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何存在?》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301246463
作者:[美]吉姆·霍尔特(Jim Holt)
页数:388页

我们该如何的“仰望星空 ” ——读《世界为何存在》

文/岸晓风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句诗形容当前若干人对于宇宙、对于时间、对于存在的看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不久前横空出世的《世界为何存在》一书则可能要改变这种“现状”了。叔本华当年曾经写到:一个人的智力越是低下,就越是不会对存在的神秘感到困惑。的确,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的确,在古代,或者在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方,“仓廪不实而不知礼节”,谁也不会饿着肚子去向一些存在与虚无的高深问题。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人,有意无意的,都会想着这样的问题:宇宙是如何产生的?时间真的能够停留吗?“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等等的问题。这样的思索,不仅仅是那些看起来“精神不正常的人”(如果你读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不会认为我在开玩笑),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有点“生命自觉”的人。因为从概念上说,“世界为什么存在”和“我为什么存在”彼此呼应。当然,还有另一条佐证,《世界为何存在》在美国出版以来,始终高居亚玛逊排行榜前缘,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第7位。《世界为何存在》定位是普通读者,探索的是“万物为何存在”终极命题,试图让读者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存在”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的说清问题,作者运用了宇宙学、数学、物理学、神学等若干学科的知识,让人叹为观止。同时本书在“循循善导”的为读者讲解高深理论的同时,还表现了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艺术美感。比如作者写道:“当我在夜色中往回走时,这些萨特式的沉思将我渐渐吞没。我经过了灯光典雅的奥德翁剧场,绕过了卢森堡公园的围墙,接着就朝我在蒙巴纳斯的酒店走去……就在这片寂静当中,我的思维也变得清晰、有力、真切起来。”又比如在谈到“宇宙起源问题”时作者写道:“一个像手风琴一般不断伸缩的震荡宇宙,一个像刚刚开启的香槟一般不住冒泡的暴胀多重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无法解释自身的?”这让我不由的想起费孝通先生的语言风格。他曾说: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费孝通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从这个标准来看,《世界为何存在》是一本真正严肃而活泼的书。

作者有思考,有提问,就是没有答案。 思考方式和思维结构很有趣,只不过思考的结果仍然跟提问前没什么不同,绕来绕去,令人如在雾中。

作者有思考,有提问,就是没有答案。思考方式和思维结构很有趣,只不过思考的结果仍然跟提问前没什么不同,绕来绕去,令人如在雾中。作者有思考,有提问,就是没有答案。思考方式和思维结构很有趣,只不过思考的结果仍然跟提问前没什么不同,绕来绕去,令人如在雾中。

我的推荐很靠谱!

1、逻辑思维推荐的,哲学入门通俗有趣的读物,推荐!2、《系统的哲学》,关于系统论的书籍,通俗有趣,推荐!3、《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关于管理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4、《一课经济学》关于经济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暂时能想到这些,以后更多的再推荐吧!

闪光的智慧,聪明的观点,巧妙的论证

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从头到尾都好看好读的。这本书带我领略好几个有意思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有逻辑的(纯逻辑证明上帝存在),柏拉图主义的(善决定了存在),物理的(如何无中生有),都是非常有趣非常棒的思维和观点,还有包括多重宇宙的观点,等等。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访谈这么多有趣有思想的人物。

