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请听我说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08082176
作者:吴锦勋 采访/撰述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吴锦勋,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成长于桃园乡下。从事新闻工作十五年。2007年,以《今周刊》上《翻山越岭,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课》一文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之“卓越专题特写奖”;2008年,以《商业周刊》上《一家公司,干掉一个王国》获吴舜文新闻奖之“深度报道奖”。
他的写作信念受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启发:“用细如粉末的文字,重构这个世界的物性本质。”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压抑年代的追寻与幻灭
季季: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
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图
星云大师:我听不懂妈妈的话
孙越:想家,那就好好唱歌吧
黄文雄:四二四那一天,我开了一枪。
第二部 裂变开始 融合初萌
陈若曦:政治运动是一种催眠术
蒋勋:台湾要把暧昧性扩大为丰富性
林怀民:“从容”的下一步
胡德夫:“美丽岛”还没唱完
郑崇华:一个流亡学生的绿能台湾梦
第三部 新的再生、新的梦想
朱天心:那一个谦卑的小水罐
钮承泽:“外省人”这三个字曾令我非常伤感
顾玉玲:以善意的容器,包容对待异己外来者
施振荣:品牌,台湾的新竞争力
后记

作者简介

一本和《巨流河》齐名,并同时跻身台湾诚品书店畅销榜的好书。
星云大师、蒋勋、朱天心、林怀民、陈若曦、钮承泽等,回顾从一九四九到二零零九,以亲历与足迹动情讲述台湾六十年。这不是一段粗暴的历史概述,而是跌宕起伏、具体而微的人生与命运。
中信创意文化中心总经理助理、中信书店品牌部推广经理戴鸿斌:
《台湾,请听我说》选取的讲述人非常好,结合台湾的现实,既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也有客家人,也有原住民。而且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可以说,这些人既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台湾,同时也代表了今日的台湾。星云大师讲述他如何在战乱的1949中来到台湾,建立了自己的寺庙,又如何在多年后和自己的大陆母亲重逢;黄文雄讲述自己的留学经验,也讲述了在何种情境之下策划并实施刺杀蒋经国的计划……胡德夫,这位台湾音乐的元老,讲述了身为原住民在台湾动乱年代的压抑,也讲述了解禁年代在美丽岛上歌唱《美丽岛》的心情;林怀民以坚持为台湾的乡亲跳舞,让所有的台湾人都能看到现代舞为目标;钮承泽回味着自己与北京的不解缘分,作为台湾正当年的代表,通过电影告诉所有人自己的台湾……全书共有17位台湾各领域的精英,讲述他们1949的经历或1949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谈论他们在“压抑、裂变、再生”中所度过的岁月。
其实读了这本书,你就能更近一步的认识到台湾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有着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对“压抑”的回忆、他们对“裂变”的兴奋、他们对“再生”的愿景。你会知道,原来,我们以为的台湾,不是一个真实的台湾;央视里所提到的台湾,也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台湾;台湾除了国民党、民进党,除了马英九、陈水扁,除了一国论和两国论,除了牛肉面和槟榔西施,还有这样一些活生生的台湾人,这样一些不为人知的心境。原来,同宗的两岸人去“和解”,真的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台湾也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台湾。台湾所提的“民主”,也并非是大陆所说的“空中楼阁”,原来,这么多台湾人都是如此珍重这两个字的。


