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206046896
作者:泽格蒙特·鲍曼
页数:133页

作者简介

自由是人类普遍的追求,人们往往将之视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然而,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却向我们展示,个体自由既非普世,也非必然,本书就是对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进行反思的一部力作。
正如鲍曼先生本人所言,该书的写作意图就在于化“熟悉”为陌生,也就是要把人们通常视为理所应当的个体自由作为一种不经解释则无以自明的现象。本书以简洁有力的论证揭示:个体自由得以存续要依赖于特定类型的社会条件,而且也可能随着这些条件的消失而消失,所以,我们绝不能够、也不应当将其视作当然之物。
自由是社会科学中永恒的话题,鲍曼先生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细致的分析和雄辩的论证,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维度中的自由,相信读者一定可以从中更好的把握自由的真谛。不过,由于作者的局限性,本书所讨论的自由话题是在资本主义的前题下进行,其不完整性是非常明显,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自由的魅力来自于差异;自由的存在与否,往往反映且标志着尊与卑、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也是对其间的差别进行辩识的基础。”泽格蒙特·鲍曼(通常译为齐格蒙·鲍曼)在《自由》一书中写道,他甚至开篇就认为“从诞生之日起,自由就作为一种特权而存在,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我们不能不说鲍曼是一个对自由持悲观态度的思想家,而这种对于现代性的悲观也弥漫在他的代表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通常我们会认为自由是一种天生的权利,《独立宣言》中声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可以看到,在此自由是不言自明的,是与生命一样第一要义的概念。但鲍曼并不这样认为,也就是他,他不认为自由是一种自明的权利、一种天定的状态,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发明物,是资本主义吹出的炫目气球。鲍曼阐述了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圆形监狱”的概念,以路过福柯的方式(许多人知悉这个概念往往是因为福柯而非边沁),通过分析,他认为自由只存在于监管人与被监者之间的关系中的一方,同时要求关系中另一方交出自决权、放弃自身的意愿。“只要被监禁人仍然处于没有行动自由的境地,监管人就能在二者的关系中享有自由。”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自由既是特权又是权力。”这个判断受到福柯的影响多深,不言自明。但我却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一种解除监禁的状态,这种解除不光是对被监禁者的解除,也是对监禁者的解除,也就是说,在一组对称的关系中,只要还存在“监禁”状态(这一点让我们想起萨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狱),就无自由可言,被监禁者不自由,监禁者同样也不自由,监禁是一把双刃剑,于主动与被动都,都会形成伤害。而自由是一个精灵,它一旦沾上监禁的气息就会被败坏,再也不成其为自由本身。我们先要分清一点,鲍曼此处所谈的自由不是严格政治哲学上的自由,而是个体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它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或假装是政治自由的前提(自由意志与政治自由之间是否必然的关系?有待论述)。在我们现行的哲学中,自由是一种概念、一种价值、一种思想范畴。贡斯当曾经认为古代的自由指的是参与公众生活、政治的自由,事实上在古希腊的城邦时代,自由指的是正是这种参与城邦政治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用以赛亚·伯林的区别来划分,正是“积极自由”。鲍曼考察到:“最古老的自由观念所指的是一种法令而非一种状态:是有权者释放某些屈从于其权力的人的决定,从而解除这些人的奴隶身份、囚禁的状态及其他奴役。”有趣的是,在这段话前面,鲍曼加上了“或许”二字。如果自由要追溯到宗教方面去寻找起源,我们会碰到“帕拉纠异端(Pelagian heresy)”,按帕拉纠教义,上帝让人类获得自由,人类只要获得自由,就可以按自身意志在善与恶之间选择,当然人类也就获得了自由意志这一天赋。这种教义很有意思,它引起的危险在于让上帝从此退位,成为一个给宇宙上发条的无所事事者,一个被遗忘的虚设的形象,再远一点会导向无神论。于是,圣托马斯·阿奎那与约翰·加尔文都激烈地回应了这一教义。如果确实人类拥有自由意志,那么上帝的代理商——教会就纯属多余了,教皇索西摩斯对于声讨这种学说还犹豫不决的时候,罗马皇帝却宣布自由意志的倡导者为罪犯,教会方应声虫般宣布。从此以后,自由意志仍然是上帝阴影下的事物,人总是向恶,只有上帝才能让人向善,自由选择因此而不可能。而对自由意志的否认,也就解释了为何众多自由主义者仍然是坚定不移的教徒的事实。所以,凡是对社会没有构成威胁和得到社会接纳的自由,都是某种恩赐(上帝或领主)的事物,因为这种自由的源头在恩赐,所以这种自由当然是不完整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前政治自由”。对政治方面的自由,我们可以追溯到《自由大宪章》,它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被强加在一个无力反击的君主头上。它同意贵族们此后享有一系列的自由,同时要求国王不能侵犯这种自由,如果国王们违反游戏规则,贵族们就可以起来将它PS掉。所以,从政治上而言自由只是少数有权有势有钱的臣民们从国王手中赢来的特权。“自由民”成为对出自高贵、富有教养的同义词来使用。鲍曼正确地从中世纪的城市起源中找到了自由在资本主义中的起源(关于此可以参加《中世纪的城市》一书),在中世纪后期,自由就不再是少数人世间特权,而是整个社会团体、整个城镇。