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35678092
作者:王澍
页数:276页

《造房子》的笔记-第93页 -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这种做法会遇到大量没有经验的问题,建筑师必须坚持跟踪现场,随时改善做法,建筑师因此有机会与工匠非常深入地交流,真正了解材料和做法,和工匠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指导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施工就类似某种用手绘画的过程,它使建筑出现了一种如今专业建筑学操作很难出现的生动状态。而和几百个工匠一起工作,意味着这个建筑不仅出自某个建筑师的大脑,而且出自很多双手的触摸和劳作,建筑因此超越某个建筑师的设计而变成了一种人类学的事实。那些曾经被扔弃的废料,经由工匠的手,重新恢复了尊严,而那些在现代施工现场似乎笨拙的传统工匠,也同样恢复了尊严。
我们认为,如果像现在中国所发生的情况,传统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馆中的东西,那么传统实际上就已经死了。传统是活在人的手上的,是活在工匠的手上的。现代建筑师需要发展出一种建筑学,让工匠和他们擅长处理的自然材料保持与现代技术共存的机会,并且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传统还活着。

《造房子》的笔记-第15页 - 意识-造园与造人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造房子》的笔记-第4页 - 自序-素朴为家

实际上,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我觉得像是苏醒。可能在我童年,
再小一点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接下来你经历社会的巨大的变动,和
青年的愤怒阶段,很多新的思想接进来,融合完了你会发生一次蜕
变,蜕变之后你还能回到你一开始的那个原点。这是一个很漫长的
过 程。
这个原点,它是一种普通的生活,但又不是平庸的生活。

《造房子》的笔记-第73页 - 营造琐记

总之,我看到的不是“文化”,也不是“地方性”,我看到的是一群让我亲近的“物”。在这群“物的躯体”中,我看见了总是想更多地去表达的“自我”主体的裂隙和消退。而这种“物的躯体”吸引我的并不是形态方面的,而是“组构性”的,或者说,是匿名状态的。这种物的关系的最佳状态就在于不考虑形象。没有“形容词”意味着不用漂亮的形式把某物指出,对照片上的房屋来说,它们的关系就陷于某种不明朗的状态中。

《造房子》的笔记-第16页 - ⊙ 造园与造人

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造园代表了和我们今天所热习建筑学完全不同的一种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

《造房子》的笔记-第69页 - 当“空间”开始出现

艺术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符号学的事实。根据这种见解,有可能建立与其他(艺术之外)符号学事实的联系,这样就增加了结构方法的复杂性。以文学为例,文学于是不再只被归结为言语,也不只被看作是文学事物。在其他各门类艺术中,我们也看到同类的趋向——典型艺术的观念被放弃,对以为在艺术中实现了真实原则的嘲弄,尽善尽美成为谎言,重要的是一种可能性,能够向人们固有的关于体验的观念挑战,或者向人们提供关于体验的其他信息,或者为公众疲惫的生活带来一线生机或者用一种不确定的活动改变公众。

《造房子》的笔记-第75页 - 营造琐记

山水画的本意更像是对“被固定、被指定在一个(知识阶级)场所、一个社会等级(或者说社会等级)的住所”的逃离,但这种逃离显然不是夺门而去、怒不可遏或者盛气凌人的那种,而是在平淡之中,另一种想象物开始了:那就是营造的想象。

《造房子》的笔记-第20页 - 意识-造园与造人

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懈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

《造房子》的笔记-第12页

我们自己也有可能性不能确定

《造房子》的笔记-第74页 - 意识-营造琐记

我在各种场合曾反复宣告: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造房子》的笔记-第71页 - 营造琐记

生活中最基本的感官经验“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也指砌筑水利沟渠、烧制陶瓷、编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桥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物件。这种活动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它甚至就是生活的同义词。

《造房子》的笔记-第60页 - 走向虚构之城

我还记得未未在第一堂课上对学生说:『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已经毕业了,你们已经是伟大的建筑师了,因为你们将去发现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那些伟大建筑师每天在做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那天上课是在西湖边上,『柳浪闻莺』,未未请全班学生喝茶,远处湖上,白堤如线,游人如点,课堂如梦。

