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遗风在醉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7409817
作者:张怡微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张怡微,1987年生,本科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写作专业硕士。
现就读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
上海作协签约作家。
个人散文集《怅然年华》(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短篇小说集《青春禁忌游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长篇小说《梦·醒》(接力出版社2008)
长篇小说《下一站西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中篇小说集《时光,请等一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中篇小说集《旧时迷宫》(文汇出版社2013)
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
曾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第三届“中环杯”《上海文学》杂志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
第33届台湾《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
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
第15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等
在《上海壹周》开设专栏“宝岛村”,小说、散文发表于《上海壹周》、《外滩画报》、《东方早报》、台湾《中国时报》、香港《苹果日报》等。

作者简介

台湾三年,漂浪三年。在异乡,潺潺的追忆是唯一能够随身携带的行李。
图文集收入了包括“漂浪与抒情”、“都是遗风在醉人”、“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三辑,分别从行旅、生活、艺文三个角度记录在台生活的流水抒情。
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在行走中,像认识一个人的性情,逐渐认识一座岛屿的欢喜与为难,“遗风”既是人为的追缅,也是自然的嬗递。
其中,《漂浪与抒情》一文摘得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刘克襄:这篇读来比较享受,没有压力的,不必费心猜疑。从一个外来者平实地描述所见所闻,我的感动反而比较多。
唐诺:这篇散文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宇文正:这是十分典型的异乡人手记,是较传统的杂感式散文,不断地从人文和地景去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打动了我,使我反复阅读。


 都是遗风在醉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游记之所以好读,很重要的原因是出自异乡人的手笔。因为覆着面纱,离真相更远一些,揭开之后反倒动人。这番道理,毛姆在《面纱》里讲过。张怡微写台湾,多少也表达了这层意思,只是措辞更准确:都是遗风在醉人。对现下的年轻人来说,台湾是圣地。论景致,都市烦嚣、峡谷迷情、海滩风光,不一而足。谈美食,夜市热络、小店精致。讲人文,奇珍独具、文艺盛行。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目的地,从任何角度都能满足普通驴友的愿望。何况台湾言语相通,因是而滋生了盘根错节的文化勾连。可看张怡微落笔,却不忙于赞颂。她的姿态是: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尤其是面对众多纷扰的刻板观念。她所走过的台湾,“亦有一半升华、一半幻灭之感”。升华的是,不少未曾与闻的乡土,能释放寄寓心头的田园之思。幻灭的是,艺文作品里编织的绮梦,到头来也不出“展示性的沧桑”。因为有这样的客观,张怡微眼中的台湾,就能不落窠臼。开头数篇,讲述的便是执意寻访“悲情城市”、务必亲临鹿港小镇的异乡人,在出离文艺作品的魅力之后,更真切的认知。时不时地,张怡微还要掺杂几句与上海的对比,再穷极想象的美好,寻一些凭借。就像她自况的,“异乡人总爱附会,以想象来安顿百转千回的心绪。那么期待被懂得,又害怕被看穿。”但再详加审视,张怡微笔下的台湾,还有幽幽的胜景,浓浓的人情。写台北这座“水城”的春日,写山川河流的灵趣,写失语的九份。及至笔头荡开,记叙街巷的过往:民生社区、大稻埕、永康街、西门町,不论古早或是文艺,钩沉的都是旧时光在当下的投影。