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
ISBN:9787020042166
作者:孙郁
页数:330页

内容概要

孙郁,本名孙毅力,1957年秋生于大连。做过知青、记者,现任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著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百年苦梦》、《文字后的历史》等。

书籍目录

八道湾十一号
京派营垒
狂士
真人
“鬼谷子”
老友
同路者
聪明人
弟子之―
弟子之二
弟子之三
弟子之四
京派将领
南国真人
一点涟漪
绍兴帮?
聚会的场所
书肆之乐
六朝之风
平淡的文章
鉴赏家们
生活点滴
苦海
身边杂调
儒林内外
自己的文章
若远若近
友人之情
风俗研究
禁书问题
校园情调
看人的态度
北京的看客
激进主义
读书得怨
报刊文章
职业之忧
花鸟草虫
游戏与哲学
批评家言
旧道德化的生活
不革命
一厢情愿
翻译家
学问之道
明朝遗趣
伪高雅乎
学人的做作
语言的守旧者
两种冲突
杂诗杂调
文章之道
日记里的人生
模糊的面孔
“遇狼”的惊恐
谈吃之余
非道学
性心理学
女人的尊严
笑谈胡适。
顾随的眼光
疯子的文学
苦茶庵里的笑话
下地狱
落水之后
苦路人生
翻案之心
知音者
晚年心境
苦雨斋余影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
八道湾十一号、京派营垒、狂士、真人、“鬼谷子”、老友、同路者、聪明人、弟子之一、弟子之二、弟子之三、弟子之四、京派将领、南国真人、一点涟漪、绍兴帮?、聚会的场所、书肆之乐、六朝之风、平淡的文章等内容。


