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散文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5
ISBN:9787533910297
作者:黄裳
页数:491页

内容概要

黄裳,著名作家,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其文得古文之精髓,含今文之韵致,谈古论今,令人回味。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音尘集》、《黄裳书话》等。

书籍目录

昆明杂记
茶馆
鸡鸣寺
重过鸡鸣寺
秦淮拾梦记
王介甫与金陵
采石・当涂・青山
杭州杂记
苏曼殊及其他
“一市秋茶说岳王”
新安江之雾
前门箭楼的燕子
夜访“大观园”
过灌县・上青城
钓台
淮上行
诸暨
五日长安
还乡日记
……

作者简介

黄裳是著名散文家,已出版散文集30余部、300余万字,被公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散文大家。黄裳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文体的自由潇洒、挥洒自如。黄裳在长期的创作中尝试了散文的几乎所有体裁,抒情叙事散文、游记、书简、读书札记、论剧杂文、社会随感杂文……,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从来不恪守传统的所谓分类的规则,在黄裳看来,“在文学问题上思想进行严格的科学性的划分是非常困难的”,“散文和杂文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一鸿沟”。
黄裳的游记散文凝山川地理、历史文化于笔端,挥洒自如、学识广博;记人散文平朴简约,善于通过琐事和细节凸现人物个性;品书杂感随意练达,具有睿智深刻、明澈诙谐的特色。


