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沙》书评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508031873
作者:(英国)约瑟芬·铁伊
页数:276页

陶醉而痴迷

刚刚看了《歌唱的沙》感觉真是回味无穷把书放下的那一刹那自己还是深深得陶醉于铁伊的世界中而无法自拔然而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抛入到现实之中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铁伊的小说我只能说:我深深地着迷了迷上了她的细腻,她的构思,她的文笔,她的娓娓道来...还有更加真实更有人情味的格兰特探长...下个目标--时间的女儿真庆幸找到了铁伊...

无心睡眠

合上《歌唱的沙》,顶着黑眼圈但总算心满意足。这是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的最后一本。我在豆瓣登记我读过了它并打了五星。试图写评已然十分不明智,因为那个叫唐诺的聒噪男人已经在八本书的每一本开头都写了长长的序,所题内容覆盖铁伊小说的方方面面。每一次我总结出一个特点,在下一本序里就咬牙切齿地发现唐诺已经提到了,再说好似我剽窃他的观点似的。可铁伊的情节铁伊的人物铁伊的文字还在激荡着我,可是这八本书折磨了我几个夜晚令我美梦噩梦接踵而至……让我又舍不得不对它们絮叨几句,台风过境的雨天里我委顿下来,预备拾人牙慧。铁伊这个女人我怀疑她每一本书的切入点都是一张人物照片或画像。闲散的午后,靠在躺椅上假寐够了,便惬意地随手翻开任意一本名人/犯人录,在里面寻找中意的脸,第一印象最重要,五官和脸型搭配是否和谐妥帖,铁伊心里的准绳可以精确到毫米。接着分零件进行,从眉梢开始细数,对瞳孔研究尤其详细,然后视线顺鼻梁骨而下,在嘴唇上驻留些时候,接着研究下巴。最后视线返回到眉毛与眼睛之间,再巡视几眼,便可以得出该人的本质。是了,便是他了,我这部小说的主角!顺着这张脸拓展开的故事驾轻就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细枝蔓节不慌不忙,反正最终结局一定会指向这位主角的脸被铁伊的内心所认定的性格。你瞧,颠覆英国历史的那部经典之作《时间的女儿》便是从对理查三世那“属于法官席而非被告席”的面孔中凝望出来的;《法兰柴思事件》里小镇的罗勃律师愿意帮两个一贫如洗且形势完全不利的老女人打官司,仅仅因为对立面的小女孩长了一张善于伪装的纯洁的脸;在以心理学家为主角的故事《萍小姐的主意》里,铁伊过了个瘾,把一干高校女生的脸和对应性格写了个痛快;《博来·法拉先生》里连揣摩揣摩马的长相都能窥视其性格并影射现实的人物;到了《一张俊美的脸》里,连标题都不含蓄隐讳了,所以其后内容完全是由主角西尔那张漂亮的脸孔抽丝剥茧寻根究底而来;到了《歌唱的沙》更离谱,伟大的探长格兰特之所以在休假期间还对仅仅打了个照面的死者念念不忘,只因他有一双“轻率的眉毛”!铁伊这个女人,是宿命主义的。比之“性格决定命运”的茨威格更加彻底,她直接了当地在前面加上了“容貌决定性格”这样一句定论。虽然这样武断的女人在《萍小姐的主意》里也对自己作了怀疑,得出啼笑皆非的结果,但对容貌与性格之间密切联系的热心追溯从来不曾在她任何一部小说里消停过。在了解各种错综复杂的案情之前,她自信对于犯罪心理学已有满腔心得。更不幸的是她不但相信容貌决定一切,还相信星座神学,相信世间一切隐讳莫名但切实存在的息息相关……她的案件的水落石出,靠的往往更多是探长(代表人物格兰特)的灵异第六感与直觉,而非按部就班寻找证据,再从证据里推导结论。这样很危险,如果格兰特不是格兰特,如果其他任何探长没有如格兰特天赋秉异的精准直觉,那么案件的命运真是堪忧呢,搞不好会被带入一个主观臆断得出结论再由证据微妙组合去佐证而形成的悲惨境地里……但正因如此,她的小说里有种雷打不动的笃定,笃定真相会水落石出,笃定善良的人性不会被湮没于丑恶的案情中,她的小说死亡率极低,而死亡案中存在故意杀人犯的概率更低,与我最近追的日剧新番《侦探学园Q》相比,后者平均一集死三个人,作案者大部分是年轻人,杀人手段恶劣凶残形式多样且往往连续作案的情节让人瞠目结舌。这样比起来,铁伊真的是一位非常善良温和的推理小说大师。在她的笔下,没有丝毫依赖惊忪与血腥来吸引读者眼光的嫌疑,她叙述的并不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不两立,而是人性中善恶的一念之差。格兰特这个探长是个毫无存在感的男人。外国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保存期限都只有一本书那么长。就典型的中国读者我而言,看了两个星期的铁伊,看到最后一本,才猛发现原来好多本的探长都是同一个人,足以证明格兰特作为探长是多么平凡的存在。即使是在在推理小说方面知识贫瘠的我,也可列举出古今中外神探诸如福尔摩斯柯南金田一Q波洛宋戴克博士包拯狄仁杰四大名捕卫斯理云云。他们要么知识渊博,要么智力超群,要么武功高强,要么是科学狂人,最不济也有讨喜的性格或古怪的造型足以拿出来秀。可是铁伊的格兰特,第一官衔不高——成天被上司奚落,第二样貌一般——铁伊对他长相的关注远不如对她的罪犯们,第三知识面很有限——经常有他爬进哪个图书馆抱佛脚查资料的情况,第四江湖混得也不怎么样——最了不起的朋友也不过是当红明星。此外年纪一大把了,没有家庭也就算了,私生活约等于零,正经的情人也没一个,工作之外的经济来源竟然是一笔亲戚给的遗产,就连得病也不是什么间歇性失忆或间歇性变大变小(= =|||),而是寒酸如跌断腿或幽闭恐惧症……总而言之作为男人或者还勉强入流,作为一位贯穿六又二分之一本小说的铁伊系列探长而言,真是让人、心酸哪……可是这个不起眼的男人偏偏每一本书的出场都让我们认同了。