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9535446
作者:(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页数:440页

内容概要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1846—1918)  娘家姓斯尼特金娜。1864年毕业于玛利亚女子中学,同年进入一家师范学校就读,次年因父亲病重辍学。1866年进入速记专修班学习,同年在老师奥利欣的举荐下协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二十六天内完成《赌徒》的创作。1867年2月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任夫人。她在陀氏后期的生活与创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是他的速记员、秘书、出版事务经纪人,经济与日常生活中的“守护神”。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后,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了丈夫作品、资料、档案的整理、保管事业。1918年6月9日病逝于雅尔塔。著有《日记》(1923)、《回忆录》(1925)。
倪亮 原名倪延英,浙江余姚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民盟盟员,翻译家,新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译有《无产者安娜》、《在森林地带》、《柯罗连科》、《格利戈罗维奇中短篇集》(合译)、《相濡以沫十四年》、《淡淡的幽默:回忆契诃夫》(合译)等。

作者简介

她的回忆录在数量众多、相互矛盾的回忆文献中占有相当独特的地位。这些回忆建立在仔细筛选、核实素材的基础上,是最为可靠的,它们鲜活地讲述了最富创作成果时期(1866至1881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他创作了那些伟大的悲剧小说——从《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最后的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自己的忏悔,献给了她。将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献给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挚爱情和深深敬意的表达,还是对她之于俄罗斯文学无可怀疑的功绩的承认。谁知道呢,也许妻子不知疲倦的关爱、分担事务的能力,赐予了作家生命中为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必需的那些年头。
作为家庭成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爱的丈夫,体贴入微的父亲——这就是回忆录的主题,是该书的主轴,“他是这部回忆录主要的、几乎唯一的人物”,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本人在远景,在暗影中,起着不显眼的传记作者加妻子的作用,一位为读者虔敬地复活丈夫的个性特点的女性。
——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 A.图尼马诺夫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二零一四年夏初,我辞了职,买了杭州—齐齐哈尔—漠河的硬座车票,去北极村看一场极光。长达六十六个小时的旅程,我仿佛要跟自己较劲一般地买了坐票,中途在齐齐哈尔转车时,我在车站候车大厅的角落里偷偷脱下帆布鞋,试图放松一下肿胀的双脚,没成想,竟穿不回去了。那漫长的旅途中,我随身带着的,正是这本安娜回忆录。我素来不爱看回忆录之类的传记文学,那些名人们的日常琐碎成长经历,以及学术考证般的编年事件,晦涩而无趣,常常使我昏昏欲睡。但,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看这本回忆录前,我刚刚看完了他的《罪与罚》、《群魔》、《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几部大块头作品几乎占据了我辞职前一年的所有闲暇时间。我那么爱他,那种爱,到后来,已不仅仅是一个读者对于一个伟大作者的崇拜,而渐渐演变成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十分复杂的感情,其中当然有爱慕,但更多的是怜惜,是心疼,是一种想要跨越百年时光去拥抱他的渴望。此时,我当然明白何以会这样。我常常把陀氏与他的笔下的角色重叠,毫不怀疑地认为他本人就像米卡,像伊凡,像阿廖沙,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他的分身,他们永无休止地撕扯他,使他陷入关于上帝,永恒,虚无的无尽的思考与挣扎。