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020099564
作者:刘心武

书籍目录

并非开头(从一百年前,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
第一章 卯(晨5时-7时)
1.钟鼓楼下,有一家人要办喜事。最操心的是谁?
2.地安门大街上,来了一位给婚事帮厨的人。他为什么不要茶壶?
3.一位正在苦恼的京剧女演员。人家却请她去迎亲。
4.一位局长住在北房。他家没有自用厕所。
5.一个女大学生的单相思。那小伙子确实可爱。
第二章 辰(上午7时-9时)
6.一位令人厌烦的热心人。
7.婆媳之间的矛盾,难道真是永恒的吗?帮厨的倒勾起了一桩心事。
8.不但当了喇嘛可以结婚,结了婚的人也可以去当喇嘛。
9.京剧女演员只好从迎亲行列中退出。
10.一位修鞋师傅。他希望有个什么样的儿媳妇?
第三章 巳(上午9时-11时)
11.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12.一位农村姑娘带着厚礼走来。
13.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你知道当年北京的“丐帮”吗?
14.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故意冷落顾客?
第四章 午(中午11时-1时)
15.北京人这样结婚。
16.一位不爱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17.局长接待了不速之客,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18.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为什么谈不拢?
第五章 未(下午1时-3时)
19.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20.一位女士的罗曼司。她为什么向一位邮迷要走了一枚“小型张”?
21.不需要排演《铸钟记》,而需要立即干点别的……
22.一位编辑遇上了一个文学青年。
23.一个小流氓朝钟鼓楼下走来。凶多吉少。
24.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信不信由你。
25.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第六章 申(下午3时-5时)
26.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27.“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书中的一个角色。
28.新郎的哥哥终于露面。关于“装车”和“卸车”。院内的“水管风波”。
29.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人”气得发抖。
30.以往一帆风顺的人也终于遇上了顶头风。
不是结尾申酉之交(下午5时整)
0.怎样认识时间?它是一个圆圈?-支飞箭?一条
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架不断加速的
宇宙飞船?它真的可以卷折、弯曲?-时间
流逝着,而钟鼓楼将永存。