 台湾,请听我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作为一个80后,你若问我对台湾的了解,我脑子里最先反应过来的可能是《康熙来了》,如果非要向政治上靠一靠,可能会想起小马哥,想起蓝绿阵营在立法院之类的场所撕扯。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妖魔化台湾,蒋介石已经不是蒋匪,台湾也不用非要说是伪台湾政府,两岸各个方面已经互动频繁,我们是听着周杰伦的歌,看着还珠格格长大的,海峡两岸基本可以搁置争议,共谋发展,现在台湾也已经开放大陆自由行,对于当代的台湾,我们基本可以看得真切。那台湾的过去呢?她是经过怎样的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奋勇抗日,以及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似乎淡化了整个台湾的现代史。我们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台湾人民在做些什么呢?最近和台湾有缘,一直在看的《晓松奇谈》最近正在讲述台湾,让我对台湾有了些许了解,然后又看到了这本被很多人推荐的《台湾,请听我说》。书中选取了十四位台湾各界的典型代表,讲述了从1949到2009,台湾的一个甲子。本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却都是用的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让人感同身受。他们大多来自文艺界,也有企业家,还有佛学大师,除了黄文雄,其余人虽然或多或少的涉入政治事件,曾经利用社会影响力参与社会活动外,并不是政治的直接的参与者,可是他们记录的更多的,则更多的是台湾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政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经济腾飞和文艺新气象。他们中有本省人,有外省人,有客家人,还有原住民,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构成了整个台湾,在他们的讲述中,台湾从“戒严”到“解严”,从一党到多党,从压抑到开放,他们从只能在东京机场,撇老母亲一眼,到最后将父亲葬在北京,最后魂归故里,他们从不断的被政治迫害,到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把台湾从世界工厂,变成创新驱动,这一个甲子,台湾纵然有许多磨难,但是也不断的有欣喜的表现,但是同时却又发现很多地方又走了过去的老路,让人忧心忡忡。但是我们也看到,无论他们出生在大陆还是台湾,他们现在到世界各地求学,工作,生活,但是他们都心系台湾,心系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特别是出生在这里的一代人,或许他们曾经因为是外省人而彷徨过,但他们心中还是坚定的认同着台湾,他们努力的融合在一起,尽自己的努力推动者台湾向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翻开这本书,就像翻开台湾曾经向我们隐藏的,或是我们隐藏的台湾的过去,那个偏居一隅的海岛,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各种阵痛,那些走过的弯路,也是历史的镜子,映照着台湾的同时,也映照着我们。这样一本书,2009年已经在台湾出版且轰动,时至今日,五年已经过去了,台湾相信有更多的改变,而这五年,也是大陆改变的过程,无论怎样,都请让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国,更加的兼听包容,无论在哪里,都请祈祷她将变得更加美好。
  •     看这本书之前,对于台湾我有很多想说的,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台湾,一个很向往能去走一走的地方,最初的印象是它的风景很美,美食繁多,诚品书店不错。至于它的历史,其实是从对抗日战争史感兴趣后才开始有点了解的。我看了关于台湾的纪录片,也看了与它有关的书籍,知道它曾有过的平静和黑暗,也知道它如何从艰难的岁月走向了复兴和繁荣。我努力的捡拾着碎片,试图拼凑出更全面又立体的台湾。台湾是只麻雀,个虽小,却五脏俱全。很高兴能读到《台湾,请听我说》这本书,本书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压抑年代的追寻与幻灭”,阅读之后的感觉就如文中的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没有喜悦,没有欢悦,只有一种恍惚的哀伤”。