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膛史》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08644578
作者:苏上豪
页数:248页

很有趣味

虽然一本讲医疗的书形容成很有趣味有些不恰当,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虽然这一系列的人名实在是记不下,但里面的故事却都记个大概了。有时候就是这样,矛盾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大家都自说自话,怎么能沟通良好呢?医患的冲突说到底其实不关治疗多少事,而是社会问题。如果在没事之前已经形成对立的话,一有问题出来怎么可能不造成冲突?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是小问题。希望真的在某一天能够缓解。知道了很多医疗方面的小故事真的很有意思。要是多一些这种带趣味性的入门级医疗知识类的书出版就好了。这样方便大家了解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能够帮助医生减少很多麻烦。

不一样的开膛史

开膛史——苏上豪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会让人惊心动魄的以为其内容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各类开膛破肚相关的历史(先入为主的会有一股恶心的感觉)。读完全书,清新后的思考,才是那一剂良药,让你不会呕吐和不适。看着各类和外科有关的历史和传记,被作者的钻研精神所深深的打动。一般而言,动脑和动手协助是分工的(也就是说,思考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不思考),但《开膛史》作者却似乎是例外的——既是外科手术医生,又是《开膛史》研究方面的能手,还对现实与表达有更多自我的思考…,这些特点让我倍感佩服。一般的阅读者很少喜欢看医科类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太过专业普通人阅读起来有难度,二是阅读体验上大受挫折。所有的专业类书籍基本上都存在着这两个问题,但如何对这一困境破局解题则需要作者有莫大的智慧。在这方面集大成者——当年明月可谓首屈一指,其《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就则是重新演绎历史的表达。回过头读这本《开膛史》,我觉得苏上豪和当年明月在方法和策略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在解题思路和方向上有趋同的地方。这本书非常棒!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医学常识的人来说,入门和深入理解一些医学常识、专业词汇和发展历史都是有非常大帮助的。首先,书中没有太多生僻的医学词汇,即使个别词汇对非医学类人见到很少,但在作者的补充说明里就可以窥斑见豹,找到熟知的答案。其次,书中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医学典故。如洗手对外科医学的发展历史等就非常科学和专业的解释了当下广告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洗手是饭前饭后的重要步骤”。读完这一篇小文,或许你对洗手这一普通的行为修养会有更多的医学认识了。再次,作者的写作态度非常认真。序言里,作者说到这本书的成书原因,他并不是专业的作者,也不是出过大量书籍的作者。就这么一个人,在你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后,你也能看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处理的认真态度。作者其认真的态度所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所引用的典故均注明出处、每一个人名都附带了英文原版。心里很佩服,因为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专业书中翻译非常一般,而且不注明外文作者英文名及其著作。如杰克和吉克的英文名都是jack,但是刘教授的翻译是杰克,而张教授的翻译是吉克。翻译本是“信达雅”的天地,奈何教授们因其权威的错误而成为学生必须接受的现实!?。二、专业的考证精神。胡适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做学问,‘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读完《开膛史》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对每一个医学词汇、典故都做了相当多的考证和研究。一些未有定论的典故,作者也是大胆做了假设和预判,并通过详实的论点论据来说明假设存在的可能性。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一个医学词汇和典故本身是可以写一部词典的,但如何生动有趣的通过一篇散文去表达则需要精湛的技术功底和高深的写作能力。当然,读《开膛史》收获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一些常识内容,还有的是通过阅读《开膛史》这本书后看到了作者的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真实、诚恳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案例,他写的书非常好,他的为人处事就更让人津津乐道了。通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医学知识,现如今在大城市里外科手术已经非常科学了;读一本这样的书,对我们以后在这方面的认识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开膛史,不是简单的医学单科历史;读懂它,就读懂了自己的健康法则。作者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可以学习和钻研;掌握好方法,把握好心态,一切不就是自热而然的事吗?

