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杂说》章节试读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6
ISBN:9787530618691
作者:潘旭澜
页数:304页

《太平杂说》的笔记-走出梦话 - 走出梦话

中国历代皇帝都自称"受命于天"。这个老调子到清朝也照唱不误,但它的欺骗性与控制力已越来越受削弱。洪秀全不同之处在于,不但"受命于天",还要成为唯一正统宗教的教主。这宗教实际上是土洋混合的洪氏宗教。对其它一切宗教神道,统统称之为"妖",加以排斥和镇压。所以就不只是借"天"之名维护或强化君权,而是君权统治之外再加上神权统治。借迷信宣传造反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使洪秀全更热衷于神权统治。要是杨秀清取代洪秀全.也会继续用"天父附身",统治臣民心灵的。
  当欧洲经过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张扬人文主义,冲破教会枷锁,继而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产业革命使不少国家在工业、商业、军事、教育诸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在中国的洪秀全及其太平军,却要建立一种君权与神权结合的彻底专制主义统治,注定中国必须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君权与神权结合的彻底专制主义,必然排斥文化与科学。洪秀全不分青红皂白,将中国历代典籍一律斥之为"妖书"。尽毁不成,仍不甘心。统统要经他自己抓的机构删改后才可再用,可是到死也未删改出一部。其实他的皇权思想和享乐主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部分。鸦片战争的洋舰、洋枪、洋炮,并没有引起他对近代工业的重视。他连南京城内都不准开店,遑论发展商业。作为连秀才也考不上的小知识者,他对有文化而未参加造反的人,抱着一种强烈的敌视心理,以致他的部下将这些人视之为"妖"而格杀勿论。他当然意识到没有文化、日不识丁的人,更易于接受他的一套。但是,他也知道,他的统治需要一些有文化的人作为工具,于是进南京不久便开科考试。然而,他们的反文化、仇视知识者的作为,加上他们在外国侵略加剧之际造反,为有识之士所痛恨,即使发告示,说逃避考试的斩首无赦,应考的仍寥寥无几。这样的强迫应试,说明很多问题。当时有人就看出:"无读书练达之人"是一大缺憾,"盖天之所不与也"。这个"天"如果作客观规律理解,就有道理。朱元璋造反时比洪秀全更没有文化,但他肯用知识分子,于是打了天下,并且坐稳宝座。然而,他做了皇帝之后,一心只为家天下,搞极端皇权主义,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大杀功臣,使中国没能得到可能的进步。进八十九世纪,在人类文明处于急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洪秀全此种思想态度,他所占领的地盘越大,在位的时间越久,中国与近代化国家的落差必然越来越大。
应该走出梦话,拒绝梦话。这不仅是历史研究健康前进之必需,也是一个社会扶养正气的要求。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201页

敝乡一句方言,大抵写如“天话胡话”,不知与清军和太平天国是否相关。

《太平杂说》的笔记-遥想天京 - 遥想天京

基佬统治世界
分男行女行。这是当时的说法,实际上是男女分开,夫妻分居。有个叫卢贤拔的,镇国侯,第九号人物。他巡视女营,看到妻子,带回府中,团聚两天。有家丁挟私怨告发,卢贤拔便被革爵治罪。这算是还是由于杨秀清力保而从宽处理。冬官又正承相陈宗扬。因夫妻同宿,又要拉知情者下水。双双被斩首。有的将领给儿子写家信。头条是效忠“天国”,第二条便是注意男女分开。可见此事之重要,也说明很客易犯错误。普遍、长期的男女隔离,造成了军官老兵争着与长得文秀的新兵结对子。同性肉体关系远非个别现象。然而,诸王尤其是洪、杨却妻妾成群。这大约只能用反对平均主义的理论,才能解释了。在严禁之下,“天京”有多少分居在男营女营的怨女旷夫?他们过不上合乎基本人性的生活,而洪、杨则妻妾成群,极度纵欲,形成强烈对比。虽然。在1855年3月停止男女隔离制度,准许夫妻团聚,但这种悖反人性的强迫命令,毕竟实行了两年之久。在世界史上,不知有哪个政权,对百姓实行男女隔离?
天京事变时间线
围城中的活剧。从1856年起,爆炸新闻一个接一个。是年9月,最高层内讧和大屠杀,11月石达开回京稳定局势。次年5月石达开被迫出走,lO月洪秀全身边的小丑蒙得恩任正掌率(第二把手)。1859年洪秀全堂弟洪仁玕到京,三级跳地被封为干王,总理朝纲。随后不久,先是断绝李秀成及其部下入京之道,十余天后又封他为忠王。这年,还戏剧性地将杨秀清被杀的那一天定为“东王升天节”,给他平反恢复名誉了。此后几年里,陆续大批地封了二千七百多人为王爵,造成史无前例的奇观。在这奇观中,由洪秀金的两个哥哥出面,收受了难以计数的贿赂。作为这许多活剧的中心人物洪秀全,干了一些不是正常人所能理谕的把戏。