而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张怡微也记录了不少闻人印象:吴念真、余光中、舒国治、骆以军、周梦蝶,乃至九把刀等等。透过温软的笔触,能感受到到具体的人事带来的暖意。写到万华的时候,张怡微泄露了全书的秘密:“我更喜欢万华……只有这样的地域,看得到藏污纳垢的生活,看得到生存,也看得到平凡至极的温暖与欢乐。”根本而言,老台北与老上海一样,不过是臆想的产物,相似的幻景,昨日重现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梦。即令能够重现,今人又何以欢喜?说到底,“都是遗风在醉人”,唯独具体的人事,才是情感最直观的载体。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人生的涓滴意念,才有汇流成河的侥幸。《都是遗风在醉人》是对台湾的动情记述。但出于对精准的追求,很多溢美必须落在具体的细节之中,以免空洞浮泛。换句话说,书里没有华丽的状景,单纯以感受示人。怀抱飘渺的关乎台湾的想象来读这本书,古早也好,文艺也罢,难免要失望。遗风惹人醉,流光把人抛,人生的事,历来如此。前言里就写道:“所谓务必增进的了解,从审美的意义上并非是好事。因为只有想象是不会碰壁的。”若是真的走近了,也不必失落,因为体验过浮沉随浪的苦辛,细节之中,必能领略生活的美意。
  •     在《一个》上看到书的自序,觉得张怡微的文字有种温暖、从容,隐藏小幽默和小智慧。作为在台湾有四张学生证的游学者,她笔下的台湾没有那么着急于美景美食的呈现,而是安静地去寻找那些街头巷尾的民情故事,把台湾作为文艺之乡那些文学、电影、艺术相关的人事用自己的亲身访问或对话带给我们一个非常素颜的面貌,中间夹杂自己对祖国故乡的对比感受,对人生的领悟,对朋友的温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总能有声色丰盛的场景还原,掩卷则会静静地向往那座烟雨朦胧的文艺小岛。
  •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两次去台湾游,都努力的找豆浆油条,找最老的巷子去走。想起从诚品书店打车回酒店,司机先生和我闲聊一段,下车的时候问:愿意嫁到台湾来吗?我回答:当然愿意!不过看起来,大抵是不可能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漂浪与抒情的节奏极好,冷观沉静。
  •     作者有十分敏感的神经,用最艺文的呓语记录下她一个异乡人在台北的独自飘荡。
  •     详读到P180。写得很不错,至细至微,至情至深。好几篇(集中在文章前部)都让我一整段一整段地划线,也有很多细节让我想到厦门,想到厦大。
  •     前面的几篇的确不错,不愧是获得台湾文学奖之作。后面的就显得有些零零散散。整体还是不错。
  •     不太喜欢,感觉文风不够成熟。
  •     个人喜欢最后一部分文章更甚于获奖作品
  •     很不错的一部作品,作者是我年少时崇拜的青年作家
  •     不着痕迹,不代表没有力度。
  •     台湾。
  •     去年去台湾出差 也是第一次踏入这个让人情绪有些复杂的地区 回来后细细思索人和事 有些困惑挥之不去…文中某些小细节比如学长学姐 名嘴名模 忍不住会心一笑:)
  •     风致楚楚。
  •     前两篇真的惊艳了我。后面那些在台湾的小日常让我知晓了更多台湾文学界的名字。
  •     没有翻完,只认真看了前面一辑散文长篇,后面大致看了看。是我喜欢的风格,于日常中寻找诗意与狼狈,也提起了我一些看散文的兴致。期待细民盛宴。但后面的短片感觉没有很用心,就是单纯地叙述,感觉缺了灵魂。
  •     情怀及格,文笔一般,有时会有看中学作文的错觉。另外,个人不是很喜好几篇讲的都是些tw文化圈名人,想读的是普通人的事。也算终于鉴定了这位青年作家。祝福她越写越好。
  •     比那本陌生人要好 但总归不是我的菜
  •     书名很好听,作为散文随笔来说,有几篇还是不错的
  •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最近突然爱上了散文,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      关于行走:零零散散的读了读了这本书,下笔书写时,努力回想当时的那些感受,总想抓住些什么,却像掉入了记忆的黑洞…………从前关于台湾,印象只有国民党和台式纯爱偶像剧,却从未领略过一个“异乡人”视角中的别样台湾。 台湾在文艺青年眼中是理想的:在清冷的街边,会有一个落魄书生般模样的男人,在冬日午后,双颊通红的坐在书摊边读着一个人的故事,并不在意有没有人来买他的书,这时的台湾是冲淡的、平和的。 张怡微行走在台湾的街街巷巷,一路欣赏,一路采撷,用自己最朴素真实的文字,去描绘一个异乡人对台湾的印象、感受。行走不光在于眼中所见风景,还在于旅途中所遇人与事,更在于个人对生命的思考………… 行走,本身便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我喜欢,静默行旅,冷眼看世间百态,躬身自悟,素手拾陌上花开………………
  •     暂时读到前两篇。
