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迷惘》书评

出版日期:2014-9-1
ISBN:978751614598X
作者:薛涌
页数:362页

人文主义的城市规划

书是看完了,觉得有些事情他还没说透,不过倒也学了不少新东西,等有时间整理一下思路,写个读后感。   他提的主要可以分为几部分来看。   1.关于城市市政排水。他从北京大水谈到地貌都市主义。一场大雨,把北京变成了泽国。我们都非常推崇能开卡车的大型集中式排水设施,其实这样巨大的排水管道,弊病很多,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损害,豪雨时会将城市积水如洪峰般导入河流,冲击堤岸、河床,损害植被,留下大量沉积物,而且污染极大。   近年来城市的高速发展,许多荒坡野泽被填,阻绝了北京水脉。所以应该从城市自身的透水性出发,恢复城市的基本水利生态架构,让自然水域、沼泽肆意扩张。水域增加,水域周边空地的增大,可以解决排涝,使景观回归城市,带来巨大的美学和经济价值,而且也能防护其他灾难。   2.关于高房价与城市竞争力。他说城市需要兼容并收,需要给初创业者提供低廉的住房和办公室,保证城市的活力在于保证吸引人才的到来,城市的发展,在于降低其准入门槛,张开双臂欢迎各色的人才。高房价不仅难以提高人口素质,反而可能窒息城市的活力。   3.关于以人为中心和以车为中心。很明显,他赞同前者。中国的城市要发展,就要去车化,他举了波士顿2013年11月通过的“政府中心停车楼再发展计划”,其实就是把波士顿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一栋有2300个停车位的大楼拆掉一半,把腾出来的地方改造成公寓,办公楼,商业用房,这样又会吸引人群的到来,因为“城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人”。之前波士顿在城市最中心地带修建这样一栋停车楼,正可谓是时时刻刻把汽车放在自己的心窝子上。城市规划以车为中心,吸引过来的当然就是车了,所以波士顿城市中心拥堵不堪,公路停车场侵蚀着宝贵的都市用地。欧洲城市的去车化运动的口号就是“从汽车的占领中为人类收复失地”。   4.关于能源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能源与民智,都属于一国的资源。过度依赖能源,往往忽视民智的开发。资源丰富而不够节制,国家就容易走向粗放发展的道路。 其实这个挺好理解的吧,就像我们所说的富家多纨绔一样,当整个国家资源都极大丰富,只需要出口就能满足国内财政的所有支出,那就不会有人想要上进与努力了,因为整个国家氛围都是这样的,你努力或者不努力,资源都在那里,舒服都在那里。大家没有上进的动力与压力。  5.集约用地。发展摩天大厦作为公寓楼和住宅楼,以恢复生态,拉动城市活力。   在整本书中他都极力提倡要发展公交,发展自行车,有轨电车以及共享车(刷卡租车),提高停车费,提高油价,以控制私家车,以改善环境。   另外我最吃惊的就是汽车尾气毒性非常之大,很多人在封闭的空间吸尾气自杀汽车空转十秒钟就会带来超多的毒气,所以一停车就尽量要关闭引擎。 ——其实这个是他的误读,吸尾气自杀,其毒性主要来自于没有燃烧完毕的CO。  不过说句实在的,他的大多数观点都来自《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有《城市的胜利》,《郊区的终结》这几本城市规划著作。那几本书说得更透,更全面。   他的只是结合了实际情况,更有时代感。不过我还是给五分。

