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

出版日期:2016-10-1
ISBN:9787020118070
作者:葛亮
页数:490页

内容概要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入选2008、2009、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15年度诚品中文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书籍目录

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
自序 时间煮海
楔子
第一章
孩子
抓周
天津
立秋
寓公
家变
第二章
新年
侨民
祖先
先生
青衣
风筝
第三章
少年
本命
熙靖
医院
雅各
故人
第四章
秘密
姐姐
清明
第五章
远行
耀先
克俞
万象
思阅
第六章
慧容
重逢
和田
蛮蛮
第七章
杨楼
归来
流年
第八章
盛世
流火
苏舍
江河
尾声

作者简介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北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写文章的时候恰巧音乐循环到毛阿敏的《历史的天空》,第一次听到还是小学,电视台里放94版的三国,这歌里的故事与韵味却是很多年后才有所理解。有些离别也许很久不会再见,但总还会有人在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用他的方式来怀念属于我们的故事。时间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它用一种最冷酷理智的方式,让每个生命得以平行前进,冥冥之中,仿佛我生命中的一切。都在对过去告别,时间终究会让人麻木,让人清醒,让人放下过往,让人假装遗忘。 写在翻书之前:曾经我听过一个说法,如何去判断一个作者是不是真的有文化底蕴就去看他取名。如同哥哥说,他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他的一条命。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用心的作者而言,他的每一本小说也像极了一段人生,他所写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在作者创造的世界里过着自己的人生。所以一个名字是大事,人名代表人的气质,书名代表着书的灵魂。例如书名--北鸢,取自曹雪芹先生《南鹞北鸢考工志》,葛亮曾有书《朱雀》在前,鸢飞起于北,朱雀落于南,南北对照,以家族兴亡祭奠这个国家的曾经的兴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本书延续了葛亮一贯的风格,不急不躁,把一个故事完整的铺陈开来,而又有不同,或许是以自己祖父为原型的故事,所以在主观表达上带有了更强烈的抒情意境。那一段时代是我们未能有幸亲眼见证的,书中以卢文笙和冯仁桢的感情纠缠为引线,结合了真实的民国历史和民间演义,以一个并不主流的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飘摇的社会,其间并不着重于我们所了解的军阀,政客,战争,甚至于连南京大屠杀也几句带过。作者以一个老迈家族继承者的视角描绘了那个时代旧中国的腐朽作风,而成长于那段历史的年轻人又在以新思想带领着整个社会的前进,在政治演化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进步,而蜕变之中又隐有传承,老辈人留下的仁义足以经受百年考验。故事的最后,文笙收养了亡友的遗孤,恰又与自己本身在大街上被收养,形成宿命的对照,似乎让我看到一个旧家族虽已与时代褪去,可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故事从未停止。 这大概就是民国故事的魅力与凄婉吧,亦有一片繁华,又有繁华后的悲凉,光鲜与黑暗,浮华与沉重,两相交织。在这动荡而厚重的社会格调里,大家族的繁华光鲜,小人物的个体悲凉,都被打上了时代深深的烙印。回头去看民国故事,总不禁动情,大概是因为,这个时代里,虽然动荡不安,虽有社会忧患,但一代代沉淀记录下的却是人之情深义重,爱之温柔醉人。正如这书所写,社会的主调难免悲凉,列强欺压,艰苦抗日,但作者却着墨去刻画时代里的人们如何经营生活,如何坚守品性格调,他们有信有义,有良知有热血。可这时代的基调下故事的最后纵然留有一线温柔的生机,却也能让人品味到这生机的结局,带有了一抹凄凉与惆怅。 这故事里感情与时代交织,像极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无论曾经怎样浮华,到头来都不过是茫茫生死,一场干净。北鸢,鸢字贯穿故事始终,人如纸鸢,在风雨中漂泊浮荡,社会的凄风苦雨都会改变影响着人生的结局走向,牵引的线绳脆弱漂浮但却支持着人生的方向的力量。无论怎么飘零,这线没断,就是人生没断,线引人生,人生随线。比如在外动荡漂泊的卢文笙跟着这线回到家里,旧时伙伴叶雅各利益场上周旋,纸醉金迷,迷失初心,牵线断裂,倒也是人生悲凉。 故事里鸢到处可见,它既是卢文笙与冯仁桢结缘的鸢,亦是代表着深沉浓烈的父爱的虎头鸢,又是战场上传递家国信号的报信纸鸢,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人放着不同的纸鸢,小小的纸鸢里满是情义,鸢小情浓,让人感叹。 