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评传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2
ISBN:9787805795812
作者:孔庆茂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辜鸿铭就出生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他是紫云的次子,其母亲是西洋人,因此也遗传西洋人的某些特征,大眼睛高鼻子深眼窝,个虽不高,但聪明伶俐,深得布朗夫妇的喜爱,把他收为养子。不用说,他的生活是相当优裕的,不过在他心目中,只知道这连片的橡胶园,幢幢别墅洋房,知道层层叠叠、翠蔓拂缀的热带丛林,知道那静谧的田间小道和两边的高大的椰子树,知道那被蔚蓝大海拥抱着的白沙滩,大海里的几片白帆,沙滩上的一串脚印,知道那最悠扬动听的乡间小调,纤夫船歌,这些成为后来饱经沧桑的梦里家乡,多年以后对此还充满深情,回味无穷。他还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同胞在这里洒干血汗和泪水。辜鸿铭少年时,从他父祖辈口中听到过一些有关中国到马来西亚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这里还没有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时候,这里只有印度人在称霸,拒绝外人上岛。后来一队中国人驾一艘大船来到这里,船上载着一棵粗壮高大的树,放着一些生锈的铁杵,船上的人化装得须发皆白,浩浩荡荡地到槟榔屿。守在这里的印度人惊奇地问这些人从哪里来,船上人回答:“我们是中国的钦差大臣。”印度人问:“中国在哪里,中国离这里有多远?”船上的中国人回答:“有多远我们记不得了,只知道当初启程时,我们都是青壮年,现在头发都变白了。船上的树是当时落在船上的一粒种子,现在都长成了大树,我们用的铁杵已经锈成这般模样了,你说从中国到这里有多远呢?”这些印度人非常佩服和害怕,就悄悄撤走了。这是当地流行很广的传说,这里的华侨谈起来也引为自豪,为中国人的毅力和智慧而自豪。这种传说在辜鸿铭幼小的心灵中引起朦朦胧胧的向往祖国之情。但他还不知道在那充满神奇的地方此刻正遭受着西方列强的浩劫。东南亚的华侨,不管是农民还是商人,都念念不忘祖国传统文化,像辜礼欢把儿子辜安平送回国内学习一样,这些华侨在南洋大多没有落地生根的打算,与内地常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籍贯常常写大陆祖籍。辜紫云和布朗因往来经商或公差,常常往返于中国与南洋之间,辜鸿铭幼时在大陆和台湾不少地方小住过,据有关辜鸿铭的传记材料可知,他少年时在香港短期学过英文,在厦门进过教会学校,在广州、台湾都住过。他有时也对人说他是台湾人,他在台湾肯定住过一段时间且比较熟悉。王国维在1917年12月21日《致罗振玉书》中曾说“辜氏贫不能自存,拟往台湾依其族人,大树(指冯国璋)遣人留之”可证。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后记