依靠较多感觉而不是较多的数据,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会有印象深刻的了解

用北京一场大水开篇,引起人们的思考一、风水与洪水P001 许多网友提起青岛德国人在19世纪末建造的地下排水道,还有些网友提供了德国地下排水道的数据,甚至有人贴出如地下宫殿般的排水道照片,以为这种能开卡车的大型集中式排水设施是解决问题之道。其实,这种设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遭到广泛的批判,弊害甚多。北京这样的城市,地下结构复杂,建造这样的设施技术障碍甚多,耗资甚巨,在财政上不现实。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最近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对北京的大水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进行分析。这些新学说的一个核心,就是“生态基础设施”。P003目前被网络媒体热炒的巨大地下排水系统之所以成为现代城市的生命线,主要在于城市地面硬化所导致的积水。但是,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大型城市排水系统,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损害。在豪雨时,这种体系会将城市积水如洪峰般地疏导入河流,冲击堤岸、河床、损害植被,留下大量沉积物。更糟糕的是,这种城市给水,带有大量污染物质。二、汗牛充栋P014城市化对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危机,早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汗牛充栋。城市水利的第五阶段: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从把饮用水供应、污水和雨水排放等面向分开处理,走向以水域生态平衡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方法。三、飓风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大坝——微观防护四、纽约沉没堵派与疏派之争(1)如果建大坝耗资巨大,8公里100亿美元(2)“软性基础设施”,细节处理(3)生态防洪战略,进行“有序的撤退”,利用生态工程,如生态胶五、美国都市复兴观察P031批评者认为“新都市主义”强调自上而下的计划,违背自发生长的哈耶克原则,最终其提倡的“聪明的规划”也只能是自作聪明。密度,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指针。低房价区域——年青人——经济活力——城市生命力——“20分钟步行空间”——高房价难以提高人口素质反而窒息城市生机六、城市潮推荐的两本书Alan Ehrenhalt《大逆转和美国城市的未来》、Leigh Gallagher《郊区的终结》,美国回城潮说明了“美国梦正在离开郊区”P054中国城市要“去车化”,只要城市还是汽车社会,高密化就走不远,因为汽车是一种最浪费空间的交通方式。公路、停车场,侵蚀着宝贵的都市用地,推高地价、房价。抛开空气污染、噪音、拥堵、时间损耗、能源消耗等因素,汽车在空间就可以把大量的人口挤出城市。所以,欧洲城市“去车化”运动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从汽车的占领中为人类收复失地”。七、高密度城市的优势P59 密集的标准是什么?第一,住房和工作职位的密度;第二,商业和住宅建筑的混合程度(混合的越多越好);第三,在市中心和其它中心区域(如水滨地区)商业和住宅建筑的密度;第四,街道的便利程度,包括街区长度(街区越短越好,那意味着更多的人行横道)和四道交叉口的数量(越多越好,因为多意味着街道之间的联系密切)。思考:现在开车的人上班多还是骑自行车的多?如果一味地跟随西方强调步行社区,是否合适?八、高层的死而复生高层设计越来越重视功能的混合,但是,摩天豪宅更像是西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的一个写照,日后这些庞然大物是否和当初的郊区化一样,会创造一种新形式的贫富隔离呢?九、创意是最好的租金P68 中国当今的城市化,则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记得90年代初,一些夫妻店生意火爆,但一夜之间被拆迁的无影无踪,代之而起的,是高档办公楼、大购物中心、豪华公寓楼,如今,这种以投资为动力、以拆迁为手段的城市化,使得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在城市立足,成为蚁族、屌丝。有些人似乎觉得光有户口门槛还不够,在那里拼命鼓吹房价门槛、教育门槛,仿佛城市之首务,就是将人拒之门外。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扼杀了都市“新细胞”的生成,创新社会又从何谈起?中国银行的贷款,三分之一给了房地产,贷款的抵押也是房地产,这样下去,房价会越来越高,创业者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丧失了创意之后,增长会越来越依靠投资来驱动,而投资的效率,则越来越低,这样的繁荣,还能持续吗?十、城市健康的新概念P71 建筑环境的“健康影响评估”,就是要在各种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助下,理性地规范城市建设,使之做到“健康效益最大化”P73 “健康影响评估”三大潮流:环境健康、健康的社会观和健康平等。1是指空气、水质、绿化、生态多元性等传统环保概念,2是崇尚步行、骑车、,提供足够的步行道、绿道。3是指注重保护弱势阶层的基本健康环境十一、走向自行车的都市P75 瑞典模式、纽约模式、波士顿的挣扎、欧洲的世纪十二、自行车正在塑造西方的生活时尚十三、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十四、城市飞车十五、车位战与城市的未来十六、后汽车时代来临了吗十七、和汽车去战斗十八、阿姆斯特朗:英雄还是骗子十九、底特律的破产P127 政府破产意味着什么?第一,城市破产,不能履行其对债权人的责任,投资人损失惨重;第二,城市雇员的医保和退休金,市政府可以不履行这些义务;第三,破产意味着所有权的丧失,意味着政府建筑、基础设施、艺术馆、学校都可以拿来拍卖


 城市的迷惘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