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集

出版日期:1990-12-1
ISBN:9787020025947
作者:鲁迅
页数:408页

书籍目录

1 呐喊
2 �徨
3 故事新编
4 附录


 鲁迅小说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最近细细读了鲁迅的两部小说《呐喊》和《彷徨》,觉得从书中领悟到了以前所不能领悟的到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做点心得笔记,便是此文的由来。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出于这种写作理念,在鲁迅的笔下,中国的人的劣根性、奴性、麻木、卑怯、愚昧、看客心态等等比比皆是。比如《孔乙己里》里咸亨酒店的掌柜,短衣主顾以及“我”,比如《祝福》里鲁镇的柳妈与四婶,比如《阿Q正传》里的农民阿Q,比如《药》里的民众华老栓一家。在这些小说中,看客的形象不断出现,——别人的痛苦﹑别人流的血都成为群众无聊生活的调味品,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读起来让我感到有一种切肤之感。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首推文艺。”(《〈呐喊〉自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b不惮于前驱”。从这些话中,我理解到的是,鲁迅在对封建制度、礼教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底层的人们,思考着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揭示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其实是一个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被统治者也在吃人,而决心者也在不知不觉地跟着吃人,不过鲁迅在文中最后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关于细节,我想起李安拍摄完电影《色,戒》后对龙应台说,“(《色,戒》里)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轮车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号码”,街上的两排法国梧桐,是一颗颗种下去的,易先生办公室里那张桌子也是民国时代的桌子,桌上的所有文具,都是费了很大功夫找到的。我想不光是电影要注意细节,写小说也要注意细节。谢友顺说:“但凡好的小说,都是有很多实在、具体、准确的细节的。”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除了巧妙的构思,优美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之外,还需要在细节上的把握。基于此,我在鲁迅的小说里读到了鲁迅很强的刻画细节的能力。下面我以《孔乙己》和《祝福》为例。 小说中,鲁镇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状的大柜台,柜子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花十文铜钱,便靠在柜外站着,热热的喝着酒,如果花十一文铜钱,便可以买到一碗盐竹笋或者茴香豆。“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酒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我觉得“踱”字用得很传神,一下子便将阔绰的长衫主顾与贫穷的短衣帮分开来了,长衫主顾“踱”着进酒店,一个财大气粗的阔绰形象跃然纸上。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尴尬或者说特殊在于——他是穿长衫的,却没有长衫式的阔绰,不能踱进店里坐着慢慢喝,只能像短衣帮们在柜台站着。“(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指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这手走去了。”一:同样是掏钱的动作,鲁迅先后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排”与“摸”,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表明九文大钱是一文接着一文的,排着队似的掏出来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身上还有大钱;而后者则表明四文大钱是翻来覆去摸到再掏出来的,暗示孔乙己除此之外已身无分文。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孔乙己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同时揭示出封建礼教对孔乙己们的毒害,以及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者的悲剧人生。我同时注意到鲁迅在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时,不忘加一句,“见他满手是泥”,这就表明孔乙己是“用这只手走来的”,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只手慢慢走去了”。我不得不叹服鲁迅高超的刻画细节的能力,寥寥几笔,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鲁迅写祥林嫂的出场: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了: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缺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在这一段注意到:鲁迅写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但鲁迅要强调是“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但鲁迅要强调“下端开了裂”。