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留美幼童記》书评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9628820825
作者:錢鋼,胡勁草
页数:263页

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每个民族都有他不为人知的忧伤,这忧伤永远不是来自于其他民族的暴戾恣睢,而是来自于他的子孙对自身历史无情的遗忘和残忍的改写。——题记 带着这本书绕了几千公里,直到今天终于读完。还记得在六年前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对那些欲言又止、语焉不详的语句始终有着一种好奇心。大大小小的疑惑像散落在整本教科书中的珠子,让我总有一种用根合适的线绳穿起它们的欲望。可是没有专业考据能力,这六年来,我只是对少数孤立的历史事件有了管窥之见,却始终缺乏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把握——摆脱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庚子赔款、清廷改革、辛亥革命这些耀眼粗线条的把握,找寻到被官方钢印一次次强化后真正连接历史的那些人和事的细致经纬。 直到阅读到了钱钢、胡劲草两位先生的大作《大清留美幼童记》,这两位先生的名字一刚一韧,正如一根纫着粗实麻线的钢针——尽管本书重点在于这批幼年就负笈海外的孩子们终身的命运——它却穿起了大部分我记忆中由疑惑构成的大小珠子,使它们终于不至大珠小珠跌落玉盘,在我可怜的好奇心上继续叮当作响的敲击下去。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一百三十多年前,为了挽救这个古老帝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这片由崇古的儒家思想浸淫了两千年的土地上出现的,一批开眼看清世界后试图扛起国祚,用创新来改变国家积弱局面的有识之士。 此前,我时常听到的是两种论调:“你知道吗?中国的年轻人,比我小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希望了,在这个国家里生活没有未来”(尽管说这话的孩子才刚刚20岁);或者,“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都在嫉妒和憎恨中国,我们要反击这种不公”。 其实,无论是因为“中国没有未来”而离开中国,还是闭上双眼大声用喊叫压倒其他质疑的声音,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怯懦的行为。前者是在在恐惧中寻找逃离的借口,而后者,则是通过喧嚣来抑制内心的慌乱。 其实双方都看到了现实的弊端和创伤——这是极权主义囚禁多年带来的弊端,以及消费主义解构极权破产后遗留下来的创伤。无论是逃离还是喧嚣,都是内心的恐惧使然,而这种恐惧则是源自种种弊端和痛苦伤害自身的可能。 我无意去干涉他人的自由选择。我只是想指出,这两者的内在逻辑都是对挺身而出、改变现实的放弃——一个人在强大阻力面前选择退缩并不应该受到过多责备,然而,知难而上努力变革的勇气却理应得到我们的敬佩,或者至少是,理解。 于是我不得不提一提李鸿章,这位坚定支持整个幼童留美计划长达十年的晚清重臣。正是这个臣子,从背负天下之重、每步前行都要被迫在地上跺出一个深印的壮年男子,最终被天下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了一个颈背佝偻、步履维艰的风烛老人。 他身前背后同样蹒跚前进的,还有同样试图用洋务救国的曾国藩、张之洞,促成整个幼童留洋计划的、中国第一个耶鲁毕业生容闳,那一百二十余个在历史中如明星闪烁的留美幼童——他们中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香港寿臣山为之命名的华人领袖周寿臣,斡旋订立庚子赔款留学计划的驻美公使梁诚,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在中法马尾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邝詠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 想起这次去马来西亚之前我一直有的另一个疑惑:大马华人一百多年为何如此执着的捍卫华文教育、保持民族特性?我起初无法理解,甚至有种苟且的猜疑:如果不是对当地土著怀有深深的鄙夷,为什么一百多年始终“放不下身段”?然而现在我渐渐开始有些理解他们的心境,坚持其实未必完全来自于对他人的鄙视,也许更多是源自对自身身份和历史强烈的认同感,这大概就是马来西亚华人贯穿始终的动力所在。 中国,走过了纷乱复杂的一百五十年。当我看到由钱胡两位先生重新发掘出的这页曾经被刻意掩盖过的历史,我不得不为自己民族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群勇于改变自身命运,并且主动承担族群命运的精英感到自豪,甚至是感恩。因为没有他们,也许就没有如今这个还叫中国的中国。 Tell me the tales that to me were so dear,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Sing me the songs I delighted to hear,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补上清末的那些事

因为只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过近代史,对清末的记忆只有两个字,屈辱。当时,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会背下那些条约(不说具体的条约,来气)。所以,离开学校后,马上把清末那些事给忘了,见了涉及清末的书、电影也一律不想看,知道里面准没好事。也许,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多了,才会理解清末时期的人和事实际上对现代中国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八七二年到一八七五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年齡在九歲至十五歲的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的土地。曾國藩和李鴻章說,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本书是对中国出洋留学之初的一次回顾,那些留学生本是为了维持清朝的江山,结果却有相当一批人参与了清朝的葬礼。那些送学生出洋的人,曾国藩、李鸿章,原先在我的记忆中是封建落后的代表,现在看,他们也曾为中华民族能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出过力。如果可以的话,还应给那些开创了中国学生出洋的人们记上一功,因为清末以后,改写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竟然大多数都有着出洋留学的经历。从孙中山到蒋介石、周恩来,从邓小平到蒋经国,一辈一辈的留洋生投入到现代中国的发展大潮中。也许,应该有人顺着中国学生留洋这条线索,把中国从清末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串起来,说不准又是一个观察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完此书,我想,补上清末的那些事,不管那有多苦。这应该算是不小的收获了,因此,推荐此书。