理解无限,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答案又让人好奇。

本以为是很学术的讨论问题,但越往后越像个人访谈录,参杂着大量跑题甚远的文学描述。这一点,任何一个对题目本身有着急切兴趣的人都无法忍受。我只能理解为作者十分担心复杂干燥的学术文字会把读者击晕,故意加入了“休息”内容,聊聊巴黎左岸的咖啡馆街景,住高级会所的体验,刻画不同教授的性格特征。其实写的一般,甚至有些烦人,让我有时候黑暗的认为这是在凑字数。世界为何存在,圆周率pi究竟是多少,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读到书中逻辑解释的推演时,我有了这样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在追求无限的确定,而无限一旦确定,就不是无限了。逻辑上,如果你给出了世界为何存在的理由,那么接下去就该问这个理由为何存在,如此循环解释,这个问题就如同去算圆周率pi小数部分的最后一位一样,无限下去,没有根结。我们能接受pi究竟是多少永远不能确定,就应该可以坦然接受世界为何存在没有最终答案的事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由于生而为人,总会面对偶然和死亡。在感到自身生命的渺小、虚无和无意义时,人总要寄希望于找到某些确定性的东西,廖以慰籍。哪怕处于纯粹的好奇,我们依然运行着一台超级计算机在不断的运算着圆周率pi的小数位。恐怕只有人类文明的无限传承才配得上去解决无限的问题吧。而每一代人的目标就是在上一代人的运算结果之后再继续推演几位。牛顿、莱布尼茨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后推演了几位,之后是爱因斯坦、波尔,再之后是我还记不住名字,说出来你也未必知道的当代物理学家们。可能,不,一定和我的学习背景有关,这本书中我能赞同的就是物理学家们的观点。他们观察事实、推理逻辑,逼近问题的根本。其他那些神学和稀里糊涂的哲学家,活在自以为是的辞藻浆糊里,他们的观点多半也就只有慰籍作用,只要你不假思索的相信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还有几个神哲居然断然的给出了世界为何存在的答案,令我啼笑皆非,世界如此之大,人类知识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居然还有胆量对这么大的问题作出断言,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历史。态度傲慢,无知,被我无情的直接翻过。对于任何题目很大,内容失望的书,我的态度都是“哦,这不过是作者对这个课题做的一次考察研究,并非号称权威定论”。那么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我个人更推荐去看BBC的一套纪录片系列,“万物与虚无”,以及那个光头伊拉克裔主持人的其他系列。关于存在和虚无,我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假设有一片虚无,与其相邻有一片存在,那么就会形成虚无与存在的边界,对存在来说,虚无至少有了某个纬度上的位置(时间也是一个纬度),那么虚无就不是纯粹的虚无了,虚无就消失了,变为存在,因为虚无中产生了信息,一种可观测可交互的存在(我认为任何存在本质上都是向周围的存在提供了信息,或者能接受周围的信息并按照某种规律行动)。假如在边界上,存在得不到任何一点虚无的信息,那怕是和虚无交界的边界的位置(各个纬度的各种基本力都无法与其作用),那么虚无就真的是虚无了,只有人类的意识可以主观的定义出这样的东西。所以存在中没有虚无,存在也不是从虚无中蹦出来的(那样会产生边界,虚无会产生信息),虚无永远触碰不到。如此,存在就是一直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纬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无头无尾,前后无限,变化状态间隙也无限小。我们不是不能理解无限,我们只是太过恐惧而无法接受无限。

为什么是我?

很小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岁,我总是一个人在家,不到9点就自己爬上床睡觉了。印象很深的是,当时看着黑暗中的蚊帐和天花板,不停的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死了会怎样?世界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想着想着就在黑暗中不停的哭。也许就是对死亡和对未知世界的最初的恐惧。长大了一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不停的重复“我”这个字,越读越觉得玄乎,读多了,就觉得不活在真实里。后来为了弄懂宇宙的秘密,减少恐惧,从科幻小说,和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开始了解世界。但是越读,越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反正我也没有努力的劲头,只当兴趣。好像写过高中的作文,探讨完全没有印象的某一部分人生。老师批语:不要随便创造本来没有的哲学用语。这样,半懂不懂之间,不懂的东西就更多了。不自觉的成为一个俗人,普通人,一般人,浑浑噩噩的人。今天看到文章的末尾有一段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对话。理想的自我列出了许许多多的计划说,你还要更努力一点啊。而真实的自我说,那都是你的事业了,只有你才能把握世界的全貌了啊。真实的自我说,这一切就交给你了啊,我其实是已经正在死去。最后,真实的自我会继续沉沦,直到最后完全解体。书确实是很艰难的阅读下来了,除了对自我的探讨,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作者受帕菲特教授的思想的理解,对“世界为何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证明。不管世界一开始被简单选中,或者被丰富选中,最后都是趋向平庸的--不管世界应该一无所有,还是应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最后都是会有一个平凡和平庸的世界。对于一个今年久未读书,在真实世界慢慢沉沦的人来说,读完这本书真的不容易啊。

