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风谊兼师友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40690229
页数:198页

章节摘录

  旧学,即传统国学,它比照于新学而有此称谓。旧学的内涵及外延极其广博,内容上,包罗中国的所有学问,经,史、子、集无所不融;治学路径上,主要有汉学、宋学方法论之争,复兴汉学的乾嘉朴学也蕴含其中。新学(即西学)对中国的真正冲击始显于物质技术层面,船坚炮利为其一;声光气电为其二。国人震醒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泱泱大国的溃败,岌岌乎奋起直追,于是乎就有了三十多年的轰轰烈烈的“洋务”模仿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再次惨败,又一次激醒了国人,他们深深意识到缺乏制度革新作基础的技术模仿是很难获得真正发展的。大量介绍西方政治体制的文章开始引起中国上层社会的关注,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百日维新”粉墨登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由此诞生。虽则它的学制与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大学大相径庭,但它毕竟含有现代教育因子。声嘶力竭反对“维新”的老慈禧在重新执掌政权后,又无可奈何地捡起“百日维新”的牙慧,且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以教育改革为例,先是废八股,改科举,到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新的教育体制呼之即出。简而言之,以1906年为界,此后传统儒生靠死读儒家经书由“士”人“仕”之途就此打住,代之以新式大、中、小学堂,虽则仍有名誉上相对应的进士、举人、秀才的虚头衔,但它毕竟是一过渡期。此举对传统学风的影响不可谓不巨,事实上,在此之前,一大批有志于新学的人已开始与传统国学背道而驰,众多的自费、官费留学生就是明显例证,1903年仅在东洋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就有八千多人。由传统国学一统天下,到新旧学并陈、中西学互融,生活在此时代的学子们承受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熏陶,题中的“斜阳”即寓此意,也就是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学术的转型期,学术重构的契机向学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学对中学的冲击程度与西方殖民国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步调,具体地讲就是地缘因素。西学影响的首要区域为东南沿海,次则为长江流域,影响最小的为内陆广大腹地,且有愈往内地影响愈小的递减趋势。胡适无疑是循此时势的幸运儿,因着他的天赋,他的秉性,由默默无闻的一乡下小儿最终成就了学贯中西、领袖群学的伟业。一、天生敏才胡适,原名洪骍,后改名适;字希疆,又改适之;号冬友、小山;笔名铁儿、自胜生等。生于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虽在西风劲吹的上海,但其早年求学生涯主要在安徽省绩溪县上庄老家。地缘上,皖南偏僻农村在当时很少受到西学的眷顾,“九年的家乡教育”(1895—1904年),胡适仅读过一本翻译小说《经国美谈》,研习国学几乎占据了其生活的全部。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现代社会主要通过测量其智商的高低来决定,它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前的评价,则参照其在不同年龄段识字及读书的多寡,虽略显笼统,但也有一定道理。为胡适破蒙的是他老父亲胡传,胡传为一介秀才,指导一乳儿应绰绰有余,况且在此之前,他也有教私塾的经历。胡适母亲冯顺弟为一农家女,出嫁胡家前,大字不识几个,在夫君的开导下,她也学起了方块字。红纸黑字,方法虽显原始,但也其乐融融。胡适于两岁多开始认字,先是父亲教,后由于他公务繁忙,同为学生的母亲亦加入到辅导小胡适的行列,毕竟她已先于胡适识了不少字。由于父母的严厉督责,再则胡适天生聪颖,胡适识字的本领日渐提高,到1895年母子俩自台湾返乡时,小胡适已认得方块字七百多个,此时的他才三岁八个月。  ……

