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社会与国家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806302453
作者:[加] 卜正民
页数:327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 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有著作十余种,其中已译为中文出版的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
译者简介
陈时龙 1977年出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思想文化史,著有《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正说明朝十六帝》(合著)等。

作者简介

明朝(1368-1644)是一个商业扩张、文化革新的时代,它因此也形成了延续至今天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卓尔不群的著作中,一位杰出的中国史研究学者重新省视了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之前学术界总是强调国家具有强大的支配力不同,作者认为,正是社会领域内对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作的极端反应,才导出了明朝稳定而动态的国家体制。这本充满想象力的学术反思之作,相信能使那些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学者及青年们有所获益。
国家在明代的发展是超前的,而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国家形成却是断断续续的、不平衡的;中国与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形成的特征,要求我们有一种相对的观点,因为即使过程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国家超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力量限制国家发展为绝对权威的顽强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却没能建立起能够迫使国家重新协定其权威的社团结构。
——卜正民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焦建/文 几年前,大陆出版了一本讲述中国隐士历史的书,名字叫《空谷幽兰》。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作者在wenge结束多年之后来到据说是存在着隐士的终南山,他的确找到了不少那些已经在山中独自修行生活了几十年的隐士们。其中的一个人问他:“现在还有hongweibing吗?”当年,这个人就是为了避难而躲进了终南山。时间一晃几十年,他与外界始终脱节。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即便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在中国社会中,依然拥有一片可以脱离开国家动员和控制的地方。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许不能够对比,但这个故事或许能够给人们认识明代的国家统治能力提供现实的质疑基础:在明代,军事、交通、通讯全面落后于20世纪中叶的前提之下,一个国家全面动员及控制的能力,能够蔓延到什么地步?所谓的专制,究竟能够进行到什么程度?    最晚到亚里士多德,专制与民主政权的区分便已经存在。在这样一组对比的政治哲学概念中,我们所认定的是“专制国家存在着不义性”。它与“民主国家”形成对比,使用前者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突出后者的优点。而“专制”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就被忽略掉了。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即便是在没有所谓宪政制衡制度的明朝。而且,与那些外在的因学理分析带来合理性而不是本土成长起来的“应然”相比,卜正民这本《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里所描述的社会生活现实则说明:后者似乎更能够保护好自己,起码是在“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成为政治格局中的占据话语权的思潮、并且真正得到实践之前。    “专制”在现实实践中所遭遇的反弹、社会在压力之下对于自己的保护及其依附的条件、保护的成效如何?就是这本“巅峰东方专制主义模式”(葛剑雄语)的明史著作的主题。而按照卜的观点:明代的历史遗产遗留至今。所以,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政治智慧,正是阅读这本书的一种进路所在。    在《明代》中,卜的核心分析框架的基础在于引入“社会制造”的概念。所谓的“社会制造”,指的是这样的一种进程:人们通过结构网络彼此互相影响,并且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获得的有效资源为基础来创造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些资源包括政府权力、经济资本、技术专长以及高远的理想或者暗含着这些理想的各种言论。”国家可以去尝试着去影响的,是这些资源如何才能有效以及合法地使用,但是,国家介入并以此形成等级、职位的实际的作用方式,却又取决于其在当下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作,而跟国家的自身合法性以及官方怎么说没有关系。 “在这个社会政治空间中,法律习惯和共有的理解保护个人不受专制侵害;权力并不需要通过立法来确认,而在于实践当中。”在黑格尔那里,他不相信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一种空间。而卜正民则不这么认为:“我们不能轻易的认为,中国的政治文化漠视个体,或者说‘社会制造’的概念不适用于中国的体制,或者认为在中国国家永远比社会强大。”    “现实的惰性,总是会压倒理想的力量。”这里所谓的现实惰性,便是社会的一种既有存在。