 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知识分子谋求群体发展环境的愿望愈趋明显地跃动于字里行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专辟“清代的‘学者社会’”一节,其用意虽已不可确知,却可以从中读出一个讯号。后来的年轻人傅斯年和顾颉刚等也都有过要努力“建立一个学术社会”的宏愿,并付诸实践。这是静悄悄的社会行进,就在这个进程中,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应运而生,并成为独具意味的存在。“苦雨斋”是周作人在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的书房,通常也是他会客的所在。从1920年到1945年,孙伏园、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废名、俞平伯和沈启无等二十余人都经常印迹台痕,江绍原等甚至曾小住。这就是以周作人为师友的苦雨斋群体,现代中国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上,这些名字都与苦雨斋、与周作人割舍不开。结成群体者大抵都以志同道合为依归,但也各有其实现途径。新式大学或研究机构是颇具现代意义的结合方式,傅斯年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吴宓与清华国学院,乃至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虽然旨趣不同、大小不一,但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这些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有固定的场所,并且在当时可谓是“华厦”;有组织系统和制度建构,从资格升迁程序到图书资料服务都有建制;有资金的支持,来自政府、民间或国外;有的还有政府的特别扶持。总之,条件已是不错。它们与传统的书院看似有几分相像,却已浑然不同。它们的建立与发展对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机制和学术社会的营建推进甚大,为学术和学人提供了最大的“遮风挡雨”的作用,是学术史——尤其是学术的社会史——的骨架之一。社团也是一种新的结合方式,只是它是民间性的。学术研究如顾颉刚与禹贡学会,陶希圣与食货学会,文学创作如创造社,都是鼎鼎大名的同仁团体。社团的聚会场所大都不能固定或简陋得很,如禹贡学会在成府蒋家胡同三号的顾氏小宅。组织机制也比较松散,成员基本上是“乘兴而来”。资金保障和政府支持就更是付诸阙如。但其成绩却不可小觑,禹贡学会和食货学会都各自“造”出“学派”来,创造社也蔚然成军。两者之外,还有更民间的更松散的同道群体,与沙龙差不多,苦雨斋就属于这一类。虽松散,苦雨斋也有其隐性制度,比如苦雨斋友人之间大都有些师承关系,比如把苦雨斋以及中央饭店、中央公园、什刹海会贤堂等作为常用的聚会场所,比如与其他研究群体相仿地编辑杂志(《语丝》和《骆驼草》)作为书面的公开的交流媒介,等等。但就这样以“制度”来指称未免有些牵强,这个群体持续了二十多年,其实赖以维系的只是思想上的惺惺相惜,周作人与钱玄同等友人、与“四大弟子”间的交往都是靠了相濡以沫的情意,而这也正是苦雨斋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相濡以沫,苦雨斋的温暖才可以穿过时空,以致通过文字的想象,我们今天仍能为之感动。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苦雨斋的光亮,但“苦雨”两个字又给这抹光亮蒙上了一层晦暗的色调。苦雨斋友人们的相同的“道”实在是与“苦”、与“雨”的味道相似。他们的学识多源于北大、燕大或东邻日本,生于斯、学于斯,古老东方文化的内敛、清幽的韵味构成了他们人生冲淡的底色。他们研究与关心的领域包括音韵文字、昆曲、“红学”、禅学、六朝和晚明文学,既与传统的某一部分相关,也大有曾是当时显学的,尤其像周作人和江绍原关注民俗学还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但他们“预流”的方式又与众不同。本来是显学的学问在他们那里没有显学的热烈、喧闹与跳跃,而是像他们一样的清淡;这些学问在他们那里也没有西化学术的冷峻和科学味道,而是有着个体的灵动和思想的闪光,即使从美国学院归来的江绍原也不能完全例外。这是苦雨斋的个性,他们求新而不趋时、冷静为学而不舍弃自我,他们将生命投射到学问之中,从而使学术研究中蕴涵了生命的脉动。这种脉动的底色是东方,其具体来源是魏晋六朝和晚明。魏晋六朝和晚明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两个重要时代,其为文和为人的特点是“自然”,有了“自然”,“趣味”“性灵”就随之而出了,最后,又凝聚成为一种“风骨”或曰“风度”。苦雨斋友人虽和而不同,自然之趣、自由之骨却都是他们共同的努力目标,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气象。可惜不论是魏晋六朝的药与酒,还是晚明的狂狷与放纵,明传暗承而来的“自觉”都与苦涩相伴,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的知识分子开的玩笑。其实,无论是就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苦雨斋也几乎一直是晦暗的、苦涩的,举凡心境、学术、社会、政治,无不如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大概是周作人心境的写照。还不止如此,“苦雨”似乎是这个群体的谶语。晦暗的色调缘于边缘化,苦雨斋的生存状态似乎总是边缘的,这是谶语的落脚点。苦雨斋的聚合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周作人、钱玄同和刘半农本来都是新文化的前锋,但到了二十年代,在另一股新潮中,他们已不愿也不能再引导潮流,而是退回到了“自己的园地”。除了“不够新”,他们还有更“旧”的一面。苦雨斋友人都是新文化的信奉者,他们以自由、以个人为信仰,终生不渝,但他们的道德操守,他们的情感方式,乃至他们的生活起居,却又都有旧式的渗透。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开辟了新天地,但他们文章的格调和话语方式又是旧式的。如果闭上眼睛想一想苦雨斋友人及其文章,他们身上的“新”和“旧”就会交错显现。一句话,他们的人生境界是新旧交织的,是士大夫的审美意境与新式知识分子的融合。“新旧”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它究竟如何在作为承载者的人的身上展开,苦雨斋用群体生命作了注脚,成为某一种调子的学者社会的代表。