因为市民不受土所有者的管辖,所以他们是“自由的”,商人、浪子、小产业者,在城市这个“真空”中得到了一种“放逐”的自由,然后这种边缘的自由慢慢发展为中心的自由。路易斯·杜蒙说:“近代人则在这一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不动产和统治他人权力之间的联系被打破了,而动产本身也变为完全自主的……”事实上这不是近代的事,而是欧洲的中世纪城市举兴起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到了近代才完成,因为中世纪不动产的拥有者,如果他的产业处于城市中,他仍然是没有统治他人的权力。正如鲍曼正确的判断:“正是在中世纪,培育现代自之花的温室就建立起来了。”我们不能不在谈及自由起源的时候注意到商业,当十二世纪左右,欧洲的城市兴起就是因为商业的推动,如果没有商业的繁荣就不会有城市的出现,而城市商业则创造了自由,当这种小商业长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自由就被资本主义所完善(甚至可以说得上创造)。而在我们谈到的现代自由中,有两点非常明显,第一点是自由与个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刚才我们谈过;另一点是自由与市场和资本主义之间是血亲关系和文化关系,这一点我们上面也大致谈到。鲍曼承认,自由是一种必需品,资本主义创造了它,而如果没有它经济活动就无法达成。而资本主义创造性的一点是它将家族、宗教、团结等从经济活动中剥离掉,从而“解放”了经济领域。但基于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悲观与批判,鲍曼人为现代自由内部有一种模糊性:自由的有效性要求其他一些人处于不自由之中,要使部分人自由就意味着承认、并且能够使其他一部分人不自由。这种模糊性的产生,在于鲍曼将生产关系中的自由与自由意志的自由、政治自由中的自由搞混淆了。我们要在此看到混淆的危险性:马克思主义正是致力于解放生产关系中的不自由状态,于是倡导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粉碎资本主义。马克思与鲍曼同时犯的错误是:从微观自由的角度去判断政治自由,当微观上不存在自由的时候,就会否定政治或意志中也存在自由。但鲍曼的这种悲观有着哲学的渊源,早在他之前,霍布斯、斯宾诺莎以及马克思·韦伯都不看好人类可以趋向或享受自由。韦伯认为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直接、直愿而且自由地选择、从则按照自身理性来指导其行为的活动,都是仅仅向经由筛选而产生的少数群体开放的一种选择。没有理性,自然就没有自由可言。与自由相联系的是,鲍曼找到了“独处”这个概念,失去自由自然意味着没有独处的权利,而要独处,也就需要独立于社会之外。因为在鲍曼的概念中,自由是一组对称的关系中的一极,所以他也就认为独处与自由有关系,是自由的一种奢侈状态(无从知晓的是,鲍曼是否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鲍曼更愿意承认的自由是消费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找不到自由,资本主义会将生产的危机转化为消费的诱惑,他认真地论述了商品消费中的自由(关于这一点,波德里亚的那本《消费社会》极好地进行了论述),“资本主义进行到消费者阶段以后,工作被逐渐挤出中心位置,个人自由(以消费者形式存在)进入了。”这种消费自由是以赛亚·伯林认为的消极自由。鲍曼更看重提积极自由,所以这种消费自由在他眼里不以为然,认为它是政治自由的替代物,事实上,政治自由不也要落实到消费自由上来吗?在一个没有政治自由的国家,消费自由也是不存在的,鲍曼也看到了这一点,而我们回过来推,不正是消费自由最终创造与完善了政治自由了吗?所以我们在谈论自由的时候,应该明确地划分为政治自由、生产自由、自由意志,它们虽然是紧密相联的,但各自的定义却是不同的,将它们混淆在一起,就会产生鲍曼式的悲观,再进一步,就会产生马克思式的错误判断以及革命的鼓动。而在我看来,自由即使不是最高价值,也是通往最高价值的必要基石与必经之路。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yf1975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好难做到所谓真正的自由 只求无愧于自己 心如明镜
  •     区别于惯常的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自由,而从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经济社会角色解释了自由产生的社会过程,并展示了这一过程与系统的整合和社会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本书探讨角度的新颖之处:“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代消费阶段,‘诱惑’已替代压制而成为社会大部分成员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自由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和争夺场所从生产领域转到了消费领域。个人自由首先被构想为消费者的自由。这种自由依赖于有效的市场存在,但反过来又确保了市场存在的条件。”
  •     07年2月15-16日
  •     虽然是概论性质的书,但是阅读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片段,甚至对敌托邦小说的一两句话竟让我眼前一亮。也许是门外汉觉得新鲜的缘故,书中对消费自由的种种分析给我广阔的视野,横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鲍曼果然是个极有魅力的思想家。
  •     是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非常深刻的剖析,是浩如烟海的关于自由的论述中最出类拔萃的那几本之一。
  •     一本装13买回来,发黄之前终于翻完的书
  •     结合福柯 规训与惩罚 再读
  •     最少是三年前买的书,最近终于看完了。后半部分翻译的很生硬。很迷惑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消费社会以及消费者被赋予的自由持有批判态度,却同时认为这是目前社会发展形态中最稳定最有效的一种自由
  •     2007-07-30
  •     关系中的特权
  •     你知道好的东西是华丽的瑰宝,我能怎么去言说?
