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泥沼》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9550234
作者:陈丹青
页数:312页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60页 - 上流与上级

我最怕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4页

胡兰成以为中国人大气,就是行动力,凡事"马马虎虎"---鲁迅晚年参透中国的不可救,也是那四个字:"马马虎虎"。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伤害会一直跟着你,没那么容易忘记的,敏感脆弱的人会死掉拉倒,其他人呢,有办法,就是把自己弄的狠心,弄得粗糙,或者,凡事尽量快乐。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91页 - 媒体

在欧洲,一座城,甚至一国,顶顶荣耀,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莫扎特、毕加索、达·芬奇、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苏联集权时代,到处树立旧俄文学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对艺术家,就当他是艺术家。中国相反,国家层面,今古艺术家不过是名列尾端的小摆设,活着的艺术家,倘若知名,则是摇钱树,活招牌,而这些艺术家瞧见当官的,脸就笑,腿就弯,肉麻的话,可以编词典啊。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4页

我不觉得真有所谓“中国模式”在,中国的好、中国的不好,就是没模式,或者说,根本不在乎模式不模式。胡兰成以为中国人大气,就是行动力,凡事“马马虎虎”——鲁迅晚年参透中国的不可救,也是那四个字:“马马虎虎”——“马马虎虎”,北方话叫做“大概齐”,上海话叫做“混qiang水”,但这“qiang”字的正确写法,我不知,方言土话,常是没有字源出处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3页

要和一切保持距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01页 - 媒体•批评的两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不可能没圈子。与其探头探脑,不如争口气:老子哪个圈儿都不入,或者,我他妈非要进你这个圈子。我最不愿看见扎不成堆,自己哀怨窝火的那种。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20页 - 艺术

“中国人有个毛病:喜欢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是的,我们总喜欢热火朝天的谈论别人的所作所为,把别人推上风口浪尖;而当我们自己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不是反省自我而是责备别人的不施以援手!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7页

在古早时期的任何文明中,绘画都不是艺术,而是通灵的,是实实在在的图腾和符号,皇家、贵族、臣民、乞丐,都膜拜绘画,敬畏绘画。你去欧洲所有教堂看看,去敦煌或者道教佛教的庙宇看看,就知道绘画曾经何等重要。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91页

在欧洲,一座城,甚至一国,顶顶荣耀,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莫扎特、毕加索、达•芬奇、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苏联集权时代,到处树立旧俄文学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对艺术家,就当他是个艺术家。中国相反,国家层面,今古艺术家不过是名列尾端的小摆设,活着的艺术家,倘若知名,则是摇钱树,活招牌,而这些艺术家瞧见当官的,脸就笑,腿就弯,肉麻的话,可以编词典啊。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60页

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全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都是权力问题。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49页

你问我那是怎样的记忆,据实说,就是轻微的嫉妒,嫉妒我那时年轻,二十七岁。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我相信中国的著名演员应该有同性恋,但内心仍然屈服现实。我相信党政军中也有,都是人嘛!什么同性恋异性恋,都是人啊!
演员宋丹丹请吕丽萍闭上自己的嘴。
我爱宋丹丹!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26页 - 艺术•艺术与野心

创新是句廉价的谎言,等同空话。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页

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如果你的女儿有一天告诉你她是同性恋,你会是什么状态?会反对吗?
她早就问过我,我说如果是,把她带来,要结婚就结婚。我不止一次看到美国父母陪着同性恋孩子游行,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没有比在你面前的活人更有说服力。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37页 - 艺术•时尚与模特

使一幅画美丽的应该是"画",而不是模特。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页

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13页

我迷恋一句话的上下文怎样连在一起,连得巧妙,你怎么读都会动容,都会服气。这是书写的秘密。你改一个词,效果全没了。修辞很致命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5页

前面说了,鲁迅之为鲁迅,还在于他周围的价值,没有他的周围,哪来鲁迅。他的敌友是当时顶优异的一群人,各自有真实的影响面。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99页 - 媒体•批评的两难

契诃夫说过一句话,大狗叫,小狗也要叫。这话针对莫泊桑,莫泊桑辈分名气比他大,"五〇后",契诃夫"六〇后",既是尊敬,也是自尊,承认你是大狗,但你叫,我也叫,就是这样。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36页 - 艺术

我无条件同意时尚界所有挖空心思煞有介事的诡计——或者阳谋——那是必要的反常,人类因此成为人类。虎狼界牛马界会用心打扮自己,涂上眼晕,给每个爪子穿上高跟鞋,而且来回走台吗?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人类是自己创造物的模仿者。艺术与生活从来是互动的,你要是说艺术的性质是“虚无”,难道生活是“实有”么?生活才是彻底的虚无啊。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88页 - 媒体

到这岁数,什么成长不成长,只是老下去嘛。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09页 - 泥沼的泥沼 二