好在还有后面的第二部“裂变开始,融合初萌”及第三部“新的再生,新的梦想”,让人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这本书里被采访的十几人中,有我熟悉的朱天心、蒋勋,以前看过他们的文字。也有我仅仅是听说过的,星云大师、胡德夫。还有我比较陌生的郑崇华、施振荣。但如今他们都聚在了这一本书里,喃喃地讲述着台湾曾经的过往。其讲述的内容,是如今我极感兴趣的,二二八事件、保钓运动、二战的记忆等等,哪怕仅仅是提及了我喜欢读的吴念真,都让我眼睛发光。前段时间抽空看了台湾的两部电影,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比起朱天心,我可能更熟悉朱天文一些。以前只关注了台湾的表面,现在倒是真的很想挖台湾的内心。同一场战争,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怎样不同的观感,这也是我对此类型书籍最感兴趣的地方。最后一页的“出版说明”其实挺遗憾的,本书还是被“稍作调整”了。对于被减掉的那三篇文章,倒更让人好奇了。站在不同角度看一件事本来就能看出不同面,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拿出来,让读者来自行判断呢。可能有关方担心读者内心不够强大,很容易就被带跑偏了,但人心很奇怪,往往对看不到的更纠结,浮想联翩啊.......(春节七天假开始的前一日拿到了这本《台湾,请听我说》,结果假期第一天就感冒发烧了,头五天里,基本是吃饭,睡觉,看米福再昏睡的模式,根本没办法看书,最后两天勉强好点,才开始读这本书,并做了这个假期中唯一的一件正经事,写这篇书评。)
  •     2012年起,我开了一门公选课《港台文学欣赏》,9周课,每周两课时。在一所以旅游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开课, 初衷自然不是为了探讨纯文学,只是将文学作引子,介绍一些泛文化的东西。既有历史政治,也涉风土人情,希望学生藉此开阔视野,丰富见闻。有朝一日真正踏上了“一国两制”的土地,起码有了一些理性认识做铺垫。每次大约有三十名学生选课,课程结束,我让每人根据我开列的书目交一篇读后感,有几位学生交来的是从网上下载的《读〈战争与和平〉有感》、《读〈马可波罗游记〉有感》、《〈飘〉读后感》。听课的学生也是有的,我上课时带去的一些书籍他们会向我借,至少有两个学生后来真的利用假期去了台湾,是否真是受了我课程的感召不得而知,但他们来问过我一些签证及机票预订的细节。果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自然很好,但就我个人而言,从不愿意贸然上路。“行万里路”一定要在“读万卷书”后,不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有暴殄天物之忧。至于学生们,从来没有这些羁绊,想去什么地方,抬腿便去了。有个学生下学期要去台湾做交换生,让我推荐一些有关台湾的书籍,说是想先了解台湾的一些人文情怀,孺子可教,我给她开了一些书目,隔了两个月谈到此事,问她看得如何,回复说还没看,下一句话挺可爱“我感觉我就喜欢出去旅游”,是啊,在学生看来,“行万里路”就是玩,玩总比读书轻松。学生不爱卧游,我的选修课还是要上。课时少,又是港台合讲,选取的作家作品并不多。有关台湾政治和历史的书籍,我介绍过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齐邦媛的《巨流河》。前者学生不易得,后者陆版删减的太厉害,现在看来,华夏出版社的新出的这本《台湾,请听我说》倒是适合给学生介绍一下。不同于龙、齐二人的高文大册,由吴锦勋采访并撰述的这本二百多页的小书(台版320页)对学生的压迫感没那么强。至于其他方面,我觉得这三本书可比性不大。适合比照的,我觉得倒是有另外两本书——《岩松看台湾》和《我们台湾这些年》。吴书腰上的宣传语是“一本书浓缩当代台湾史”,实为14位台湾名人的采访,这一点类似《岩松看台湾》;14位受访者“诉说自己的故事”,经由吴锦勋的穿针引线,把“断裂的眼前”加以缝补,彰显其整体的意义,对于大陆读者来说,亦即了解“他们台湾这些年”。只不过时间跨度比廖信忠的那本书要长,人物名气要大。说到名气,这些“不同背景,想法和经历各异,但都对台湾有思索、更有所作为的意见领袖”,恐怕学生熟悉的也就是钮承泽了,可能我在介绍时还要扯上彭于晏或者阮经天。大陆版有意将此书塑造成一本“统战之书”,封面用上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勒口上说:“希望这本书,能在两岸无垠的历史长流间,谦恭架起一座理解的、宽慰的小桥。”