《时间的女儿》里他征服我的不是颠覆历史的丰功伟绩,而是在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坚持对早已被淹没且无人关注的事件的真相孜孜不倦竭尽所能地追根究底,以及对于权威的不盲从,对于圣者无畏的批判;《一先令蜡烛》里他征服我的是他因犯了错而流露的困惑、自责以及迫切的弥补态度;《一张俊美的脸》里他征服我的是他对愚弄大家的人(不是罪犯)的宽容、体谅与格兰特式幽默;《歌唱的沙》征服我的是对一个一面之缘的人无意中带给他的收获由衷的感激并支持他最终为之翻案的一腔热情;《排队的人》里他征服我的是他不完全相信所谓的证据可以完全说明问题,他侦破案子除了用脑子,还把感情给投注进去……是了,就是把感情给投注进去,就是这一点,努力潜伏于当事人的角色里去体会去所思所想,揣摩其心情并感同身受,或者便是格兰特作为探长,有别于其他伟大神探的唯一特质吧。说白了,格兰特让人认同的是他身上的令人舒服的凡人味儿,他没有高明的手段,不会一瞥之间发现问题关键,没有过目不忘的神力,甚至往往没有切中要害而白忙一场,但他可爱在每一次办案,都会不辞劳苦地在各个国家地区城市乡村奔来跑去,都不会偷工减料地省去和任何一个可能涉案人员的面谈交涉。虽然格兰特第六感正确而灵异,但他从不以此为根据来判断是非,而是按部就班地遵循办案的手续来,直至水落石出。从来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或者目眩神迷的表现,他总是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呆到近三百页故事的结局才把案子理清头绪。作为一个探案人员,铁伊一点都没有赋予他应该秀一秀自己伟大之处的觉悟,相反的,他享受探案的过程,乐衷于发现其间的乐趣,擅长于挖掘人性深处的隐晦与矛盾,并去体验与理解,这位探长,他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存在的,他仿佛真的作为一个脚踏实地且懂得享受工作与人生的人幸福地生活于铁伊小说构筑的警官生涯当中。放弃了一个神探的尊贵与狭隘,去体验一百种凡人,一百个真实生命的可能性,这笔交易谁说不值呢?关于小说本身我并不太愿意在其之前加上“推理”二字。因为它们将读者的眼光引导向情节本身,而忽略了铁伊漂亮的文字和精妙的构思以及不凡的立意。唐诺反复强调的,是铁伊“英国式的幽默感”,不动声色的讽刺显得尖刻又明哲保身,这点我们早在维吉尼亚·伍尔夫身上领教过了,亲近铁伊只觉得有股又见欢喜冤家的亲切。不同的是,伍尔夫的杂文里看似和蔼的讽刺实则鞭辟入里,锥心刻骨,小说就止于叙述;而铁伊的幽默传染了她笔下每一个人物,使得他们在困境之中也能横生妙趣,自我解嘲,是真正带着善意与体贴的。奢侈的铁伊,没有花繁复的精力去把简单的案子弄得一波三折,紧凑不已,往往随着格兰特(或其他作为探究者出现的人物)陷入囹圄,整个故事便愉快地陷入僵局,开始枝蔓起来:《一先令蜡烛》里的绝大部分格兰特追溯的方向与案情一点瓜葛都没有,全然错了方向,可是我们愉快地发现了一个倒霉的年轻人被一个聪明的女孩子所拯救了,两个同性恋者百般隐瞒他们的关系,报纸记者的种种八卦行径和死者不凡的发迹史以及她不幸的家庭关系等等等等;《排队的人》与之相差无几,格兰特探长又心甘情愿地被铁伊愚弄了一回,任命地翻山越岭追逐犯人,结果发现抓错了人,这本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最后的犯人竟然是投案自首的;而《歌唱的沙》被标榜为格兰特完美的谢幕演出,我以为总算要让格兰特大显身手大干一番了,没想到竟然是从上司的轻慢以及幽闭症发作引起的休假入手,并不慌不忙地带我们随着格兰特的旅程去钓鱼以及荒岛探险,去体会九级以上的呼啸大风、没有壁炉的寒冷季节,以及难以入口却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成为珍馐的食物……格兰特享受破案过程,而铁伊享受文字本身,她一点都没有推理小说家恨不得快点把故事写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处的迫切,反而恣意漫行,把困境中的格兰特写得人性十足,对他冲破心理障碍的过程尤其用心。试引一段——他沿着细致的白沙一直走到水边,任汹涌的海浪向他打来。接近大海使他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融化他自觉渺小的不安情绪,感到人性优越的一面。他近乎轻微地背向大海,就像对付一个不懂礼貌却又极力表现自己的小孩。他觉得温暖,有生命力,能主宰自己,拥有令人赞叹的智慧以及令人满意的感知力。他往回走向沙滩,毫无道理却信心十足地庆幸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转身背对着荒凉而带着咸味的海风时,发觉从陆地吹来的空气柔和而温暖,就像打开房门一样。他继续头也不回走过草地,风沿着平坦的沼泽追逐他,但已不再能袭上他的脸,鼻孔内也没有盐分了。现在他的鼻孔里充满了芬芳潮湿的泥土味,万物生长的气味。他很快乐。正是这样,带着满满的对人性以及人的力量的自信,带着对自然天然的女性敏锐而又不张扬的笔触,铁伊将自己的信念灌注到小说里,灌注到格兰特身上,灌注到每一个心灵有阴暗面,会犯错误的人身上,并自然而然地相信人性中善的一面必然获胜。这种态度流露到文字里便是如散文般优雅的从容不迫,便是对路过的风景都会心一笑的喜悦,不是走马观花地为破案而破案。所以,推理二字,实无法涵盖铁伊的小说。唐诺说得最入眼入心的一句话——铁伊的小说,对读者有着很高的要求,你绝不能拿起一本铁伊的小说,仅仅为了打发掉几个小时的无聊时光。便是如此。