答:我不知道为什么老被问到自我定位。我讨厌“定位”这个词,这俩字也是回国后才知道:一个对自己、对世界非常不放心,同时非常在乎的词。我从没想过给自己定位。为什么要定位?定了位,人生就安稳、就有价值了么?我听人动不动就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个读书人”,我就心里想:傻逼!
问:自您归国以来,您的身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高校教师再次变成公众人物,从画家转向了公共知识分子,您更认同哪种身份?
答:为什么有此一问?我认同了怎样?不认同又怎样?以上称谓都是他人的形容,我不在乎自己,也不在乎别人的身份。我常弄不清某人是做什么的,我收到的名片中印着各种身份、职衔,什么院长啊、博导啊、总经理啊、司局级啊,等等等等,可我转眼就忘了那个人。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22页 - 绘画与写作

世界性的国家,就是,把人当做人。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2页

人越老越不犯傻。青春可贵,一半是指犯傻。我真希望傻回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1页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08页 - 媒体

以我的观察,乡野草民真的既不媚外,又对各种域外事物充满好奇心,拿来就用,活泼极了。你瞧底下老百姓跟外国人相处,就跟一条草狗和另一条草狗一样,不像知识分子那么当件事情。我想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能接受异族事物,更包容。世俗的活泼太了不起了,过去三十年,你看看广东人啊,温州人啊,四川人啊,东北人啊多会做生意,多会和各种洋人玩儿啊!谁教他们了?他们有什么理论?那是集体天性。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48页 - 咒骂与实情

我看重认真的愤怒、艰难的愤怒,尤其是,单独的愤怒。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不自由的人,一定不诚实;不诚实的人,一定不会自由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页 - 绘画与写作

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页

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45页

所以我放弃让多数人了解我了,有那么一两个我在意的人了解我就行了。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1

陈丹青接受媒体采访所答内容的合集。
陈丹青是极有个性的一个人,言语犀利,推崇真实直白,有啥说啥,少有顾忌。敢说,是众多媒体营造的陈丹青的形象之一。陈丹青极不满意媒体对他如此有意刻画,尤其不满意媒体对他接受采访时所答话语的故意扭曲,于是出了这本集子,将采访内容审核发表,以正视听。
陈给我的印象与国内文化人最大的不同,是其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表达直接,少有含糊其辞和绕圈子,有一说一,听来不管不顾的意思。或是旁观者清,或是大家伙都清楚仅他不愿驱众而讲出真实,总之,他对国内的诸多事态的判断准确,且表述清晰。例说他说国内的官员多对自己嘴中所言不报信任,而且清楚明白众人对他的缺乏信仰的判断,但无论是他本人还是旁人,均不会将这种态势说破,你好我好大家伙,尽力维持此稳定状态。再有他举例国内存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性交易市场,但不规范,无管理,档次低,官方不可能全面清除,又不可以任其发展,若改变管理机制就会触碰高压线,走到政策边缘,于是再折回来,做低头驼鸟,不去理会。
再有不同,是陈的文字,基本上不受国内体制文风影响,少有框框,脱俗,准确,有骨感。
访谈中陈丹青谈了许多看法,对艺术,对音乐,对文学,对影视,对民国,等等。对他的观点认不认同是一回事,但至少他的表达直接明白,你一看便晓得了他要说的意思,这点极令人钦佩。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05页

我的心得是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喜欢的书总要读它几遍,才算读过,才能读进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答欣赏的书法家)古典中国的好书法,都爱看。各有各的好,最好固然是魏晋和唐宋。格外偏爱王羲之《十七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汉简也欢喜,尤其那些军令的残片。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序