  •     2016(24) 被打上萌芽标签的青年作者,很惊喜的阅读过程
  •     蕙质兰心。
  •     写了上海人眼里的台湾,也交叉写了不少台湾人眼里的上海,很有台湾的味道,视角和叙述的方式都很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真实,语言清晰明了
  •      异乡人手记。第一辑很精彩,有很多话让我叫绝,急忙要抄下来。异乡人追寻的“台北”,大概真的是遗风中的台北吧。不过这样的话,也要亲自行走一遭才敢说。怡微关于台湾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是很平实客观的,也许是“异乡人”身份的原因。
  •     在收获上看到张怡微的 细民盛宴 后又看了这本书。很喜欢这样的游记,很接地气的感觉,把台湾的人情味也给写出来了。
  •     第三辑有些凑数
  •     都是遗风在醉人。
  •     其实我不太读得下去散文 但怡微的书是例外啦
  •     考试周期间在图书馆借的书,离校前一天的大清早起来匆匆忙忙读完它还给学校,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把“闲书”当成任务看的体验,但读完之后心有戚戚。以他者的身份行走异乡,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偶然,处理日渐复杂微妙的情感。这本“异乡人”手记,写的是台湾,但是无差,对于旅人来说,所有的异乡本质上都是一样。而故乡呢,漂泊的人没有故乡,故乡只存在于记忆之中。
  •     《漂浪与抒情》一篇非常漂亮
  •     不好看,除了個別篇和序
  •     不觉得好。语言简单文风朴实,但不见意境缱卷,就像图书馆隔壁桌的苦读僧,穿棉麻开衫纯色围巾,但是走近一看也是一汪清水,一眼看透,别无他物,无趣的很。
  •     20161122 偶然发现一位友邻读了张怡微所有书并都打了五星,于是找书来看。序言惊艳,正文略显平淡。是吴念真的迷妹,以及屡屡提及在台湾某家民宿被老板偷吃巧克力的事可见阴影之深。顺利被安利了几本书改天找来读: 何曼庄《给乌鸦的歌》 张辉诚《我的心肝阿母》 徐国能《第九味》 董桥《煮字为药》 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迷蝶志》
  •     张怡微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陆生在台北的所见所感都完全不矫情……
  •     她的文学感觉是相当不错的,仔细看,学院风很浓。就是说,她的写作其实是比较专业的,有章法,该扬该抑控制地很好。技巧之外,又有文字才华,看好她哟!
  •     读的第一本怡微散文集,正好是写台湾的,她的文字好似清风拂面,怎么看都很舒服。
  •     美美的记忆还是不错的,角度与常人不同
  •     细腻迷人,文字动人,我很羡慕张怡微的经历。也喜欢她谈情怀。
  •     大一的时候读的
  •     倒是可以和苏枕书的文字一较上下,一个留学日本,一个游学台湾,都写当地风土,但是张怡微的文字更亲切,不做作,有着理性的思考和温情的关怀。
  •     文笔不错,角度特别,只是每篇篇幅太短,总觉得没写透。作为旅行指南的可操作度还有待考证。
  •     签名版,2016.5.18购于上海图书馆。她笔下的台湾,是有温度的。人与城市之间的牵连,那么疏离,那么绵密。
  •     读感是清新淡雅的舒适。
  •     喜欢张怡微透明而清澈的文字,绝无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之感。在这本书里,她将台湾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又不断探知自我,可读性极强。
  •     喜欢她的文字,清淡而悠长
  •     哈哈哈,PPT做多了,就觉的这些文字写的累赘。如何叙述是一种天赋,但前置的感受其实更重要。这几年长的是见识,但倒是越不会真诚的表达自己了。写作的人要不自恋,要不自厌,我倒是对自己无动于衷。#好久不读散文的小感想#
  •     文字这个东西 年纪越大越发体会那些随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了 第二遍读
  •     有时候想我们对青年作者会不会过于苛刻,毕竟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但从文字的阅读感受上来说的确缺少了上世纪写作者的客观与优美并存。 高中时就开始看张怡微的文字,那个时候很喜欢,到了现在又觉得始终并没有深入到什么地方或者另走出一条路来。 漂浪与抒情看好几遍依旧喜欢,不得不说良莠不齐
  •     小清新
  •     百读不厌,相比小说,更喜欢这类文章。
  •     这是我目前唯一喜欢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散文的书 以前是很讨厌散文的 但是自这以后还是有点爱上散文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