  •     话说我是不是看过?鲍曼写的东西看不懂啊,现代性、社会学这种东西果然不是我的领域
  •     前天终于把笔记做完,是从去年夏天就断断续续开始看,还“偷了”图书馆的书,买了本全新的还回去了。真本书好到完全是颠覆性的。做学术就是这样,要做颠覆,要做wait a minute, it is not like what we used to see才对。鲍曼看来,自由本身就是吊诡的,人们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了达到自由,不惜沦为以自由为噱头的国家机器中,当然最最最老大是完全自由的。目前的情况是,当权者将自由转嫁到消费市场,以平衡生产和工作对人的异化。但事实上,消费就是达到自由的手段。但消费就是自由么?必须不,消费也有着限制。很简单的一点,我没钱,我买不了LV。所以自由只是个吊诡的噱头罢了。没有人有完全的自由。而且我也不准备再傻傻地追求自由了,否则只有一个结局:被人利用。当然,不被利用,同样不自由
  •     不记得了
  •     相较于在物欲中随波逐流的人,政治压制下的我们至少还有敏感的神经感知对自由的渴望
  •     自由是一种社会关系~
  •     自由是什么,把它放在社会上,经济上加以解释,他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相对应的是约束,当然约束也以为这自由
  •     终于啃完了乔纳森.弗兰䆣的"自由"这本书。除了感觉该书太沉,不利于捧着阅读以外,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寻找自我、成就自我之路往往需要用上一辈子
  •     结论比论证有特色,只看了1/4
  •     没有我期待中的好,中文译本失去了很多原著的味道吧,英文原著看着又吃力。所以,以后多看中文的书,起码不会觉得莫名其妙。也可能,是我不理解那样的文化对自由的解释吧。不管怎么样,读完了,让我感觉自由这东西其实就是摆脱当下而又活在的矛盾,看起来很美而已。
  •     与 百年孤独 比,相似却未超越。
  •     谢谢@文青弟弟的礼物!收获颇丰~老张说要多研读自由主义的书,以后跟南方的人聊天才有资本哈哈【~自由不是天然的;自由是一种特权;消费主义为后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缓解压力的“自由”空间……】
  •     叶启政老师上课推荐的书目,说里面表现了如何消费和自由的关系。读毕后印象最深的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重新讨论了“自由”的概念,并将其放置在西方历史演变中,并将自由定义为一种特权。反观很多人喊自由的口号,其实一定要做具体的辨析何种自由,谁之自由
  •     从福柯解读的边沁开始。
  •     悲觀的鮑曼
  •     每次读鲍曼的作品笔记都是一大堆 爽
  •     尼玛越读越被鲍曼的悲观主义敲打
  •     社会哲学
  •     学校图书馆里随便找来读的,可能是“自由”二字很符合当时自己的心境吧。
  •     平淡的小说,但是读完后意犹未尽。
  •     不同的视角
  •     学力尚浅,未能读透
  •     醒柿汤。不过,难说。。。。
  •     中年危机+政党评论+伊战+经济危机 每一项话题都是美国人所关注的热衷,糅杂在一起,就成了美国畅销书。 作者的叙事风格很独特。情节以沃尔特家庭主要成员和音乐人等四个主要人物的个人角度相续展开,借助一个个大小变故和波折环节穿插转换,实在新颖。
  •     好的作者会为你点燃一把火
  •     自由是什么,把它放在社会上,经济上加以解释,他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相对应的是约束,当然约束也以为这自由
  •     充抵豆娘删除的条目《寻找自由 上册》(阮铭 著),★★★★★
  •     自由这东西只能封存于书,藏于理论,而且写得越艰涩越好,原因就在于自由这东西不存在在现实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