《谈话的泥沼》序
陈丹青
每次收拢访谈的杂稿,总忘记当时应了哪份报刊,哪个网站。除了早先识面的记者,多半不知哪里弄到我的手机号,直接约谈。这类邀约几乎每周都有,时或多到三五次,不理会,对方也就作罢,有些盯得牢,若是话题可谈,我又不很忙,便应承了。有礼貌的记者会说:抱歉打搅,您有秘书或助手可联系吗—有的,我的助手和秘书,就是我自己。
出席活动,人多而杂,我常难以分辨谁是记者。《百家讲坛》热播那年,老友罗中立拉我去重庆四川美院捧场,进场前混在人丛里站着,边上有位青年问,您看易中天节目吗?学者该不该上电视?我随口说,那算屁事啊,电视普及后,国外学者早就上媒体了。
翌日报端大标题:《陈丹青:易中天是个屁》。
这可是修辞学家的本领,谁说咱记者素质差—重庆的报人出手狠辣,其渊源,据说上溯抗战中的陪都时期—等而上之的话语打劫,另有一招,是生编了词语往我嘴里塞。近例,是出席王朔家千金与朱新建公子的婚礼,临场不免说几句,片刻便有学生转来微信,六七句里,三四句完全捏造,语感弄得蛮像,朋友看了,都相信—这回,我遇到天才的剧作家了。
退回“文革”,无数冤鬼即死于这类话语的栽赃,如今呢,则哪位傻逼稍与媒体沾点边,浑身唾沫,还弄成你自己的口涎,望之可惨,而记者说起,总是嘻嘻笑:陈老师,你好傻哎,媒体就是这样的呀。
是的,既是蹭了媒体的丛林,我活该,此刻写来,算是给诸位添点笑料。倒是返回去想想,我对各种人物的专访、评述、传记,从此起疑,须得全盘想过了,想下去,不禁悚然:太多太多确信不疑的所谓史料与掌故,恐怕布满了讹传、夸张、错置、捏造,倘若称引而转述,可就演为讹传的讹传,以至转为真相了。早先我相信,未被说出的人与事,等于不存在,现在意见两样了:人事与史迹的累累误点,尚在其次,最可怕者,是代代相沿的讹传链早经公认而凝固:其实都不可轻信,都有问题。而持说者与被说者是否同代,尤须仔细考量,近年读杨奎松先生的历史书,感慨系之:非得过去好几代人,国事与党争,这才可能讨得相对翔实而平正的说法,随口议论,贸然下笔,动辄涉嫌轻佻而失德的。
话兜得有点远了—这本集子的杂稿,十之六七成于书面,凡临场的对谈,则蒙访者事后发来记录稿,经我校阅,确是我说的话,虽也胡说,但可以文责自负的。
我爱阅读好的访谈。好的访谈,会使言说比较地开放、真实、不确定。所谓离题而谈,所谓答非所问,有些直捷爽快的应答,若非一问,平时想不到,也说不出来。就我的偏见,独自书写单一话题的专稿易于陷入幻觉,自以为是,有个对象在(随便什么人,随便什么话题),或被对象化(我因此成为问题),写作便如镜头的聚焦与失焦,反有暧昧的快感。
而这快感的几率,委实太少了,换句话说,有趣的交谈,已成奢望。我的写作,清一色来自他人的邀约,其中多有访谈,而多数来者总给出同样的发问,亦且同样矫饰而平面,我的应答,便成了连连滑槽的留声机—为免读来太过愚蠢而昏乱,本书删除逾百处问答,约五六万字。唯最后三篇关于影视的采访总算话题切实,尤以十年前和王安忆关于中国连续剧的长篇对话,最是认真,当年连载于《上海文学》,读者有限,而听说者时或问起,于是征得安忆的首肯,收了进来。
倾听、接话、展开、反诘,委婉暗示、索性挑明、中道迂回、劈头道破……访谈理应是快乐的,访谈也是陷阱。人面对人,语言诱发语言,知性而恳切的对话本该引人聪明,而在历年卷入的采访中,我已渐渐沉入话语的泥潭。那年取“退步”做书名,多少是修辞游戏,现在我愿承认,人在这样的话语中,势必退步,那是经我合作而不易觉察的同化过程,它使你忘记,什么才是有益的交谈。

2013年12月19日写在北京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05页 - 媒体

我读的书少极了,更没有“窍门”。非要说,我的心得是读书不在多,而在反复读。喜欢的书总要读它几遍,才算读过,才能读进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2页 - 艺术

人越老越不犯傻。青春可贵,一半是指犯傻。我真希望傻回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3页 - 媒体•言说与距离

要和一切保持距离。为了描绘我正在描绘的,我必须保持距离。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58页 - 媒体•言说与距离

不自由的人,一定不诚实;不诚实的人,一定不会自由。我目击一个个不诚实的艺术家自以为很自由,一个个不自由的艺术家,根本不在乎诚实不诚实。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30页 - 艺术•艺术与野心

吐句实话,请勿介意:今午您在电话里说,我写得比画得好,我漫应着,其实伤心了,一闪而过的那种伤心---中年女子发现一根白发或皱纹,大约是这种轻微的伤心吗?---但我好高兴自己居然伤心,因为仍然在乎绘画,不肯善罢甘休,失去野心。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13页 - 媒体

我迷恋一句话的上下文怎样连在一起,连的巧妙,你怎么读都会动容,都会服气。这是书写的秘密。你改一个词,效果全没了,修辞很重要。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1页 - 艺术•绘画与写作

还有一层,我是感动---其实是惊异---古人的憨傻。换了今天,谁有这份大真挚,死去活来写小说啊。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页 - null

一定有比艺术更有意义的事物,更有意义的时刻。前提是,艺术必须在,不然人活着一点没意思。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7页

纽约精神就是不买账,就是草泥马,北京的未未也是不买账,也是草泥马,我不会设想他(艾未未)与纽约时期有什么不一样。纽约的伟大,是它鼓励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做你自己,做独行侠。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19页 - 批评的两难

虚荣心既是折磨 ,也是枉然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19页 - 绘画与写作

我没自以为重要到不能被别人误解。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想法做饭,可以要求人别误解吗?此话应时常自醒之

《谈话的泥沼》的笔记-第37页

那种美,你得直接看见,摄影,画,都是下策。美是留不住的。……美是无辜的,他们不知道,也没事先要长成这样。美没有内容……


 谈话的泥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