我觉得作为大陆读者,读书时大可不必有此心态。经历了一甲子的压抑和裂变的台湾人,早已摆脱了亚细亚孤儿的弃子或游子心态,迎来了新的再生,有了新的梦想。对于大陆年轻人来说,没人需要你去“宽慰”,增进“理解”则是有益的。比如你听惯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星云大师则告诉你“大陆是我们台湾的大陆”。比如你看过电视剧《潜伏》,钦佩余则成的大智大勇,季季则告诉你她就是嫁给了这样一个共产党员,而这位名叫杨蔚的“现实版余则成”终其一生深受创伤折磨,道德破碎、行为错乱,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比如你知道台湾今天有很多日资背景的百货公司,台湾文化里有很多卡哇伊的元素, 黄文雄会告诉你“因为殖民统治和现代化同时进行,台湾人和日本人的关系其实极为复杂”,“本省人却在‘皇民化运动’的洗礼后,自然留着日本文化的残迹”。比如你听说国府迁台带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外汇储备,书中告诉你“从1950年代开始,就在大陆关起门来大搞‘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台湾努力由战后破败中建设起来。有了1970年代各种政府政策的方向指导和科技研究的铺底,台湾才有了1980年代惊绝世人的经济成就”。比如你知道台湾那么小的地方,每年却在iF、红点设计展中,一大票人得奖,有很多像云门一样杰出的表演团体,有侯孝贤、杨德昌这样优秀的导演,林怀民却告诉你“这些人和团队的背后都没有产业的基础,不可理所当然地以为这种现象可以永续”。比如你知道台湾民主化程度令人羡慕,朱天心告诉你这条民主启蒙、政治觉醒之路并不轻松,从警醒于“怎么能跟一个统治者谈感情、信任和爱”到“一步一步把感情丢开,只剩理性、价值或制度”,是“很痛的过程”。而更令她难过的是,“外省政权及其支持者犯过的错,本土政权及其支持者竟重新再错一次”。胡乃元说“对民主的了解深度不够”,黄春明说“民主社会需要的民主文化、知识,我们其实都不够”,在在充满忧患意识。比如你知道大陆不少地方会有地域歧视、城乡歧视,甚至像广州这样改革开放较早的前沿阵地已爆发了多次黑人外劳群体事件,台湾也曾面对同样的问题,2009年蔡英文反省说“民进党本土观念太过狭隘,它欠缺台湾作为一个移民社会最需要的包容”,今天的台湾则认识到“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否,端视这个社会如何看待所谓‘异己’他者存在”,“以包容、宽大的胸怀,接纳愈来愈多的外籍劳工、外籍配偶和‘新台湾之子’”。比如你信任“Made in Taiwan”胜过“Made in China”,Acer的创始人施振荣告诉你“每个人做一件事都会产生一个印象。现在我们自己打品牌,我们要想这个名字有没有传达出好的印象;而外国人是否了解这个品牌来自台湾。他和这个品牌建立关系,这个美好的关系也回馈到台湾,零存整取累积下来,这是我们追求的”。……说了这么多,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读一本书,再去台湾。刷了一下微信朋友圈,另一个即将去台湾的交换生说她要报名一个叫MAYA老师的Workshop大师班,学习什么waacking,“去台湾多多吸收学习她们跳舞的习惯与风格”。年轻人自有其兴趣点。p.s.1、封底上引用了白岩松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陈颖真”应为“陈映真”。2、十四位受访人物的姓名在卷首语、封底出现的顺序,最好和正文统一。3、我所见过最为坦诚的“出版说明”,删掉的三篇文章在网上找到一篇吴念真的《如果孩子没有笑容》,附下以抛砖引玉。附录:纪政《你无法理解我的失落》我是运动选手,没有背过国旗跑的人,是不会了解这种悲哀和失落的。一个国家没有历史感,没有历史意识,就像浮萍一样没有根。陈芳明《该是岛内和解的时刻》坦然面对痛苦的记忆,是治疗自己最好的方式。今天我们的文化长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互相交错编织成共同的现实,这就是「本土」,这就是台湾价值。台湾已经到了要和对岸和解的历史转折点,为何我们自己岛内不能和解?吴念真《如果孩子没有笑容》今年五十七岁的吴念真虽然很会拍广告、很会说故事,但他真在意的是:「台湾越来越没有这种地方自然凝聚的真情。」他说我们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信任越来越稀薄的现实,但在心里又对过去真情甜美无比眷恋,「而偏偏情义和真情是台湾现在最缺乏的东西。」