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与法律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5806557
作者:梁治平
页数:160页

内容概要

梁治平,一九五九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与社会。主要著作有《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法意与人情》、《法律的文化解释》(编)、《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自选集》、《书斋与社会之间》、《在边缘处思考》、《法治十年观察》等,并译有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等。

书籍目录

一,缘起:“欲救中国残局,惟有变西法一策”
二,折中各国,兼采新说:《大清刑律草案》
三,世纪礼法之争
从《刑事民事诉讼法》到《大清刑律草案》
“正当防卫”之辨
“无夫奸”之辨
四,观察与讨论
“模范列强”:为承认而斗争
“天下刑律无不本于礼教”:道德(主义)与法律(主义)之争
“必使国民直接于国家”: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
“法律何自生乎?”: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
“公例发明,推之人类社会而皆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
五,结语:晚清遗产谁人继承?
后记

编辑推荐

《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作者梁治平)收录了《“模范列强”:为承认而斗争》;《“天下刑律无不本于礼教”:道德(主义)与法律(主义)之争》;《“公例发明,推之人类社会而皆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等作品。

作者简介

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样一个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先简述《大清钦定刑律》立法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论争;然后叙述论争的主要内容,并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后将就当日论争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加以讨论;最后,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礼教与法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他又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出自梁治平《礼教与法律》以上一段话为陈独秀所言,语出偏激,但其正确性在当时却是无比正确的。(在此处如此偏激才有感染力与号召力,并且对礼教偏激也不为过)封建最后一个王朝对自己强行要续命,这个过程暴露出了清末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社会、现代社会的矛盾。家族士族阻碍国家与国民的直接关系,本来是士族精英组成的政权中礼教派与法理派斗争不断,礼教派对如“无夫奸”(未婚便发生性行为)的辩论行为在今人眼中则十分过分。礼法之争包含了对西方进步的学习(此处强调)、道德主义与法律主义之争、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应是因为政权本身的色彩——封建士族政治尾大不掉,礼教作为其从汉武起维护统治(带来社会稳定等等有利因素,但儒学在明清已僵化(科举制的选拔制度也受到影响)),在国家需要改革时成为了一股极大的阻力,如此洋务、维新等等在当时失败乃是必然的,时代所迫,温和的渐进无法救中国,自然也无法救清朝。民国亦然,不打倒士族政治,打倒“地主”是不能带来社会结构的进化,也自然不能发展生产力成为强国。国民政府不进行土地改革(后来他们在台湾进行了(ㅇㅅㅇ❀),跑得慢),则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共成功有其合理性,它彻底打散了礼教,打散了封建,打散了士族,他利用的理论是先进的,不是宗法指导,通过其他渠道也了解到民国时期中共是一支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层次上碾压各路军阀,国民政府被打跑也是必然,美帝扶不起的阿斗此所谓民国政府。这场斗争起于清末、终于建国。最终以法律摆脱道德,国家解散家族,理性主义战胜自然主义、普遍主义碾压特殊主义暂告段落。而如今新儒学诞生,女德班、汉服运动、读经的学校也是这一场战争重新打起,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礼教复辟甚是可笑,但也投射出中国社会的士族结构并未彻底土崩瓦解(平时里留心则多能看到,&我外公让我做过他们家族的族谱(虽然人很少不怎么壮观 @(/o・ェ・o)@/)),死灰有所复燃。社会结构有的可以姓资,有的可以姓社,但唯独不能姓封建、姓士族、姓礼教。
  •     清末礼教派与法理派关于刑律修订之争折射出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在救亡图存时的一种抉择。科学理性在中国获得的无上尊崇让普遍主义获得了全面胜利,然而30年前风向开始转变,统治者有普遍主义开始强调国庆论,而自由主义依然以民主、自由的普遍主义为基础,二者之争带来了“人惟权利之争,国有涣散之势”。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将晚清法律革新娓娓道来,“为承认而努力”的分析不拘于霍耐特的理论,虽然短小但处处有功力
  •     重新评价礼法之争的一个尝试,所引申出的几个主题都还有展开的空间。
