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例总结研究探讨

出版社:张肇诚、陈棋福、 郑大林 地震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2841720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 (1)震中附近地区应包括余震活动密集区、发震断裂及关联的主要断裂构造,是了解震源区的局部构造条件和孕震环境的基础。 (2)区域系指震中区及其以外的构造相关区域,如一级或二级的构造分区或构造块体,以展示地震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孕震构造和发震断层等的关联性。 (3)区域的地震地质条件介绍,应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基础上确定相宜的区域和图件,其范围应大于或大大超过选定的震例总结研究区。应注意避免以往震例总结工作中曾出现的区域范围过小的情况,使读者难于了解孕震构造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环境。 (二)地震地质资料 应全面收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包括大地构造、构造块体、主要断裂、活动速率、历史地震等基本资料。因各地研究程度不一,宜以震源区及其所属区域构造为中心展开工作,获取基本资料,再综合分析研究。注意采用公认的或主流的地震地质分析观点,亦可反映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但都应给出引用的文献。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或学术倾向,以往的震例总结工作中曾出现过该部分内容突显个人观点、内容庞杂、内容过简或不清晰、综合分析提炼不足、引用不同出处的内容问存在冲突或不相容等各种问题,不得不多次返工。应在全面整理、权衡全部资料后再决定取舍,深入浅出地介绍出区域和震源附近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必要时可请熟悉该地区的专业人员协助乃至提供相关内容初稿,并在震例总结报告中予以注明。 (三)历史地震资料 这里所说的历史地震,指的是所总结研究的地震发生之前,该震例研究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所有发生过的有记载的地震。在收集历史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历史地震资料的震级下限和地区范围,即震中及附近地区历史地震分布图的范围。应尽可能说明该地区不同时间段历史地震的完整程度,即某一震级以上地震记录完整的时问及其震级下限。 绘制历史地震分布图时,在破坏性地震震中处所标注的震级应与引用的历史地震资料一致。如只能标历史地震目录给出的71/4级或8级,而不能标为7.25级(7.2级或7.3级)或8.0级。 (四)地震地质构造图件 地震地质构造图件应考虑图面负担,去除不太重要的元素,使主题表达清晰。除震中及附近地区图件外,通常宜给出小比例尺的区域构造略图,展示震区所处的构造分区位置,以便读者了解全局构造概况。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震例研究的发展概述 一、国内外显著震例研究概略 二、我国地震资料整理与地震考察研究 三、中国震例的系统总结研究 第二章《震例总结规范》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制定过程 二、标准的定位和震例总结的技术思路 1.标准的定位 2.震例总结的技术思路 三、《震例总结规范》的一些说明与规定 1.震例的概念 2.对地震前兆和地震前兆异常概念的理解 3.地震宏观异常的概念 4.地震前兆测项的概念 5.地震前兆异常项目的概念 6.强震、中强震、强有感地震的概念 7.震例总结研究区域的确定依据 8.统一规定与自由度 第三章震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一、地震监测台网概况与前兆测项资料分析 (一)观测资料的类型 1.专业地震观测与非专业地震观测 2.常规观测与非常规观测 3.微观观测与宏观观测 4.高精度观测与低精度观测 5.空间对地观}贝0 6.气象与天体环境的地震观测 (二)地震前兆固定观测台(点)及观测项目 1.测震台网概况与观测资料分析 2.测震以外观测台(点)概况与观测资料分析 1)观测台(点)资料收集的范围 2)观测资料质量的类别评价 3)填写“固定前兆观测台(点)与观测项目汇总表” (三)地震前兆定点流动观测项目 (四)强震动观测及地震前后流动观测情况 1.强震动观测 2.地震前后流动观测 (五)其他类型观测资料的收集 二、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地质条件评价 (一)区域和震中附近地区 (二)地震地质资料 (三)历史地震资料 (四)地震地质构造图件 (五)深部探测资料 三、地震基本参数及地震序列分析 (一)地震基本参数 (二)震源参数 (三)地震序列分析 1.编辑地震序列目录 2.地震序列分析 (四)震中附近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的整理分析 四、地震影响场和震害评述 (一)地震影响场和地震烈度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三)对比分析 五、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概述 (一)调查核实地震的预测、预报过程 (二)调查核实抗震设防情况 (三)调查核实地震应急响应情况 1.地震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地震应急响应 2.地震短I临监测预测过程中地震系统内部的应急措施 3.地震事件发生后强余震的监测预测工作 (四)核实地震现场工作 (五)总结反思 第四章震例前兆异常资料的分析研究 一、震例前兆异常项目的概况 二、震例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研究区域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研究区域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文献中有关本次地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地震前兆异常的可靠性评定 1.统一异常分析与判定的准则 2.异常可靠性的评定 (三)地震前兆异常的分类 1.长期异常(L)、中期异常(M)、短期异常(s)和临震异常(I) 2.非确定性异常(u) (四)不同类型地震前兆异常的关联性 (五)“地震前兆异常登记表”与“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与异常统计表”的填写 1.地震前兆异常登记表 2.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与异常统计表 3.填表示例的说明与讨论 4.本标准附录A中表A.4、表A.5和表A.6的关联与区别 (六)绘制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分布图和测震以外固定前兆观测项目异常分布图 (七)地震前兆异常基本情况的整理总结 (八)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 三、震例前兆异常的研究探讨 (一)震例前兆异常的定性、定量与对比研究 (二)地震前兆异常的复杂性 (三)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 第五章震例总结报告的编写 一、摘要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二、前言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三、测震台网及地震基本参数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四、地震地质背景 (一)内容 (二)重点注意事项 五、地震影响场和震害 (一)内容 (二)重点注意事项 六、地震序列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七、震源参数和地震破裂面 (一)内容 (二)重点注意事项 八、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九、异常特征分析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十、震前预测、预防和震后响应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十一、结论与讨论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十二、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目录 (一)内容与写法 (二)重点注意事项 十三、震例数据库表格的整理 十四、震例报告附件 十五、震例报告的其他规定与要求 (一)震例报告正文 (二)图表 (三)震例报告的呈报 十六、震例报告的整体结构及自由度 第六章《震例总结规范》标准的应用和发展 一、《震例总结规范》的应用与完善 二、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若干问题 (一)震例总结研究与地震科学 (二)关于地震预报的争议 (三)地震有前兆吗?有确定性的前兆吗? (四)地震前兆机理——再谈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五)地震观测与震例总结研究 (六)再谈统一规定与自由度 三、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震例报告表格示例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24—2007《震例总结规范》

编辑推荐

《震例总结研究探讨:DB/T24-2007标准解读》可供对地震震例研究感兴趣的,地震预测预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地震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地震灾害管理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关心地震灾害的读者使用和参考。

作者简介

《震例总结研究探讨:DB/T24-2007 标准解读》第一章概述震例总结研究的发展过程;第二章简介本标准的编制背景、过程及技术思路,并给出了本标准的一些重要说明与规定;第三章对震例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分析与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与综合分析;第五章为震例研究报告的编写;第六章探讨了震例总结研究涉及的若干问题和今后的发展。为方便读者,书的附录给出了震例报告表格示例(附录一)及DB/T24—2007《震例总结规范》(附录二)。


 震例总结研究探讨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