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出版社:上海书店
出版日期:1991年12月
ISBN:9787805694306
作者:潘光旦
页数:145页页

内容概要

潘光旦(1899-1967),原名潘光亶,字仲昂,笔名光旦。江苏宝山县人(今属上海市)。著名的社会学家。1913-1922在清华学校学习。1922年赴美国留学,先在纽约普夏州哈诺浮达茂大学主修生物学,1924年获学士学位。1925-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上海吴淞政治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东吴大学、复旦大学教授。1934-1937年任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曾兼副教务长。1938-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系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为其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的创办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历史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
潘光旦教授毕生从事优生学的教学和研究,专长于生物进化与遗传、社会思想史、家族制度史、人才学、性心理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对家谱学、优生学等有特出的贡献,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主要著作收入《潘光旦文集》。

作者简介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潘光旦先生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是家族研究领域中的经典之作,该书试图打通谱学和人才之学,探究人才的形成机制。我对嘉兴地区的望族历史并不感兴趣,所以对于书中细细整理的图表也没有认真考察。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介绍嘉兴一代的人才渊薮以及各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演变,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范例,这种家族研究的方法对其他历史人文研究有一定的可鉴之处。在我看来,家族(世家)研究首先是一种社会史的研究。从陈寅恪那一辈学人开始,很多文学研究者也研究文学家族、文化世家。这类研究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文学家族及其内部的文学活动、与当地的文学交流的考察,呈现一个“场域”的文学状况,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普遍性的、反映时代或地区文学气候的现象和规律,从一家的历史窥视整个时代的动态。因而,家族研究说到底还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是文学的外部研究。家族研究可谓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家族观念、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修家谱几乎是仪式性的重大事件。因而,要研究家族关系,材料来源也是很多的。家谱自是不说,地方县志也会对望族的进行记载,读书人也往往将先人的功绩牢记于心,譬如《清代朱卷集成》收录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所书写的家族简史,记忆力之好让人叹服。诗书人家的文化传承,历代是受到重视的,仍举朱卷为例,绝大部分考生祖上都曾中举做官,“学二代”、“学三代”、“学N代”比比皆是。梳理家族文学世代的关系,探究其文化的传承和变化,或者从文学文本中析缕关联,自然是有意义的研究。即使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论证过程、材料的整理更为重要。家族研究的方法对艺术史研究有启发作用吗?我觉得是有的。这倒不是体现在艺术世家的研究上,而是对艺术团体、艺术流派的研究当中,考察其源流、影响、关系时,详细梳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亲缘关系),比想当然地推论要有力得多。我觉得现在很多艺术史的研究,比较轻飘,不大注重文献。对于流派之类的研究,往往停留在风格上,没有深入到交往关系、社会网络上去,完全一副遗世独立的感觉。所谓“还原细节,不讲大话”,在细节考察上,做得很不够。简单的外部描述,简单地得出结论,这种庸俗的艺术社会学方法早就被批评过,T.J克拉克等学者也作出了不少努力。外部研究如何推进到内部演化,其实是很难的。上文有提到,家族研究在中国是有特殊性的。而较之于文学领域里的家族研究,艺术领域(下文主要是说绘画艺术)里的研究面临的困难更多。比如在西方艺术史上,一说艺术世家,大家可能想到的不多。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被我们现在称为大家的人物,其父辈可能是工匠、铜板刻工、没什么名气但又自己工作室的画家、手工艺者,但是很难说有什么“传承”。通常我们会说,XX是版画家之子,这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过,很少看到有人去论证,好像自然而然的,他父亲懂一点艺术,就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定势的推论,不一定符合真实的情况。倒是一提到“家族”,我们立马想到的可能是美第奇(Medici),艺术赞助人、庇护人家族。对于赞助人的研究很多,做家族研究的也很多,但中国式的这种家族研究倒不多见。而在中国,也有一些困难。在中国古代社会,和读书人相比,艺术家的地位相对来说是要低一些的,从“画工”一词暗含的意思便可得知。就文献来说,也要少一些。不少画家没有考取功名,朱卷里不会有记录。有些艺术家文化程度也不太高,资料多不可考。在文献上,要少得多。当然,“文人画”现象是重要的,不过画文人画的人,首先是“文人”,然后才是“画家”,人们最看重的还是他作为“文人”的一面,作画是他展示文人风采的一个方面。而且,就艺术家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师承”,而不是“家承”。“师承”,又很复杂,并不一定要直接在某个画家那里学习,多以学习古代大师的作品为多。这种师承关系,往往也只能看到技法的承袭,风格的异同,可阐释的空间比较小。艺术世家也有,赵孟頫、王羲之家族都是例子,但毕竟不是普遍现象。影响是个微妙的词。有没有影响、如何影响、多大的影响,其实都是很模糊的。比之文学,艺术影响更难考察的原因在于,文学诉诸文字,艺术借助图像来表达。文字的研究至少要有理有据得多,而图像,要分析那些是传统作画程式、哪些是受别人的影响、哪些是画家自己的东西,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做到。大部分的研究者也是紧紧抓住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证据,往往走得偏狭。在中国艺术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用社会学的方法,类似家族研究的路子,考察艺术家之间的、艺术团体之间的交往做出了有意思的成就。柯律格、高居翰等人的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泛泛而谈的人云亦云,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所谓深入到艺术家之间交往的网络当中去,不仅仅是XX见过XX,XX和XX是好朋友这种事实梳理,而确实要找到一些能说明问题、能看出影响的因素。考证过后的结论和随口一说的定语,是不一样的。现在信息多了,反而没什么人愿意去考证去还原细节,大概飘渺含糊的语言既来得简单也不会出什么大错,固人多爱之。总之,要先在地上走稳,再飘到天上去。要务虚,先要务实。每一个结论的背后,应当有足够的证据或逻辑,支撑它站立。在学术研究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2014/3/10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诟病颇多的书!但家族研究重视婚姻研究倒是值得肯定的。
  •     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初版系商务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丛刊 初印时价国币陆元 有拉页图表甚伙
  •     地域文化
  •     照例!潘先生就像疯了一样!他太能找资料了,望尘莫及啊!书的主旨是要说明几个问题:1、嘉兴望族是出人才的集团;2、嘉兴望族数量很多;3、嘉兴望族的兴衰原因。给出的论据以及收集的资料主要集中于:1、《嘉兴府志》、《嘉禾徵献录》;2、家谱;3、会试朱卷;4、名人年谱。研究方法是编订三种血系表。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人才的兴旺和望族的兴起,需要自觉的人为努力。总之这是一本神作,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都是。
  •     方法论和资料文献库。因为阿木的博论和包包家乡的缘故,对嘉兴地区还是感兴趣的。
  •     方法大于内容,有可借鉴的地方。
  •     上课做报告读过一遍。潘先生做表真是太厉害了,《近代苏州的人才》里图表种类更多。
  •     龚肇智出了一本疏证,分为三卷,看来内容增加不少。惜尚未见到实体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