。书中所述前人为外科事业做出的贡献与探索,读来总能让凡人如我心中感到一丝振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外科的未来。正如1948年Penfield在美国神经外科年会上的发言:现代青年外科医生已学会如何娴熟地应用手术刀,能如囊中取物地切除病变而不使病人致残或致死。他们可能以不公平地、轻蔑地态度去看待前人地工作。须知外科技巧精良固然重要,但它仅是手段。切记应戒骄戒躁,自我满足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有长年累月地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普及性科普书籍。。。。
  •     文笔一般,但比较有趣。本来以为是酷刑史,结果读完发现是外科医学发展史。
  •     好玩的有趣的科普的书,没有很专业的知识介绍相反是些历史上的渊源和轶闻。看完我更想重看一遍《怪医秦博士》的漫画啦
  •     谁会想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由理发师来给病人动手术,而人工血管的原材料和不粘锅、Gore-Tex有关。书中有很多类似的小故事,像一本随笔集。以前看过《心外传奇》在心脏外科方面写的更系统全面
  •     外科医生随笔集,历史发展、行业轶事、个人体悟,随便看看
  •     医疗科普。书名是噱头。
  •     没有想象的好看了,看封面还以为起码会介绍介绍手术的各种器械了,然后并没有
  •     二星有點不近人情,但這個三星肯定是水分很大的三星
  •     这是一本和外科历史发展有些关联的专栏合集,对于外科学重大技术革命的主要事件均有涉及,加上作者生动有趣的点评,尤为适合我这种医学白痴却忍不住好奇的人。比如知道了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竟是理发师,也认识到上古开颅术的残忍,拓宽对整形的狭隘认知,了解到解剖学背后的尸体买卖产业链。对于实操性的外科来说,文章提到的“死亡及并发症讨论会”是个非常好的存在。“这种会议讲好听一点,是希望外科医生能记取前车之鉴,看到别人的缺失之后能吸取教训;但说难听一点,是要外科医生在众多同事面前,诚实说出自己的无能为力或是犯下的错误”。这种自我反省的养成教育在习惯性推脱责任及浮躁的当下,尤为重要。
  •     一本书常常是当你熬过了前面的序 后面就顺利多了…
  •     一本普通的科普随笔0 0
  •     外科老师推荐的。医学人文类的书没怎么关注过,但是比较起来更喜欢《只有医生知道》。
  •     虽然和想象中的开膛破肚完全不一样,但也是很有趣味性的科普。
  •     苏上豪,是这本书的作者。刚刚看完,还记得它的作者,或许等两天之后,作者的名字我就记不得啦!但是还是很喜欢这个一手执笔一手执刀的医生,原来外科大夫,也可以这么絮絮叨叨地讲故事,他们也许不干脆不利落,但是和手术室中完全相反的一个性格,才是吸引人的。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了一些,以前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比如说植入身体的人造血管将和防粘锅的材料是一样的,化学真的伟大! 不过与其说化学真的伟大不如说人类真的伟大,他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也有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慢慢的这些思路变成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者这里用办法并不契合,应该用变革才对。而正是这些变革,或许造就新的问题,也或许,改变了人类将要走的路。
  •     科普医学野史。
  •     书名是全书最具文采的地方
  •     科普读物
  •     P.223 新台币对应的人民币数额写错了。
  •     文笔一般
  •     蛮有趣的一本小书,算作医疗科普读物吧
  •     台湾大叔喝着茶翘着腿侃大山,随性,点到即止。
  •     标题党。外科发展小故事集,有点意思。不过人家一个台湾的大夫写的杂文集,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文化之底蕴,可见一斑。
  •     神侃,编排次序有点问题,感觉不那么紧凑。
  •     小故事,有趣。
  •     全麦饼干最早是为了降低男性手淫次数发明的。
  •     浅显了点,就是讲故事而已
  •     文不对题的杂谈
  •     不怎么严谨的科普读物
  •     比《心外传奇》差了一个凳次。
  •     生动的解剖学历史 知道了一些专业课知识之外的东西
  •     虎头蛇尾,开始几张挺开眼界,后面变味了
  •     文化散文曾经在高考中风靡一时,后来遭到打压。 本书也是写给外行人看看的文化故事集锦,当作闲时读物尚可。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医疗实践也是建立在血泪之上的。
  •     非常浅显的医疗史 未涉及任何病理学 一天可读完
  •     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更明白医学进步之不易,医者父母之苦心。不过,本书个文发表月刊杂志读来有趣,整理出书未免索然平淡,不够深刻。
  •     对门外汉来说是不错的科普文。
  •     外科发展史上发生过的一些事件,科普入门
  •     十分有趣的书,让人对医生这个行当心向神往
  •     买的是繁体字,竖版台湾出的原版,如果不是排版加繁体字的阻碍,三十分钟就可以看完。后来多看上又买了电子版。在同类书里,排版精美,内容一般,一种小国小民的自卑与自傲跃然纸上,带有太多的主观,就像喝一杯自来水,有味道,但是味道并不好。
  •     一般,有几个故事不错
  •     赞
  •     一小时翻完有点意思
  •     外科医疗科普文
  •     医学
  •     赞封面~医生写的一些趣事,内容和文笔都挺散漫的,适合闲翻书。
  •     很好看很诙谐的科普小历史
  •     还蛮有意思
  •     看到有人写了我想写的书,而且还写的特别好的时候,这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啊,第一章追溯医学发展史特别棒
  •     外科的传奇……
  •     先看李清晨的序,觉得有点毒舌。看到该书内容时,觉得评价还是挺中肯的。谈不上医疗史或者医学史,看着好玩。
  •     太散了…和心外传奇又重复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