《太平杂说》的笔记-一种心理表演(蒙得恩) - 一种心理表演(蒙得恩)

可见逢迎上意比文韬武略更值钱,也更安全,包赢不输。
太平军没有太监。但蒙得恩在好几年里的地位近似太监总头儿。尽管他穷玩女人,吸食鸦片,为非作歹,但以善于领会、迎合洪秀全心意,善于为洪秀全选美,善于为洪秀垒营造享尽“天福”的条件,加上内讧中立场坚定,从而越级飞升为正掌率、总理朝政,又加中军主将,还荫及儿子。足以说明他逢迎功夫的到家,也表明洪秀全对他的宠信之深。历代凡有太监握重权,都是朝政出大问题的标志。但除了秦朝赵高,似乎没有别人正式出任第二把手,更没有人父子封王。蒙得恩能够如此,并且善终,最重要一条。是他始终忠于洪秀全,是洪秀全所倚仗的大管家。他的最高目标,是“封授高官厚爵”、耀祖荣宗。果然完全达到。可见逢迎上意比文韬武略更值钱,也更安全,包赢不输。
还有一个八卦,太平天国之所以由女官统领内务,首先因为洪秀全比一般的帝王,比男人更不放心,即便是太监。以及,定都之初,曾经找了80个男童进行阉割试验,但因为水平不高,整死了77个,剩下的3个,也残废了。太平天国的技术,达不到自产自销太监的地步,所以内廷官全部是女人。

《太平杂说》的笔记-同路的猛将(罗大纲) - 同路的猛将(罗大纲)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那就是说你比最高领导人高明,这比意见不对更加要不得。
除了不是自己人,罗大纲爱发表不同意见,也是重要原因。洪、杨已决心定都南京,他却唱了很刺耳的反调:“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类矣!”这反调唱得有道理,能引起军中的附和或共鸣。弄得需要出动一批笔杆子每人写一篇《建都金陵论》,将罗大纲这反对意见压下去。说到要不要北伐的问题,他又完全不揣摩上头的意向。直陈自己的见解:“欲图北必先定豫,车驾驻汴,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方)九省,无后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会猎燕都。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臣不敢奉诏。”居然明说不采纳他意见就不接受命令。这是什么态度?!洪、杨结果坚持既定方针,派林凤祥、李开芳孤军北伐(一说,林凤祥、李开芳原先也是天地会首领)。这种公然顶撞最高权威,而且以掼乌纱帽相要挟,就够得上批判治罪。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那就是说你比最高领导人高明,这比意见不对更加要不得。幸好他识相不再旧事重提,免得洪、杨恼羞成怒。但是这些前事,不能不给洪、杨留下深刻印象。不但不能论功行赏地封侯封王,还要将你调来调去,不但无法休整,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在疲于奔命之中将能量消耗掉,直至死在清军之手。

《太平杂说》的笔记-大渡河钟声(石达开) - 大渡河钟声(石达开)