铁伊

很长时间我都习惯对着电脑,看着别人的文字。可是这几天,躺在被窝里,外面是略冷的天,握着铁伊不厚不薄200来页一本的书,感觉正正好。推理小说是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看了的。一开始就是福尔摩斯,对这个一眼能看穿世界的人,实在是只有崇拜加崇拜。直到今天,想起当时看书时的情景,都是一个阴雨的英国,一个阴暗的街道,暗黄的灯光,黑色的马车,永远是黄昏和黑夜。福尔摩斯现在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爬楼梯的时候会去数台阶(这是他说明要注意观察的一个例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对细节的纠缠。接下来就看了很多推理小说。当然也有《东方列车谋杀案》之类的。里面一个个能从容不迫,将案情娓娓道来的人物,着实也让我艳羡了很久。直到最近,才开始看铁伊。铁伊其实是个知道很久的名字了。不过看过之后,庆幸是在现在才开始看她的书,要不然,以年少时候对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的期待,铁伊的书,说不定只是夜间打发时间的读物了。以我看来,铁伊的书,更像散文。仿佛开阔地带的流水,随心所欲,却悠然自在,自成风景。在她平淡的文字之后,是对自然的从容的感受,和对人性淡淡的描述。她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情节,遑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在她从容淡定的叙述里,却有着淡如水的引力。这套书还有个妙处,就是唐诺的导读。很少看到序言能写的如此精彩纷呈,让人看到眉飞色舞的。8本书,每本的导读都不同,结果成了看完一本翻开下一本时最早的喜悦。