我常觉得,他阴暗,扭曲,神经质的程度比他笔下任何一个人物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长篇大论的演说,絮絮叨叨的言语,毫不抒情的笔法呈现的是生活本身的粗糙、杂乱无章和毫无逻辑(当然,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他急于交稿还债,没有精力修改所致),他把一颗颗心脏挖出来,摊开,一个点一个点地折磨,审视,鞭笞,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穿过一切逻辑伦理良善的表象,直指灵魂深处最黑暗而不为人知的欲望,而当揭开荒唐堕落甚至邪恶的外衣,在最反叛的灵魂里也有金子在发光。他不遗余力地挖掘人性的复杂,撕开文明的遮羞布,如此坦率,如此勇敢,他让我直视自我深处的怪物和欲望,明白了那也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让我明白,只有直面,方可找到救赎。可能正因如此,才有了一次十分愉快的阅读体验。出乎意料的,安娜的文笔十分流畅,写作也相当有趣。安娜的回忆呈现出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陀氏,在安娜笔下,他不再是那个阴郁,神经质的男人,而是一个浪漫,贴心的丈夫,一个温情,可爱的父亲。尤其是求婚一节,他害怕安娜拒绝他的求婚,便预先虚构了一个文学故事试探安娜的心意,完全是一个陷入热恋中的憨痴的男子形象。安娜在七十岁,丈夫去世三十多年后回顾自己与陀氏不可分割的一生,我相信,她必然隐去了很多痛苦(陀氏频繁发作的癫痫病,家庭经济的拮据,陀氏深陷轮盘赌给他自己及家庭带来的灾难,这一切带来的痛苦,绝不会像安娜描述的那般轻松),而更多的回忆了与丈夫在一起的温情与幸福瞬间。记得在火车的拥挤车厢里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着实松了一口气,多么庆幸,安娜出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里。在经历了革命,断头台,流放,苦役,这一切的一切之后,安娜给他阴霾重重的人生带来了温暖与活力,让他得以完成那些不朽的作品。我为着他的人生中有安娜而长舒一口气,为了一个一百多年前既定的事实而放下心来,想想,也真是徒劳。齐齐哈尔到漠河的绿皮火车上,清晨四点,已近终点。对面坐着一个形容瘦削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在默默喝酒,车厢里的游客面孔已所剩无几,渐渐地多了很多上山做工的男人们。火车安静地穿行在大兴安岭沉睡的腹地,天色渐白,车窗外,白桦和樟子松倏忽而逝。聊起大兴安岭,一个男人说,初春开工时,一走进林子,整个山岭都是树木的香气。那清香,我想象得到,当漫长的冬季结束,大雪初融,树木新发的嫩芽,浓缩了天地的灵气与精华,在凌冽纯净的空气中,散发着生命最纯粹的芬芳。北极光终究没有看成,北极村也着实让人失望,但每次想及,那段有安娜回忆录和大兴安岭陪伴的旅程,都仿似有林木新生的香气在周围氤氲。
  •     一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样的感觉自第一次读到他的书时就有了,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再难撼动。近来忙于专业、社团、组织,发觉读的文学书少了许多,不过这倒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喜爱,一些东西是深深印烙在心中的,不需要时时拾掇起它。对待陀翁也是这样的感觉,虽不是时时拿起他的书籍,但他一直在我心中,生活不如意时,想想陀翁,想想谢苗诺夫校场的假死刑,想想鄂木斯克的苦役生活,想想时时都可能发生的癫痫,想想那些伟大思想交融在陀翁脑海的瞬间,我的生活便不算什么了。读过许多陀翁的书后,我就越发想了解他的生活。在他生活里出现过许多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格里戈利耶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身影尤为伫立。这是一位令托尔斯泰都羡慕嫉妒恨的妻子,他说过,如果所有作家的妻子都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那样,或许他们的生活会更好过些。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文学上当之无愧的男神,而安娜·格里戈利耶夫娜则是我在生活上当之无愧的女神,换一种说法,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伴侣。他们相遇于150年前的今天,即1866年10月4日,但故事要远早于这一天就开始了。