太看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漩流中又厌倦斗争,导致了石达开提早死亡和全军覆灭。
石的智力远高于洪,又长期经常在一起,当然了解洪的为人和此时心思。摆在他面前有几种可能:一,无所作为地让洪氏兄弟杀掉;二,除掉洪仁发、洪仁达、蒙得恩等人,掌握实权;三,取洪秀全之位而代之;四,逃出南京,拉一支军队反清,仍用太平军旗号;五,拉起反清队伍,不用太平军旗号;六,投降清朝。他选择了第四种。有的著作说:“石达开应该顾全大局,他可以用各种方法表白自已,争取天王的信任,甚至暂时不要任何权力。”显然,论者不如石达开了解洪秀全之深。从前面所说可知,石如果能用什么方法表自,岂有不用之理?他在自述里就透露:“洪秀全……有谋害达开之意”。
……
太看重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漩流中又厌倦斗争,导致了石达开提早死亡和全军覆灭。他在陷于绝境中,写信给四川巡抚骆秉章要求停战。并亲往清营企图谈判有关事宜。此前,他已让妻妾五人、幼儿二人自沉于河中,他准备像给骆秉章信中一再说的,以自已一命,求得残部免受大屠杀。然而,他的幻想破灭了。最后被凌迟处死,残部统统被杀,舍命而不能全三军。  ’

《太平杂说》的笔记-谁利用谁(韦昌辉) - 谁利用谁(韦昌辉)

有点聪明,还能是让人看出来的聪明,最傻逼了。
太平军和曾国藩两方面都有人说他(韦昌辉)奸诈、阴险、居心叵测,恰恰说明他的心计不深。不然,就不会被两方面的人都看出来。
两头讨好是没有前途的。
韦昌辉平日,在洪、杨面前都十分驯顺,两头讨好,双面抹壁,如同奴才。杨就是不喜欢他这种作为,要他乖乖一边倒……在韦昌辉,就只有将新仇旧恨埋在心里,等待时机一起算总账。或者说,躺下装死,等有机会来个加倍算清。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取此对策,是他聪明之处。1856年4月,杨秀清又以“天父下凡”名义,找个很可笑的借口,再一次打韦昌辉四十大板,实际上是逼韦摊牌。看看韦被打之后也不能、不敢怎么样。于是,被自己权势弄得自我迷信的杨秀清,真的麻痹大意得忘乎所以了,给韦昌辉等得到了机会。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210页

《太平杂说》的笔记-科举怪胎 - 科举怪胎

老迈衰朽的科举制度受到了哭笑不得的嘲弄:它所孕育的一个怪胎,被抛弃后却怀着特殊的“恋母情结”,在成为一方主宰之时,就急切地要让它按自己的意愿和设计重新焕发青春。
茫茫中国,芸芸童生,进不了学,多如牛毛。人们多以各自的方式,消解了落榜的失意,打断了读书做官的念头,寻求别样生计。可是,老童生洪火秀却与众不同。十七年里四次挫折,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使他仇恨的不是科举制度,而是他的落榜。他要用“让我来考别人”作为报复。在造反后首次占领小城永安时,万事纷繁,可是他却在1852年1月举行考试。当然是洪秀全自已作主考。可是,小小永安,没有逃跑的百姓都被迫参加太平军,有谁来应考呢?那就叫太平军中读过书的人都来考吧。于是,刚被封为南王的冯云山带头应考。考题是:天王万寿诗联。结果,四十多人榜上有名。冯云山为第一名。这次考试,根本不是什么“开国求才”。求才怎么会让造反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开国”元勋冯云山来应考呢?又有一种说法,说这只是为庆祝洪秀全生日。本来,他登极称天王后第一次过生日,尽可以举行特别的迷信仪式,吃喝玩乐,阅兵,比武,或者其它他想得出来的什么玩意儿。可是偏偏都不。而是要举行考试。将生日和考试联系在一起.由我来考别人,这种考试情结是明摆着的。打进南京的当年即1853年,在杨秀清生日时举行考试并由他主持。南京城里没有逃离的读书人。愤于太平军反文明、摧残中华传统文化的暴行,耻于在洪秀金、杨秀清这样的“鼠辈”手下求功名,不愿参加考试。洪、杨不得已而出布告,读书人不应考的要杀头。尽管如此,应考者也很少。有人还利用考试的机会,在考卷里讽刺乃至痛骂,当然都被五马分尸或寸磔了。后来,在韦昌辉、石达开生日时,也都举行过考试,同样由他们分别担任主考。这些考试,都比在永安那次较有准备,较有条规。所以,被视为太平军的正武科举。此外,还举行过一次女科,专要妇女报考。内讧之后,仍继续科举考试,由洪秀全身边的头号奴才蒙得恩任正总裁,会打仗而文化很低的陈玉成任又正总裁,让他们过过瘾。陈玉成被俘后,在清廷大员胜保面前,放着许多显赫的官衔爵号不用,自称“本总裁”,可见最重视的是这个。他自己造反前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要考童生“被斥逐”),其所以重视总裁的虚名,无非是洪秀全科举情结和报复心理在领导集团的延伸和扩散,或者说,由洪秀全造成的一种集体意识。在南京的会试之外,1854年起,还曾在湖北、安徽、福建、江苏、浙江举行过乡试。1861年曾将由洪仁玕主持制定,由洪秀全批准的《钦定士阶条例》刊刻颁布。只是,这个条例并没有实行过。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83页

