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1-4
ISBN:9787108009418
作者:陈寅恪
页数:358页

内容概要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作者简介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按照谱系,自己也算陈先生的徒子徒孙,但是一点成就都没有,所以从来不敢宣扬。当时读这本大名鼎鼎的巨著,觉得处处都是熟悉的面孔,到后来终于恍然大悟:陈先生的观点太有名了,几乎每天都被人提起,都成为历史学的公理了!
  •     关于三联出版陈先生的这本书,其实这次是第二次看了,若说大家之著作每读一遍必有新的见地,想必这本便是。之前读此书,只是就隋唐历史延承而谈历史,而如今经历些人事,才发觉,凡大家著述,绝非囿于某个细节而考据,而是由某个问题楔入以彰显出对于全体社会及现存政治的批判精神,若是仅就能从文字中看出某个变乱和事件,则枉费了这本好书,这似乎也是对某些读史者揪住某场战役抑或某个会议、某个文件不放的一个警醒,也恰合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所提之长时段理论一样,关注于历史的“结构”及垂训之意义,所以这样一来,如果一本历史著作皆是事件的拼凑而构成,那其实在为最低劣之文本,如教科书者即是,更何况篡改细节而欲重建框架者乎。由此也想起汤恩比老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对于H.G.WELLS的看法,汤老强调,凡著通史者,即是对于整个社会及文化演变做宏观之分析,斯以阐述宏大之历史观,纵使记错某个具体时间,某个人物,也无碍于事,著通史更应关注整体的文明兴衰,而不应将有限之精力置于某个细节之上。确实如此,只有将眼界放宽,才能发现这世间的运行体系,近来几日关注佛教史也愈发有这样的感觉,想来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境地吧。再来谈这本书,先生着眼点在于隋唐制度的渊源的探究,认为隋唐制度来源其实有三源:最关键者为北魏与北齐,此一脉传承自汉、魏、西晋,至东晋、南齐而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与其子孙模拟采用,至于北齐则成一大结集。其次来源是梁、陈,这点在于梁代的创作即陈代的继承,杨隋建立后直接接收。而最后一源则是西魏、北周,也是先生批驳的重点,世人皆以为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长安便以为其典章制度文化者一脉相传,其实谬矣,西魏北周之制度只是宇文泰的一厢情愿的复古,是关陇内就有的汉族文化和鲜卑六镇势力的结合,是非驴非马也(先生语)!之后全书也是围绕着这个体系,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六点论证之。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居于中土者,未必就是华夏之正统,偏安一隅者,未必就是化外之地,正所谓,道统所在乃一国精神之所系存也。如今政权若抛弃典章,何谈中华也?此书的开篇即以礼仪为首,其篇幅也为最重。每谈及礼仪,想必此为大家往往最不易关注的内容,如今往往觉得空谈礼仪太过虚妄,不如真刀真枪对峙夺下地盘,头脑中只有冗多杂繁之感觉,其实,如谈及文明传承,最关键的便是礼仪的传承,中国自古不以地域、民族来论正统,而是以礼仪传承来论正统,倘若夷人、西人尊奉吾华夏礼仪,那么他便是我华夏之正朔,而我们若自己抛弃,我们便也不能复称自己为华夏子孙。先生则说“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唐以前礼制与士大夫关系既如此之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时极重要之地位,故治史者自不应以其仅为空名,影响不及于平民,遂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也。”先生正是给那些无视礼仪之威力以为刀枪便可征服一切的人一记重击,礼仪绝不是纸上空文,而是具有刀枪不能及的威力。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也。书中用大量笔墨论据来阐述宇文泰与苏绰、苏威父子的复古运动,认为是鲜卑化的六镇民族割据关陇一隅之地与雄踞山东之高欢及旧承江左之萧氏争霸,如果不别树一帜,以关中之地为本位,融洽胡汉为一体,以自别于洛阳、建业、或江陵文化势力之外,则无以坚固其群众自信之心理,这也正是苏绰依托关中之地域,以标榜继承成周之大统,取六国阴谋之旧文以粉饰鲜卑之胡制,非驴非马,名存实亡。其实任何朝代、政府乃至政党、个人皆是如此,自身越是缺乏某一种品质,往往越是要对外界宣称自己具有之。