《造房子》的笔记-第7页

7.
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26.
人这个东西,几件事物,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
72.
“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罗兰·巴特)
73.
当象山校园建成后,由建筑师朋友善意地指出我的总平面做得不好,结构不清楚。也许,最初的时候,这种结构关系的不明朗状况容易让人迷失,甚至疲惫难忍,但逐渐地,它将显示出某些市井生活中才会有的琐碎谈话状态,那种接近生活本意的真正辩证形式。
就营造而言,这群房屋让我兴奋的在于某种“自动”营造的可能性。如果“自我”的主体作为必须排除的限制,这群房屋的营造历程一旦动起来,就把我的身心带向远离我个人想象的别处,带向某种超出“自我”的语言,没有记忆的语言,无凭借物的语言。
75.
人的社会活动之处的自然也经常处于无意义的状态。
76.
当我们能叫出一种事物的名字,首先在于我们已经认识了它,当我们能用一个部件替换掉另一个的方式叫出实物的名字,就像语词的聚合关系那样,我们就已建造起一个世界。
“类型”是我喜欢的一个词,它凝聚着人们身体的生活经验,但无外在形象,它什么都决定了,但又没决定什么,
他站在竹亭下,如此平淡,以致有的朋友走来,半晌没看见他。
83.
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86.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超越意识形态、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意味着向乡村学习。
90.
人的目光和思绪可以很远,但人的身体可以接触和感知的范围则是有限的。宋代诗人关于杭州的这种本质有非常美的描述,说这座城市是由“千个扇面”构成。我们在每个既相似又不同的扇面里,喝茶、闲谈、工作,它们既有清晰的界限,又彼此照应。从一个个小世界中,我们自内向外平静地凝视,自然永远是触摸和凝视的首位对象。
93.
那些曾经被扔弃的废料,经由工匠的手,重新恢复了尊严,而那些在现代施工现场似乎笨拙的传统工匠,也同样恢复了尊严。
100.
今人总以为,前人造园,应是把各处景致都想好了,方才动手兴造。其实要真是这样,这园子就会失去种种讶异,根本就不必造。
102.
名字实际就是一条线索的线头,循它问去,看去,多少回忆就一一复活。
118.
我从不相信本质是隐藏在什么看不见的地方,或背后或下面的说法。能看见生活的真实,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视差。
119.
建筑是一种恋物癖式的细节繁复,聊天、交际、发呆的人比买药看病的人多,整个场景如同一个剧场。
177.
我热爱城市中那些匿名建造的房屋。我厌恶那些有过强个人表现欲的设计。对我来说,过强的个人表现欲往往会带来过多预设的东西,这关乎一种世界的建造是否可能返回真正的日常生活之中。

《造房子》的笔记-第28页 -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一片好的园子,好的建筑,首先就是一种关照事物的情趣,一种能在意料不到之处看到自然的“道理”的轻快视野。正是这种视野,使霍克尼关注那只毛虫的爬动,形成一种邀人进入的纯粹情景,呈现出一种以小见大、以近观远的微观地理。这种称为“情趣”的思绪,直接及物,若有若无,物我相忘,难以把捉,但是足以抵御外界的纷扰,自成乐趣,并使得任何围绕“中国”、“西方”的似是而非的宏大争论变得没有意思。

《造房子》的笔记-第9页 - 自序-朴素为家

基本上,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
己来源和根源的生活和艺术,我常自省—— 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
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和自己的修养有关。

《造房子》的笔记-第7页 - 自序 朴素为家

认识妻子之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敢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
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想到跟他最美好的状态

《造房子》的笔记-第49页 - 意识-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让我高兴的是,从那一天起,我在宁波碰到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他们不仅喜欢这座建筑,而且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建筑。那些负责“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墙施工的工匠,他们的自豪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不再喊我“老师”,而是称我“师父”,告诉我已经有人请他们用博物馆的做法去造他们自己的房子。

《造房子》的笔记-第7页

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是很充满。我晒太阳,看远方,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造房子》的笔记-第92页 - 循环建造的诗意

在象山校园,我们使用了超过七百万片回收的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发展出一种与混凝土相结合的混合砌筑技术。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和“时间”的交易,这组建筑刚一完成,就已经包含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时间。文学创作般的营造思维,太令人惊叹!