1866年10月4日至10月30日,即为非常著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了还债,而与一个书商签订了一份很不合理的条约,条约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要在11月1日前交上一份长篇小说,负责就要拿走他全部作品的版权,而当时陀翁甚至连这部小说的大纲都还没想好。他的朋友米柳科夫建议他请一个速记员,陀翁答应了,于是米柳科夫向速记老师奥利欣求助,后者向他推荐了一个自己的女学生,名叫安娜·格里戈利耶夫娜·斯特尼金娜,即后来的安娜·格里戈利耶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安娜在10月4日第一次来到陀翁家开始工作。最初陀翁对她的印象一般,最多只是认为她举止大方,言语得体,而不像当时的女虚无主义者一般。随着两人工作的深入,陀翁对安娜越发地有好感,开始向她吐露自己的悲惨身世,安娜大吃一惊。在这之前,安娜就曾读过陀翁的许多作品,像《穷人》、《涅朵奇卡》、《死屋手记》、《罪与罚》等,对陀翁笔下的角色表示深深同情,有时还会因为角色的悲惨命运而落泪,遇到陀翁前,安娜便对陀翁表示深深的崇拜,而这崇拜之情,安娜做到了至死不渝。而现在自己崇拜的人竟然这样向自己吐露真情,她着实被吓了一跳。当时陀翁的情况也确实很糟,除了这26天的事情外,陀翁在1864年时哥哥妻子双双病逝,他承担下了哥哥一家的抚养责任,以及哥哥留下的许多债务,这些债务几乎把陀翁压倒,在现实的事情上,他到了无人可说的地步。安娜在这26天的工作中慢慢了解了陀翁的事,她对陀翁的好感也逐渐加深。直到工作完成后的几天,陀翁向安娜正式求婚了。我们说这26天是陀翁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这不仅仅因为他度过了又一次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在陀翁的生活中太多了,无论是40年代彼得堡文学界对他的攻讦,还是鄂木斯克的4年苦役生涯……这26天的意义,更在于他结识了安娜,这个未来14年最重要的伴侣。两人与1867年初结婚,而后为了躲避债主,两人开始了长期的欧洲旅行。原定三个月的旅程,最后竟延长到了四年,直到1871年两人才重返彼得堡。在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才是真正改变陀翁和安娜一生的。陀翁的性生活(或婚姻生活)成熟期来得特别得迟,这也是由陀翁本身性格以及他经历的跌宕生活导致的。陀翁遇到的第一个情人玛利亚·伊萨耶娃,后者出现在陀翁西伯利亚服役期间相当困难的时候,而玛利亚也同样经历着许多困难,两人在苦难中成为至交,而后正式结婚,但这场婚姻却并没有促进陀翁的婚姻生活成熟,陀翁依旧在捣鼓着思想上的风暴,处理不好现实的事情,而她的妻子也因为体弱多病,不能履行家庭主妇的责任。而两人的孩子却是由玛利亚和前夫所生的,陀翁即使想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也因为血缘上的关系,这种情感不会那么强烈。他的第二个情人是他在大学演讲时遇到的一个学生,叫阿波利纳里娅·苏斯洛娃,后者因为陀翁文学上的惊人才华,而疯狂爱上了他。两人的恋情如同干柴烈焰一般,很快地升温发酵了。但后来苏斯洛娃发现,陀翁的性欲非常旺盛,以至于她完全满足不了。而他们在精神上也是同样的激烈碰撞,但这种碰撞却没能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反而使双方都筋疲力尽,最终苏斯洛娃只能离开陀翁。于是,陀翁遇到了安娜。安娜在刚刚遇到陀翁时可能和他其他情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同样的不成熟,对性生活毫无经验可言。在这基础上,安娜很有可能得到陀翁前两任情人一样的结果。这一次长达四年的旅行是两人性生活成熟的最重要催化剂,有了这次旅行,两人才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也是为陀翁回国后的10年辉煌打下了重要基础。这次旅行有几个很关键的地方促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是陀翁性生活的正常化,陀翁本身强大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在性生活上也更为强烈,而很多女人都无法满足他,于是陀翁直接讲这种强烈的欲望转移到赌博上面。安娜对这样一件事的态度是始终忍让的,她清楚地知道这种欲望不是人能抗拒的,它与意志力无关,它是真正侵蚀人的力量。安娜在陀翁输得倾家荡产的时候也依然默默支持着他,直到有一天,陀翁写了一封信向安娜忏悔,发誓他再也不赌博了,安娜对这样的忏悔已经习以为常,然而这一次他真的做到了。陀翁终于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第一次他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成熟的理解。但这过程中安娜究竟受了多少苦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二是陀翁和安娜有了孩子,他们终于有了真正的家庭生活。