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琉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8042866
作者:王鼎钧
页数:271页

内容概要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书籍目录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代序(王鼎钧)
九歌版原序(蔡文甫)
楔子:所谓我
瞳孔里的古城
迷眼流金
一方阳光
那些雀鸟
红头绳儿
失楼台
看兵
青纱帐
敌人的朋友
天才新闻
带走盈耳的耳语
哭屋
拾字
神仆
在离愁之前
新版《碎琉璃》后记

作者简介

《碎琉璃》回忆20世纪上半叶山东故乡的人与事,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
这部散文集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串连成一篇可歌可泣的长文。这本描述战乱时期的作品,隐隐诉说着战火下人们的悲哀。


 碎琉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童年和故乡自己从来写不好,冗长不尽其诉。膜拜大师,把熟悉又模糊的过去描绘得如此简练、生动又饱含深情。中国作家的散文是很值得读的。当初买水是看见席慕容力荐,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果然没有让自己失望。《红头绳》《青纱帐》都写得传神。这本书的下半部叫《山里山外》,接着读。
  •     以前的时候,老师不叫老师,叫先生。孔颖达疏《礼记•玉藻》:“先生,师也。”数十年前,清华大学最负盛名的教授陈寅恪,叫陈先生,执掌北大教鞭数十年的朱光潜叫朱先生。当然,再把时间往前推,《牡丹亭》里冬烘气地劝诫杜丽娘“思无邪”的陈最良,也叫先生。他科举落第,做了私塾先生。民国时代,比起陈、朱学者式的“先生”,陈最良般“落第先生”要多出许多。科举制,这条寒门通往朝堂的金光窄桥,在末路王朝的夕照里,褪下光鲜,裸露出日深年久的腐朽。桥边,站着一群惘然若失的人,脑后的辫子浸渍在惨淡的夕阳里,特别醒目。他们自小关在书房里,出来的时候,桥快毁了,世道变了,还得要挤过去。二先生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二先生的故事来自一个闹鬼的传说。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陪着皇上作诗的老进士,所以二先生自小就发了愿,要考中进士,让自己家的“进士第”更加名符其实。可是,二先生注定是孙山之后的那一位,无论怎么用功,总也考不上。于是,他把自己吊死在书房里。从此,每当夜晚来临,西风把院子里的梧桐叶吹得哗哗响的时候,书房里总有哭声和着传出。二先生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哭了一辈子,所以死了,也还哭。直到有一天,日本人的战火烧进中国,烧黑了进士第鲜花烈火的光耀门楣,也烧死了传统读书人厚重历史的骄矜。二先生的哭声不见了,“好像它也经不起战火的煎熬退藏到九泉之下”。不哭了,中国都要亡了,进士不进士又有什么用?三先生是二先生的弟弟,不知道考没考过进士,他一出场就是国破家亡,“每天要应付土匪的警告、汉奸的勒索和自己家庭生计的困难”。可他心里到底是有着读书人的沉耽的。院子的老梧桐树下,他抽着水烟,遥想着家族故久年深的隐秘心事,慢悠悠地向少年吟诵:“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二先生的哭声不见很久了,有一天却被求教于三先生的少年听见了。那时少年正在吟诵《琵琶行》。只听见风声树声之外另有一种奇怪的声音:“那并不是呻吟而是一个人想哭、但是又坚决不让自己哭出来。他残酷地约束自己,就像是熔炉约束火红的铁浆。”三先生听了少年的叙述,在老梧桐树下想了好久。他想起哥哥日复一日地读书,读得成了哭鬼。科举制废了,祖上进士第的荣耀,到了这一辈,彻底地毁了。二先生已经死了,三先生却要面对如此多的变化。如果说外敌入侵还可以在史书封存的南宋晚明里找到旧迹,社会的现代转型他也许永远也理解不了。不过,这并不妨害他的薪火事业:“尽管科举废除了,孔孟之道是永存的。”“后死者,手里还握着一把种子,撒下去,老天会让它长出来。”三先生请来了工人,要把房子改成学屋,免费教孩子们读书。战争时代,三先生这样的乡野先生,尽管有着落后于时代的陈腐,却是学童最后的老师。彼时的公立小学正进行着“奴化教育”,学生每天早上要向着东方三鞠躬,以示对天皇的尊重。三先生说的“孔孟之道是永存的”,或许不仅仅指那些遗老旧人保守的陈规旧习,更指千百年来绵亘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在亡国的气息颓丧人心的时候,三先生在战乱与生计的焦头烂额之外,每每谈起仁义之道、谈起唐诗宋词,又恢复了曾经的悠闲儒雅,仿佛在精心擦拭一件本无灰尘的瓷器。他是在教学生们,怎样从中国的文化里保存中国人的精神。小孩子们读着最后的孔孟之道,想着屋梁上二先生的鬼魂,跟着三先生念“夜深忽梦少年事”……如果说《哭屋》里的二先生和三先生是追忆,是末世王朝凄凄惨惨戚戚悲歌的余音;《红头绳儿》里的校长则是担当,是国破山河里不曾弯曲的脊梁。