从梁启超等人特别的强调中就可以看出在中国建设学者社会的艰难。1920年正是新文化运动之后,那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开端。二三十年代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的态势在歧乱中为学者社会留下了一点空间,这是苦雨斋的大环境。此后,政局的转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往来征战,文人学者的派系分歧和亲疏变化,都在苦雨斋留下了痕迹。靠着性情和心向往之的向心力,苦雨斋支撑了二十多年,已是一个奇迹。但到了抗战之后,由于时局和个人的关系,这些许晦暗的温暖也终于不复存在。梁启超只说了清代“学者社会”的形成,却没有提中国向来不许“文人结党”的另一面,而后者的禁令也是在清代达到极致的。对于君主的统治术,我们当然不能赞同。但是,回看现代中国的文人群体,最后果真从自由平等的论辩和竞争发展到了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战斗,鼓角可闻,血光可见。学者社会的温暖渐渐退去了,代之而来的是残酷。苦雨斋的友人们也无处藏身。这似乎是题外话,却是不能忽略的题中义。
  •     某年深冬上午九点左右,我乘地铁赴位于阜成门内宫内十二条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门口,我特意向门卫打听:这里是不是鲁迅先生和周作人共同生活过的地方?结果得到了否定的回答。douban“周氏兄弟小组”的创立宣言开宗明义,周氏兄弟是不可分裂的一体两面,我很赞同,“兄弟即手足”。《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的作者孙郁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长,其力作《鲁迅与周作人》在1990年代出版时颇具影响,只是我在2006年阅读其重版本时当初的新鲜气息和丰富史料减弱了许多,全无参观“北京鲁博”的好奇和崇拜。“苦雨斋”作为当时文化人物的聚会沙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斋主周君启明以其在文坛、学界的核心地位和广泛简单的社交关系集中了民国时期众多“星宿”,或师或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时星光璀璨,风云际会。其实,“苦雨斋”里基本上风平浪静,虽偶起波澜,终波光粼粼。正如研究鲁迅是无法跳过他的兄弟周作人的,来往于“苦雨斋”的众人中,有与老大较近者,有与老二亲热者,也有与兄弟两边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算是一种有趣的民国文坛文化现象。“长庚”“启明”天各一边,终难相会,虽曰“双子星”,在天文学上原本就是同一颗行星金星。辐射式的交际地图所织就的蛛网,让我可以顺藤摸瓜,像小时侯去隔壁串门一般,见识许多,顺路也玩得尽兴。就知识体系而言,我欣赏辐射式的交际,就工作生活而论,我乐意单线式的交往。(《庄园文字》曾提及“简单vs丰富”,但主要是就为人而论,其实为学又何尝不是呢?)《周作人自编文集》的订购计划便是在《苦雨斋》后确定的,与其听别人说三道四,不如自己亲啖其果,一尝究竟。《周作人自编文集》的阅读“札记”是项大工程,2008年的主要关注点还是要重温经典,反复咀嚼,收摄菁华,所以“札记”专题估计将是开春后每天的“晚课”了。
  •     《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孙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我一向喜欢周氏兄弟的文字,早年对鲁迅读得甚深,后来转向知堂,两次阅读了知堂的绝大部分原创作品,即他的随笔。知堂随笔,很适合读书人闲览,文字自然平淡,貌似悠闲,里面其实有大波澜,只不过隐藏的比较深而已。孙郁的《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对周作人用力甚深,写苦雨斋而不局限于周作人,对苦雨斋的老友、弟子、追随者都做了简洁的介绍,令人借此可以循径而入,做更深的研究。这本书的文字不华丽,看得出是想学知堂的路数,但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当然,天下学知堂者,又有谁能得其神呢。孙郁,1957年7月,生于大连,做过知青、记者,后来任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并作了馆长,46岁的孙郁在出版了《鲁迅与胡适》、《百年苦梦》、《文字后的历史》等著作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有人读《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联想到了一个词语——“旧时月色”。我读《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只觉得往事凄迷。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语言不算差,所以得以看完,文体也许也稍模仿周作人,一篇篇短文,颇多重复部分,总有很多不相干的话,要表扬他时也总要扯着鲁迅一起表扬。
  •     我媳妇儿的藏书,中午在她家翻阅一遍。还不错的普及型读物。
  •     融学理性与可读性一体的随笔。
  •     个人感情抒发比较多,可作床头书看。
  •     太碎。
  •     虽浅尝辄止,但面面俱到也是一种好处。
  •     不错
  •     断断续续读完,很慢。行文略散,篇章间周作人的精神和苦雨斋的趣味有点翻来覆去地被重复。试图完整和客观,但难免过于中庸,不显特色。睡前读物,聊胜于无。
  •     废话。
  •     #1885.1.16-2016.1.16 纪念周作人131周年诞辰# 关于孙郁老师的文章,我此前有过多次点评,此处就不赘述了。这本书里的文章其实大多能在其他书里看到,不过对经由不同路径进入周作人的苦雨斋世界的读者而言,孙郁老师所持的观点也未尝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所以还是打个四星吧。
  •     用随笔的方式,将苦雨斋主人周边的交游、学识、趣味、行事、文章等等,做了很有见地的解说。以苦雨斋为中心的文人群落,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个自成一体的存在,值得关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