在这之前,陀翁和第一任妻子没有自己的孩子,却要抚养妻子前夫的孩子,这种错位的家庭生活很难让陀翁感受到真正的幸福。终于有了孩子后,陀翁才第一次有了当父亲的喜悦,虽然这时候他已经年近五十了。孩子作为两人生命的联结体,让他们的感情再一次升温。他们这才真正的结合在一起。三是安娜性格的成熟。在遇到陀翁之前,安娜就表现得比较成熟了,她第一次遇到陀翁时,表现出的不同于当时其他女青年的特质就令陀翁另眼相看。但这毕竟只是少女式的成熟。而与陀翁旅行期间,她才真正接过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好孩子,又要忍受陀翁的病情,旅行中的各种生活开支也是她规划的。而回国以后她接过了陀翁作品的出版事宜,对付陀翁的债主们,把陀翁几乎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揽在身上,这使得陀翁能安心去进行文学创作。陀翁与安娜在精神上并无很深刻的交流,陀翁每时每刻想的都是关于人类心灵的深奥问题,而安娜对此却并不十分关心。许多人不解这样两个人是怎样走到一起的,而安娜本人却已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给了一个满意的答案。她引用了罗赞洛夫对自己的老师斯特拉霍夫的信件的解释,后者也是陀翁和安娜的一个重要朋友:“任何人,甚至‘朋友’,都不能改造我们,但是在生活中碰到这样的人是巨大的幸福,他具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观点。但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从来不随声附和我们,不迎合我们(喜欢迎合我们的人有的是),他的心灵不参与(参与是虚情假意)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思想,我们的内心体验——他却像一堵坚硬的墙,阻止我们干‘蠢事’和‘丧失理智的事’,而这类事情任何人都免不了会干的。这是一种由矛盾,而并非一致所促成的友谊。确实,上帝赐给我斯特拉霍夫这样的老师,我和他的友谊,跟他的关系,始终像一堵坚固的墙,我感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依靠它,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能够在它那里寻找庇护。它不会让人跌倒,而是给予温暖。”安娜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实际上,我和我丈夫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观点’的两个人,但是却‘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从来不彼此附和或迎合,我既不以自己的心灵参与他的心理活动,他的心灵也参与我的心理活动;因此,我那善良的丈夫和我——我们俩都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总是单独思考许多有关人类心灵的深奥问题,他想必对我不干预天的心灵和精神生活十分欣赏,因此,有时他对我说:‘你是唯一了解我的女子!’(对他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他和我的关系始终像‘一堵坚固的墙……他能依靠它(他感觉到这一点),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能够在它那里寻找庇护。它不会让人跌倒,而是给予温暖。”即使精神上没有交流,只要性格相合也一样能生活得很好。当然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安娜始终对陀翁那么的崇拜与尊敬,而陀翁对安娜也是同样的尊重与关爱。这爱才是让他们度过十四年婚姻生活的最关键因素。“在我看来,这是我丈夫所以对我和我的一切行动极度信任的原因,尽管我所做的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事。正是我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使我们双方有可能在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幸福中度过了十四年的夫妻生活。”
