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4736563
作者:[美] 霍华德·S.贝克尔
页数:404页

霍华德·贝克的《艺术界》

我没有看过〈艺术界〉这本书,不过我们图书馆有他的《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在这本书中,贝克对越轨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贝克的文风很好,不像欧美理论家带给人的感觉:不知所云,语言炼金术(就是让读者生活在语言思辨而不是用语言来思考现实),胡扯等。读贝克的书是一种享受,所以这里只是推荐大家看一下《艺术界》,我相信他会把他深刻而明了的思维在“定义艺术”这个主题上展现出来。

人性,太人性

原文已发表于《艺术世界》2015年7月刊艺术创造,亦即艺术的发生机制当做何理解?此一谜底之揭开实令古今思想家孜孜以求。此中,艺术乃天才之禁脔,似已为某种颠扑不破之金律。虽若柏拉图已视诗人为缪斯附体,拥有某种神秘主义的特殊力量,然此一观念王朝的真正建立却因归功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对天才的热烈推崇,其也被以赛亚•伯林誉为“浪漫主义父执”。发轫于此的浪漫主义天才观在叔本华、尼采处,更是达致高潮。然而,在马克思那里,艺术天才论遭到了阶级分析的批判。受其影响,布迪厄引入场域理论和文化资本概念,探讨了“区隔”背后不平等社会结构的再生产问题,客观上解构了天才论的天真信念。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异质语境中的一位学者于艺术社会学研究上另辟蹊径,矛头同指天才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公即为《艺术界》作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S.Becker)。浸淫于美国反精英主义的民主氛围、敌视先验主义及理论至上倾向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悠久传统之中,贝克尔明确否定了浪漫主义的天才观神话。作为芝加哥学派的旗手,他充分发展了米德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合作关系,故而,艺术被视为集体活动(collective action)而非天才独立完成的产物,艺术界意味着基于共同惯例而相互合作、彼此依赖的艺术活动空间,所有对艺术制作有贡献者皆囊括其中,那些帮助艺术制作者与构造艺术观念者更是具备同等重要性,这实际上亦是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否定艺术物质化价值的主观主义美学傲慢偏见之反驳。《艺术界》正是采取这样的社会学路径,悬搁审美判断,充分讨论艺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组成部分(诸如资源调动、艺术品分配、名声)和各种参与者。由此,他将“艺术界”、“艺术共和国”等概念实体化,揭示了艺术界的具体运作机制,对艺术生产的合作网络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职是故,他对甚嚣尘上的迪基、丹托的艺术体制论提出了严厉批评:“对他们而言,艺术界只是一种逻辑手段,是用于帮助他们解释一种美学评价系统如何运作的”。 此中,他延续了始自1963年《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一书对无权力者/边缘人物的特殊关怀,着重肯定那些在艺术活动中通常遭忽视的“辅助人员”(诸如赞助人、编辑、特立独行者、手工艺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隐匿者之解蔽,贝克尔客观上解构了天才论背后的权力结构及运作机制,这与“批判的社会学”之鹄的似也不谋而合。当然,本书至为引人注目者,当属贝克尔的“界”与布迪厄的“域”是否互为轩轾。与诸多调和之说截然相反,贝克尔严守畛域之分,明确指出迥异之处:“域”基于先验理念,聚焦于论证一种既定的抽象哲学立场的真理性,限于封闭的“总体结构”,以权力冲突的形式呈现,相反,“界”基于经验主义,具有开放性、主体间性,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地根据情境做出不同选择,通过彼此的冲突或合作,建立某种共识,实现相互协作,这也恰是艺术界的本质特征。事实上,此种差异也正是欧陆-英美思想异质性之缩影。正如贝克尔坦言,他成长于一个方法论自觉的时期,始终为反思精神所鞭策,故而,当我们沉浸于布迪厄、福柯的法国社会学传统中,尤其我们又茫然无措于一个上帝已死、人人皆可成圣的艺术狂欢年代,贝克尔所代表的美国社会学研究,诚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他者,即便他的政治正确性和平等主义色彩“人性,太人性”。


 艺术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