《造房子》的笔记-第71页 - 意识-营造琐记

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第二种建筑师,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

《造房子》的笔记-第75页 - 营造琐记

山水画的本意更像是对“被固定、被指定在一个(知识阶级)场所、一个社会等级(或者说社会阶级)的住所”的逃离,但这种逃离显然不是夺门而去、怒不可遏或是盛气凌人的那种,而是在平淡之中,另一种想象物开始了:那就是营造的想象。还是罗兰·巴特,他提出一种“无定所”学说(即关于住处飘忽不定的学说)来应对人生这种被固定被指定的处境。我特别认同他的说法:“只有一种内心自知的学说可以对付这种情况。”

《造房子》的笔记-第45页 -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一种在人工和自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

《造房子》的笔记-第7页 - 素朴为家

1.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
2.无所事事是很难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
3.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和自己的修养有关。
4.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个文人。不要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
5.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
6.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
7.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
8.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的价值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
9.将生活方式的保持看作与建筑保护同等重要。
10.最后走到终点,你还保持了你最初理想的那个纯度,没有半分的减损,甚至更加地坚硬,这就是一个好建筑的诞生。
11.真正的多元化是大家基本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身体力行,坚持让大家看到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这个时代并存的。
12.美学的东西首先是在生活周围要有东西可看,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几乎摧毁了身边所有可看的东西。
13.人对自己的物欲要有自律。

《造房子》的笔记-第72页 - 意识-营造琐记

。“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也指砌筑水利沟渠、烧制陶瓷、编制竹篾、打制家具、修筑桥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物件。在我看来,这种活动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它甚至就是生活的同义词。

《造房子》的笔记-第86页 - 意识-循环建造的诗意

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造房子》的笔记-第22页 - 意识/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023——这段话依然存在疑惑,把风水学说看做所谓自然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设计的思维变成了对自然的感知。这样的逻辑不能理解,我所认为的建筑是决定人功能性的产物,对场地必须有理性的判断依据。026实际上,人这个东西,几件事物,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我突然想到了柯布西耶去雅典卫城和安藤忠雄去朗香教堂的故事,当然还有乔布斯去印度。青年时期的见识和感悟,在那一瞬间是闪耀的,也是永恒的产物。王澍受益于国画,对传统的认知极为独特的反映到他的作品中。027——这两段话虽解释了所谓的“自然形态”叙事,可是不乏逻辑矛盾。第一段对明清园林的批判,和对文学化心理的批判,说与其性情不合,却与他之前所说“自己是个文人、造房子即造园林”相对立;我比较欣赏的后一段末,即“山石与人物等价,尺度自由转换。如果建筑学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无法反驳王澍所讲的园林的价值观,倘若建筑如山石,形态自由变幻,那不就是国美象山吗?031——“翠玲珑”记忆犹深,王澍理解的沧浪亭很微妙,把单体物看做一个范型,能从二维转变到三维的类比,即平面和垂直空间转换意识,看山楼也就和翠玲珑重叠了。欣慰的是沧浪亭局部转折丰富,且流线具有多转角的异同性,足够说明传统园林的奥秘,王澍无非借助它来支撑自己对于太湖房理型的解释。同时,古典造园从局部到整体的步骤,即以范型、理型开始,又于西方相反,解释了王澍设计的方式也是如此。036建筑间的高密度与尺度,使这两个立面均无法完整地从正面看到,它们的完整只存在于思维印象里。外立面实际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从内外望的视野。 ——体验过王澍的想法,他强调的是人在“园林”建筑中行走的感官感受,好似“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人之境。041——原来宁波博物馆的灵感来自画的视野,以建筑喻山,来唤起场地精神,同时解决了尺度问题,让建筑不那么突兀却又有自然形态的分解。可是值得深思的是,造型的随意性依然不能说服他对场地文化的认知,其是个人意志的最大化体现,功能和体验却变得次要,本末倒置。而后文却开脱其流线的多样性,则成最大的错误,迷宫的解构并不是优秀的博物馆空间。值得赞美的是瓦爿作为材料使用的开拓性,得到了最大的诠释,也成为本土景观的一种创新。

《造房子》的笔记-第13页 - 意识/造园与造人

013我对他们常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王澍先生所具备的是当今大多数设计师可望不可即,是文人的情怀,生活的情趣和对建筑的情感。这种奢侈的事当属大师,可没想到他从小如此,执着到被世界所认可的那一天;打动我的一句,常常独步于所钟爱的空间,一个人对话思考,安静的事在这个世界弥足珍贵。015——王澍把画喻作小世界,即人与房在建筑学中是微渺存在。画面中的山水实际是文人态度,与西方建筑观相反,《容膝斋图》更像是隐喻园林作为精神性的价值。017园子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物。造园者、住园者是和园子一起成长演进的,如自然事物般兴衰起伏。——强调精神性,影射到建筑师和建筑如此,如何把建筑变成有情感的东西,从古至今仿佛我们在倒退。020——童寯先生是他钦佩的大师,他更看重态度,造园是回归本土的事,直接影响到他的“园林建筑”,所以风格不属于他,他的东西贵在精神层面,可众人批判的又有几个人懂?