书稿完成,照例要写一篇后记。一年来的伏案写作告了一个段落,应当说是如释重负了,但我心里似乎并无这种轻松之感。有关此书的一些题外话还要再饶舌几句,对读者有个交待。辜鸿铭其人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始终未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杰出贡献被其守旧的态度和遗老的外表所掩盖。他的重要著作都以英文为之或在外国发表,其读者只是西方人士或到中国来的外国传教士,中国人中真正读过他英文原著的只是极少数。这是辜鸿铭难以被人理解的一个原因。其次,从孔夫子以来的“从众”习气,造成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和风尚,往往决定了个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可怕事实,只允许顺潮流、赶时尚,而容不得别人进忠告、提意见,不论是非曲直,也不管动机如何,一有逆众之言,概以守旧视之。如辜鸿铭者,他的保守、复辟言行固然不足为训,需要批判,但他的爱国热情是不是可敬?他的忠告有没有可取之处?他对文化的贡献该不该泯灭?我们总该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吧。道理上讲应该,而事实上常不。百家争鸣,自然不是一家独尊。先秦时的诸子百家,不论儒道墨法,我们已能心平气和地是其是而非其非;对近代的诸子百家,我认为还没有完全做到。我选择辜鸿铭并为之立传,就是基于这样认识上的尝试。当时,曾有不少好心的朋友,劝我不必浪费精力与笔墨于这样一个顽固派身上,我坚持了我的看法。但在写作时的评价上却颇费一番思量,我采用西方学术界通行的文化保守主义概念,把辜氏作为一个形成于西方而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论述。我担心的是“保守”一词在我们的心目中极容易变为顽同、守旧甚至反动的同义语,这是几十年来我们习惯的心理定势,其实在文化学术意义上是无所谓褒贬的。这本书在对辜氏的评价以及所牵涉的许多方面,都提出我自己的管见,有些地方与前哲时贤持论颇异,非故求新奇,实不敢苟同而已。那么这本书对辜氏的研究是否做到了是其是而非其非呢?虽然我努力为之,但究竟如何,还要等待读者的批评。陈美林先生自始至终关心此书的写作。陈先生是明清文学的博士生导师,又是传记文学名家,在本书的总体布局和观点上,都予以指导,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大部分我在文中已吸收,有的地方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我仍坚持自己的意见,陈老师不以为忤,反而热情鼓励,这种学术上的宽容与奖掖,永远值得铭感。著名学者吴奔星先生近十年来对我的学习研究给予了很多指导,这次又托人在港台代我查阅资料,远在广州的李稚甫老先生,在医院病榻上犹来函十多封,解答有关问题,钟陵师也多方面予以关心,师长的大力鼓励关心,岂一谢字所能表达!为辜氏立传的难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的主要作品多以英文写成,他的单篇论文全是用英语直接发表在英、美、日本等国报刊上,时隔百年左右,检阅殊非易事,我曾托人在港、台、日本各地查寻,所得有限。因此,此书中辜氏有关单篇文章仍有不少遗漏。而且,辜氏所有的英文著作(也包括一些日文论著),全未有中译本,需要我自己翻译过来。辜氏的外文极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令人叫绝,但翻译却非常困难,我的拙译得到吴亦东、李玉进、李忆陶诸先生的帮助或修订,谨致谢忱。

内容概要

辜鸿铭1856~1928)原名
汤生,号汉汉读易者。生于南洋,
自幼学于欧洲,获得多种学位。
归国后,一生主要致力于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把我国儒家典籍
《论语》、《中庸》译为英文。英
文著作有《尊王篇》、《中国牛津
运动故事》、《春秋大义》;汉文
著作有《读易草堂文集》、《张文
获幕府纪闻》,是一位对西方社会
有很大影响的国学家。本书系国
内第一本草氏评传,观点新颖独
到、分析透彻深刻、语言生动流
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孔庸茂,1964年生于河
南济汤,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中文系。198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著有《钱钟书
传》、《天理人欲》等著作及古典
文学、历史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英文提要
引言 时代・气质・学术
第1章 西方社会里的混血儿
1.1中华流浪儿
1.2时代与背景
1.3反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2章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
2.1回归东方――马建忠改变了他的一生
2.2儒学文化的新认识
2.3对西化思潮的忠告
第3章 尊王之旨――辜鸿铭的反洋教思想
3.1东西方文化冲突与反洋教运动
3.2江南五省独立及攘外思想
3.3尊王之旨与愚忠之心
3.4日俄战争的道德意义
第4章 东方文化的代言人
4.1中国经典走向世界
4.2世界的危机及中国国民的精神
4.3“中国学”的批评
第5章 最后的希望与幻灭
5.1声誉日高 路途越穷
5.2挽救旧传统的最后抗争
5.3日本讲学,独向东瀛招迷魂
结束语
辜鸿铭学术年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编辑推荐

《辜鸿铭评传》:《国学大师》你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国学巨匠,百年经典,新眼指路!大师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作者简介

辜鸿铭1856~1928)原名汤生,号汉濱读易者。生于南洋,自幼学于欧洲,获得多种学位。归国后,一生主要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我国儒家典籍《论语》、《中庸》译为英文。英文著作有《尊王篇》、《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秋大义》;汉文著作有《读易草堂文集》、《张文襄幕府纪闻》,是一位对西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国学家。本书系国内第一本草氏评传,观点新颖独到、分析透彻深刻、语言生动流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图书封面