针对这种存在,依照哈耶克所阐发的对于“无知的尊重”:社会应该遵循现实,而不是让国家强力采用所谓的“理性主义”来进行铲除或者革命。举例来说:按照明代的种植水平,中国北方原本不具备大量种植水平的条件,但是因为希望缓解北方军队食用稻米对南北交通的压力,所以明代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推广水稻种植。但关键之处在于:社会如同“毛细血管”,单凭行政官僚体制是不可能将其完全彻底动员起来的。为了推广官方的种植任务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国家必须与地方精英进行合作以便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正是因为如此,工程必须对现实的惯性冲击保留在一定的程度之内。而即便如此,官方的推动也只是一时一地的强力作用而已,一旦停止,有明一代北方的水稻种植就又重新滑落到了历史的低点。    必须重视的是地方士绅们的作用,因为这一阶层的存在,是整个明代社会保护自身的最为有利基础性架构。作为连接官方与民间二者的渠道,士绅的一举一动,对于官方的赞成和抵制,都将成为一个“社会制造”的过程。除了他们本身的不可替代作用之外,他们与地方性佛教寺庙的互动关系,也为其的地位提供了权威性的来源:“佛教为地方精英们提供了一个背景,使他们能以某种意义上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术语来为自己创造某种身份认同……佛教寺院之所以会成为士绅捐赠的对象,是因为寺院是受人尊敬的、非国家性的集会场所……寺院占据着一个颇有价值的空间。士绅们可以将私人财富转化为公共地位,并且在远离国家身份授予机制之外获得某种身份认同。通过对佛教寺院的捐赠,晚明士绅正悄然重建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公共权威。”通过与上一个环节进行互动,士绅在地方上的作用越大,越会受到国家的重视,这本身对于地方来说构成一种良性循环,而不可避免的也就削弱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卜正民分析的一个重要框架则是明代书籍的生产、流通与收藏。书籍本身既可以帮助国家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思想。但是,在各地兴盛而其的藏书楼中,也的确存在着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属于“异端”的各式各样的思想火花。作为一种商品,明代的商品经济已经足够发达到产生目光敏锐的书商。而国家对于异端书籍的控制能力,也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而大打折扣。跟《启蒙运动的生意》中所讲述的法国大革命之前狄德罗《百科全书》的生产与销售的故事一样,明代的书籍,也总是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到达读者的手中。前者启蒙了法国人的思想,而后者则进一步削弱了国家对于主导思想的控制能力……    一个缺乏毛细血管的“刚性社会”是危险的。在明代,基本行政制度之一的“里甲制”的实施,便是要以大量的毛细血管为中介,而下层的毛细血管的社会网络,却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将里甲制度加以重新塑造。在中介性因素缺乏的现代中国社会中,“公民社会”或许应该成为构建国家及个人之间中介作用的桥梁之一。相对应的,NGO组织也可以借鉴佛教寺庙在为具体的行动者提供“公共权威”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明代》书里所讲述的,依然只是一种来自社会自身的消极意义上的被动防御。正如前文中所说的,现代国家中应该以宪政为基础来保护社会中每个具体生活着的人。因此,如何建立起以体制保护社会自由空间的存在、国家政权如何去主动和被动的承认自身的权力不可及点,也就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国家良性宪政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了。
  •     我正在读,还没有读完,不过发现这本书在很多地方完全不顾及学术史上的重要成果,以致于自说自话,并且说出来的是比前人的水平低很多的话。举一个例子,本书第一章“空间”,讲的是明初的乡村管理秩序,涉及到乡、都、图、里、甲等复杂的制度与惯例,作者仅引用了数十年前的研究,对十几年前的研究都视而不见,而作者对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赋役制度研究的功力似乎又还差些火候,以至于本章关于这些基层组织的分析,根本不知所云。诸位如果不信,请比较本书第一章和刘志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一书的P49-57页,立即明白明代基层组织研究到底已经到了什么水平,卜先生的研究又倒退到了什么年代。此外,作者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从南昌墓地案得出结论,“国家系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系统”,且不说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中国历史,只是南昌墓地案的发展轨迹,在中国历朝历代均有相同的案例,视为明朝的特别之处(作者潜在认为)也是不妥当的。
  •     因课程原因只细读了第二章《叶春及的方志图》,其文主要叙述了明中叶士人叶春及在任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知县时组织编写了一本基于实际统计数据的《惠安政书》,其中的数幅地图因与当时绝大多数方志的会意式、不讲求精确的地图大相径庭而显示出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只因想找史料细读,稍微核对一下便发现不少可问之处。1. p71 :“我所使用的版本,是现存东京东洋文库的孤本,1672年叶春及《石洞集》重印本。”按:叶春及《石洞集》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其总目提要曰:“次载《惠安政书》十二篇,其官惠安知县时作,共五卷。”篇目和卷数都与作者所用之版本无异,大概查阅了一下,这个版本也是有图的。惠安政书》东洋文库的单行本在1980年已经被傅衣凌带回,1987年经惠安县志办公室整理点校出版。