  •     一本小册子(不只七千字吧),全书围绕《钦定大清新刑律》的制定(实际是修订大清刑律)中法理派和礼教派之间的争论展开。作者见微知著,从卑亲属可否对尊亲属实施正当防卫这一争论展现其背后的国家主义和家族主义立场;从“无夫奸”是否入罪这一问题展现争论背后蕴含的法律与道德这一重要法理学问题。当然,作者已经指出晚清这一场礼教与法律之间的争论并未上升到西方法理学的高度,通过和自然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和法律实证主义的比较,立场上,虽然礼教派更接近历史法学派,法理派则很难说是法律实证主义,两派都离西方法理学有很远的距离。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法理派在这场争论中过多简单地以收回治外法权为理据,显得说服力严重不足(但好像后边有法理理由补充?)。总体感觉,作者选择的这一问题实际上还有待更深入挖掘,一本小册子显得过于单薄
  •     有现实关怀的历史学著作。
  •     讲述清末变法,“守旧派”与“改革派”关于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注意的论辩。
  •     梁治平先生一直是非常喜欢的学者,赞一个先。另外赞一下亚马逊配货的速度以及售后态度
  •     所有在礼教之争中的问题,都可转化为文化问题冲突,而持两端的,法理派,用一套大词构成的话语体系公里礼教派的传统的零碎的话语。当康有为、董康开始反省问题时,已经在社会上转化成普遍主义的激进浪潮,无力挽回。科学也作为一对范畴借指共产国民之争。直到今天,因为法理派获胜而留下的依旧影响今日。
  •     三星半,有很多观点很有启发性,但觉得还不够深入
  •     小书一本,内容却极深,透过清末理法之争的视角,关注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的问题。引入霍耐特争取承认的斗争的概念,颇为新颖
  •     应该早些读完这个小本子,但一直拖到今天。其实不仅是对于礼法之争,对于现在很多的冲突都应该有更为全面的思考,放在更大的视野中对待。有新鲜的见解引人思考,但也有部分感觉没有说透。不过我以后也要写像这样简短而又有力的书。
  •     把清末礼法之争分为礼教派与法理派,实则区分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家族与国家主义等,尤其指出当下的官方与普世价值派都源于法理派。我认为,本书继续印证了近现代古今之变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抗战建国”。礼法之争所涉甚多,绝不限于法学,而是旧邦再立法的关节。
  •     清末礼教派与法理派关于刑律修订之争折射出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在救亡图存时的一种抉择。科学理性在中国获得的无上尊崇让普遍主义获得了全面胜利,然而30年前风向开始转变,统治者有普遍主义开始强调国庆论,而自由主义依然以民主、自由的普遍主义为基础,二者之争带来了“人惟权利之争,国有涣散之势”。
  •     我以后也要写这种小书,小小一本,要言不烦。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引用的材料和他人观点也很有启发。
  •     不能认同作者最后结论,即法律要有社会伦理关怀。法律应该是社会交往中的最低底线,最低底线之上的部分则交由“礼”来处理。礼和法必须以明文方式完全区分开来。否则法律不过一纸空文尔。
  •     所用材料有新鲜感,但深度欠奉,太多地方浮光掠影与似是而非,曾经非常喜欢梁治平,可后来,他没有后来,我也就没有然后了。。。
  •     见微知著,亦古亦今。
  •     为了凑够200的订单凑上这本书。没怎么看,我也没什么发言权。2星给的是价格。
  •     围绕《大清刑律》的种种主义之争实际上都在暗示:传统如何断绝,当今问题又是如何产生。
  •     对礼法之争的理解,从简单的教科书判定中脱离出来,而关注背后的各方思潮,对礼教派,也更多了尊重与欣赏,虽然他们一直是被后来者污名化的一群人。引用梁治平写在最后的话吧: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里,失败者在被定格为可笑的反动分子的同时,也被阉割、禁声,失去言说的能力。而为此付出代价的,不只是前人,也是生活于当下的这个民族。
  •     深度。历史与社会方法。实在是把近百年的中国史总结提炼了一遍。忽然看懂了很多事实。
  •     是梁老师前两年发表的论文的再编
  •     以宏伟叙事挖坑
  •     比以往的多了点法理学分析和大一些的视角,如果都能用一手文献也许是还能更好一些。最后的结论作者显然混淆了思想的发展和实际政治。
  •     事实上,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普遍主义大获全胜的历史。观念、话语在历史变动转移中怎样被设想、赋予意义,进而又影响这种历史进程的走向直延续到今天,令人扼腕。不存在下降与否,时代剧变没有留给当事人足够的时间,只是今天该如何操纵杠杆,避开急进才是应该考虑的。
  •     法史导论课,理直气壮的转引〔李贵连、黄源盛、高汉成“签注”〕,标点和引文问题,青峰和清峰交替出现,备课用资料〔无夫奸〕,行间距宽,开本小,史料绕着沈家本打圈,一会儿看完了
  •     还不错,对写论文有些帮助!
  •     在俺有限的阅读中,梁治平的书中也就习惯法那本的前半部分给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谈法律文化的基本都是又臭又长。这本如果不是看到出版年份,俺会以为这是本80年代的著作。80年代的史论类著作一般有如下几个特点:1、套用西方字眼2、苛求历史人物3、现实关怀太重
  •     阅读,思考,大有裨益。
  •     从引用书目上看,作者真的不是很用心,说七年一剑,略显夸张。 此外,问题意识不错,但不够深入。 期待更年轻、更有问题意识的学者讨论这一话题。
  •     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一针见血就说透了,广泛地引用古今中外史料著作,严谨厚实。一开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不过看下去的话就觉得越来越精彩。
  •     前半部分资料汇编,基本是炒冷饭;后半部分想深入,但还欠火候
  •     不够深入,新意不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