《造房子》的笔记-第65页 - 当“空间”开始出现

无论塔特林创造的中央阳浮雕,还是罗德琴科的非平面的构成,都包含着一种对空间的新看法,即空间不再是透视等幻觉艺术手段去制造的三维审美对象而是一种需要真实体验的东西,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体积或容积。—— 容积代替了空间,体验驱逐了“审美”

《造房子》的笔记-第84页 - 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构建出一种和自然系统非常接近的系统的,它在时间中显现出来。而在我们特别喜爱的中国园林的建造中,这种思想由对乡村和山林生活的向往出发,发展到一种与自然之物心灵唱和的更复杂、更精致的状态。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人工半自然之物。在中国的园林里,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形成了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合的综合状态。

《造房子》的笔记-第93页 - 循环建造的诗意

我们认为,如果像现在中国所发生的情况,传统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馆中的东西,那么传统实际上就已经死了。传统是活在人的手上的,是活在工匠的手上的。现代建筑师需要发展出一种建筑学,让工匠和他们擅长处理的自然材料保持与现代技术共存的机会,并且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传统还活着。

《造房子》的笔记-第2页 - ⊙ 素朴为家

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人。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原来泡图书馆真能泡出个所以然呀!
他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向教师挑战——“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造房子》的笔记-第12页

我的心了,我的心了,我的心了,我

《造房子》的笔记-第8页 - 自序-朴素为家

这种感受是来自心性的。关键是这个心性自然了,滋养了,你
就蒙蒙眬眬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那种文化里最好的状态和精
神,想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模仿也没有意义。
一个人的心性首先变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发生了很敏感
和很细腻的变化。你看进去了,又看出来了。你看下雨,看很长时
间,雨怎么下,从屋脊顺着哪条线流下来,滴到哪里去,它最后向哪
个方向走。你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你就会想,有没有可能做一个这
样的建筑,让大家清楚看到,雨是从哪儿下来的,落到那儿之后流到
了哪儿,从那儿又流到了什么地方,每个转折、变化都会让人心动。

《造房子》的笔记-第51页 - 走向虚构之城

我写作,造房子,从事艺术活动,甚至生活,都以某种回忆为基础,那份卷子也是一份回忆文本,一个句子在纸上落下,就勾起一个活生生的现场情景,接着又是一个,在那份卷子背后实际上有一份类似电影分镜头剧本的东西。

《造房子》的笔记-第1页 - 素朴为家

“一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
“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周遭的世界。”
“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
让我心中一颤,似乎受到启发,这个飞速奔跑的世界,慢一点,等等灵魂。

《造房子》的笔记-第83页

《造房子》的笔记-第1页 - 自序/朴素为家

001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1987年我二十四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王澍年少轻狂,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看来,显然他当时独到眼光,把握住了机遇,那是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002或许我想的问题会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台上下不来的”……——从如今的国美象山、宁波博物馆,看得出他实践探索的突破,论自我设计思考的重要性;这里讲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对话的形式,什么才是好学生?学生是问,是思考与批判,老师是解答,是反思与指导。而如今的学校,无疑是授之以鱼罢。003但我意识到这个东西已经是这样一种性质。所以我向老师说我拒绝画这个图。/我的论文题目是‘死屋手记’,明显是在影射我们学校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的状况,/我一个字也没改,离开学校前的影印了五本放在了学校阅览室。后来的很多学生都翻过,但当时我们的老师基本看不懂。——与生俱来的叛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之强,勇于创新无畏;论文表现本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同时犹如使命,让他具有远见性。004——王澍先生的哲学思想,更像是他找到了设计或是生命的本身,即从幼稚、青年愤怒到中年阅历蜕变再回到原点,形成了奇特的人生境界。006——木工强调筑构的原始性,王澍把童年的种子比作他对建筑学的萌芽;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文人,在我看来,没有比热爱国学的人更能设计出属于中国的东西。他的视角会是古人的视角,对现代人来说,是荒诞的、独特的,或是说更具诗意的语言。007——具备文人的孤傲让他与众不同,哪位大师不是呢;这里又回到朴素一点,即设计源于生活,修身养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灵感是来自内心的感受。008——后文结尾谈到心性,强调生活与设计的关系,从生命自然或中国园林来构成自己的建筑观,把具象变为抽象概念再反射到具象的设计过程,相当有趣的哲学观。即使王澍再狂,也不乏谦逊的谈及修养不足,处处显现文人气质。