《太平杂说》的笔记-“天堂”的妇女 - “天堂”的妇女

男女之间严禁做爱,包括夫妻。
所谓“淫”、“淫乱”、“奸淫”,是指一般的男女肉体关系,主要是针对夫妻间通常的做爱。所以。在《禁律》中就规定:“凡夫妻私犯天条者,男女皆斩。”如果夫妻之外,男女爱悦而性交,斩首更是不在话下。当然,主要还是靠男女隔离的办法,也就是“男有男行,女有女行”,将男女完全分开。釜底抽薪,最大限度减少“犯天条”的可能。不但夫妻之间不能有“奸淫”——性生活,即使是丈夫探看妻子,儿子探望母亲,也“只宜在门首问答,相隔数武(步)之地,声音务要响亮”。如果说,在战争中,在军队里,男女分开、夫妻隔离是不得已的办法,有其合理和必要的成分,那么占领南京以后,应该结束了罢。实际上,洪秀全等人也曾许诺老部下,到定都以后就准许夫妻、家人团聚。可是,1853年3月定都南京了,不但军中仍然男女分开,而且将整个南京变成大军营,原来南京的男女居民,也统统实行军事化,分别编入男营、女营。
任用妇女领导妇女,过桥拆板。
洪宣娇原是“绳伎”——走绳子卖艺的女人,长得好看,走江湖见过世面。洪秀全觉得对他造反很有用,就让她改为同姓,认为干妹。一则让她嫁给萧朝贵,搞“政治婚姻”,给萧朝贵这个勇悍不驯的烈马套上络头。二则用来号召、蒙骗妇女参加造反。三则用来出面指挥、管束被蒙骗、裹胁而参加造反的女兵、女将。果然都很起作用。到了南京,在给她当过唯一的一次女科考试主持之后,便按照“男理外事,女理内事”的方针,让她作为西王娘关在府里,女营和女馆也用男人去统辖。连她到天王府也有很多严厉限制,并且绝对不准任何妻妾同她谈话,否则便是“藏奸瞒天罪难侥”。
太平天国的婚姻法,统一分配,婚姻由男女“媒官”主持分配。
1855年春全面放开,准许夫妻同住、青年男女婚配。但有两条原则。一是“大员妻不止,无职之人只娶一妻”,就是官员可以有很多妻妾,不做官的只许一个妻子,在婚姻问题上全面实行官民差别和多妻制。二是,婚姻由男女“媒官”主持分配,十五至五十岁均在分配范围内。这种“媒官”的乱点鸳鸯谱,造成许多畸形配偶,比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倒退了不知多少,但比起绝对禁止婚配却已经是一个进步——洪、杨为了稳住军事统治而做的让步,导致濒临灭绝的人权走向复苏的进步。
以及,在全民禁欲的大背景之下,天王府3000女子,1000女官,其他2000都是不同等级的漂亮床上用品。

《太平杂说》的笔记-岂可讳言(天京事变) - 岂可讳言(天京事变)