个人觉得谈不上推荐,如果追求阅读体验的人就别碰了吧

潜意识里,选择世界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书来读,应该是有原因的。想必是生活本身太死水微澜了。挣扎在生死线的人肯定不读这样的问题,每天想着怎么能在物质上更加改善一点的人对世界之类的问题恐怕偶尔都不会分给时间,我想说,这不是不好,如果过一辈子这样的日子说不定是好事情,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验是属于自己的特殊认知。事业上奋进的人肯定也没这个闲心。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三次工业革命的年代,而思考哲学问题的人类,通常都在100到150年以前,那个时候汽车刚刚发明,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上完成的时期,人类的能源结构发生变化,说起来也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100年以后,我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当口,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成为世界的主流,所以这是一个到处是机会的时代,奇怪的是依然有人思考哲学问题。据此可以分析出本书的一些读者群,首先是不穷,其次是有些闲。言归正传,如果你问我读这本书的观感,我个人而言,应该是无法提起兴趣读第二次,而第一次也没有全然读懂。按我浅显的知识判断,这应该是一本梳理了对宇宙看法的书籍,分别从以下几个我们平时基本上完全不感兴趣的几个学科角度出发:哲学的;物理学的;宗教学的;数学的;最后,回到自身思考方面的。如果你期待从书中求解,那么必然是无解。本书的论证结论之一,是基本上这个问题超越了人类思维的边界。就好像人脑研究人脑一样,我们一旦思考基于自身的问题就完全陷入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中。原因,我想还是要从人类自身的逻辑中找答案,比如几个问题如下:什么叫逻辑上的矛盾:我们会发现组成人类判断逻辑矛盾的主要方式依赖于时间与空间两个重要不变量,然而作者告诉你,对不起,物理学早就推翻了这个不变量。其次,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表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中间的环节几乎是有些困顿的,知识来说是全新的,但同样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表述的,或者说阅读者是不是可以接受的,实在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思考本身就局限了,更不要说表述和传播了。第三,这个问题永远提醒你,有意义吗。从好奇心的角度来说,似乎是有意义的,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让一个人去考虑用几代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不可能达成统一意见,但仅仅是表述人类困惑的一种方式的问题有多大的意义,可以是1也可以是0,可以是最大,但在个体来说,也可以是完全没有意义。第四,基本上,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索引来读。多重宇宙;宇宙的开始是虚空;宇宙产生于量子的跌落;宇宙产生于善;上帝真实存在并诞生万物;宇宙完全是一次偶然等等任何一个观点都足够支持我们走过一生,而作者,就像是搜集这些观点的记者,带着一个满世界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寻访全球(当然是100%的西方世界:美国;加拿大;欧洲。没有南美,没有非洲,当然没有亚洲;原因不明。但我推断,这样的思考本来就不是信仰国(印度);非信仰国(中国);岛国、或者俄罗斯等民族思考和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民族,为了生,我们规定了很多礼仪与常规;我们并不准备为了生活以外的事情去操跟多的心。)最后说说本书的功效,对我本身来说,我想还是活的更加虚无;或者说更加积极。虚无是说你更加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你觉得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本身,你就是奇迹和赢家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黑天鹅时间,宇宙里面有那么多偶然性,而这个宇宙本身还是那么的特殊,特殊到产生生命和文明,让你不得不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试验品,或者是所有巧合集中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物质。积极,看你怎么理解,就是因为以上虚无的背景,让你更加珍惜那些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拥抱什么呢,对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拥抱的应该是更加本质的东西,或者我认为本质的东西,是体验,是心态,是用有意思的角度去分析人类这种偶然到不得了的生活,是从一个稍微大的视角里看我所占据的这段时间,和我所在的这个维度。在这个空间和时间还起作用的宇宙里。最后,也许他给我一个可能性,让我知道我有机会用别的一种我自己已经体会不到的方式存在,这是每个人的归宿。想到这里,寂静无声。

世界为何存在

如果世界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任何规律,因为规律是属于“有”的范畴。如果没有任何规律,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结论,因此,世界“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结论,因此世界“一无所有”是自相矛盾的。所谓解释,归根到底是使得解释的对象易于理解的活动。无视存在总量是缺乏智力的表现。一个人的智力越是低下,就越是不会对存在的神秘感到困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有限。要解答“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问题,必然会改变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也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起先对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感到惊讶,而当我们见识到世界存在的原理,即便只是淡淡地窥见一点轮廓,那种惊讶或许也会演变成敬畏。我们原先因为存在的不确定而隐隐焦虑,而一旦窥见了存在之理,我们或许就会生出一些信心来,因为这个世界毕竟还是有序的、明朗的,想想就觉得安全。但是也有可能,世间万物不过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肥皂泡而已,它随时都会破裂,没有一点征兆就化为虚无,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又难免心生强烈的恐惧。我们原先以为人的思维无远弗届,而一旦窥见了存在之理,我们或许就会感到谦逊,并明白人心的局限,又或许,我们会赞叹思想的巨大进步——也可能是两种情怀兼而有之。根据神学家的定义,上帝是一个在所有正面属性上均达到无限的实体。他具有无限的力量,无限的知识,无限的善,无限的自由,而且永远存在。把一个事物的所有参数都设置成无限,定义起来的确简单。反之,要定义一个有限的存在,你就必须说明它具有如此这般的尺寸,如此这般的力量,它知道这个而不知道那个,它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开始存在,等等。换言之,你需要对一组漫长而混乱的有限数字一一澄清。


 世界为何存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