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祥林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就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     重读鲁迅07-10-11 最近手懒,书看完了几本,但功课却没有做,越欠越多,这两天争取补上。  重新读了<鲁迅小说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的,收录了鲁迅的全部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现在大部分版本都是这样打包的,已经很少有出单行本了,可能是因为内容太少不好定价的缘故。  鲁迅是学生时期最让我头痛的作家之一。只要一到他的文章,页眉页脚行间全部都要写满深刻含义,基本上每句每词都要被拧三遍再榨出汁来。当时我想也许鲁迅本人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含义,现在看来那时的想法可能是有些低估鲁迅了。鲁迅的文章革命又深刻,应该是经常被选为教材的主要原因,可是并不一定适合太小的孩子。这种情况造成了一种负作用--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对他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时至今日也不能消除,这恐怕是教材编者所始料不及的。这种逆反还有个副产品,就是造成林语堂、梁实秋等人作品的热销,被名人骂过几十年后仍有作用,这名人效应还真大。  闲话扯远了,说回正题。鲁迅的小说都是中短篇,文字也都是白话,读起来很方便,但里面的含义就不大好理解了。愚蠢的我只能看懂上学学过的,很多没学过像<故事新编>里的大部分还是不大懂。有名的精品基本都集中在<呐喊>里(<祝福>和<伤逝>在彷徨里),阿Q、孔乙已、闰土、九斤老太、写日记的那个狂人等等这些名人全都出现在这一本小说集里,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也算是绝无仅有的,我想了一下,可能只有<聊斋>可以比一比,近现代几乎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很多人都有鲁迅没有长篇小说的遗憾,但他短篇的成就,很多人几部长篇也未必比得上。  鲁迅的作品出名的深刻、沉重,整本书也看不到几段轻轻松的,只有回忆闰土小时候的那段和<社戏>里的那部分让我明白了鲁迅也不是不会轻松,但整本书的调子基本都是很低沉的。鲁迅的小说很耐看,只有多看几遍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有很多内容即使放到今天也有借鉴的意义。就像我这次看<阿Q正传>,就得出了些和以前不同的结论。  阿Q的传统形象是可笑的,他的招牌是精神胜利法,以他排名未庄倒数第三的地位(他认为王胡和小D是不如他的),基本属于未庄最底层,唯一值得一书精神胜利法也是大家鄙视的,这样的人难道就是让人笑的么?我想鲁迅也未必这样想的。阿Q的一生有几件大事,求婚、进城、革命和砍头,除此外的也就是干活、赌钱、聊天、打架之类的,他的生活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他生活在未庄,我们生活在城市;他笑城里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我们有时也会笑广东人把二百叫两百;他被王胡欺负,我们有时也会被上司羞辱;他说他祖上很阔原来也姓赵,我们也会找出有名的同姓人攀点高枝。我从这方面看,们这些普通百姓几乎就是一个个张阿Q、李阿Q、赵阿Q,可是阿Q有的我们却没有:阿Q可以在被打之后数分钟之内迅速解脱,我们却会郁闷很久甚至得抑郁症;阿Q有勇于革命的精神(未庄最大的老板赵家也都是小心翼翼),而我们却只知唯唯诺诺。尽管阿Q最后只落得被砍头的下场,但一生也算得上轰轰烈烈,更多的如王胡、小D们只是庸庸碌碌的过着一生。  阿Q确是很可笑,但是在可笑的阿Q身后,有更多可悲的麻木不仁的看客,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未庄就像一个社会,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在里面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我重读这篇小说的心得。  其实在其它的小说里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些,在<故乡>里,在<狂人日记>中,在<祝福>里……所以我觉得鲁迅的书还是很值得经常一看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这不是小说,这是震动棒和手术刀
  •     鲁迅的小说比他的杂文要好很多
  •     小学读到大学,常读常新
  •     内含《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初一的时候看到人文社出的这个合集,当时觉得版本非常不错。掏一个月所有的零花钱,倾囊购之。成了十年床头书。
  •     美好的回忆
  •     没有被刻意编排过的鲁迅是可以接近的。
  •     故事新编很有意思的~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     几个故事就把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反映出来了...
  •     是的,我读的就是这个版本。很喜欢故事新编里的后羿射日那篇,还有肥皂那篇。鲁迅的想象力惊人,为什么我们从不注意到这些?
  •     你说是你的,你叫他,他答应吗?
  •     深刻。一针见血。
  •     看的不是这版的,对《伤逝》印象最深,也许这是最接近作者心灵柔软处的一篇吧。
  •     小时候很不喜欢他的文风,大了些又层一度为之着迷,后来…就没后来了
  •     我看的是漓江出版社的鲁迅小说全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