又如同三国之蜀国,标榜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倘若不另立自己的文化圈,一直在追赶或以自己之狭隘攀比正统之文化,只能是相形见绌,所以只能如宇文泰一样,越是国内皆是胡人,越要标榜自己建国在周朝故地,大汉旧都,且复古改制,以彰显自己是华夏之正朔。寅恪正是看出了这点,所以嘲笑北周山寨的低劣。也正是由于看出,因此寅恪也赞叹之,自西汉以来,模仿周制建设制度,则新莽、周文帝、宋神宗、武周四者,而四者之中为后代称颂的只有宇文氏,宇文泰的政权,物质财富比不上高欢的北齐,文化资源比不上继承洛阳的邺都,更比不上江左自晋室南迁的文化遗传。而宇文泰却能改制,结果维系关陇之内诸族之人心,使得胡汉融合,之后统一了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北齐,此关陇本位思想不能不被称颂!其实思考一下如今的台湾政府,不也是如此,虽然战败退居一隅,然而却以中华文化之正统标榜,礼仪典章制度悉皆俱全,而名士随之而去亦是事实,直至如今,已相去六十余年,若以三十年一代算,已有两代人,然新生代仍不乏王某之属以台湾为华夏之道统所在者,这或许也算是台湾的一大成功之处吧。此书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缺略。当年鸠摩罗什译经所有删烦,然于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盖天竺著述体例固如是也。这本书以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以全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结束语云: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想来也是自己的写照,忆昔当年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而终却以大字报封门双眼皆盲,一代国学大师不亦悲哉!在吾辈观前人经典之时,也不由得叹一句: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     简介写的太简单了这本书我读的头疼,不仅语言文字上,就在排版上看的也不舒服。书中探讨的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是比较有意思的,同时关于关陇贵族的探讨可以用到其他方面。恐怖的是考研竟然考了这部历史著作,问题在于它的地位在于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每每略发飘的时候就读读陈先生,顿时就觉得脚踩到了坚实大地上还是赶紧踏实做人埋头苦干勤奋治学吧... 喂那个要刷GRE的你是肿么一回事啊!
  •     粗读了一点点 就放下了。 五代多是繁华云烟。
  •     先生高古。
  •     要言不烦,不懂钱穆为什么说陈啰嗦?
  •     標記這本書實在感覺慚愧,讀到的內容甚至不及書中涵蓋內容的皮毛,只是因為在做具體的內容所以對文章內所蘊含的某些片段的信息有過些粗淺的思考。一則是陳先生在具體問題上前所未有的洞見,像關隴集團之類的概念的提出實在是令人振奮!另一方面是現在在做研究時也應對問題本身做較為廣泛的梳理,從概念本身的提出到後人的研究對於問題的認識變化會非常大!其實從這本書提出的很多問題入手可以很充分地認識到學術研究的多元性,可能這也是歷史學的特色所在吧。
  •     少年时读的
  •     胡化技术西来说~~很有意思的题目
  •     陈寅恪先生的脑洞是怎么大开的,想象力超级丰富!!!大师大师!!!
  •     本科一年级暑假读的,《渊源》没怎么看懂,《史述论稿》半夜一口气读完。
  •     读得好艰难……
  •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陈寅恪先生的视野。将中国历史放进世界历史当中,用多元文化的视角看中国。
  •     是厉害啊,大师的眼光就是辣么犀利,注意到了政治文化背后的社会风气,可谓“政治社会史”?!陆扬老师真像啊!
  •     写关于高句丽的论文的时候用过。。然而论文里面引的观点都忘记了。。
  •     读后,由pov视角提高到上帝视角的畅快,攀云而上。由唐及汉魏,追源溯流,与作者对话之感尤甚,神入其间,久不能回,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     陈氏所引基本为寻常史料,然常能见人所未见,盖源于其对历史大势之宏观把握与世情人心之细微洞察皆远胜寻常史家,有每每令人击节赞叹者
  •     我感到压力很大。。
  •     虽然书中部分结论已被后学史家驳正,但开创之功,于斯为烈。
  •     无限景仰陈先生!