前言

  一时代有一时代学术,受历史限制,每一时代都会呈现不同学术趋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学术的转型期,因求学背景及为学旨趣的差异,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派学人无疑是这一时期中最大的亮点。不可否认,胡适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九年的私塾教育”奠定了他国学根基,上海六年洋学堂经历以及随后七年的留学生涯,又使得他在西学研修上占着先机。学于西洋而又不荒于国学的磨砺,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沟通中学与西学的重任。“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最为执著的方法论,以中国固有的校勘、训诂、考证之学,杂糅西学的归纳及逻辑推理,尤其借重了赫胥黎的怀疑论及杜威的思维五术。组合成以上方法论。该口号在理论上似无偏颇,而在运用上也几乎无所不能。以独到的治学方法裁剪中国古代思想史是胡适的大胆创举,先前的《文学改良刍议》虽作于美国,却能在故国一炮走红;他的博士论文未被哥伦比亚大学答辩组通过的尴尬心境,丝毫不影响他在国内的“如鱼得水”,也正是靠着这篇被“枪毙”掉的博士论文,他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确立了他的学人地位。胡适的“墙外开花墙内香”,不排除幸运的成分,陈独秀的频频举荐及蔡元培的大胆聘用,只是为他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为学趋向合上了中国节拍。单论国学知识,胡适称不上大家,像王国维、陈寅恪之类的“专才”,就是坐穿板凳,他也绝难赶上;西学知识,以将近二十岁的年龄出国深造,远逊于幼年时就漂洋出海者,在“反叛”的程度上,他下不了真正的“全盘西化”的决心。胡适聪明地选择了中学与西学兼通的新路子,靠着“专家之学”与“通才之识”的巧妙嫁接,他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性贡献。胡适的学术成就主要圈定在文学与哲学,史学只是他的“训练”。文学方面,以文学革命中的诸多表演为端绪,《白话文学史》是他把实践提升为理论的结晶。哲学方面,《中国哲学史大纲》可称为“典范”之作,难以完结的“中古思想史”则是它的余脉。以上两部“半部之作”,既是他的“职业”所在,又是他的“娱乐”所系,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则是活脱脱的“胡适版”。胡适把“训练”等同于方法,他终生的情结都在弘扬他的“治学方法”。学术传承不外两条途径:一者在于学问本身;二者靠弟子的张显。“胡适之学”自有它的魅力,就是不幸沦为“绝学”,它亦有令人回味研究的资本。因着这种魅力,汇集在“胡旗”下的众弟子在各自方向上的扩张性研究,更“膨胀”了“胡学”的声望。“胡适之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还与他的“磁性”人格有关,若把镜头放大,参照同时代的诸位大师,又有谁家学说能如此“张扬”,请记住,“胡适之学”一点没有借助行政之力强制推行的印痕,从这一点讲,学派奠基人的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胡学”的首批感召者以傅斯年与顾颉刚为代表,由他两个领衔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古史辨”派,类同于胡适挂帅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徒间的声息相通,为沉闷的中国现代学术建设添写了华彩乐章。“专才”方面,由胡适“点石成金”者不计其数,最有说服力的当数罗尔纲的成长历程,以“不苟且”的性格品性,却最终成为太平天国史领域的大家,胡适审时度势的敏锐眼光在这段故事中活灵活现。明史专家吴晗也与胡适有着关联,为了一个难得人才不惜提议修改北京大学旧制,胡适替吴晗鸣不平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小门生”唐德刚与胡适的特殊关系,增添了解读“胡学”的砝码。《胡适口述自传》与《胡适杂忆》不乏唐德刚诙谐的笔调,它亦是引人入胜的堂奥,但若从学术史角度分析,“小门生”的两部大作更像是替“胡学”盖棺定论。以上荦荦大端仅为抛砖引玉,能否收到良效,确非笔者一厢情愿。该套丛书是一庞大系列工程,承蒙广东教育出版社厚爱,恩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谢俊美教授毅然接手该项“棘手”工程,以不造之才忝得子项目,又受着“胡适热”的炙烤,其中的赘言、烦言甚至是妄言在所难免,还望同行不吝指教。笔者之所以敢贸然献出拙作,一者恩师的充分信任,二者家妻计慧娟女士的全力支持。几年以来,如若缺失他们两位不间断的呵责与督促,我真的不知道要偃旗息鼓多少次,好在文章已勉强做成,是非得失只好任由读者评说,有道是“文责自负”,我静候着人们对我的“裁决”。李永福二○○九年九月十八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旧学斜阳下的幸运儿
一、天生敏才
二、受惠于“讲书”
三、国学根基
四、尝试白话文
五、初染西学
六、幸运中的幸运
第二章 “娱乐”中暴得大名
——胡适的文学成就
一、“文学梁山”上的呐喊者
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三、双线文学观念
四、《红楼梦》的“自传说”
第三章 “职业”上独辟蹊径
——胡适的哲学成就
一、开山之作
二、拿起“绣花针”
三、发现了“宝贝”
四、难以了结的“旧债”
第四章 “训练"上的中西合璧
——胡适的历史学成就
一、师从杜威
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三、传记与自传
四、停滞的“训练”
第五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胡适的人才观
一、“方法”的感召力
二、荐人才不论功名学位
三、学识重于信仰
四、古道热肠
第六章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胡适与傅斯年
一、相似的求学经历
二、暗中“保驾人”
三、主编与顾问
四、国外“探宝”
五、新工具、新材料的“实验场”
六、“功劳”与“功狗”
第七章 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胡适与顾颉刚
一、求学历路
二、走向“古史辨”
二、北平“三大帮”
四、薪火相传
第八章 煦煦春阳般的师教
——胡适与罗尔纲
一、初人师门
二、幡然醒悟
三、偶然的机缘
四、小试牛刀
五、苦心孤诣
第九章 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解读“胡学”第一人
一、“小门生”唐德刚
二、从“天风”到“白马”的往还
三、《胡适口述自传》
四、《胡适杂忆》
胡适学行年表

编辑推荐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胡适之先生是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收录了胡适先生和他的弟子的故事。 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化界伟人的崇高思想。

作者简介

《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由李永福所著,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火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平生风谊兼师友(胡适和他的弟子)》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图书封面


 平生风谊兼师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