也许医学院应当开设一门《医学史》课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应该是在豆瓣,书名很吸引眼球,原以为又是一本有关开膛手杰克的书,看了简介居然是外科方面的历史进程,加上《心外传奇》作者作序推荐这些标语,有种质量保证的感觉,就赶紧买回来看。不料刚看到李清晨的序,就不禁捏把汗,文章先是对这部作品很正常的小小地介绍了一番,并且给予了一些肯定,但是随即话锋一转,马上指出作者不够客观;评论人物随己喜好:"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免过于偏颇" "这未免大大低估" "有点儿太刻薄了吧" "对XX的点评我也难以认可",如此直白的在开篇表达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想到原作者和编辑看到这里时的抚额状。。。真是有些尴尬呢。。。不过当看到《华佗之外的中医外科》这一篇时,仿佛知道了点什么。。。大概因为我是毕生中医黑,,而你却一直在说什么"中医外科"吧。。。一个多小时读毕,对于重度精神不集中拖延患者的我来说,能好好读完一本书实属难得,当年读《心外传奇》,由于有些部分太过专业,居然有点文献即视感,中途昏睡过多次,最后还好在不断的捡起放下中读完了,而这部随笔小集子,若隐若现的时间线,将外科医学史上的珍珠们串起,再好好给你戴上,末了轻声问你一句:"觉得如何?"扯远了。。。关于医学史,想起最近在看的一部电影《神医》,讲述的是11世纪时欧洲大陆的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那时候Surgeon(外科医)还是Barber(理发师)兼职的,疗效基本看天。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们在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下,无异于在黑夜里摸索中前行,而外科也正是这样缓慢的成长起来的,这之后,麻醉、消毒、显微这些技术的发展,才让现代外科的时代真正开启。作为一名医学生,若素来没有悬壶济世之愿,要如何苦苦在书海中前行?看了这些医生们写的科普性质的史书,突发奇想,若医学院校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专门讲述医学的发展,由各专业的老师们授课,神经外科老师将从新石器时代的颅骨上的钻洞手术讲到现代怎样在导航下准确切除脑部深处的肿瘤,心胸外科老师则告诉花痴《医龙》的小MM们,剧里神化的巴提斯塔手术其实已经惨遭淘汰的"沉痛"事实。。。或许这些历史,能成为普通医学生们渡海之舟,即使在迷茫自己的方向时,这舟也能指引着你继续前行。书中所述前人为外科事业做出的贡献与探索,读来总能让凡人如我心中感到一丝振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外科的未来。正如1948年Penfield在美国神经外科年会上的发言:现代青年外科医生已学会如何娴熟地应用手术刀,能如囊中取物地切除病变而不使病人致残或致死。他们可能以不公平地、轻蔑地态度去看待前人地工作。须知外科技巧精良固然重要,但它仅是手段。切记应戒骄戒躁,自我满足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有长年累月地不断创新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揭开外科医学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令我想起开膛手杰克这位曾令英国上下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人物。其实在看这本书以前,外科医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并没有比杰克好多少,虽然医生穿白大褂,有严谨的职业道德,可剖开人身体这种事,怎么想象都会令我感觉不太舒服。相信有大多数读者会与我一样,对于外科有一定的排斥感,有些人或许会将这份排斥感演变为对医生的隔膜,或者是变相的屈服与崇拜,这些心态或许是来源于外科医生的神秘感。外科与内科不同,大多数治疗需要麻醉,且伴随着疼痛的记忆。因此,当我们与外科打交道时,有很大几率是处在意志模糊不清身体任人摆布的状态,或者是意志清晰眼睁睁看到自己的身体任人处置却无能为力的状态。血与肉在面前翻滚,且伴随着疼痛的记忆总是不太好受的。作者苏上豪就是一位外科医生,却更像是一位熟知病人心理,专为人咨询的心理医生,他用各种典故讲述了外科医学的发展历程,更用风趣幽默的笔调和偶然遇到的一些小故事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医学的世界里。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一口气看完了数个有关外科的小故事,对外科医学了解程度的加深不但没有加重我对外科的反感,反而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外科医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外科这门学科不像内科那样有深远的传承和一开始就崇高的地位,更像是穷人为了能够糊口或改善生活,才不得不偶尔承接为人刮个疥疮之类的小活计。因为起初所需的技术虽然挺简单,大多数理发师都能掌握,但实行者不得不承担风险,万一病人术后感染,没准自己还得赔上性命。早期的法律与人民舆论都用户患者,所以外科医生这一行,没有多少人肯深入研究下去,能糊口且不出错,挣个大钱就差不多了,谁想一辈子干这种倒霉蛋的工作啊。倒是后来内科不少医生对人体器官感兴趣,没事剖几具动物尸体和死尸研究,才逐渐提升了外科的地位。而外科的发展也是从地位提升开始的。内科医生和本就操作部分小手术的特殊裁缝开始针对如何帮助患者解除某方面的痛苦之类的问题进行研究,到后期,当药物学、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进入外科医生平日研究的涉足范围时,才促使外科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许多误打误撞却最终成为广大患者福音的疗法与药剂就是在外科与其他多门学科互相促进下完成的,不粘锅的材料被制成了人工血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做成了伟哥。这些例子如果没有外科医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外科严谨的对于人体器官的分析与深入研究,光靠内科或其他学科绝对办不到。许多听上去很可怕的手术经书内的小故事和比喻一解释,便变得轻松多了。像静脉曲张,微创手术等平常容易与我们或我们周边人打交道的名词,在作者笔下就像1+1=2一样明晰。原来微创这类并不可怕,人体的器官也并不复杂,有些病症看似大面积影响到了身体,实际上只要切除犯病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恢复了。看完这本书,我深深为外科医学中蕴含的知识所折服,器官的取舍,操作的流程,甚至使用的工具,每一件背后都有漫长的故事与深厚的历史积淀,一些看似普通的操作与药物,背后可能牵连着无数先行者的生命。强烈建议外行或内行们阅读这本书。外行读此书,能更了解外科医学,并能克服讳疾忌医的毛病。内行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对同行前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知识与经验更加尊崇,用更好的态度与更完备的知识体系去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借刀医人 逆境下的思量