 钟鼓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首先说一点,《钟鼓楼》很好看。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读性强,之后再谈其他。结构很有意思。全书从章节上看,总共就只写了早上5点到下午5点的事情,也就是说只是一天中发生的事。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本大部头的书我没读过,因为知道肯定读不下去,多半弄不明白,虽说如此,简介总归是看过的,知道这本书也是只讲了一天的事情。不过,《尤利西斯》是意识流,《钟鼓楼》可不是。关于刘心武老师,说起来还是他研究《红楼梦》更加广为人知吧。小说方面,我只读过开伤痕文学风气之先的短篇——《班主任》,长篇没有读过,此次得到多看书券,正好换得一本。读完全书,发觉书中并没有一个主角,而是展现世态百象,有点像《红楼梦》的叙事方式,可红楼也还以贾黛为主,《钟鼓楼》可就很平均了,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如此“平凡”的小说,人物众多,经历却毫无一点出奇之处,说得上是对日常生活的“零度还原”。不过,主角虽然没有,主线倒是有一条:婚宴的举办。调侃地说,钟鼓楼才是本书主角,代表着时间;或者如书中第五章第一节标题所言: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可以说,每一小节都可以单独成立,感觉就像短篇小说集,因为前面需要为读者一一地介绍人物,但是除前两章是最接近独立短篇的存在外,后面几章相互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了:某一人物的行为总会或多或少地对他人产生影响。如同先广撒网,然后收拢一般,也像蛛网交错,错综复杂,让人不得不赞赏其行文和结构。看得出,作者是在有意模拟现实中那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可贵的是,每一节读来都趣味盎然,不会觉得枯燥。前期的铺垫与后面的矛盾爆发拿捏有度(其实也是个小矛盾,日常中哪有刀光剑影),不会给人留下刻意为后文布局之感。书中至少有两节用来专门介绍四合院和钟鼓楼,对这两段我是略读,因为大段大段介绍长文较为乏味,稍稍有点脱离于故事之外,有兴趣者可细读,涨知识。最后,这本书是完全没有结尾的。嗯?我居然完全不觉得惊讶和愤怒,其实也很正常。本书讲的是一群性格、身世各异的普通市民的故事,会产生何种结局都不足怪(或者说平凡得让人没有探究的欲望),因而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对劲。同时,作者在全书末尾也以自问不答的形式,列出了读者想知道但书中并未给出答案的一些问题,大概也是为了堵住读者之口: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没写可不是因为疏忽了。但有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人物的对话太书面了,不像口语,例如末章旬磊对秀藻说的一大段话,正式得简直就是公文了!这个应该是个例,毕竟之前的对话都夹杂很多京片儿,没有这种情况。作者对普通人的行为、心理把握十分到位。例如书中给我很深印象的那位詹姨,对于她的多嘴多舌、心直口快的个性真是惊得“五体投地”,虽遭人忌,却是副热心肠。各位周围应该不乏其人吧?话说,那年代(八十年代)北京结婚都这么迷信么?而且也真够复杂的。另外,书中对那条鱼的描述完全把我恶心到了,估计是真有其事。
  •     有些话真要看吐了。作家写个书非要这么赤裸裸地表忠心?人物都很“典型”,——为了讲故事不得不塑造出含有某一特点的人物。作者有心把小说向纪实靠拢,就别整这些虚的,薛纪徽说了,“甭装孙子。”最讨厌的人物是慕樱。当然别人喜欢我也不反对,很主观的事儿。其次讨厌荀磊。这个人物完全是被作者写傻逼了。书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可都够小资的,听音乐全是西洋的,谈吐也离不了西方文学,也是够洋派。书里的知识分子也都很博学,什么知识都信手拈来,这真的不是空中楼阁吗?我看这些80年代的知识分子比当代知识分子都博学。我认为作者完全是把一些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说出的知识,全让人物不经意间随口说出了。比如荀磊,顶多一个“翻译家”,对钟表文物却有惊人的判断力。我也质疑那个年代的教育,国内培训一年,去英国两年,回国就成了“家”,能翻译全书,同时生活品味也完全靠拢西方,这现实吗?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时代的教育简直太落后了。这群知识分子也真够酸的,比如荀磊,聊天都能聊出满嘴“历史命运使命”,还有“自我意识复苏”“民俗美”不一而足。真让我等新时代大学生自惭形秽,随便拿出哪一个话题都无法如此深入。读书前看简介,说全书只写了发生在12小时内的事情。于是还有什么说的,必然是不停插叙啊。所以结构上我也没觉得多么惊异。刘心武一个成都人,这本书却写出了满篇的京片子。挺逗。当然某些社会心理,现象等的分析还是很精彩的。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东一章西一章,不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虽说以婚礼为主线,最后也没有交代清楚。结尾略懒。
  •     这种写群像的方式好有意思。
  •     一般般
  •     有点拖沓,感觉像看副画,整看慢品是一日北京,细细看各处却另有滋味,酸甜苦辣矛盾俱在,三六九等人都不缺。
  •     前半部非常精彩,有刘心武老师一贯的语言风格,细细阐述,娓娓道来,老北京四合院的中生态跃然纸上;后半部结尾仓促,故事叙述不完整,有意犹未尽之感;前半部分可有4分以上,后半部分3分吧。
  •     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八十年代钟鼓楼旁的一日众生相,很有时代风貌,加之构书结构新颖,非常值得称道!以至于读到一多半的时候,我很想打五颗星。但是,结尾有些让人失望了,拖沓并有种言之未尽的感觉,给减了分。
  •     在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已经和即将有多少人,意识到了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庄重的命运感呢?
  •     除了了解到文革时期的点滴事件、北京四合院的鸡毛蒜皮,更多的是让人对方方正正空空洞洞的四合院充满了幻想与好奇。文字故事中挑起一丝四合院民风与文化?四颗星
  •     写老北京胡同
  •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红瓦。
  •     平心而论,写的真挺好,就是我觉得结尾收的有点太仓促,本来按照这本书的逻辑收尾也确实不容易。
  •     结构很有意思
  •     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     时间轴,张力十足,收放自如。
  •     之前只知道以“红学家”身份示人的刘心武,殊不知刘老师还有更为多面,亦或许是更为重要的身份 —— 小说家。《钟鼓楼》成书距今已逾三十载,就算将时代特色考虑在内,亦不失为一本超越其创作时代的佳作。作品最可取之处在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以及整体构建的框架:上帝的视阈,辅以单独列小结展现“众生”的内心活动,又加之逝者如斯(而非同一时间节点,展现所有角色的所想所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纯熟的叙事技巧;整个故事的发生时段为一天内的晨5时至晚5时,时间集中,高潮迭起,矛盾重重(颇像戏剧),有破有立,看的读者过瘾,又潜移默化地升华了主题与母题,着实精彩。不知心武老师此作是否师法外国诸名家,作品中却有福克纳,乔伊斯等人的痕迹。结尾处理的亦见功底: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确实是恰到好处的隐喻。
  •     读起来津津有味。今天,家中老猫身体突发异样,在陪伴它之余,只是草草将最后一部分读完。
  •     挖了那么多坑,结尾时一个都不填
  •     一天里的事儿还能写出个长篇...一定有他的高明之处的。
  •     如果没有老是跳出来长篇大论的说教会更好
  •     非常有人情味的一本书,虽然是四川的作者,但是喜欢老北京情怀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     一场婚礼牵出一系列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又均融入在钟鼓楼这个大环境里,规模宏大,老一辈人多经历所撰写出的精品,奈何我知识尚浅,并不能掌握其内深刻含义
  •     非常精彩的小说。描述了钟鼓楼附件一家小院的一天中的各色人物。每个人物都性格丰富而饱满。同时也贯穿了很多在当时颇为先进的思想,如对时间、信息、爱情等的不同理解。虽然作者所写的时代已过去了几十年,但通过这些文字使我得以享有见一粒沙而知大千世界的感觉。
  •     看起来是一个平常的四合院,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压缩版,叙述着这一天发生的事,回忆着之前,故事变得连贯起来,一样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各自的烦恼也都不同,各自的想法也大不相同。然而每个人心中的大事在时间长河中都只是过客,我们就像齿轮怀着各自的心思在社会中转动着
  •     以一个连接点发散至个体故事本来就是有趣的构思,文字功底也好
  •     感觉远不如《四牌楼》写的好呀,关于时间个人如何定义
  •     城市越大,就越没城市味了,青岛都快不是青岛土著的青岛了,北京早已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北京,天津也是皇城根脚下的移民大市。直到最后一章前都在讲述一出北京群像记,很有趣,篇幅和文笔控制的相当好,但最后一章作者对“空间与时间”很真诚的阐述使我仿佛看到了建筑和城市规划哲学上的本质。。。整本书都升华了。。。摘抄一下慢慢研读
  •     北京市井 生活 一天之内 构思巧妙
  •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     一本关于北京城的书
  •     那年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