故事里另一处让人感叹的地方便是随书另附的小册里提到的作者创作之前不断寻找祖父的人生故事。在我们看来也许这些只是好听的故事,可对作者而言,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听人口述,这都是真真正正的历史。其实这故事里,历史的碎片在虚拟的情节里被粘合被还原,让后人通过这故事中人物的浮沉走向去看那个曾经的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故事里的人与事,都将成为历史,正如历史长河里的我们,走的每一步,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将成为后人的故事主角,成为后人窥探前人时代的窗口。 还有什么能证明我来过这个世界,祖父的友人说“这是我唯一的亲人,我幼无父母,老无子女”;还有什么能保留当初爱情心动的模样,那个曾经差点成为祖母的女人留下的泛黄信笺“不负金陵”。 生死之外无大事。其实年轻人就该多走走多看看,每一个陌生的地方都承载一份传承,每一本书都包含一段人生。现在的年轻人总爱在一个不知愁的年纪谈怀旧谈情怀谈何为人生又谈未来归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哪怕你到了此生尽头都会困惑,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你从不单一的存在而又觉得孤独。如果人有来生而不曾忘记,那你可能会在不断的因果中找到答案,可人生百年都是奢求,你在为了什么你在寻找什么你在渴望什么,穷究一生也很难得到结果,但一个家族或许可以,它始终风雨飘摇又充满生机,它似乎腐朽老迈但依旧倔强前行,它曾经辉煌枝深叶茂它又已毁坏断壁残垣,可它不止于过去也不限于如今,哪怕现在还剩一个人它便始终不会死去,恐怕之于人生的最终意义就是希望未来有一天还会有人记得我曾经来过。 故人都已不再,可青山始终不老。当有一天,你长大了,在街上遇见过去的长辈,他们会说你眼神明亮身体健硕举态之间像极了你父亲年轻的时候,我想那时候你就会懂得,人为何存在。
  •     个人感觉是一部被高估了的作品。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填充他的野心。无论结构、立意、情节,和同类型的家族史小说纵向横向比较,都没有太多新意。要说好,也只能说它选对时代了。首先是文笔。葛亮有写作功底,毋庸置疑。但落笔矫揉。为民国而民国,附风雅而风雅。这种语言上的气质,和很多民国网文如出一辙。本质上说,是作者想如另一个时代的人一样活着,但却不得其精神,反而落个邯郸学步的样子。拿民国一代作家的作品,随便哪部,出来比比就知道。可能从更深处讲,是创作者还不算真的成熟。不是技巧,而是内心。我读小说不算多。但也好老一辈人的文字;相信一个人是什么样子,他下笔写出的东西就是什么样子。骗不了人。可有时候作家往往能骗得了自己。他有神往的传统,愿意让自己活在这种向往里。而向往如果不能变成自身,反而容易成了负担。犹如小孩子伴大人,让人觉得不可爱。葛亮自己的传统,大概就在于对于他那一套家世的追念吧。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那一辈开始,有很多人都处理过民国题材。写民国未必非要凹出民国的样子。好的作品也往往不会囿于这种执念。你得明白你是你自己。同时作家也要有基本的自我控制。好比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管你爱的是什么,即便深情,也该知道他是作品的上帝,不该赋予任何偏好的看待命运。很多温情,实际是滥情。书里也有很生动的情境,但数不出很连续而饱满的人物,合上书后,还能叫人依稀记得。这种苍白,作者要负责。情节上,如果放在抗战神剧、传奇小说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但在写了七年的作品里,这种潦草的处理太不值得原谅。可能的解释就是,作者没有驾驭史料,反而被史料驾驭了。至于故事结构,老实说我没觉得真的有多了不起。借用时下常常评价影视行业的一句话:如果这部作品好,那也是同行衬托的。把它放在早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还不逊色,那是好。可它做不到。豆瓣评分把它放在同一个基准上跟前辈们比,一点也不公平(是对人家不公平)。这次教训也教育了我。豆瓣已经不是那个豆瓣。对于刚出版的书,要当做刚上映的片子来看。至少一段时间之内,它的好评极有可能是虚高的。
  •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他早期的《谜鸦》、《七声》,有世故练达的故事,也有简净清朗的叙事,已经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小说家的造像。二零零九年,他推出第一部长篇《朱雀》,纵写南京现代史里的盛世流离,细密缠绵,并且点染出宿命色彩,是近年少数关于城市历史的野心之作。葛亮新作《北鸢》耗时七年完成,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细腻典雅,情节错落有致,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象。如同《朱雀》,《北鸢》仍然充满传奇色彩。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不同的是,抒情意境大为提升。