他想经由戏剧,让大人重新找到真情,让小孩可以放肆大笑。谈到台湾的未来,他吐了一口长烟,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小孩子都没有了笑容,我们这一代这样拚死拚活的车拚,又有什么意义?」1.台湾传统的情感情感,是台湾最可贵的东西。我有个病态的习惯,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十几年的老朋友好不容易见面了,分别时说了「再见」,他转身走了,我下意识会忍不住再回头,再看一眼他远去的身影,好好仔细地记住他的背影。因为我很怕,他这转身一走,就是永别。这是九份矿坑长大的我,面对人生不测的一种潜意识反应。以前爸爸早上下坑,我们担心他晚上会不会回来,大家做的都是危险的工作,不知道你哪天会出事,因此朋友间的情义和承诺特别重要。情义和承诺的背后伴随的叫「信任」。我知道我帮你做了什么事,你以后一定会帮我做什么,而且不必讲出来。十多年前,我爸得到矿工的职业病─硅肺病住院,已经末期了,罩呼吸器,住加护病房,有一天我们去看他,等我们走了之后,他就从四楼打开窗户跳楼。这对我的打击很大,那天我记得刚好是台风夜。他过世前跟我说:「我的丧事你放心,因为你爸爸帮过很多人。」真的,那天晚上八点多我爸出事,我打电话给妈妈,消息一传开,夜里十点多,外头大风大雨,我家客厅却热闹的挤了二十几个人,帮妈妈处理事情。我爸那些朋友都已经五、六十岁,而且都跟我爸一样有硅肺病,出殡那天却坚持要合力把棺木抬上山去。原木棺很重,十几个人这样撑着,我站在他们后面,看到他们的脚在阶梯上颤抖,一步步踩着上山……直到今天想到那情景,还是会忍不住哭出来。我们九份那个老村庄,民国六十几年就没了,消失三十多年了,但我最近还要去吃我妈的换帖会,之前也有我爸的换帖会;村子没了,但关系还在。你当然会很珍惜这种感情。2.为什么我们不再彼此信任?这就是台湾人说的:「人啊,互相互相啦!」因为信任在里面。有一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不见了,就不会轻易承诺什么。现在这种传统情感、承诺或是情义,慢慢没有了。为什么?我不知道,是社会慢慢进步,是政治操弄,还是大家都讲谎话,承诺变得都是假的。现在的我不相信报纸写的、电视播的,统统不相信。想到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哈啦一阵,临走的时候他一本正经地说:哪天一起吃个饭吧?那时才五岁的儿子忽然问我说:「啊,他也没给你电话、住址,你们要怎样约吃饭?」连小孩都可以一言拆穿,大人啊都是嘴上讲讲而已的,拢系假的!我后来发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人与人的信任度没有了,但人与人之间对旧有的最单纯的情感,基本上还是眷恋的啊。现在台湾人为什么那么涣散?回想以前的老时代,虽然很专制,但是他给你塑造一个很坏的敌人、万恶匪帮、中共苏联……这些敌人在「外面」,把共同仇恨丢在一个很远的共同目标,大家在台湾可以彼此取暖,火苗也会旺一点。像是我们少棒打赢了,不管蓝绿举国欢腾。可是到了有一天,这个敌人慢慢转换了,转换成「党内」和「党外」,转换成国民党和民进党,两边斗,敌人不在远方,变成「敌人就在你身边」。以前是共同对外,现在是往内切割,彼此跟自己先斩先剁。现在连火苗都分了,各人取各人的暖,这是不健康的。你现在打开电视,不是蓝的、就是绿的,没有告诉我们一个远的、要共同面对克服的目标。呒嘛,台湾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看不到共同目的。这几年来,我最要好的朋友都因为政治的色彩而远去,这是我人生最感慨的事。你那么好的朋友,一起弄电影的,有一天你发现,啊,他们主动把你分成什么类!也许有人错想了我,我其实很简单,只要我觉得你人不错,那你叫我做什么,我就OK。老实讲,政治对我来讲没那么伟大,政治能改变世界吗?不多。但朋友对我很重要啊,而且各人有各人的政治选择。3.每个族群各有忧苦,只是欠缺彼此了解我创作很在意沟通,这是我创作的态度。台湾就是有不同的人,你不知道我的故事,我也不知你的故事,我不知你的忧苦,你也不知我的忧苦,然后就用我自己的立场来猜测你。我小时候觉得很干,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跟警察都有配给?他们真好命!至少都有面粉可以领。啊,我们怎么没有?后来长大才发现,他们也有他们的忧苦啊,如果早一点知道,不是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猜忌。我在九份长大,原本和老兵关系比较远,还好我有当兵,我亲眼目睹了老兵这个族群的故事,看到很多悲哀的细节,后来我参与了或写了很多老兵电影的剧本,像《搭错车》、《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海峡两岸》等。