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9
ISBN:SH10208-33
作者:西格弗里德·伦茨
页数:516页

内容概要

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年3月17日在东普鲁士的Lyck城出生的作家,不仅仅创作出关于他的故乡马祖里的美丽故事,而且成为德国战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年轻时,西格弗里德.伦茨从东普鲁士被驱逐出来;之后,他去了汉堡,在那里他学习研究了哲学、英国语言文学和文学。最初,他以在全国性日报——《世界报》的副刊做编辑来维持生计。他一直定居于汉堡。
伦茨是一位针贬时弊、笔锋犀利的小说家、戏剧家和广播剧作家。现代人的孤独、失败、责任感、过失以及考验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所写的《Deutschstunde》是德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少年教养犯西吉·耶普森被关进单人囚室,罚写作文《尽职的快乐》。他回忆自己那个在北德乡村当警察的父亲如何恪守职责,一丝不苟地执行纳粹当局的命令,监视当地的一位画家,不让他作画,还没收作的作品。而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原是警察一家的老朋友,还曾经救过警察的命。小西吉出于同情,帮画家藏过来。战后,冥顽不化的乡村警察还继续搜寻并烧毁画家的藏画,西吉为此得了恐惧症。他生怕画作被毁,继续偷藏画家的画,被发现后当作少年犯送进劳动教养所……
作品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这一真实事件。小说以传统的叙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来宣扬的“忠于职守”的思想,激发人们对被纳粹践踏的公民义务进行反思,这不仅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由于其所含的哲理具全球性,值得世人三思。