初看《开膛史》这本书,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以为这是一本史学书籍,当然你也可以指责这本书有“标题党”之嫌,但你静下心来认真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名台湾内科医生的随笔集也可以写得如此精彩。苏上豪能把一本关于医疗的书籍,讲得娓娓动听,确实需要一番功底。换个思维,如果把这本书叫作《内科医生随笔集》,就很难吸引别人眼球,但用《开膛史》作书名,绝对是重口味。这本书定义为大众通俗读物,没有用复杂的医学知识和内科理论来束缚我们的阅读,因为那样会非常枯燥乏味,因为缺少那方面的知识,就很难一气呵成读下去。作者的构思很巧妙,他灵活地在书中运用医学典故,将这本和外科有关的医学书更具可读性,而且这本书也隐含着医患关系的层面,当然这本书的主体还是围绕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并不像内科医生那样受人尊崇,更像是医疗工作者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跟内科医生相比,他们更像是最低阶层的医疗工作者。不过,外科医生低位的提升,就源自自身手艺了,正是他们勇于解剖动物、勇于探索真相,外科医学才得到快速发展。其实,这部分也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逆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但如果你能心态平和的乐观去面对,去积极的思考,天堑变通途完全有可能。《开膛史》实则提醒人们,要勇于解剖自己,锋利的手术刀只需要切除毒瘤,就可以让一个人恢复健康。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枯燥的用理论去吸引你,而是用深厚的历史积淀给读者讲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背后,你会发现《开膛史》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借刀医人,是这本书的主旨。在困境逆境下的思量,是这本书散发出的正能量,读懂这本书,勇于剖析自己,其实就读懂了自身的健康法则。文/阿晨

开膛史

求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之父是谁?解剖学之父又是谁?是谁首先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品?又是谁制定了手术前消毒与清洁的程序?这些关于外科手术的种种史料,苏上豪医生通过轻松的故事,将外科医学的始末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医学启蒙的年代。

外科手术的五万个为什么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小集子;拿在手里很舒服,带出门不会觉得重,看久了眼睛不会疼,一路读过去也不会晕。而且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冒出来,或者一些熟悉的家伙跑出来脱帽致敬。比如mesmerize这个词原来是来自FRANZ MESMER;整形手术为什么要叫plastic surgery;中世纪的人们从疯子脑袋里拿出疯狂之石;青霉素和心脏起搏器。比如阴魂不散的耶和华见证人,no offence。比如临终不抢救,和安乐死。如果你也曾经热衷于医疗剧法医剧,比如美国的HOUSE MD,英国的SIRENS,日本的医龙,这本书会非常好读。尤其是医龙里每集必提的batista手术,到底真的有没有人会做。像这样松散的集子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你在不同场合随手捡起的知识点大致串联起来,但又不会像正式研究那样大费力气。毕竟一本大部头的、充满了拉丁文的XX史实在是太让人泄气了;更何况还要捋着作者和版本一一查验权威性和适时性。每一个我们今天平淡提起的知识,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努力和失败——在外科手术方面、背后都有无数条因为当时技术和知识的局限性而无法留下的生命。这样想来,就不禁开始敬重自己活在21世纪这幸运的现实。