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像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以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全书男女主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比较起来,文笙部分比重稍大,因为设定这一人物内敛寡言,更需要作者的慧心,凸显他经历人生转折的动机和情绪,尤其是他左转的部分。仁桢是理想的民国女子,她聪慧大度的“范儿”,写来是要让读者心向往之的。文笙、仁桢两人的因缘当然动人,但就像故事篇首暗示,他们注定历经沧桑。《北鸢》后半段的节奏由徐而蹙,呼应了时代的脉动。尤其到了上海部分,故事急转直下,戛然而止,留下许多线索余韵。事实上,细心的读者在小说的开端部分,已经可以意会到文笙、仁桢日后的遭遇。小说结尾呼应小说开端文笙个人出生的背景,不容错过。《北鸢》的故事完而未完,而哪一个时代的故事又有必定的结局?唯有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如断线远扬的风筝,忽远忽近,带来无限顾盼期望,终究怅然消失。作为小说家,葛亮写出了一个瑰奇的时代故事,他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代故事。历经《朱雀》、《北鸢》两部长篇小说,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他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必可期盼。(此文为文学评论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王德威为台湾繁体版《北鸢》所作的序。)原文出处: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922/c404030-2873129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乱世生人有筋骨,命悬一线亦或有一 线生机,不似浮萍更似风筝。
  •     纸鸢若无骨,又怎能载这段沉重的历史
  •     读的时候其实感觉还不错,但是总觉得难以一口气读下去,很琐碎也有点刻意,作为一个年轻(帅)的作家算比较优秀了,但是感觉分数有点虚高
  •     起于义,终于义。从书中读出了民国时期人骨子里的坚持与韧性。无关乎身在何职,无关乎背景出身,即使满城风雨,国将不国,仍可坚守心中的信念。旁人敬我明智也好,笑我糊涂也好,就这样一辈子,也不枉人生走一遭。
  •     行文雅致细腻,有文采,小说里关于画、字、茶、风筝、戏等文艺的安插可见作者的博古通识,最喜欢看戏的部分。整体读来还是略需要耐心,不太够吸引人,作者喜欢设置悬念,但有的过于刻意。初读时竟然读出了一股言情小说的文风。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
  •     20170325 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感觉没有写完一样
  •     读了半本,写得糟糕。
  •     名副其实了,语言上的斟字酌句未能掩饰人物塑造上的苍白单薄,过于脸谱化而且似乎为了将民国几十年各种人物命运安排在书中人物身上一样去写作。虽然涉猎众多能看出作者博采众长颇有杂学兼具之才,但也只是杂乱没有头绪了。恐怕此书的高评价在于,现在很少有人能踏下心来去塑造过去那个并不讨喜的世界。
  •     真的真的很想你。书里有个只出现名字的人物叫“孟洛川”,书里还讲了放风筝。想你想得真难过啊,下了船也开心不起来。看他“唱出我们的故事”,心里就更难受了。再也见不到你了是吧。
  •     作为小说 相当好看
  •     主角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并没有骨子里、精神上的高低贵贱之分。 所有与卢文笙擦肩而过的,那些家仆、匠人、商贾、戏子,全是一只只纸鸢,随风翻飞。风向不分错对,而他们,也命不由己了。 最触动我的,在葛亮笔下,在一个个过去的场景中,所有这些身不由己的人们,在被雕琢出的骨头里,都流躺着江河。
  •     连着两天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真是顺畅,好像远远演着一场似乎永不停歇的民国舞台剧,连绵不断的角色登台唱过,从旁观的角度看,场景不算清晰,却分外的真实。不同人“命悬一线”的历程里,细细密密交织的感情把人兜头套进去,很过瘾。虽然从头看到尾,确实有两个缺陷突出得很——所有角色说话好像都是一个调调、高潮起伏也太过紧密——但想想假如这也是旁观的作者在转述时代里的故事,好像也就可以原谅了。再多捡起些小说来读吧
  •     可能是读前看到太多排行榜与获奖信息,期望值比较高,自己看时,就有种落空的感觉。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和预期不符罢了。大概应了那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作者葛亮年仅三十几岁,便能写出如此宏大而细腻的民国小说,的确称奇,非常人可比。包括很多行当的细节、行话,如数家珍,如风筝、书法、养蚕等等,这是打动我的地方。
  •     刚刚读完《四世同堂》,这本书翻了翻就再也读不下去啦。
  •     语言很流畅,人物内心描写也很细腻。情节构架合理,结局出人意表。但是这样的结局也让人觉得会有很多续篇,很多故事都没有讲完。