  •     1867年2月15日,在彼得堡的伊兹马伊洛夫大教堂内,20岁的速记员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娘家姓:斯尼特金)与44岁的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也许是正教式的)婚礼。回到新家后,陀氏兴高采烈地向亲友介绍说:“瞧,她是多么迷人!她真是个非凡的人!她有着一颗黄金般的心!”安娜正是用那颗“黄金般的心”,不仅陪伴陀氏共同走过了14个春秋,更是在陀氏去世后37年中,离群索居,七次出版陀氏文集,建立陀氏“旧居博物馆”,编辑出版有关陀氏生平和社会活动的“文章与艺术作品图书索引”,参加文学晚会、文学展览会,与数量庞大的陀氏崇拜者通信……始终把生活重心紧张地放在丈夫的事业和声誉上。连文豪托尔斯泰都说:“俄罗斯许多作家将会自我感觉良好些,如果他们的妻子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这样。”1865年夏,陀氏由于债务问题与人签订了一项契约,他务必于1866年11月1日前交出一部长篇小说,否则不单要赔付违约金,还要失去对自己作品的所有权。在这样的情况下,陀氏接受朋友的建议,请一名速记员配合自己的口述,来完成创作。这名初次工作的速记员就是陀氏的第二任妻子安娜。幸运的是,在26天内,他们完成了长篇小说《赌徒》。而安娜也赢得了陀氏那想摆脱鳏居生活、渴望获得幸福家庭期望的倾慕,并嫁给了他。婚后14年,安娜深感幸福,可这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因为,陀氏的名望实在与他的经济地位不符。他背负着(哥哥创办的)杂志社倒闭后的债务,还要扶养(前妻带来的)儿子、弟弟、嫂子等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以及过于轻信债主而白白付出的利息。此外,在他们婚后国外的四年生活中,陀氏痴迷于轮盘赌,输掉了大量的钱物。所以,他们经常是靠预支稿费过活。这也为陀氏带来诸多不利,因为他只能主动投出稿件而获得低廉的稿酬,并且时刻处于赶稿的压力之下而痛苦于发现自己在之前连载中的错误。 当时,富裕的作家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冈察洛夫)知道他们的长篇小说将会被各杂志抢着刊登,因而他们可以拿到一印张五百卢布的稿费;可是穷困的陀氏直到他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他才拿到每印张三百卢布。20岁的安娜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过活,直到陀氏去世前一年,才清还全部债务。与沉痛的债务相比,他们的头生女和小儿子的夭折更是永生无法偿还的心灵负债。坚强的安娜不仅要压制自己的悲痛,还要时刻安慰陀氏,因为精神上的打击,是身患癫痫病的陀氏所无法承受的。陀氏曾就“不合理家庭”这一创作主题进行过思考,可我在想,安娜不就是这一悲剧主题的现实主角吗?但,安娜用她的坚强、智慧、勇敢和对陀氏无尽的爱,将这一切都完美的承担了下来。如果没有安娜的爱,以及在丈夫生前身后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陀氏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真的就会如此牢固吗?安娜是如何获得天才陀氏的至深的敬意、甚至是倾佩的感情的?这并不是一个迷。在这部回忆录中,安娜说:“我和我丈夫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不同的观点’的两个人,但是却‘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从来不彼此附和或迎合,我既不以自己的心灵参与他的心理活动,他的心灵也不参与我的心理活动;因此,我那善良的丈夫和我——我们俩都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和我的关系始终像‘一堵坚固的墙……他能依靠它,他感觉到这一点,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能够在它那儿寻找庇护。它不会让人跌倒,而是给予温暖’。”其实,读本书毫无疑问是为了想了解陀氏,但我实在是被安娜伟大的爱情所感动。当然,你也可以把这部回忆录作为一部文史来考据,从中丰富对陀氏的印象、发现他作品的生活来源。可就像安娜所说的那样,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而她的本色连同陀氏的小说一样,让我激动不已。对了,陀氏向安娜求婚的情节非常有特色,且十分的浪漫,为没有读过本书(或陀氏传记)的书友留个悬念吧。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写得挺不错的,可以和专业作家相比。
  •     冬季慢读书单
  •     读起来谈不上愉悦,但十分难忘。
  •     很多年以后,看着自己未来的第二任妻子,作家将会想起他面对行刑队的遥远下午,当时前一排死囚都已经执刑,作家正感叹人生很短命运多舛,忽然一纸公文特赦流放,作家知道重获新生,当时他没有“抽”。。。||此书有一定程度的对家人的"偏袒",重要的是让读者能够领会作家为什么说他怕对不起自己曾经承受过的苦难.在长女墓前惜别的情形让人心碎(这段会让读者想到另一位作家雨果).陀氏把自己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献给妻子,这无疑给了作者最高的肯定.关于债台高筑,想不通到底是作者对家人偏袒还是陀氏性格使然.感谢上帝,在最后终于有存款了,不然太替陀氏压抑了.因为总是被催稿或者说赶稿还债,所以陀氏惋惜自己的作品没有时间润色和修改.感谢作者作为坚强后盾使得陀氏在有生之年著作丰富.推荐购买,阅读时间5小时.文中注解无数.