我当兵时,和老士官长感情很好。我是营的行政士,领钱、管钱,总之是管柴米油盐那一类的事。我们营长很严厉,叫我把老士官的安家费,直接汇入他们家户头,千万不要手头交给老兵,省得他们跑去「八三么」(军中妓院)或者赌博用光光。有些台湾兵不爱听他们讲话,好奇心重的我却会跟他们乱哈啦、聊天,我讲到我父亲如何辛苦,一听他们也一样,慢慢就了解到,喔,这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民国64年,我退伍前的那一年,原本老兵不准结婚的规定,终于解禁了!我们营里十几个士官长、作战官,全部一窝蜂赶着结婚。他们十八、二十岁来台湾的,到那时已四十几快五十岁了,再不结就没机会了,都到台东买太太。我每天忙着为他们写「申报书」,新娘叫什么,思想忠不忠贞啦,反正什么都要写。《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有一幕就是这样,老兵拿出毕生积蓄,五叠百元钞票往桌上砸下去,左右二叠啪地用山东腔说:「你他妈这是手!」再往下啪地砸二叠:「你他妈这是脚!」最后一叠往两脚中间啪地砸下去:「这个你他妈就是B!」他们用这种心情买了个太太。你在旁边听,当然会心酸啊!后来我就很想写老莫这个我遇到的故事。我退伍时,作战官很慎重地送我一张他和新婚太太的照片,背后很正式地写着:「贺!念真光荣退伍,前途光明。」并且两人还很正式地签上名字,可见他多么满意结婚有家室。来年,其实也才几个月后,他们部队来淡水,我去看他们,天啊,作战官整个头发是白的,旁边人嘘小声讲,叫我绝对不要提到他太太,「跑掉了!」我很shock!你看到那种状态,感受到那种悲凉啊。他们年纪大了,好不容易娶了太太,有了家才会有归属感,可是太太又跑掉了。如果没有了归属,他的梦永远在那边(大陆),而不会是这里。很多老兵最后就是要有一个家、一块田地,他要的就是一份归属嘛。后来,我跟孝贤认识,他跟我讲一句他爸爸说的话:「他们从来不会想到会死在这个南方的岛屿上。」他父亲在光复不久就已经来台湾,写信回老家,说台湾的自来水怎样怎样一开水龙头都有水……他们没有想到要在这里待多久,买的家具不是藤的,就是竹子做的,没想到会留下。4.改朝换代 政治力粗暴的扭曲政治是这么残暴现实,我父亲有一句名言:「阿伊呜ㄟ喔,一眠睹到ㄅㄆㄇ。」日本政权走了,国民党来了,好像是一夕之间的事。对我父亲那辈如此,对老兵也如此,人生都在一夜之间被政治力量扭转了。像我爸为什么来挖金?因为故乡的二二八经验。那时九份的淘金客全是台湾各地来的人,出走的理由各不相同。我爸爸是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他很少主动讲他的人生,后来我才从很多亲友破碎的资讯里拼凑我的父亲来九份的原因。原来是二二八事件的时候,他在嘉义一家中药行当学徒,店里一个中医师因故牵连,结果死掉曝尸三天,没人敢去收尸。我爸爸不忍心,偷偷买了香烛金纸,?远祭拜他,后来他老板知道了,不敢再留他,他只好离乡背井出走。他那时只有十五、六岁耶,算是很有胆量,也有点浪漫情怀吧!他一个人来到九份,在矿坑讨生活。后来他入赘吴家,我因此才姓吴,我的弟妹姓连,他说这叫抽「猪母税」。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天,他带我去山?很远很远的山神庙,忽然有感而发说:「一只鸟仔飞到鸟笼内。」那一代的台湾男人心里很压抑,满腹苦衷,就连结束生命的方式都一样。在我父亲心里,他会觉得,不是都说是祖国吗,这个祖国怎么对我这样?那种惊吓和文化的落差,那种情绪会影响一辈子的耶!连外省菜都让他讨厌,好比麻婆豆腐啊,他觉得那是什么菜,这是很奇怪的情绪,却很真实。政治既然这么残暴,我就觉得这些年轻搞政治的,明明知道过去老的政治人物把台湾的人、台湾的人性、台湾的心都搞得乱七八糟,但还去做一样的事。台湾人民有了民主,但不知道怎么使用民主嘛。就像最近英国一个流浪汉中了乐透,他就去买古堡,还喝酒喝到挂,后来他终于发现这个彩券给他的,只是一个没有用的古堡、一大堆空酒瓶,还有电视机和一堆A片而已。现在民主的滥用是,不管你讲什么我都可以凶回去,这些都好像是民主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像网路上有些边缘性格的人写说:「吴念真也不是好货啦,把他抓到土城去卖伏冒。」这些言论都不必负责,他也没有搞清楚事情,自己爽一下就好了。5.我的工作就是「沟通」台湾太少那种情感分享、平和理性的沟通。我小时候,因为文笔不错,替村民读信、写信,村民还凑钱送我一支钢笔,算是肯定我。教我写信的师傅也是矿工,我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典范,他把信里伤人的字眼,改用另一种委婉的方式,向不识字的村人解释。