借刀杀人。
韦昌辉当时地位仅次于杨。而在杨的威压下,拍马屁如同奴才。又受杨凌辱最甚,曾为小事被迫将其兄五马分尸来讨杨喜欢,自己也被打过数百大板以至于站不起来,但杨知道韦表面谦恭、内心险恶,所以总是放在自己直接控制下。韦负责传令转禀,杨见他有权,就用一个不成其为理由的借口,说韦“劳心甚”,从外地召石达开来分其权。洪明知韦最恨杨,所以就将杀杨之事交他击办。
表面上的风光是可以让出来的。
洪利用韦出面杀杨,随后很快就要诛韦,原因很明显。最直接的是,石达开已起兵靖难,洪知道谁也抵挡不住。让它打进南京,局势就不可收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韦的首级,釜底抽薪。二则是,韦不肯代为承担大屠杀责任,使洪影响不好,会留下后遗症;诛韦可以灭口。将责任全推到韦头上,好收拾人心与动荡至极的政局。三是,从韦不肯代为承担责任,表明他不听话、不忠诚,不除掉会马上来一个比杨更可怕的威胁。四是,要欺蒙与安抚同情杨之人,尤其是他在外地的亲信将领,包括握有兵权的杨辅清(橱秀清之族弟)。核心是为了维护天王宝座和洪家天下。虽然洪才能平庸、识见浅陋,这么一些政治斗争知识还是有的。1859年,洪接受堂弟洪仁玕的建议,为进一步安抚杨的老部下,弥补信仰危机,挽回人心,将9月2日(“天历”7月27日)杨被杀日子定为“东王升天节”,用来纪念杨。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一方面更加证明上述分析与判断,另一方面也表明洪还念及杨的一些功劳,还表示对大屠杀的一点忏悔。
……
这种权术,历代都有统治者玩过的。比如,希特勒就因陆军元帅隆美尔涉及夺取最高权力,而密下手令逼他自杀,随即又正式发布命令为之举行国葬,给予很高的“哀荣”。
……
韦昌辉确实是非常残思,没有人道,令人憎恨。但最后有个情节,颇可寻味。洪秀全将韦五马分尸之后,首级送去给石达开看不说,还将他的尸体寸磔,割成二寸左右的许多小块,挂在各处栏栅,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许取”的字样。虽然,这比将一些“违反天条”的部下“点天灯”——活活烧死,不见得更残酷。只是,由此可以看出洪秀全在诿罪于人,转移军民大众注意力方面,还是费了些苦心。这苦心并没有白费。在当时,可以蒙蔽一些头脑单纯的军民;在后来,又可供存心美化“农民革命领袖”的人曲为之辩。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1页

** 本书发历史之先声
本书的写作时间从拨乱反正开始到新世纪开始,正好是解放思想的时期,很多见解在现在看来和在旧时开来都是常识,比如“骄奢淫逸是不好的”,“打仗打得尸横遍野是作恶","许多人迷信一个人是不对的","老百姓有好好生活的权利,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无法实现的良好许诺可能正是精心设计的谎言”。但是天下最难的总是说实话,因为欺骗永远是统治者必备的手段。
而本书以《贼情汇纂》、《李秀成供辞》、《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三本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一点点戳破了太平天国的画皮,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这些“先进思想”为什么未能实施,陈坤书为什么会死战到底等“可歌可泣”的事迹的原委都说清楚了。这些工作使得我学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已有所改进,不是无条件的歌颂和赞扬了。正如本书所言,我国在长年批评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时,恐怕自己的历史教科书也需要好好检查检查,免得戴上“秽史”的帽子。
尤为难得的由于本书是老派人写得,立论扎实,功夫深,文笔流畅。其中写得最好的就是太平军中人物的列传,写冯云山、洪大全、杨秀清这些政治家,陈玉成、李秀成、李坤书这些将领,蒙得恩这样的奴才,都是寥寥数笔、入木三分,把一群聪明才智之士为一个刻薄寡恩又毫无远见的头领殉葬的惨象写出来了。也真正说明了这种教主-信众式的政治军事集团是多么可怕。
但是读完本书,我还是有一点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昏庸腐败的政治军事集团能够维持十余年?下面我就自己想一想,因为我没有受过历史学训练,也不查阅史料,所以想法会很肤浅,希望有学问的人能够指教。
** 为什么能够维持十余年
首先,这种军民合一,裹挟无私的体制是倒退落后,破坏生产的,可是它“思虑甚深”,互相监视、彼此胁迫,使得从兴起到灭亡,太平军始终能够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其次,太平军久占江南膏腴之地,而清朝需要维持的摊子大,财税又减半,力量就显得此消彼涨。清朝又腐败,厘金一制虽然筹得了必要的军饷,可是也让人民觉得哪边都差不多,都是民不聊生。城市凋敝、人口锐减、经济一落千丈,不是太平军一方面形成的。腐败的清朝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其三,洪秀全并非是一无是处的草包。他处置杨秀清、韦昌辉过程中,借刀杀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手段非常纯熟。作者认为他不肯离开南京是因为贪恋繁华、不耐军伍、怕遭挟持,我想他其实很明白在外人不得见的天京他是天王,出了天京,真要他处置政务,一旦原形毕露,没人会把他拥作天王。而且他用杨秀清、李秀成,也确是有手腕有能力的人杰,他两个哥哥虽尊贵亲信,可是不让其主持日常事务。正如当年明月说明神宗,真是一无是处,四天的皇帝也当不了,何况四十年。
** 对本书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
科举怪胎。作者说“它(科举制度)竟由于产出一个怪胎,得以苟延残喘几十年”。可是读完这篇文章,我倒是觉得科举公平公正,正是选拔人才,摒除不肖的好制度。本书最后大力颂扬的曾胡左李,称为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臣,其中三位是科举制度的优胜者,左文襄也是举人。而从洪火秀的“诗歌”来看,不让他中秀才,实在说明广东的学政办得好。至于说没有这次动乱,科举制度就会及早被废除,我看也有些一厢情愿。这得到老太后仓皇逃窜,喝不上粥,条件才具备。
与之相类似,总结出太平军不造反,清朝就会施行洋务,逐渐改良可也太高看了满人。要不是被粤西老匪打得鸡飞狗跳,军政大权还得在旗下大爷们手里,至于同光大老们不知能不能掌握实权,就连奕忻、慈禧、文祥这三架马车能不能上台都难说,更别提办洋务了。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朝廷基本上是无所谓。没有驱除鞑虏的危机感,是不会有动作的。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27页 - 舍命登顶