  •     一个天才和一个伟大的女人的一生
  •     被表白那一节苏到了~
  •     最后两章是流着泪读完的。
  •     美丽的安尼亚啊,她给予这位伟大天才巨匠温暖,作为他背后强大的支柱,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十分使人感动钦佩。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矛盾病态的人格弱点,生活的困窘难堪不力,在丰盈包容聪慧强干也无比坚强的安娜这里,都得到被理解原谅鼓励维护改变,看啊,这牛自愿到河边饮水了,克服艰困的生活并超越旧日荒唐的自我,使生活正常起来,谈何容易呢。狂躁半生的陀氏在安娜怀中离世时是安详的。他死后,安娜的余生都在整理他的文稿,这也见证着她以同样的爱回应他临终时念念不忘他对她狂热的爱。
  •     终身记住 1、写俄国老实人。 2、写一本关于耶稣基督的书。 3、写自己的回忆录。 4、写一部有关四旬祭的长诗。
  •     守护天使安娜
  •     极佳的研究陀的资料,版本极专业,注释详尽,引用材料说明那都是学术论文级别的,看出来原编者相当费心,译者也译得流畅得体,整本书基本无槽点。 读完感觉安娜真的是上帝给陀的苦难人生的恩赐,这女人简直就是量身为他打造的,现实、坚毅、克制,又甘愿为陀付出、牺牲,完全减轻了陀的性格缺陷给他造成的痛苦。精神上面看得出来其实没啥交集,安娜对那些诗意的抽象本质的理解能力几乎为零。然而这并不阻碍他们成为最合拍的伴侣,soulmate其实有时候真的没那么重要,两人相爱,性格相合才是在一起过日子最要紧的!
  •     相濡以沫,三生有幸
  •     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     好贵
  •     陀翁可爱所以他完全不可能犯那种事;并不太喜欢像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或许陀翁伟大值得倾注一生。
  •     捧腹大笑的回忆录
  •     净生活在债务中,日子过得辛苦又幸福。
  •     从一个友善的角度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
  •     一个完全不同的陀氏 她一生都爱并崇拜着他
  •     毫无疑问,安娜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迷妹。和装腔作势的评论家相比,安娜是真正站在小说家立场上的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竟然是那么可爱的一个人!同时感觉安娜是上帝怜悯他的天才而赠予他的!
  •     果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吃文艺饭的都一路穷过来册!
  •     要是没有安娜,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群魔》,甚至《罪与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长篇小说都是与安娜合作完成的。要不是安娜掌握着财政大权,我们的作家可能早就破产了,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写书。上帝眷顾了这个执着跟随上帝的人,让他娶了这么个好老婆。记得茨普金说,陀这个秃顶、性欲旺盛、狂暴又争风吃醋的人,哪个异性会对他有什么好感啊。可是安娜爱了他一辈子,陀去世的时候,安娜才35岁。
  •     第一本读哭了的书
  •     相较于乔伊斯的妻子娜拉总是瞧不起丈夫的事业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却始终协助丈夫的创作,并引以为豪。
  •     杭州去齐齐哈尔的火车上看完。没想到安娜写的那么流畅,没想到神经质的,敏感的,阴郁的陀氏有那么温情,浪漫,体贴的一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果然需要这本回忆录的正名。而我,读完后更爱他了。这个一百多年前死去的人,以后三百年也不会再出现的伟大的灵魂。继某信之后,我又一次爱一个灵魂爱的为他哭泣,爱的走在草原上,走在山坡上,走在城市里,走在哪都只想着他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真正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