 德语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想看这本书已经有很多年了,在每个图书馆都见到它孤零零地靠在那,沉默着,终于,现在借出,看完了。正宗。这是第一感受,就是说从那些个句子,风景,对话以及社会氛围上,你能感到强烈的德意志,而且与你在镜头中看过的某块德国乡村区域的画面是一致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夹杂海水咸味的空气,成群的海鸥与岸,尤其是与希格尔和阿迪在海边捡蛋,遭到鸟群的攻击以及阿迪的口吐白沫,它让我想起《铁皮鼓》里从海边死马嘴里拖出的那些鱼及母亲的呕吐,背景颜色如果表现在银幕上是那么清爽的灰蓝色,但暗含的却是浓郁与激烈的感情。(题外话:因此,对于在昆明的我,很讨厌去什么翠湖之类的看海鸥,一是不知怎么的,每次看完我就发高烧,是否也像小说中人物一样会引起某种病症,窃喜;二是对于我来说这种海鸟要在有海的地方看才正宗,它不会是温和的,等待你用去薄取对你对它来说都廉价的欢愉,而应是强烈攻击性,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形态。)因此,刚进入小说时的这一章节获得了我十足的喜爱。叙述。呈现的淋漓尽致,它就是从“我”,这个孩子或说少年的眼光来看的,它就该这样断断续续,絮絮叨叨,片面与含混,在此,伦茨显示了一个好的作者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也正因为采取这一叙述方式,因此呈现在我面前的西吉形象是固执甚至执拗的,易动却孤立的,他过早的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判断力,又是令人羡慕的。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必是沉默的,玩乐不多却又自得其乐的,而他之后的成年与老年,则必是更加缄默与冷静的,他会成为一种榜样与被模仿者,可于他自己来说,却是没有尽头的回忆与过去。因此,想像他走出教养所之后的生活,令我无比着迷。作文。之前吸引我读这本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一篇作文这个开头,它让我很意外,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写作文,尤其喜欢别人给我一个限定的题目然后去写,这类写出的作文大家都认为非常真实而且十分特别,相反让我无限定去写反而写得不好,这是否就是我无法成为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明证?《履行职责的欢乐》,这在整个故事框架,从作文题的布置开始,就被贯彻的很清晰,也因此引出了作品里的两个对比人物,写这类敌对的,向两个方向拉扯的人物可比写一场敌对双方战争的作品艰难得多,我也认为这是作者为何选择这个故事来表现另一种战争状态的原因。之前在《子夜书社》听了大家七嘴八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越听也就越糊涂了,于是乎我认为在纠缠职责的履行是否有必要这点上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而是应放在这种履行职责的行为在这一民族中所波及的范围,造成的影响,带来的后果,以及发生的根源。也许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我想把它同之前读到的一篇论文《Morality,violence and realism in Robert Musil and Das Weie Band》联系起来看,虽然描写的各不相同,着眼点关注点毫不相关,但是,肯定可以发现点什么。(题外话,我根本就没有想清楚,所以又偷个懒,等我想好再说吧。因此,我每次读完一本书,似乎都触碰不到实质核心上,这是我今后阅读必须改进的大问题。也许是因为每次到这种关键部分就力有不逮)视觉。小说是围绕画这个东西产生各种起起落落的,画家和西吉有着丰富的视觉想像和色彩认知,而父亲仿佛是个盲人,盲视以至无视,是视而不见还是根本就看不见,而且是否多数人都是处在这种根本看不见的位置,而这又与履行职责的欢乐产生了本质联系,履行职责与这种无法看到之间产生了一种充要条件。另外,在作品中我家庭中的父母形象,尤其是母亲形象是更为让人生厌,至少我是这样。先写到这,现在有点累,等自己想清楚了再慢慢来。
  •     不知道如何停止,也不知道停下来还能做什么。有时候看书、不停地看书会让人虚弱。因为消耗了,却没有来得及用吸收的补充。 小说有什么用呢?当对自己的生活暂时失去兴趣,就可以打开一本小说,把目光和自己投进另一个世界里去。当然,如果有能力,写小说这项活动一定也不会让人感到无聊。    傍晚的阳光透过红漆剥落的木框子窗户,在黑板的左侧投下一片光斑,被罩在光斑里的那句法文于是看不见了。我凝视着它,发现这块平行四边形的光斑正缓慢地发生变化,中间竖着的一条阴影变粗了,有三个字母显现出来:le v,金黄色也暗淡起来,光斑的形状模糊了,终于像一块干了的水渍在黑板上消失了。   这就是我看见的时间。   这片黑板上的光斑,这几分钟的时间,以及外面坠下去的太阳,即使没有为我所注意也依然存在。可是我写下了上面那几行字,于是它们将永远存在于我的描述中。这也许就是文字的意义。把你注意到的东西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再写出来,就可以建起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作家,有点类似于幻想家、魔术师或者巫师什么的,他们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乐此不疲。      《德语课》是一本意外和意味深长的书。其实在这里,意外和意味深长是差不多的意思,让我惊讶并且有所发现。偶然看见余华的一篇文章,说以前读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看,然后用三倍的价钱让这本书留在了自己身边。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只有一句:“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所拥有的《德语课》应该和余华是一样的旧版,在旧书店里买的,不过当时挺犹豫的,不知道这本小说好不好看。出于对余华的信任,我又打开了这本以前看过一点却没有看下去的书。   那个受到惩罚的男孩,西吉,被独自关在斗室里要求写一篇题为《履行职责的欢乐》的作文。他在交了一次白卷之后竟然下笔一发不可收拾,主动要求继续被关禁闭直到作文写完为止。实际上,这个男孩是在怀着创作的激情写小说了,就像他所写的画家,面对一次次的警告和危险仍不能停止作画。   和《看不见的城市》一样,《德语课》也是一本透露了写作的秘密的书。对于马肯罗特带来的手稿,西吉称之为“学术论文”,它把西吉故事里的人物调查和介绍得很清楚,简直是太清楚了,然而却得不到西吉的赞同:“他说起来当然容易,一下子就把故事讲完了。我只是注意到,事情并没有结束,也没有停止,我想把这一切再叙述一遍,用另外的方式加以叙述……所以我得继续写下去,哪怕是年复一年地写下去,还有许多东西再等着我写呢。只要用光束回头照一下,就可以看到,都有哪些东西在等着我去写,比如:和平到来的时刻在等待着我,但是,在和平时期开始之前,还得过一个冬天,一个北德的冬天,屋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已经开始融化的白雪,满溢的沟渠,潮湿的风,松动了砖块,使糊墙纸和墙壁分离,鼓了起来。还有这样一个冬天。”也就是说,为了重建那整个的世界,不能像报告一样把事情讲清楚就完了,要重现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唤醒记忆和情感的细节。还有画家在画自画像时所说的话,虽是对作画发表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就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观:“你知道吗,什么是观察?增添。观察就是渗透和增添。或者说就是虚构。为了能够和你相似,你就必须用目光不断地虚构你自己,凡是经过虚构的东西,也是变成了真实的东西。……不要搞原原本本的记录。形式必须游移不定,一切都必须游移不定,色彩并不是那么规规矩矩的。”      写小说是一个技术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泥瓦匠的工作是同一性质,只不过还要兼上设计师的差使。所有小说家在把完成的作品奉上时只会神秘地一笑,如果读者走进书中像走进一幢房子,不住地称赞说:“哎呀这房子怎么建的,一点都不别扭,住起来肯定很舒服。”但当他们向窗外望去时,却愕然发现风景已经不是来时的样子——这样作者便知道自己成功了。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2010年10月
  •     我从XS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本书,没有还过...
  •     作者不愧是画家,读起来就感觉是在看色彩浓重狂放的油画。
  •     经典...
  •     履行职责 爸爸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般人遵守一般的秩序,画家遵守他自己的秩序 父亲站在不安的秋夜里,站在符合规定的黑暗里,管制灯光,制造黑暗,是他的职责所在。
  •     小库尔特的吐槽着实让我笑了,消灭男男女女的老混蛋,西吉也表示 他父亲作为一个老家伙,是没有必要去改变自己的,谁也不敢让鲁格布尔的警察哨长去反省,他可以病态的呆着,所以西吉进了监狱(少教所)
  •     才华横溢!
  •     我记得这本书是1.5
  •     是非不分冥顽不化的乡村警察,只懂得服从命令,甚至做一些下三滥的举动,在所谓的“大义”面前有必要“灭亲”咩?各种所谓“尽职”的举动伤害了无数人,对女儿棒打鸳鸯,与大儿子断绝父子关系,把小儿子送进监狱,人民冲锋队就是个笑话,明知大势已去,还妄想螳臂当车。
  •     想像与克制的典范
  •     二战时几乎整个德意志民众的不假思索,以职责为借口,麻木地执行一切命令,造成了悲惨的事实。不加反思和辨别的尽职和责任感是可怕的,具有的破坏力惊人,一旦被被利用,将成为极其恐怖的力量,成为恶的实际执行者。 没有思想的人的是可悲的,没有思想的民族是危险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