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学脑科学常识》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 60秒学脑科学常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115282439
作者:[美] Emily Anthes
页数:218页

【编辑手记】一道“健脑”大餐——简评《听学究讲脑科学》

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要想讲述清楚脑的功能显然有些不够,毕竟人的大脑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也是最神秘的东西(请原谅我用“东西”这个词来表述这样了不起的事物)。不过,若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脑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而更好地了解身为“人”的自己,那么这本书肯定是不容错过的。本书没有过多地纠结于生物化学方面种种复杂的机理,而是浅白而且富有条理地告诉你,你的大脑究竟是如何构成、发育和工作的,它在何种情况下可能会受到伤害,它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医生会尝试哪些方法来消除故障(比如,用冰锥从眼窝刺入脑组织里,并胡乱搅一搅)。你还会大致了解研究人员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研究人的大脑的(不过通篇来看,他们即使在研究人脑时大多也只是以老鼠或者猴的脑作为参照)。下面简单说说我在编辑的过程中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大脑由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构成。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为冰髯雪鬓的老者,它和人一样经历了快速发育、成熟到逐渐衰亡的过程。就和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显然,大脑是无法批量生产的(你也可以将这作为人脑与电脑的区别之一)。每个人一生都只能有一个大脑,且不说究竟是“你”造就了它,还是它构成了“你”,你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人一生的经历的确会融入到脑本身的功能甚至生理构造当中——我想,这恐怕是人脑的另一个神奇之处。一个人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都可能处在变化之中。且不说幼儿、儿童期的脑发育,即便是成人之后,脑也处于易变的阶段。它的生理功能相当脆弱,脆弱到哪怕吸入一点点精神药剂也能让它成瘾,不能自拔;它还脆弱到甚至经不起橄榄球运动中的多次撞击,让你更早患上老年痴呆;它还脆弱到脑颅里多了一点点淤血,就有可能导致“当机”,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还只是在某些看似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对它的改变;更不要说某部分脑组织病变或被刻意切除所带来的变化。而精神层面本身的作用也会使之产生变化。在你的刻意锻炼下,它有机会形成新的连接,同时,在你的忽略下,过去的某些连接也会消失。另外,有实验甚至证明,冥想本身也是有健脑作用,当然,关键在于你了解如何去冥想。总之,有关脑的一切研究都是有趣的,让人兴味盎然的。在看稿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恍然大悟般地敲敲脑壳,将其中的一点一滴吸收进我的理解和记忆中枢,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脑也发生了一点点变化——至少建立了不少新的记忆连接。而随着这些知识在脑中不断消化、熔炼,它们也将通过大脑指挥中枢指导我的行为,进而在大脑运动以及其他区域改变某些连接或者创建新连接。所以说,编辑它的过程,也是一次不错的“健脑”活动。正如本书开篇所言,这是专为读者的大脑准备的一道大餐——有什么能比让“大脑”更了解它自己更让“大脑”兴奋的呢?!本文来自图灵社区: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details/1009

60秒科学——脑脊液的成分将断定你是否有“精神病”