如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姊姊想要嫁人,但她妈妈一直用弟妹还小要读书拒绝,连续逼她分手三次,最后一次换男方写信来讲「虎毒亦不食子」,他就用读信的机会,化解纷争误会。他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知识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过来利用知识,去掠夺知识比他不足的人,我这辈子就认识他这个「知识分子」。我除了读信,还得常常为不识字的村民念报纸,而且要把一个抢案、分尸案,添油加醋,编得津津有味,如果编得不够清晰完整,老人们会吐槽说:「唔对唔对,爱安捏安捏才对。」我又得重新顺过一次。我小时候读信写信、念报纸,就是一个沟通者。现在我是导演、拍广告等等,如果我的工作算是媒体的一部分,那我的工作就是「沟通」。对于我,我们这些朋友,我们做这些戏剧,就是很单纯地想到,有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可以一起做到的。晚上可以看戏,看囝仔笑,就免看咽气的新闻,同时也可以看到台湾的希望。我们都希望,不管哪一群人在这块土地都找得到自己的「归属」。这样力量才会凝聚,才不是「软膏膏」。如果我们大人把台湾搞乱了、搞砸了、搞毁了,小孩没有笑容,我们这一代拚死拚活「车拚」是为什么?我们是不是看孩子高兴欢喜,有笑容,这一切努力才会有动力?最后,我们能不能听到一句:「爸爸,谢谢你!」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回望六十年变迁,看一本书,再去台湾。
  •     短短一本书14个故事,并不能道尽台湾这60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却也让我看到另外一个包容的、暧昧的、丰富的、姿态各异的台湾。这是关于逆行者的凝视,是对这个世界真实善意的坦露和表达,想要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的台湾人,在这样的大浪淘沙风暴淘洗之中,从封闭压抑排挤到接纳吸收融合,虽然不尽完美,但台湾人的谦良恭俭让这充满悲情的岛屿也处处是温情。
  •     非常推荐,但为删减扣一星
  •     特殊时期的伤痛,它来源于社会,牵涉了几乎台湾社会所有的人,是时代造就的灾难还是人祸。
  •     出游前到现在看完
  •     作为当代台湾史的一种侧面言说,对大历史下的血泪、鸿沟、挣力而不得、无奈而喟叹有相当精微的描述。因为是访谈录的改写,不少地方不得不行文匆匆,生命旅程浓重,却少见深入思索,尤其是星云、朱天文、黄文雄和钮承泽这几篇,本可将台湾60年从不同角度讲个透彻,可惜了。书很好读,读完就两个字:我们。6.7读毕。
  •     讲的是台湾在1949年之后的人的事情。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能够体会到但年老兵的思乡之情。
  •     死也要看到原版!
  •     好像我是第一个给三星的= =虽然这本书在题材和内容方面选取的很好,但是可读性并不强,或者说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廖信忠类型的叙述。
  •     竟然是看到钮承泽的那篇哭了。。。。三叔。。
  •     想看被删减的几篇
  •     台湾历史
  •     经历与教育或许决定了一个人认识的高度。最终,对土地的热爱总会超越政治的追求。
  •     了解了一点台湾的本族人与外族人这么多年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     很喜欢《悲情城市》的一句话台湾很可怜,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因此它有一个凄凉的名字—亚细亚的孤儿。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就像:向晚的路上、木然驻足,昏鸦哀鸣、时远时近。
  •     好奇没有删节的几段采访样子……
  •     2
  •     跟着这些人走入台湾的历史 结合在台湾的两年生活经验 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岛屿 这群人是值得尊敬的 这群人让台湾值得尊敬 不过没想到评分竟然这么高 能得到一致认可的一本书是很难的 尤其是台湾题材的
  •     历史的轨迹,亲历与传承在岁月和血液中的创伤,一本简单的台湾叙述史,不求安抚多少已灭的灵魂,但愿后人能多视角多维度看待因果,互相包容与理解。
  •     求同存异才是相处之道!