 辜鸿铭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辜鸿铭的大胆》坚决的保皇派,即使民国时期在北京大学讲课,仍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他喜爱中国姑娘淑姑的小脚,酷嗜嗅女人小脚,讲究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对于清代文化如缠足、长袍、马褂、辫子、纳妾,辜鸿铭坚持终身。这是他!一、辜鸿铭,你胆子大啊!1、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2、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3、其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4、其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5、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大谈日本是振兴东亚文化的唯一希望,大有积极倡导“大东亚共荣”之意。6、辜鸿铭的演讲稿《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日本》显示出其中国历史常识十分匮乏,其在论及日本武士道时称“田横在其主君汉高祖死后,便以自杀来表示对主君的忠诚”,在论及蒙元入侵时又说“在今日中国,真正继承了中华文明之精华的只有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在蒙古入侵的时候,宋朝皇帝同一帮贵族逃到浙江的杭州”。[8]辜鸿铭无视日本当局在台湾推行的剪辫、放足、禁止蓄养婢妾等“改正支那陋俗”的施政措施而鼓吹“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其观点不仅在后来的中国受到批判,而且在国际上也得不到认同(如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都将日本文明视为一种与中国文明有很大不同的独立文明)。因此,其一直被“歌颂”为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名副其实,绝无次第!二、辜鸿铭,你胆子太大了,你胆子大的原因是。1、先看其人。辜汤生(1857.07.18-1928.04.30),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10岁赴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2、再看其文。“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1915年在北京首次出版,并很快由德国学者奥斯卡·A·H·施密茨(Oscar.A.H.Schmitz)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是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书中他将张之洞比作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t Newman),把张之洞领导的维护中国纲常名教的清流运动和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牛津运动作了对比研究,指出张之洞的清流运动和纽曼的牛津运动都是反对和攻击同一个敌人–现代欧洲高度物质文明的破坏力量。3、论其影响。他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几乎痴狂,亦几乎自迷。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1913年还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后来泰戈尔获此殊荣。4、西人重其。所谓“译才并世称严林”,严复、林纾在那个时代名噪一时,被后世称为我国近现代伟大的翻译家(林纾还是个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所谓翻印作品是听朋友说外国故事,耳明手快,记录揣测所得)。有趣的是,这“严、林”在西方无影响力,无人知晓!反观辜鸿铭,反差之大。学贯中西,运用灵活。倡导中华,警醒西方。可以,胆大啊!三、辜鸿铭,你胆子大了,那些原因促使你可以这样,后人,无及啊!1、使命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2、急迫感。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世风时潮,西学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人们承认自己一切不如人家,处处要向西方学习,形成西化越完全越彻底越好、传统越革除打破越好的急迫心理,中国人几乎完全失掉了自信。在西方成长起来的辜鸿铭当然会采用比较学方法和手段,也较为一眼洞穿所谓全面西化的逻辑混乱、实为名利的本质。于是,其采取病急药攻心之策。向西方人大谈特谈中国,宣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远比西方优越。“呶!当你们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内在逻辑,可能是,极力宣扬中国之文化,让西方人也普遍接受,享誉外域,再至流回,或可重振国风与国学!(可惜,就那时而言,欲强国而革新者不乏,更不乏的是利用各类借口,“倒台现执政,换个皇帝他去当”的各类利益集团,此风一刮,百余年啊)四、总结。辜鸿铭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当年在北大,他虽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可叹可叹!还好还好!终于,正如文化巨匠吴宓所总结、以“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加誉辜鸿铭,并说:“辜氏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中国之心炽,而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   可惜,晚节啊晚节。赴日三年,从热到冷,其间还曾赴台湾讲学,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文人、狂人、中国人,现而今,几人识得!-----读孔庆茂的《辜鸿铭评传》,感受颇深!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一本让你了解辜氏生平与思想的书
  •     精通九种语言,精通西洋科学,学博中西,称为“清末文化怪杰”,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辜鸿名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     传神
  •     学术味太浓了
  •     其实...我是因为建D伟业对此人产生了兴趣= =...把这么复杂的人的传记写成这样也很不容易了...不过引用了太多背景太复杂感脚我历史没学好TT(面壁
  •     1看《走向共和》唯一的动力居然是辜鸿铭辜汤生(和张之洞西皮二十年HE世间完美从属关系有几对)啊!1566的高蹈商人沈一石的扮演者赵立新居然是辜鸿铭配音(含外语)啊!2精通英、德、法、意、拉丁、马来、希腊、日、俄。“游学罗马,故被赞誉为“邃于西学西政”。辜氏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大多表现在他的语言天才上。”3“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扎着辫子,执教北大。”4说黑格尔according to诗经?开张圣听=请开国会,脸大了。5喜欢歌德,背浮士德,脸不大。
  •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