在作者的叙述里:“校长是高大的、健壮的、声音宏亮的汉子。”“校长对学生很严厉,要求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画一。”却不禁止他们偷拿粉笔,在墙壁上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校长连夜印好卢沟桥事变的快报,派学生分发,眼里泛着红血丝。“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能让许多人蒙在鼓里。”校长指挥工人在槐林挖防控坑,举行演戏。“藤条下的严格训练有了功效,学生像兔子一样窜进槐林,隐没了。”“校长打算回家抗战。”贴着红膏药的飞机来了,一轮轰炸,又飞走了。学生们从坑里跑出来。只少了校长的女儿红头绳儿。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如火如荼。也许正是校长带领学生在槐林躲空袭之时,教育重镇北平人心惶惶。彼时,朱光潜与沈从文正奔逃在南下的路上,“马路两旁站着预备冲锋似的日本兵……我们的命就悬在他们的枪口刀锋之上……”;清华园空荡如幽冥之地,冯友兰和吴有训走在晚间的校园,想着两句诗落下泪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无限山河,付与敌寇,教育何存? 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无处不是硝烟。渡头、车站、民居、街道,哪一处不是战场,哪一处不是人间地狱。即便如此,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回忆,南京—汉口—湘乡—桂林—怀远—重庆的一路逃难里,不论情况多么险恶,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老师时刻没有忘记作为教师的责任。“我今天回想那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地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们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历经万难,几易其址,最终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昆明合立西南联大,保留读书种子。抗战时代,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惶惶的空隙与清苦的生活里激励人心;校歌却唱得人热泪盈眶:“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与西南联大的校歌相比,《红头绳儿》里校长的话更为实在:“你们这一代,要在战争中长大。你们要早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立。挺起你们的胸膛来!有一天,你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挺胸抬头……”西南联大代表的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坚守,在各种研究文献与回忆录中已经广为人知,但是那些如《红头绳儿》里校长一般坚毅实干的基层教育者,却淹没在历史的籍籍无名之中。王鼎钧写下来的童年往事是校长们的事迹碎片,八年抗战里又有多少血泪悲歌?他们是怎样在青纱帐里手刃敌人,鲜血溅脸的时候,有没有颤抖?他们怎样处理内部的矛盾,有没有再拿起藤鞭,惩罚小孩子?星星闪烁的夜里,他们有没有想起女儿亮晶晶的眼睛,眼泪洒满了枕畔?“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句曾被用来形容东林党人的诗,用到这些校长们身上并不为过。三先生与校长,一个是旧时代的遗存者,一个是新时代的开创者,有着势不相容的差别,都选择以各自的方式传递着教育的薪火。三先生竭力想教孩子们守住永存的孔孟之道,在国将不存的氛围里做一个中国人;校长则是在以身作则地传授如何做一个现代人:沉毅、果敢、挺起胸膛……王鼎钧在《碎琉璃》的扉页中写到:“碎琉璃,一个生命的横切面,百万灵魂的取样。”新旧交替、战火频传的混乱时代里,百万底层教育者的执著精神,透过纸面笔端的三先生与校长,投影到我们的眉眼心底。
  •     在罗湖书城看到这素净的小书,有薄胶袋包裹,因为,书底印着讲述19世纪初山东老家的事,引起了我的兴趣。买回来,爱不释手!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作者语言非常好,故事结构引人入胜,然而,我也发觉,作者厉害之处在于营造氛围。非常喜欢。是一本看一遍,还想再看的好书!每句话似乎都值得精心抄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越后面越有味道。特别最后两篇,《神仆》十字架前祷告一幕,与神同在的安定感和满足感。《在离愁之前》,淡淡的笔调诉说着一步步脚印,走出淡然满足的生活,最是喜欢!
  •     世事沧桑,文心千古,琉璃易碎,艺事不朽。我们把一天最好的时光、最多的精力交给职业,任凭一些屠宰灵感湮灭创意的事务反复消耗磨损,只能侥幸剩些气力,花费在笔墨驰骋上。
  •     最爱最爱其中的一方阳光.