  •     很好看又很难懂
  •     孟老師上課教材。所謂關中本位政策與關隴貴族集團。草草過了一遍,陳老的風格就是史料很多,結論很跳躍。一般人跟不上思路。以後還需再讀。
  •     上中国古代史课读了《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真喜欢读这种带着文言底子的白话。学术上的启发性更不必说,光是读了序中提出的论点就已是大开眼界了,正文分析史料之详实,非专业人恐怕都会觉得枯燥。
  •     虽然不是为西域史立论,但其西域史研究处处可观
  •     可以算是翻完了这本书,要论是否读懂读透,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距离。陈寅恪先生的古汉语和典籍造诣,确非我这等白丁用一周时间能拾得的。翻完通篇,两点体会。一是这本讲稿有很多新颖的观点,比如隋唐制度,以前的人包括陈先生的同时代人,多数都认为是延续西魏北周而来的,陈先生的结论是与其说是西魏北周不如说是北魏北齐和南朝的梁陈。又比如先生对河西一带对汉魏晋与隋唐之间在文明传承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彰显都是在其他历史著作中没有发现的。而是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如解释牛李党争中涉及的韩昌黎、元、白、李商隐等等,让人知道,或在历史中的人无论是悲剧的还是喜剧的都是“原有来由”。可以想象先生在北大开坛讲学时是何等盛景,可惜缘浅。2016年9月11日
  •     不是这个专业的我看得很吃力。但看得出老先生的用功与专注。
  •     在图书馆看过几次。我个人非常佩服陈寅恪,作为清华园四大导师之一,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     如果是上学的时候读这样的书就好了。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停下来细细想书里的内容。
  •     陈造了个词叫关中本位,于是研究唐史的人便绕不开了。
  •     还有一本柳如是没找到
  •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文言文比英文恶心多了。对不起名著,不好意思
  •     陈先生是为大家,书中有关文化华夷论证很有意思,第二本有关玄武门与唐朝政局关系写得详尽,好书
  •     陈寅恪大家之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因为这本书,我直接选择了现在的专业。男神我爱你啊啊啊啊啊啊啊,从财权讲政治实在是太帅了!!!!
  •     尽管里面的一些观点已过时,但先生对史料扎实的功底,高远独特的视角,以及对历史现象敏锐的洞察力都让人佩服
  •     这两稿可以反复读。很多新问题可以从书中找出来。
  •     总会读懂。
  •     前几天还和人谈到这本书 大抵中古史中的政治制度 乃儒家政治之大成及谢幕 非自信不已者难述而论之 且言留之其人
  •      《略论稿》终于通读完一遍。真的是“用平常的史料,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虽然我对其中依据一个人的家世和学术背景就把他看成某个地区集团的代表依然不太理解……
  •     太年轻的时候抱着啃过,但根本什么都没有明白,只觉得陈与钱穆先生治史都好生气派。现在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垄集团”。中国政治史原来可以看作地域史。
  •     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看过这本书。。。。。。书里的内容现在完全不记得了。
  •     魏晋之后,士族门阀,一至于此
  •     我觉得这本书好极了,能让人从世俗历史观跳出来。古代历史朝代变迁,还是寡头集团的事儿。杨家李家还不是集团内斗。
  •     范式……?
  •     就是竖排本读着太慢
  •     李唐先世考证思考的时间最长;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一章最引人入胜,李商隐与柳仲郢的际遇对比鲜明;维基百科上很多观点与引用的史料与这两本书里的相同
  •     政治史好读一点。毕竟是稿。
  •     补
  •     仅四五天时间,看完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人口中的盛世自始至终贯穿着内忧外患,内部政权极其不稳定,政权更迭之际常有革命政变或矫诏篡权,归因于前期关陇门阀与寒门子弟之争、后期牛李党争及阉寺祸乱,外部有吐蕃、回纥、突厥、南诏、高丽等夷狄轮番侵扰。盛世至极也不过如此,其他历代有多惨?
  •     略论稿颇觉难懂,政治史一气读完。对于论制度则探究其源流,论党派纷争则从所处阶级,内廷外朝之联系考察以及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和对内政的影响。以后都要再读几遍好好领悟学习。
  •     2015年8月7日重讀畢。仍然有當年初讀時候頭腦風暴的感覺,也不討厭文字論述晦澀羅列了,畢竟寫作的風格可以多種多樣,不一定非得是我喜歡的才好。
  •     竖版 繁体 看的好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