并非你想的那个开膛史

【写完评论才来看豆友们的评论,原来大家一致都以为是讲开膛手杰克的故事,哈哈。】 同事许太婆第一次提到《开膛史》的时候,我以为是讲与开膛手杰克有关的犯罪历史,结果拿到手却发现是一本外科医生讲医疗史,非常失望,但因为是主动要求借来读的,不读就还回去的话,牙尖嘴利的许太婆肯定会不依不饶,无奈之下只好放在抽屉里,心想着什么时候随便翻一翻就还回去。一天下班前在办公室委实无聊,就随手拿出来,看到作者苏医生的自序,嗯,觉得还不错。他就像我印象中台湾人应有的样子,字里行间透出温润、谦和和诚实的态度,不像现在有些作家自序,要么自恋、睥睨一切,或者过度谦虚,得失心太重,要么浮夸,时时故作惊人语,努力证明自己是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有个性,反而落入媚俗的窠臼。正是因为有了这篇自序,我也稍微有了点兴趣去读第一个故事,这篇讲的是外科医生的“祖师爷”,原来竟是中世纪的理发师。这完全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加上苏医生简洁、风趣的文风,顿觉新奇无比,决心一定要把下面的故事读完。我为人很懒惰,平时喜好电影、美剧之类的娱乐,只求刺激,不做深想,读书的兴趣也非常狭窄,把它带回家的时候,恰逢周末两天参加培训,课排得紧凑,但我还是在两天的空余时间里,把它认真的看了一遍。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苏医生用单篇小故事方式结构整本书,每个故事都很短,涉及的范围却很广:各种手术的缘起,疾病的来历和命名,医疗器具的发明,医疗史上各种性格的医生以及它们对医学进步的追求,药物的发明与改进,医学观念的革新与守旧,乃至医患关系,医疗广告,对台湾医保制度的反思,都有涉及。如果单看上列陈述,非医学背景,或对医学不感兴趣的人肯定会大呼无聊,并退避三尺。但苏医生却用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手法,用故事将医学上种种面目乏味的专业术语、专业缘起和发展讲得妙趣横生,真实历史和鲜有人知的野史穿插叙述,医学外各种领域的知识,比如绘画、文学、机械工程、流行的电影电视剧,等等,都拿来引用,历史故事和作者本人的经验也相互渗透,小处着墨,格局又很大。比如,中世纪的很多外科手术是理发师完成的,因为当时正统的医生觉得手上沾血有失尊严;达芬奇出于个人兴趣以及艺术精进的目的而偷偷解剖尸体,留下的一千多张人体及器官图谱反而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石器时代的人已经能够用石制器具凿开人的头盖骨施行开颅手术;中医外科在历史上其实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由于外科医生不如内科医生满腹经纶有才学,因此在务虚和尊崇儒学的古代中国,渐渐没落;由于忽略“洗手”这件小事,在消毒观念未启蒙的年代,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死亡;在目前流行的整形手术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鼻子整形手术,当时对于通奸的刑罚是割去鼻子;解剖史上,有人为了买卖尸体获利,而去搞谋杀;移植心脏手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上,已有想象性的描述,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扁鹊换心”和《聊斋志异》中的“陆判换心”;梅毒这种让人颜面扫地的疾病,在15、16世纪被称为“法国疾病”、“那不勒斯病”、“意大利病”等冠着国家名号的病,是因为当时敌对国互相揶揄……当然,本书最让人感动的是医学史上的那些医生,他们不断追求医学进步,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抗当时主流愚昧的观念,有的为了做成某项手术不顾性命拿自己的人体当试验品,有的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细心研究,做出很多发明。这些医生有的功成名就,名垂后世,有的被迫辞职,被人遗忘,也有投机分子,为后人不耻,在苏医生有趣的叙述中,他们并不是神圣神秘的刻板模样,而是有追求、有情怀、讲道义,同时也是有瑕疵、很固执、会犯错的普通人。医学的诞生源于人类的生老病死这一无法摆脱的命运,病人的种种痛苦和求生欲望刺激着它不断发展,这个过程充满着残酷甚至血腥,人类的脆弱可见一斑。因此医学这个讲求客观和科学的领域,也往往伴随着哲学的沉思和文学的情怀。苏医生充满人性关怀的叙述,也让本书读起来荡气回肠,不输小说。因为是出于猎奇心理借来这本书,所以读的过程中,对《开膛史》这个书名有点疑惑,开始当它是标题党,只为博人眼球,但这是一本心脏外科医生写的外科史,“开膛”一词恰好符合他的专业特征,读完觉得非常适合。当然本书并不是严谨的医学专著,风格也带着台式清新鸡汤文的影子,但对于外行人来说,却能引起对医学这个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行业的浓厚兴趣,比如我自己。平时,我对跟医疗有关的东西完全没有兴趣,生活中都不太主动关注,更不要说读相关书籍,但这本书中种种拗口的病名、药物名、器械名、医疗组织名称,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以后再也不会讨厌药品包装上的说明书了。