观《留美幼童》感

在三联待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了,书里面写到的那些幼童在十几岁被选派留美,历经十余年学习之后返回大清,在大清晚年及至民国的舞台上发扬所学,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我看来,留美幼童就像后来的黄埔军校,为当政者储备人才而建立,在人才奇缺时脱颖而出,又随着创办者的逝去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留美幼童的想法起于容闳,最后成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当年的幼童回国之后也大多进入李鸿章的北洋系,为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与思想。他们中有铁杆的保皇派,有坚定的革命派,也有温和的改良派,他们对外同洋人周旋,回护本以孱弱的国家;对内也互相攻讦,都在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有教科书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的时候自然有很多教条的评价,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个人的能力又能有多大,总不可能有跨越时代的观点,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其实已属不易。书里面并没有终点着墨写李鸿章,但是留美幼童们的命运本身也是和李鸿章一体相连,所以轻描淡写之间也流露出对李鸿章独擎大清帝国危局,仍思变革图强之法而隐隐赞扬。教科书上李鸿章的形象自不必说,可是真的应该把一国之败归于一人之身还是应该商榷的。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的开篇所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记得初二的时候去保定夏令营,参观完直隶总督府后,在门口等候集合,我随意的看着门口的石碑,其中一块上赫然写着,“太子少保中堂李大人”九个大字,登时一愣,莫名一股敬意。容闳晚年居住在香港士丹利街,那条不长的街道是我之前每天回家的必经,那附近还有个孙中山纪念馆,留美幼童周寿臣是香港史上第一位华人议员以及东亚银行的创始人,香港不缺少历史,不缺少文化,缺少的是发掘。

LONG,LONG,AGO

LONG,LONG,AGO——读《大清留美幼童记》LONG,LONG,AGO……这首美国民歌《多年以后》,是如此令人回顾。一百年前,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留洋美国,史称“留美幼童”。然而,这一创举当年的推手却为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曾国藩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在两人联袂署名的一份奏折说这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以现在目光来看,此举当属于复兴中华文化之盛举。当时中华处于积弱积贫,而飘摇于世界新潮之中。中西两大文化剧烈碰撞而互相融合,古老的中华文明面对现代的西方文明所做出的一种必然的过激反应。“潜龙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华文化的对于外来文化的融合特征,在官派“留美幼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大陆,“五月花号”所承载新道德理想,与中华的儒家伦理,一个年青,一个古老,虽说大海相隔,却是一样充满社会的理想,或一样的追求理想的社会,因此而相互欣赏。LONG,LONG,AGO……文化细节的误会,与文化操守的底线。在当年“留美幼童”一踏上美利坚共和国的土地上时,就即刻出现了。当一群扎着猪尾巴一样发辨,满脸稚气的中国孩子登陆时,当地报纸是无法区分这群孩子是否有男有女,还是清一色的男孩儿。当“留美幼童”误入当地教堂后,竟然像发疯一样跑了出来,这是中国官方的对他们的禁令。不过,经历了漫长的从小学,至中学,再到大学的留学后,这批“留美幼童”骨子里,还是彻头彻尾“洋化”了,不仅是西装短发的外表,而为内在的文化烙印。如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指挥修建京张铁路时,为了自我调节,在工余空闲时,最喜爱读物是马克吐温的英语原版小说。LONG,LONG,AGO……“草色遥看近却无”。虽然历史的事件与历史的档案永远是无法完全的对应的,然而中国历史档案与美国的历史的档案却有着一些有趣的差异。在复活一群活泼刻苦的中国“留美幼童”时,在中国是大清官方的折奏文献是相当清楚的,而在美国当年“留美幼童”所在学校档案是令人惊叹的完备与日常:照片、名片、毕业赠言、甚至于写给美国女生的信,这些纸纸片片都保存得如此的完善。体现中西历史传统的偏好差异与区别。LONG,LONG,AGO……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当年的影响,还是来年呈现与回溯,“留美幼童”的现象绝对为中国文化在面对与追赶世界潮流的“天行健,自强不息”的典范。瞻前与顾后,众水归一,东流大海,“留美幼童”大清的国家行为,发生的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与社会,当为开风气之先的惊天之举而为今天的沉闷所惕然觉醒。LONG,LONG,AGO……这首美国民歌《多年以后》,作为引子而给人以陌生而崭新的感受。2010-9-5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大清留美幼童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