歌唱的字

相比阿加莎,我更喜欢铁伊。《时间的女儿》让我觉得侦探小说写成这样真是太天才了。而《歌唱的沙》这本书表现的则是一个写书者的冷静和构图能力。

老火炖浓汤,这是推理,更是一场救赎之旅

我记得自己看完某部知名韩剧的时候,曾用了老火炖浓汤来形容整部作品,现在看完铁伊的这本书,竟然又唤起了这种相似的感觉,大概优秀的作品,即使题材不同,作者不同,诞生的时空不同,也会有某些相似的气质。这本书依旧和铁伊之前的作品一样,初读之时,是平淡的,不经意的,读多了某些知名推理小说名家作品的读者,习惯了那种强烈的情节冲突、浓重到使背脊发凉的悬疑危机氛围,转而来拜读铁伊的这部作品,刚开始的时候,总是会不习惯的,甚至觉得太平和,不怎么引人入胜。然而读铁伊的作品,是需要耐心和镇定的,就像慢火炖鸡汤,到了后面,味道就出来了。这本书不止描写了一个探案故事,也是主人翁战胜幽闭恐惧症、重新找回自己、找回工作和生活的乐趣的故事。作者在破案故事中探索人性,也在让我们从主人公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其实战胜恐惧和挫折的力量,一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铁伊的作品是很少有死人的凶杀案出现的,这部就是那罕有的有死人出现的案件的作品。一开始引入案件的时候,铁伊一如往常的,使用平淡的语气,介绍了几乎可以被确定因醉酒而发生意外死亡的死者,只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直觉,铁伊开始不经意地向读者们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人并非死于意外。第一次,我通过主人公的直觉,感受到创作这部作品的作者的女性直觉,是那样的强烈。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主人公在苏格兰场多年历练而修炼出的敏锐直觉,但是我却能感受到,这股直觉,具有着女性敏感的特质。就算在读阿婆的马普尔小姐系列的时候,我也没有过透过那纸面和女性主人公而感受到这么强烈的女性气息。而通过这部作品的男性主人公,却感受到了,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前半段的主线交织着主人公有意无意地开始探查这宗被定为意外的死亡案件,以及他在与友人的相处中挣扎地与幽闭恐惧症斗争的情节,直到读到过半,在沉浸与案件中、醉心于发掘死者背后的故事的时候,主人公的幽闭恐惧症有了好转的迹象。至此,死者在书中不再只是案件的要素之一,而是依然鲜活的灵魂,主人公要找到杀害他的凶手,而他,虽然躯体已冰冷,口不能言,却能以另外一种方式,拯救主人公的人生。这部小说,是案件死者和主人公的相互救赎。故事情节在主人公的病情有好转迹象的开始,也像主人公的思路和心情一样,开始发生转变,尽管仍然是慢节奏,但是随着所有线索付出水面,作品的后半部分,则是真正以推理为主调了,结局是便是真相大白,主人公回归工作,他和死者都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静下心来读这本书,进入到久违的心流状态,好像这本书也拯救了我焦躁不已的灵魂。

最近的认同,最稳的喜爱

在豆瓣加推理小说的评论,发现别的作品少有人动笔,一到铁伊就谁都会来图两笔。这就带给我两个启示。第一,什么作品有价值,大概是那些读完了之后你多少有些话想说的作品,而约瑟芬.铁伊的作品就是这样的作品。第二,喜欢铁伊的作品的读者,自然就会很喜欢,不喜欢的自然一定不喜欢,要不100分,要不0分,没有什么中间路线,所以推荐是没有必要的。这是铁伊最后的长篇,听起来是很漫长的阅读过程,不过也只是第八部而已,不过卡夫卡写了几部长篇呢?四大名著那四位又写过多少部作品呢?不是多的就是好的,从概率论角度上说,成为量产是很可怕的,每多一部作品,成功指数就面临下降的危险。作品之初,亚伦.格兰特休假的火车上遇到一桩某人意外死亡的事件。来看看格兰特是怎么会被纠缠到命案的调查中去的吧,不是职责(在放大假),不是正义感(起初只是以为是意外死亡),起因只不过是对死者手里的一首奇怪的诗的好奇,从死者的眉毛和笔迹判断出的死者性格不一致的纳闷,以及度假中处在幽闭恐惧症中的格兰特必须抓住些什么来分散注意力的三者“偶合”。我要说,大赞!这才是小说,这远比百分之九十五(这个数据应该还是很留情面的)的推理小说中过路侦探像金田一耕助那样总是巧遇谋杀,而且似乎更是瘟神般带来谋杀要合理得多。正是如格兰特所说的“他救了我”,一个此前素未谋面的死人,却将格兰特从人生的“绝望谷”中拯救出来(这要说巧合也可以,不过人生中这样的巧合过程曲折得多,也负责任得多),所以格兰特天人交战了一番,终于还是一次次的找到借口让自己继续调查。唐诺先生在导读中说:亚伦.格兰特没有之前种种侦探那样的人格魅力,他更像土地的性格,平凡厚实,令人放心与感动。这种放心与感动大概其实是,每一个平凡厚实普通的读者,在铁伊的作品中读到的不是对英雄与传奇的崇拜,而是因为与角色的同水平与近距离,所以理解与认同毫不困难,因此铁伊笔下的绝的给读者带来的喜欢往往也是深层次的稳固坚定的。


 歌唱的沙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