台湾心外科医生写的医学史散文集

本书作者是台湾的心外科大夫。本书是一些医学史散文集。侧重点是外科,作者的专业心外科更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领域。往往是从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开始,把人类在相关方面的探索过程写出来。全书比较有趣。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也能读懂。

三颗星都是给搜集的资料

文笔好像没有,搜集的资料可以一看。小故事写到越后面越散,后继无力,买个kindle版的随意看看就可。中信出版社的书,一般般呐。其实看了李清晨写的序,就知道他并不推荐,同行邀写序可能不好意思推辞?虽然写的委婉,哈哈哈。

你们造吗,外科滴历史素酱紫的(李清晨/文)

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的台湾作家不少,但身为医生的台湾作家苏上豪大家一定还很陌生,倘若我不是因为对医学人文方面格外关注,也不会在茫茫文海之中偶然发现《开膛史》这本有趣的书。当《心外传奇》获得了国内科学传播圈内较高的评价之后,我有些膨胀了,想挑战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心外传奇》写前传,即写一本有关外科的历史,那么中文世界里所有涉及这方面的东西我自然不会放过,既然海峡对岸有人写了《开膛史》这样一本书,我自然要想办法将其收入囊中。原本是要托在台湾进行短期学习的好友于莺老师带回来,没承想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慷慨地赠我一本。我虽欣喜于得来全不费工夫,却也深知拿人家手短的古训,该来的一定会来,在《开膛史》简体版付梓之际,编辑老师邀我为新书作序,我自然是欣然领命,焉有不从之理。该社曾成功引进普利策文学奖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在大陆的科普读者中一度引起阅读热潮,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的眼光呢?选中我,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有眼光的出版社也一定是有情怀的,反之亦然。《开膛史》,顾名思义,应该是一部有关开膛破肚的历史,我认为这大概是一本跟《心外传奇》类似的学科史,但通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跟我原本的猜测有很大出入,这本书只能说是跟外科的发展史有些关系,很难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医学史科普作品。全书并未用时间轴线来贯穿,每一篇文章均可独立成章,写法上也是侃侃而谈的轻松架势,全没有医史作者的严肃,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外科史,倒不如说这是一本由外科医生写成的随笔集。由于该书的写作风格与我或其他大陆科普作家的风格明显不同,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一副画面——个儒雅敦厚的台湾大叔用绵软的台湾腔向众人娓娓道来:“你们造吗?外科滴历史素酱紫的……”读这样的作品,宛如品一款淡雅的茶,在悠长的回味里神游八方。事关外科学重大技术革命的几个主要事件,该书均有涉及,每一个小故事都不长,我相信作者通过精心取舍,有意以这种蜻蜓点水似的描摹,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一个事件的主要历史脉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尽可能地将信息压缩,在一本小书的有限空间里呈现更广袤的医学图景,作者成功地做到了将诸多历史事件与个人的感悟揉为一体,浑然天成。但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形式使得有些内容处理得稍显单薄,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未免过于偏颇。比如在《换心的旅程》中作者认为首先完成人体心脏移植的南非巴纳德医生剽窃了美国湘威医生的创意,属于投机行为。这未免大大低估了巴纳德作为先行者的价值,即使在当时的美国,也还是有不少同行盛赞巴纳德的壮举,历史也并没有因此就忽略湘威医生在心脏移植方面所做的更为重要和踏实的基础工作,巴纳德为了那次成功的手术所经历的曲折和付出的代价也非常人所能想象,简单地称其剽窃或者投机,有点儿太刻薄了吧。作者在《初体验》一章中,对吉本医生的点评我也难以认可:作为一名对医学史有较多涉猎的心脏外科医生,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吉本为了发明心肺机用了近二十年的光阴,经历了无数的失败、误解与嘲讽,最终成就了一番开拓性的伟业之后,才离开了心脏外科方面的研究,如果因吉本只做了几个心脏手术就“打退堂鼓”而称其是禁不起压力的反面典型,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外科医生是符合作者标准的了。但话虽如此说,《开膛史》仍不失为一本能让人有所收获的书,和书中大量的精彩之处相比,我指出的这些许不足也算瑕不掩瑜,我也相信国内能够购买这类作品的读者会有相当高的科学素养与甄别能力。我一向认为,学未必致用,就像我虽是为了搜集资料才找到这本书,同时也更看重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是一本能够给诸位带来阅读快感的书,但读者诸君倘在满足了阅读快感之余,尚能在阅读这个文集的过程中有其他斩获,甚至于精神世界亦能因此受到一次洗礼得到一次升华,这也是所有爱书之人都希望得到的结果吧。毕竟医学进步的历程是如此之曲折,医生成长的过程是如此之艰难,当下医患关系的对立是如此之尖锐(两岸莫不如此,只有程度之别),区区一本《开膛史》自然担不起扭转乾坤的重任,但对于一个对医学充满好奇心打算借此一窥医学奥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至少能帮你为医学的世界打开一条狭窄的缝隙,透过这个缝隙,你可以大致领略一下医学世界的无限风光在险峰。李清晨2014年2月25日