  •     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浮现天才捕手的一些画面。感觉这本书需要一个大面积删除文字的编辑。
  •     写得不错。很古典的写法。基本每章都有高潮。可葛亮为什么总让人觉得行文结构刻意,过于匠心。
  •     文笔过的地方太多了,第一页就有标点不当的地方,很多地方逗号太多。说是致敬红楼,却只有悲而没有喜,人物也都笼罩在一致的气氛中。民国时期的许多众生小传,故事还是挺动人的,也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编进去了。
  •     人的一生,浮浮沉沉几十载,其实,眨眼间也就过去了。众生相,旁人看来不过都是悲情色彩更为浓郁,说爱国,不过可能只是被时间和时代推着往前走
  •     对不起王德威和陈思和的腰封……
  •     这满堂的热闹,独你一个三心二意,东张西望。我以为看这本书,为了这一句话的高潮也值得了。太漂亮。
  •     字里行间流露一股雍容的悲戚,看得人心里湿漉漉的。有人说,葛亮笔下的人物处处端着,可在我看来,这乱世里的人,纵然百般不顺,若还能“端着”,便是一种与时运抗争的方式。
  •     读到主角去延安的那段真是让人失望。挺好的开头,非要整这老套路,大概不去趟延安镀金不好出版?整体还挺好的,尤其是每年一个虎头风筝,让人噙满泪水
  •     民国乱世残存的一点斯文意气,蕴藉。
  •     怎么说呢…很喜欢书的前半段 写昭如故事的部分 往后的故事发展基本都能猜到几分 语言风格像是要把作者毕生所学都亮出来一样…但 还是能看到作者的赤子心 和老灵魂 其他的书也可以买来一看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这也不是我想要看的民国。
  •     人物不够活
  •     都说人生如戏,可没想到当真演起来,却这样苦。
  •     如果能除去一些书中 几乎每人标配的 (有时根本不需要的) 一大段文学常识的强制科普 应当节奏会更好些 框架也更明朗些
  •     这一生看似很短,却已经经历非凡。身边的人事来来回回,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在我的生命里。人微小去浮萍,抵不过时代裹挟,只能努力活着。也许就会好了。
  •     前几章颇为激动,之后就莫名了。男主更是奇妙,落魄的贵族参加赤党,是出于信仰还是无知?
  •     世事纷乱。唯愿长安。
  •     结束的比较突然 写的时好时坏 有些情节的确比较俗套 但是我总体还蛮喜欢的 算是那种看完觉得还不错但不会再看第二次的书
  •     一年一度的丰收祈福,是农民的节日,他们在狂欢中,有许多的愿景,以潦草而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在这战争的年代,这已经延续了许久的战争,也并未动摇过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与恒心。
  •     看之前非常期待这本书,毕竟去年大陆出版之后风光的不行,然而读之后却失望的很,觉得这书配不上这些天花乱坠的吹捧。前面大部分读起来还算是不错,虽然叙述的文字稍微有些平庸,但是两个家族的故事还算是不错,我还是很愿意阅读的,问题是到了还剩大约四分之一的时候,画风突变,感觉看起了网络小说,情节套路的不行,被迫一次性看完后面的四分之一,约莫是因为读到这里要是放下了可能就不会再拿起来了。
  •     再渺小的人,心中都装着江河
  •     我们这代人写民国风物,本来就是很难的事了,故而觉得是要加分。但力道格局还是差了几分功力,诸位先别忙着胡乱吹捧,这支笔头可以好生再蓄几年力的。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
  •     哀而不伤,婉转缠绵
  •     没有作者真正体会的作品,虽然加入大量时代背景,但从人物个性到故事发展全部淡薄无味,
  •     葛亮真的挺会讲故事,《北鸢》有韵有情,读来静心。 然而这韵到底还是过轻。时代选对了,但葛的文字终究没做到托起历史,反而被史实驾驭,读来被动。味道太清淡。抗日那段不客气的说简直败笔。 在反映历史方面,《西北有高楼》这类有些虚构的文都比这本有味道。 家族史还是《四世同堂》最好。
  •     看完后再看序与记才觉整本书真的应书名,像在放风筝,不疾不徐。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人物刻画丰富立体。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现在,这本书确实算出色。
  •     中规中矩的一本小说,两大家族的沉浮通过文字娓娓道来。前部分写的还是不错,但越往后读也就一般了,感觉叙事有些许繁琐,带入感也就差了些。
  •     故事很长,也很短,聊以消磨时光,而已……
  •     每一个死者都很悲壮,时代赋予了这种悲壮,但有些情感是亘古不变的。
  •     还是不够功力
  •     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人,看过一眼就知道,是他/她,如文笙和仁桢~~
  •     前半段像做风筝 后半段像放风筝 放的时候就不像做的时候随自己的意了 可是也正如书中所说 放风筝虽是顺势而为 但也总有个主心骨 写的是祖辈之事 所以读起来也少了切肤之感 然而轻描淡写之中并不乏动人心魄之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