引林则徐诗“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似乎有误,“敢”当为“岂”?不知以“敢”字可有出处。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1页

...........................冯云山此人才干远在洪秀全之上,洪秀全早期亦非勇猛干练之人,实是贪生怕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不出冯云山为何死心塌地忠心之理,难不成是BL情结?!

《太平杂说》的笔记-忠诚的造神者(冯云山) - 忠诚的造神者(冯云山)

可见,洪秀全之决心造反,冯云山的怂恿、劝说起了重大作用。冯云山自己怎么不为首造反,而说服洪秀全跟从呢?主要不在于洪年长,而是因为洪有帝王之相而自己没有。也就是说,冯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于洪的助手和谋士,定位于“谋立创国”之后做个开国元勋。这样的定位,即使洪推让,他也决不会接受。当然,以洪的狂妄、自私而又年长一岁,是不会推让的。
……
冯云山太相信自己的相术,才会去劝说洪秀全这么个人做造反领袖。在坚信洪一定会做天子的同时,又对洪很讲忠义,在洪一再撒烂污时都无怨无悔,忍受各种艰苦磨难。对于洪的任性,总是一味迁就,处处为洪着想,将洪的利害安危置于一切之上。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做个道德上完善的开国功臣,实现“他年得志美名扬”的志愿。他的骨子里,不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可是却又顺着洪秀全的思路,宣传了许多与传统理念相悖的新迷信,主持制订了许多与传统对立的规章制度。洪秀全是他为之鞠躬尽瘁的终极对象。而在洪秀全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既需要又有意压低的驯顺工具。他死时,洪秀全哭道:“天不欲我定天下耶?”完全是从自己“定天下”来着眼。如果他活到洪“定天下”之后会怎么样呢?
……
人一生的得失、功过、是非、命运,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两步。冯云山决心辅佐洪秀全造反,是最绝的一步。在广西多年“地下工作”,其艰难困苦,比古代的多数开国元勋,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洪秀全献出一切而且百依百顺,为顾全造反大局而甘居杨秀清、萧朝贵之下,处处委曲求全,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他最后为洪秀全而战死了,结束了短暂而复杂的一生。如果他能活着到南京,在最高层日益激化的矛盾斗争中,即使能推迟内讧或者稳住内讧后的动荡局面,即使没有被杀掉,也决不会有好下场。