  •     那些普通的土地瓦屋,将无一不隐没在广阔的时空之中。还是有人愿意为我讲述那些故去的家常人事。叙事功底很强,细节感人,意境深远。我爱对着老房子以及它斑裂的墙壁幻想,这本书很好地满足了我的胃口。
  •     才开始接触王鼎钧,但已被深深吸引。文字细腻,写出来人和情,给人以温柔温情
  •     回忆的 诗意的 生命的 琉璃易碎 亦是永恒
  •     小小一本却极有分量,几次读得喉头一紧。王鼎钧的文字并不见什么华美词藻,但又充沛着对文字的经营。虽说大背景是抗战,而真正打动人的是生活,是情。
  •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位校长和一位先生,真真当得起为人师表几个字。 都说鼎公的散文好,我觉得他的小说读来更胜散文。
  •     很多年前在读者上看过那篇《红头绳》,被深深吸引
  •     游走于小说、散文之间。
  •     苦闷和温情
  •     尤其喜欢里面的《拾字》。
  •     细腻,深情。
  •     很好的散文,非常吸引人
  •     刚开始没怎么看进去,越后面越精彩,文笔像极了沈从文汪曾祺
  •     --2016.11。王鼎钧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有几篇,红头绳儿,哭屋,青纱帐,读过让人忘不了。不过不知是不是他写过作文七巧啥的原因,总觉得他的文章之好,是有匠气、后天修来的,虽不容易,但容易被看轻。
  •     往事中的回忆,让我沉津在红尘往事中。
  •     重温
  •     充满温情的文字,炎炎夏日读来可以静心,故乡难归,唯有文字再造一个故乡
  •     觉得节奏好慢读不下去
  •     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语言经历和情怀都无比动人
  •     题材有些类似于从文自传。但文字风格相差的多些。王有台湾文学的细腻华美。沈则沉着冷峻了些。
  •     一方阳光,红头绳儿,哭屋
  •     有从文的风范,却写出了山东全然不同于湘西的风神。王鼎钧后无人再敢写山东...
  •     名字真美
  •     2016010 不厚的一本书,今天读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2016.8.13 ♣琉璃是佛教神话里不碎的宝石 ♣生活,我本以为是琉璃,其实是一河闪烁的波光。生活,我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 ♣看到书中对“碎琉璃”的解释,不由想到杨绛先生的那句话:时间好物不牢固,彩云易散琉璃脆。
  •     很薄很精致的一本小书 带点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 很容易读进去 也很容易就看完了 适合睡前读 文笔还满喜欢的 不矫情不煽情
  •     "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
  •     自传
  •     一本小书,嫌篇幅太短,但故乡已经跃然纸上,十分喜欢哭屋的故事。
  •     散文 回忆
  •     恩师推荐的书。这大概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中国作家的文字了。即便那时教室坐着那么多人,看此书时都情不自禁流泪,感叹。多温情的文字,多细腻的王鼎钧。
  •     散文之美。笔调虽淡,不着痕迹,却异常娓娓动人。
  •     夜深忽夢少年事,夜深忽寫少年華章。只有深情而又經過生活錘鍊且又跳脫於生活之外的人,才能一筆筆寫下這些事阿!
  •     东城区
  •     你说的这件事 跟我毫无关系 你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你在说另外一个人
  •     太灵动了 文字
  •     故乡、故人、故事,朴实却又生动
  •     同是写少年时的回忆,同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比起来,多了些国仇家恨,鼎公的文笔读来每每总有一种风轻云淡
  •     王鼎钧的散文就看到这里为止了。
  •     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字。 写情感处贵在真挚绵密,宜孤夜床前细细品读。 后几篇是对战时一方水土的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人们的认识被官方记录充斥的环境下,还原出了真实的中国的一隅,实属难得。 最爱《迷眼流金》《一方阳光》《红头绳儿》三篇。
  •     颇有沈从文先生的文风。那一代人的流离和悲郁,就是时代赋予的,网在他们身上,谁也逃不脱,只能随着命运的洪流被冲走。
  •     用散文讲故事,往昔岁月在文字间流淌。
  •     最喜欢的一个篇章:失楼台
  •     原來這碎的下面 還有另一種鮮活 能再活過來麼?
  •     高中时期做过的一篇语文阅读出自此书,依稀记得那时语文老师的赏析和推荐;借到手上却是四年之后,而读罢不过两小时。读了长久的外国文学后,又被母语文学温暖和感触。字里行间是对少年时光和动乱年代的追忆与感怀。“我还没恋爱,已觉失恋;还没有经商,已先想象破产;还没有病,已先自以为沉疴难起;幸福似乎是庸俗的,受苦才有诗意和哲理。”2016-081
  •     感谢王鼎钧老先生,文采璀璨!再现了抗战敌后华北地区风土人情,也许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永不再现,却可以通过这本书留下一个永远值得回味的念想。那里有地有河有家有城墙,有乡绅有进士第,有游击队有鬼子兵翻译官……
  •     “我们的爱心也许无垠,爱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不是大圣大贤,不能博施济众。但是我们可以一点一滴付出爱来。点滴虽小,积小可以成大。这已经够我们忙的了,哪还有精力去嫉恨呢”
  •     与昨天的云有重合处。红头绳儿看得我心泪下,这样好的题材为什么不拍成影像呢?一方阳光的母子情也很动人。游击乱象更细致地呈现。作者末了喊出愿永不再有“少小离家,老大难归的浪子”,比较感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