作者另叶春及其事迹附见《明史•艾穆传》(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七),也不知为何作者言《明史》未载叶春及。2. p73:罗洪先《广舆图》首次出版于1555年。这部地图册很为人称道,并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的世纪至少重印过五版(1558年、1561年、1566年、1572年、1579年)。按:王庸先生在《中国地图史纲》的记载与此甚异,其言:“按《广舆图》的胡松、韩君恩及钱岱诸序,此图最先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胡松刊行;五年后韩君恩有为翻刻;到万历中,钱岱再次翻刻。现在北京图书馆藏本是初刻刊行本……”所查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导航系统亦不见1555和1558两个版本,或藏之海外,大陆不见?作者此段有注,行文所据小川琢治《支那历史地理》(p59-62,版本待查)和傅吾康《明代史籍汇考》(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8.1.3,手头有的同学可以帮忙查一下。3. 此章多讨论到中国传统地图的问题,大部分基础观点都征引自日人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据查小川先生生于1870年卒于1941年,所著三本关于中国地理学的作品均出版于1935年之前(见维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0%8F%E5%B7%9D%E7%90%A2%E6%B2%BB),此后关于中国古代地图之研究尚有1958年出版的王庸之《中国地图史纲》,王庸先生长期在北京图书馆特藏部工作,此书亦精于文献考订,为经典之作,由第二点可知作者不知此书。如是因出版之时大陆尚闭塞,尚情由可原。可此章亦未参考作为芝加哥大学《世界地图史》项目的《中国地图学史》(“Cartography in China”,i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ume Two, Book Two: Carto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 , ed. by 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而作者此章曾于1994年发表过(据p67注),此番收入由又有编订,何不吸收最新之研究成果?4.今日又检出一疑问处p85 注释【35】 称《肇庆府志》又称《儋州志》,因儋州是肇庆古称。   按肇庆古称为端州,查万历《儋州志》所记非肇庆,即今天的儋州市,在海南岛。两者读音相似,不知是否为翻译失误?=======================如此一例,大概可知所谓西方汉学家之桂冠,也不是很靠得住。后之学者慎之,慎之。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叶春及的方志图
  •     还可以。佛教那一部分写的很是无聊。史料主要使用地方志,解读角度值得借鉴。但是实际上并未得出特别有力的结论,读完整体感觉并未加深对明代社会与国家的认识,只对几则史料有些兴趣。
  •     还是改成四星吧……
  •      第二次读卜正民先生的书,一个周末,泡在图书馆,就这样,很沉浸的感受有时候不能言表.......<<<<<<<<<............>>>>>>>>>>...................
  •     只对里边一幅标注了“距京师南xx里、东xx度”的地图有印象
  •     复制了好多在毕业论文里哈哈~
  •     比“那些事”还是耐读的
  •     参考书 忘得差不多
  •     社会制造与国家制造;①乡治的空间组织:乡都、里甲、保甲、乡约》社区现实的惰性,挑战并非来自国家,而是商业化城镇化,图=里?
  •     这是我看过最无聊的海外汉学了……开头还不错,但一进入正文,就各种不清不楚和拾人牙慧。(只看过第一章就这样评论是否有些不厚道,如此那就等啥时候我全看完了再接着评论好了。)
  •     几篇论文的合集,关注点在于国家控制如何通过社会组织架构起作用。
  •     史料不懂,概念主题挺有意思
  •     2011.04.05——2011.04.18
  •     今天讀到陳時龍關於明代書院在地方志中記載位置的論文,文末引用卜正民關於寺廟興廢與國家關係,覺得奇怪,所引用并沒有強烈的必要。後驚覺,原來是《明代國家與社會》的譯者。卜此書,老師推薦為明代研究入門書。啊,試圖往明代文學靠攏而實在被影響成歷史研究的尷尬。
  •     目標太宏偉了
  •     很多问题浅尝辄止
  •     除了写明末清初华北种植水稻的论文有趣外,其他的总感觉温吞水,没有深入问题。
  •     讲了一通大道理:明代国家控制力很强,但社会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拉拉杂杂不知道在讲什么,没找到什么能摘抄的。从出版看图书封禁是个挺有意思的视角。“感谢马克塞尔登,他帮我发现了这些论文隐含的结集成书的可能”,服。另外,翻译水平也是够差的。
  •     国家对地方管控程度:*北方水稻、地图、藏书楼、书籍审查*、度牒
  •     没来得及看
  •     火车上看的,竟然能看下去~~这本书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研究深度都称得上优秀之作,研究明史必看~~
  •     发现一位心仪的作者,比一本好书本身更加让人欣喜,比如卜正名的《明代的社会与国家》,让我非常有兴趣把他其他的作品列入阅读计划。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四个视角,从空间(里甲制度)田野(迂田制)书籍(藏书阁和文字审查制度)和寺院(度碟和僧官制度)四个主要章节,勾勒出官方记载文字之下的明朝社会实际状况和原因分析,属于难得的有独立思考的历史研究类著作。我想说的是,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以黄仁宇为代表的一批海外派的汉学家作品,竟然连年高居国内历史研究类通俗阅读书榜的前列,这是让人欣喜还是应该心塞呢?唉,还是默默看书吧
  •     讲了半天等于什么也没讲的书,中国自古县以下士绅自治,这难道也算特色?西人治中国史,最强项的还是清史,尤其近代部分,其他都隔靴搔痒的很
  •     卜正名真帅啊~他又出了一本新书《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分析问题丝丝入扣,文笔也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