  •     访谈集犹如是一种碎片阅读的集合体,受访者的经历、感悟都浮于平面,伤而不痛,真而不切的文章,未必能打动我
  •     阅读可以让人看到另一个世界,这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原来台湾和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对于它所经历的那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诉说,而历史,就像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理解到的就不一样。我们的,宝岛。
  •     豆导那篇不错。
  •     虽然有所删减,但是对比两岸,我们会清晰的认识到:人是平等的,人的遭遇是极其相似的。
  •     十余人的访谈,内容缺乏深入,感触不多。
  •     历史的大浪,也淘不尽微尘沙数
  •     喜欢听台湾人讲故事,娓娓道来中总是平淡而真挚的…
  •     因为去台湾的缘故,读到这本书,还特地拜访了高雄的眷村。过去已过去,今天台湾有点迷茫又有点尴尬的地位,加上政党间的各种争斗,让未来更有变数。作为同是华人,还是希望两岸都有光明的前景与人民期盼的美好安定未来。
  •     台湾,在大陆人眼中可能是小历史,在台湾人眼中每一场运动都是如此深刻的记忆。移民社会,本省与外省,阶级和族群……我们都该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是如何流变而来,想想该到哪里去
  •     不得不说因为历史知识的缺乏有一部分内容没看懂,但是我能感同身受,复杂的地理复杂的历史造就复杂的文化,求同存异对人对国家来说都太难了。
  •     去家千里兮 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     从十几位受访者的眼中串联出不同时代的台湾和发展,感觉非常动人。
  •     台湾二十世纪的历史一目了然,并因讲述者的亲身经历呈现得尤为生动。不是篇篇都好,但基于真实的情感大多篇章都很感人。大陆版后记里提到有修改,并删了三篇,如鲠在喉。
  •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字里行间,两岸关系就是两岸血脉的关系,却为政治所累为小部分人所累,无奈至极
  •     关于台湾与大陆,总是避免不了政治色彩。大众的消息来源莫不与身处的环境搭上关系。因为生活过最熟悉。那些曾经岁月中的伤痛,海峡两岸的亲情,这差不多是两岸中矛盾最多、争议最大的问题。本书从多种角度,台湾人眼中的叙述这些问题,如果喜欢台湾方面的朋友,值得一读。
  •     特别好看的一本书,读后很受震憾感动。因为电视剧《原乡人》开始关注眷村老兵,偶然在图书馆翻到这本书,像宝贝一样捧在手里一口气读完。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让我们了解那个真实的岛屿,它的历史它的文化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期待看到台湾版的这本书,也期待有机会可以去台湾走一走。
  •     1949-2009是国民党政权迁台60年,本书以14位台湾名人的访谈录来解读和认知历史与现实。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压抑年代的追寻与幻灭:女作家季季回顾当年嫁给“共产党员”杨蔚后遭受的种种迫害和困苦;小提琴家胡乃元的父亲仅因是左派被关十年;星云大师幼小与母亲分离长大后已听不懂妈妈的话了;演员孙越的老兵和台湾;刺杀蒋经国的黄文雄当年想一己之力打破蒋家政权的接班计划;第二部分是裂变开始,融合初萌,女作家陈若曦当年回大陆参加文革幻灭并警告蒋经国不要再现二二八悲剧割裂民心;蒋勋希望文化包容和复杂并存;林怀民希望找到自我保持淳朴从容向前;胡德夫唱台湾本土的歌谣不要战争;创办台达电的郑崇华以自己的经历希望民族融合建设绿色台湾。第三部分是新的再生、新的梦想,有朱天心、钮承泽、顾玉玲和施振荣。
  •     政治给普通人带来的创伤
  •     历史之下,大浪淘沙,个人的生活和感受似乎都无关紧要,但是历史总是不忍细读啊,碎片下的个人的生活总是那么揪人心。
  •     很受触动,百感交集。星云大师、陈若曦、蒋勋、朱天心几篇收获尤其大。个人的经历串起了台湾历史。1947年二二八事件堪称台湾裂变之源,1979年美丽岛事件给了国民党党外势力政治资本,1986年成立民进党,1987年解禁,1990年李登辉炒作省籍打击政敌,再往后陈水扁代民进党上台,“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议题成为了台湾大选的主要分歧焦点。民主政治和族群认同合体之后,产生的不是包容与多元,而是狭隘与分裂。如同星云大师所言,台湾经历了几十年融合,民众的身份区隔原本已经淡化不少,但被政客恶意炒作捞取政治资本,让台湾分裂至此,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蒋勋先生说,台湾的暧昧和多元,实际上可转化为巨大的优势,多元的才是美的。回想五六十年代的那种白色恐怖年代,高压下的台湾人过得不比大陆人强多少,人人自危。
  •     看到星云大师讲自己听不懂妈妈说话怀疑她是不是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哭了…朱天心居然还有“不爱台湾”这种言论!
  •     知道了很多之前不曾了解过的关于台湾的一面,赞一个!
  •     大陆出版相对于台版估计删减了很多。
  •     这个岛屿的故事注定会有多版本的不同解读,那段骨肉分离的历史,无疑充满了各色人群的眼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