《造房子》的笔记-第1页

刚看了前四章,完全不是想象的那种易读易懂的随笔,尤其第四章“当空间开始出现”,全是专业理论和术语,完全看不懂,不过也着实有点不懂这篇文章放在这本书的意义。
序言写了他上学的经历,写到妻子对他的影响,这种状态的夫妻关系实在让人羡慕和向往,而能在序言里如此提及妻子的,也绝不多见。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提到了留园里的翠玲珑,他的解读很有意思,有机会去苏州一定要去实地好好感受。看他提到的那四幅画对他的影响,文字的描述从书中的图片上完全没法看出来,于是有点明白为什么总是说一定要去看原作,大画幅和微缩图给人的感观应该是有极大差别的。
初步感觉还是有干货的书,仔细阅读,好好记笔记。

《造房子》的笔记-第82页 - 意识-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无论如何,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传统的建造诗意正是从这个基本点上生发出来,这与现代建筑过度“建筑中心化”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造房子》的笔记-第13页 - 意识-造园与造人

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一百遍了,干吗还去?不腻?”我回答,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

《造房子》的笔记-第68页 - 当“空间”开始出现

现代建筑在一种想使自身典型化、正统化的企图中丧失立场与动力。建筑和艺术一样,有必要采用一种民主的形式,艺术要走出博物馆,建筑要走出正统的建筑学。博物馆已经够满的了,城市中象征性的典型建筑已经太多了。新的民主艺术本质上是社会的、开放的,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还没有看到典型建筑的消亡,正如我们期待着一种开放的建筑学——城市设计的诞生,但我们的确已经看到了艺术领域中架上绘画的消亡。泰拉布金:……艺术依然生气勃勃,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事物。……用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描述艺术。这些崭新的形式就称为“创作技能”。在“创作技能”中的“内容”是对对象的使用和处理手段,是规定对象形式的结构、证明对象社会目的和功能的构造原理。结构主义?一种理智原则(穆卡洛夫斯基《论诗学》)?

《造房子》的笔记-第71页

《造房子》的笔记-第38页 -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这些做法,显然是自觉到平面与空间的区别,远与近的区别,在山内和山外的区别,以一种看似矛盾的逻辑把这些经验在一张二维的纸上同时呈现,一种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经验。

《造房子》的笔记-第86页

技艺掌握在工匠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在传统中国的建造活动中,由于大量使用原生的自然材料,这就需要对材料和工艺充分理解,材料是建造活动中第一位的要素。这与《树之生命木之心》里西冈常一强调的在建造前要了解每颗树的癖性是一致的。今天中国建筑的现实是,建筑师接受的是来自西方的教育,他们的工作方式几乎与现场无关,与工人也很少接触; 工匠的工作就是在现场按图纸浇筑混凝土,他们也几乎没有去研究材料和建筑的机会。这点在西冈常一的话里也同样表述过。
P98我们身处一种由疯狂、视觉奇观、媒体明星、流行事物引导的社会状态中,在这种发展的狂热里,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混合着由文化失忆症带来的惶恐和轻率,以及暴富导致的夸张空虚的骄傲。

《造房子》的笔记-第13页 - 意识-造园与造人

我对他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几年下来,不知道他们听懂多少。

《造房子》的笔记-第6页 - 自序-朴素为家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

《造房子》的笔记-第13页 - 意识 造园与造人


对他们常说的有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
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
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几年下来,不
知道他们听懂多少。

《造房子》的笔记-第93页 - 意识-循环建造的诗意

建筑师必须坚持跟踪现场,随时改善做法,建筑师因此有机会与工匠非常深入地交流,真正了解材料和做法,和工匠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指导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施工就类似某种用手绘画的过程,它使建筑出现了一种如今专业建筑学操作很难出现的生动状态。而和几百个工匠一起工作,意味着这个建筑不仅出自某个建筑师的大脑,而且出自很多双手的触摸和劳作,建筑因此超越某个建筑师的设计而变成了一种人类学的事实。
那些曾经被扔弃的废料,经由工匠的手,重新恢复了尊严,而那些在现代施工现场似乎笨拙的传统工匠,也同样恢复了尊严。

《造房子》的笔记-第16页 - 造园与造人

对中国文人而言,“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自然”显现着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并因程度差别而分出“人格”。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文人在这里起的作用,不仅是参与,更在于批判……事实上,在中国园林的兴造史上,这种文士的批判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正是这种批判,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健康生命。

《造房子》的笔记-第49页 - 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至于『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这类理论探讨,要能成为活的实践,最终还是落在日常的『情趣』二字。


 造房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