不止是“开膛”的“外科史”

瞄了一眼书评,果然,大部分人看到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联想到的是“开膛手杰克”……而“开膛”一词,几乎已成为凶杀、血案的代名词由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惊悚系的书名起得并不算好更何况,书中涉及的外科手术也并不限于“开膛”而已甚至,书中的内容也并非限于外科手术(如“众生”中的许多章内容)就内容而言,适合与《心外传奇》一起阅读同样的故事,《心外传奇》里会讲得更细致及系统毕竟《开膛史》里的文章相对都些较短的(专栏篇幅?),且独立成章特色是书中配了很多插图(不少插图就占了一页)“外科手术”史之外,个人感兴趣的包括:“高医生的椅子”一章提到了一些关于数据,摘录如下: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从19801990昕间,有26名医生、18名护士、27名药师、17名护理人员和其他18名医疗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医院被杀害;另外一份由国际医疗照顾安全协会发布的资料也指出,在美国和加拿大221加拿大家医院的统计,1995年这些医院共发生了42件谋杀、1463件暴力攻击、67件性侵、165件抢劫,另外还有47件持械抢劫,而其中在急诊室也有8例。……如果你认为我引用的数据比较老旧而不具参考价值,那你就错了,201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有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有人持枪入侵,千万一个死亡和一位医生受重伤;而在这件事发生前不久,针对急诊室的护理人员的访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护理人员在急诊室曾受过暴力威胁,而其中有15%曾经受伤。——原来,近年来国内不时发生的“医院暴力”事件,在欧美等国也同样会时不时上演……所以,就别再扯什么“制度”问题了……而“论医保”一章,对国内医保制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以台湾岛这样一省之地,多年丰裕的财政支撑下,却出现“这样低廉又方便的制度却逐渐陷入泥沼,屡屡濒临破产的边缘”(作者语)在国内这么大的范围且各地政府贫富差颇大的背景下如何让医保制度能够良性发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本章中所提及的“瑙鲁故事”,发人深省……

开膛史

求 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


 开膛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