 黄裳散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陆放翁有诗说,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虽则理解都只是想象,不过后一句总仿佛亲身经历一样。一灯青荧好读诗。黄裳先生文中不时讲到儿时读诗的经历,冬日里读来尤为亲切温暖,让人想起陆放翁的诗境。随手抄一些吧。  “记得最早接触《桃花扇》是上中学时的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国文老师孟志孙先生在课堂上用浓重的天津腔大声朗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情景。激昂慷慨,四座皆惊。这个一个年轻的中学生的刺激有多么大,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第203页)  “《宋诗选注》里也收录了不少我极感兴趣的‘儿时读本,老大重逢,如遇古人,别有情味’的诗。这些曾收入《后村千家诗》中的作品,如‘绿遍山原白满川’,‘黄梅时节家家雨’,在村居的煤油灯下重读,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第274页)  “有些从儿时开始就已接触道德诗句,其植根之深,爱恋之笃都不是后来任何新说所能撼动的,真是比‘撼岳家军’还要难。例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我最早是从林妹妹那里听来的。后来看到李义山山的影宋、校宋本、嘉靖本……都作‘枯荷’,每次都引起我很大的反感。我总是想,林妹妹的家藏‘古本’一定是不错的,必然胜于我所见的校宋本……这种文学欣赏上的执著,真是一点都没有法子想。”(第408页)  最后这事尤其痴得可爱。此中的眷恋,妙不可言。  他在寻访钱柳遗迹的归途又得知王石谷的墓也在左近。“三轮车工友向我打听王石谷是个什么人,我说是个画画的。他不禁叹息说:‘这些人真伟大,死了多少年,还有人牵记。’”(第256页)伟大与否不重要,有人牵记就足够。黄先生去年九月飘然而去,百年而后,也当会有如他这样情怀的人牵记他吧。
  •     黄裳已去,黄裳仍在9月6日晌午,我去位于沈浦泾路旁临仓街的嘉宣轮胎店补轮胎。在等候的间隙,百无聊赖之际,我搬了板凳坐在门口的阴凉处,一边瞧着补胎师傅卸胎,一边翻看桌上的一份东方早报。在B1文化首版,入目处即有黄裳先生的一幅彩色照片,鹤发童颜,金边眼镜,咧嘴笑着,黄裳先生一派天真无邪的样子,然而,照片下面却有两行黑底白字:散文大家、藏书家,2012年9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我当即愣住了,血液似乎凝滞,一种伤感的情绪堵在胸口,唯有一个念头跳了出来:黄裳去了,又一位中国文化大家走了,散文大师还存焉?眼前不由得便一个挨一个地浮现出民国时期著名文人的名字,巴金、钱锺书、邓振铎、黄宗江、梁漱溟、傅斯年、周作人、黄永玉、沈从文、汪曾祺、穆旦……他们都走了。轮胎很快就补好了,我向店老板索要了这份报纸,想带回去仔细阅读报上的内容,了解更确切的信息。在报上读到,黄裳先生的大女儿容洁对早报记者说,“作为家人,我们感到非常安慰,他非常安祥地离开我们,就是睡着了,没有痛苦。医生要切气管,我们没有同意,他最后是拒绝治疗的。他要很自然地走。他要求把他的骨灰和我母亲的骨灰合在一起撒掉……”我想为黄裳先生写点什么,但举笔之际,又不知该如何写。对于黄裳先生来说,他是中国文化界的名人,著名的记者、散文大家、藏书家,而我,只是他的一位普通的读者,之所以感念黄裳,是因了他的文字,他于文字中所体现出的正义、考究及真性情,深深打动了我。钱锺书赞叹黄裳文笔极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作家唐弢称誉黄裳“实在是一个文体家”。黄裳逝世后,报刊中有不少悼念黄裳的文章,给予了黄裳很高的评价,例如“中国最后的散文大家”、“没有人能写出他那样的散文”等等,但这些,在我读黄裳文章时,是不曾了解的,我只是爱读他的文章。正如一个黄裳读者所说的那样,那么多人爱黄裳。而我,亦是“爱黄裳”者之一。手边正在读的一本书,是于两个月前的7月购于石化钟书书店的一本《黄裳散文》。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带孩子去书店购暑期课外阅读书籍,孩子在童书那头挑选,我在中国文学这头徜佯。于繁密的书架中,我扫视到了黄裳散文一书,眼睛便再也不肯移开半寸,我抽出书,书的封面泛旧,略有破损,似是存放已久,我查看了封底,果然,是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发行的一本“旧书”。《黄裳散文》是一本散文精选集,选了从40年代至90年代的60篇作品,有一些已读过,有一些未曾谋面,我翻阅着,有爱不释手之感,便想买下来。我询问店员能否换一本新一点的,店员查询后说这是最后一本,我不再犹豫,果断收入囊中。黄裳原名容鼎昌,满州镶红旗人,笔名黄裳。我曾经好奇于黄裳之名,后得知,黄裳一名亦是文坛上的一桩“公案”,各种传说野史颇多,最具典型的有两种说法。一与黄宗英有关,黄裳当时是时称“甜姐儿”黄宗英的忠实“粉丝”,曾追求过黄宗英而未谐,便取黄裳一名,意即不能得到黄宗英,便做黄宗英的一片衣裳。钱锺书后来据此写过一对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另一说由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所述,讲当年自己爱学戏,容鼎昌便给黄宗江取了一个艺名为黄裳,但黄宗江觉得还是本名好,于是弃用此名,结果,这个名字倒成了容鼎昌的笔名,且一直叫到“恂然老者”。对这些说法,黄裳都一笑置之,未否定,亦未肯定,但在一篇《往事琐记》中,提及过笔名一事,以在一本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周作人的《夜读抄》扉页上留下的题记为证以解众惑,不过仍未明说。初读黄裳散文时,见其文章多列史事、典故,爱考证,且多游历,我曾觉得纳闷,后来读多了,便晓然。黄裳做过战地记者,随军翻译,走遍西南名城,从昆明、桂林、贵阳,最后到了印度。在随军苦旅中,黄裳每到一处,都要抽空去游览当地的文化胜(遗)迹,且考证各种说法,记下风景文物的古今,以为文章,乃为文人记者的敏锐,国破山河的凄然以及天涯孤旅的惆怅,而这些糅合在一起,便是吸引我阅读的魅力。我无力评黄裳先生的文字,借用唐弢对黄裳的评价于此:常举史事,不离现实,笔锋带着情感,虽然落墨不多,而鞭策奇重。黄裳在90高龄时,仍笔耕不缀,令人敬佩。如今,黄裳离世了,但他“精善秀雅”的文字,及他的风骨精神,仍然在读者心中永存,正所谓:黄裳已去,黄裳仍在!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文字真干净。
  •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这套名家散文系列,集名家精华,各具特色,书籍的装帧、纸张、汉字大小都是好极,属内外兼修,具有收藏价值。
  •     千山万水总关情。名胜古迹,寄托多少情思,引发多少无名者的向往。女人也总因其与政治的瓜葛而有名,色只是名目,表达了知识分子一展宏图的抱负。现实总不如意。一声“算了”叹出多少犬儒的无奈。
  •     多少旧社会的正常人,变成了新社会言必称“人民”的怪物
  •     游记长知识了。作者本来读的是小文人的书,又时时刻刻不忘劳动人民的觉悟,在政治正确的标准下拐得很难受。
  •     多年前读过
  •     黄裳先生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在四九年后的一脉劫存。虽是古来文人情趣,却因他“与时俱进”的通脱见识,而取得散文上的绝高成就。时评、掌故、叙史、怀人、游记、序跋、笔记、书话,无所不精,蔚为大观。其人从四十年代一路写到去世前夕,凡七十年文字风格始终如一,真正称得上有才情,有知识,有见解,有气度。这部集子精选了他讫于九十年代末的各种题材的作品,读者判定是不是要读黄裳,是否喜欢黄裳,以及喜欢写什么的黄裳,都可以从此入手。
  •     小学低年级时就读过黄的选集《过去的足迹》,不能完全了然而爱其韵味。后来读到余秋雨时,觉得和黄比起来简直弱爆了,文化散文的创始人怎么说也该是黄老爷子而不是余某。此后逢黄必买必读,除了线装几种,基本都买了。。。
  •     很喜欢浙江文艺这套书,现在能出这么大字号的,几无。当然裳老的书选本太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