1845年创刊的《科学美国人》(英文原名:Scientific American,缩写:Sci Am)是享誉世界的科普品牌,是家喻户晓的大众科学杂志。起先是每周出版,后改为每月出版;它为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创刊160多年来,超过10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发表文章,传播科学理念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美国人》也是最常被大众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报告引用的杂志。在欧洲及美国,国家科技顾问、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一直把《科学美国人》作为科学和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科学美国人》2011年3月刊封面重要事件1876-1879:贝尔发明的电话图解、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电灯图解,先后出现在《科学美国人》上。爱迪生还向《科学美国人》的编辑演示了留声机的工作原理。1901年:在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飞行成功的前两年,《科学美国人》编辑来到莱特兄弟的营地,拍摄并发表了他们的飞行实验图片。1952年:《科学美国人》发表计算机专题,预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早在1954年,克里克就在《科学美国人》上撰文介绍他们的研究,到1992年,克里克在《科学美国人》上先后发表文章7篇。2000年:《科学美国人》前瞻描述了生物信息科学和蛋白组学面临的巨大商业机遇。2004年:《科学美国人》报道了"基因兴奋剂"――可能提高优秀运动员潜能的基因疗法,在此后的2004年奥运会期间,这成为科学家的热点话题。名家点评当政报和大众报被人冷落和遗忘时,我们的杂志将始终保持它的优点和价值。——鲁弗斯 波特(《科学美国人》创始人)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爱因斯坦我觉得有许多值得看的科普书,我特别推荐的是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现在逐期都有英文的翻译,你们去看看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60秒学科学《 60秒学脑科学常识——《科学美国人》专栏文集 》的书序作者——史蒂夫•米尔斯基(Steve Mirsky),自1995年起,为《科学美国人》杂志撰写专栏“反重力思考”。2006年,他创办了一个每日更新的《科学美国人》播客节目—“60秒科学”,该节目已经拥有数万听众,其内容的下载量也已超过数百万次。(在中国许多英语学习者也是该节目的拥趸,原因你懂的!)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史蒂夫在 《60秒学脑科学常识》的书序中写道:一提到《科学美国人》杂志,你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八成是高中理科老师作为阅读作业布置给你的一篇又长又费解的杂志文章。而此刻,你手中的这本书应该会让你改变这种印象。《科学美国人》已经变得和蔼可亲了,也可以说,它变得精简了。我们同样会用更短、更浅显的文字为你带来新鲜的资讯,而只要你愿意,你最终一定能够轻松地读完那些比较长的文章,并发现它们不再难懂。《科学美国人》按这种思路奉献给读者的一个重要新产品就是我们的播客,“60秒科学”。这个日播栏目在收集和报道科学新闻方面,采用了当今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仅用价值几百美元、一个便携包就能装下的设备,一切就可以完成了。而这正是当今媒体创造的奇迹,多亏互联网,我才能在我家那个简陋的工作室里完成全世界范围内科技新闻的制作。一批稳定的自由制作人根据当前学术期刊上的文献给我提交方案。我核准后,他们便会就这些题材创作并录制科技新闻。我编辑他们提供的音频,最终制成可以在我们网站上收听的新闻报道——新鲜出炉的科技资讯就这样直接送入你的耳朵。《60秒学脑科学常识》文摘“脑袋里有什么——大脑的结构”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人类的全脑基础知识想象一个鸡蛋,想象它坚硬的外壳、液态的蛋白,以及蛋白中悬浮着的密实的蛋黄——这就好比你的大脑(别担心,接下来的类比不会出现煎锅之类的东西)。和鸡蛋一样,你的大脑被一层坚硬的外壳(颅骨)和一层很薄的透明液体(脑脊液)保护着,它们可以防止外部冲撞直接伤害到大脑组织。大脑内还有几层薄膜,用以缓冲突如其来的冲击力(这无疑是鱼皮花生在自然界的原型)。整个大脑重约1.4千克,与葡萄柚的重量、尺寸相当。虽然你有可能在博物馆里面见过标本,但是大脑并不像所展示的那样坚硬,而且也不呈现灰色。鲜活的大脑是柔软的,而且是红色的,保存大脑所用的化学物质使它的表面变得灰暗了。大脑虽然仅占总体重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接收了多达五分之一的心脏供血。它和肺或肝脏一样,是一个器官,需要大量的养分、氧气和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燃料。大量的动脉在大脑内部以及周围纵横交错,向大脑传送这些必需品。神经胶质细胞则把葡萄糖变成神经元可以直接利用的燃料。前沿资讯脑脊液已被广泛用于对感染的诊断(医生从脊髓中抽取脑脊液用于分析感染的生物指标)。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通过检测脑脊液的成分对精神病进行诊断。研究已经表明,精神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多种成分的含量存在异常。这些异常现象只存在于精神病患者身上,而健康人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则没有这种现象。科学家仍不确定导致这些异常的原因(以及,脑脊液成分异常是引发精神病的诱因,还是仅作为精神病的一个症状),研究仍在继续。相关趣闻吉尼斯世界纪录上记载的世界上最重的大脑重量为5磅1.1盎司(约2.3千克)。颅骨在颅相学这一伪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颅相学家声称可以通过颅骨的形状解析人的性格。大脑每分钟消耗0.1卡路里,而在冥思苦想时能量消耗将加速。

因为没有人写书评我才打算说两句

其实这本书真的就是适合初中高中生看的水平,算是科普吧。虽然加入了一些所谓的最新研究结果,但是因为阐述的篇幅有限,也就只是提供了一些新信息,跟看新闻差不多。涉及到具体的讨论部分,很多观点也并不让人信服。看完之后,对所谓的科学的感觉就是,这些东西真他妈的不能全信啊。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没研究清楚,还在重复的实验,重复的推翻,重复的纠正的过程中……所以,也就看看而已,纯属娱乐。


 60秒学脑科学常识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