《太平杂说》的笔记-不能抹掉 - 不能抹掉

从洪大全的遭遇可以看出,天地会与太平军的关系,他与洪秀全的根本分歧,他的自我定位的错误和投机失败,洪秀全在永安就暴露出本质缺陷,杨秀清的排除异己和开始夺权,太平军初起就怎样借刀杀人。
姓名的奥妙
洪秀全出于自身造反的需要,十分礼遇洪大全。不但模仿刘备之对待诸葛亮,多多向他请教,还请他改名换姓,结为兄弟。这是洪秀金拉拢人的惯用办法,在这以前就让杨宣娇改姓洪并结为兄妹。杨秀清的名字,很可能是洪秀全为他改的(有资料说,杨秀清原名嗣龙),彼此都有一个秀字,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示是“同胞”兄弟。后来,他需要倚重陈丕成时,就为之改名陈玉成,要倚重李以文时为之改名李秀成。说服这个活诸葛改姓洪,一来与自己同姓了,同时又合乎天地会自称洪门的说法。大全的名字,谅必也是此时改的。秀全、大全既表示彼此的热络,又表示给予后者极大的尊荣。
天地会的首领参加太平军的,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已掌握了兵权而且明确为“节制各王”的东王杨秀清,对他认为洪秀全“委政于庸儿(按,指杨秀清)”恨之入骨,而且急于要立威,就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先生”。于是,他便被锁拿监禁。太平军从永安突围之时,他作为被后队监管的戴刑具犯人,行动艰难,便被清兵所捕获。确切地说,他是被太平军送给清朝处置的。
后来。太平军的文书、史料中便根本不提洪大全,好像根本就不曾有过这个人。这是历代当权者常用的一种办法。凡不利于神化自己、鬼化对方的,凡是不容易讲清的人物事件,就统统抹掉或掩埋,用他们筛选并改造过的文字去统一舆论,去编写史书。深受其影响的李秀成,被俘后的供辞,也根本不提洪大全。不仅如此,连曾国藩问起罗大纲何以不封王,李秀成也以“其事甚乱,无可说处”来搪塞。其实,说到底主要因为罗大纲是由天地会来参加太平军的,只不过是统战人物、团结利用对象,不可能与自己人一视同仁的。可见,天地会的首领参加太平军的,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当然,这是小菜一碟。天地会的人死光以后,那些拜上帝会的你兄我弟就自己互相割韭菜了。

《太平杂说》的笔记-第205页

《太平杂说》的笔记-天堂与坟墓 - 天堂与坟墓

作为身边人员,了解他的心思或得到示意,尽量说“定都”南京的好处。
当杨准确无误地知道洪的真实倾向时,也乐于赞同。因为他还有及早发展自己权势的小九九呢。
这时他已四十岁,从准备造反至今已有十年,厌倦了奔波征战的动荡生活,要及时行乐了。从进入南京不久就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壮丽的天王府,拥有一大群妻妾,深居不出,一切军务皆由杨秀清主裁,连杨要见他也要请旨定时日,都表现出他的心恋。而且,他还想强化教主地位,对臣民进行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死了以后也让后代崇拜呢。作为秘书的何震川,在洪拍板之前当然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迎合洪的心思或受洪示意,说些金陵定鼎完全依照天命之类的话,以“驳倒”反对者。他所写的《建天京于金陵论》,自然深为洪所满意,不几个月内连升三级;文章也被作为同类文章的第一篇。作为钦定文书广为流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58年的戊午刻本,那时是内讧之后,杨秀清还戴着“东孽”的叛逆帽子,尚未恢复名誉。如果当年是杨说服洪而“定都”南京.则此书第一作者何震川即使不因此获罪,但也决不可能再次刊印(有修订)。可见,何震川及其他作者,只是说了洪秀全想说的话而巳。
杨秀清当然也想尽早安富尊荣,但他的犹豫可能会比洪多些。因为他实际指挥作战,从军事角度看,北上直捣北京,才是上策。但这个受过许多苦难和磨练的九千岁,也急于要安定下来,享用大权所带来的一切。在内心深处,个人欲望必然超过军事上的理智考虑。老水手(相当干现代首脑的专车驾驶员,可能还兼有部分警卫职能)作为身边人员,了解他的心思或得到示意,尽量说“定都”南京的好处,北上的不利。既要用杨内心基本倾向来消除他的些许犹豫,更是要讲给众人听的。不然,怎么敢又安用“大声扬言”?
在“定都”南京之前,杨的权势还远没有后来逼封万岁那样大。所以在是否“定都”南京的问题上,洪比杨的决策权要大一些。当杨准确无误地知道洪的真实倾向时,也乐于赞同。因为他还有及早发展自己权势的小九九呢。


 太平杂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