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遗产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10111394X
作者:张炜
页数:424页

内容概要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境外出版,海内外获奖七十余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诗《松林》、《归旅记》等。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讲 魏晋这片丛林
魏晋这片丛林/3
乱世的挣扎/5
不“入伙”/8
弯曲的激烈/12
愤怒和恐惧/16
在逃离中完成/18
个人空间/22
同与不同/25
完整的人/29
发明个人生活/33
大自然的抚慰/36
最大一笔遗产/39
创作的四个时期/43
为梦想命名的人/46
挺住/49
种子依旧活着/53
何为风度/56
第二讲 无眠的尊严
无眠的尊严/61
精神洁癖/64
不是同一个圆心/69
自己的远方/74
表达方式/77
纯粹理性/82
何为尊严/84
饮酒与食散/87
豪气大发/91
一杆老枪/93
人是目的/97
与古人比尊严/101
与生俱来之物/106
不顺从/109
女田园/112
蔑视和轻淡/114
第三讲 徘徊在边缘
徘徊在边缘/119
选择的全部后果/122
显赫的曾祖/124
两个榜样/127
雅人趣事/131
人生的品级/133
地平线/139
浑身并不静穆/143
强烈的诱惑/147
壮士惊/149
性本爱丘山/152
终归是虚构/156
缓慢而致命的磨损/159
没有猫狗/163
丈夫志四海/166
心之一角/169
两杯酒/172
“隐”和“显”/175
第四讲 农事与健康
农事与健康/181
明亮感/183
止酒/187
草盛豆苗稀/190
孤云/194
田园与悯农/197
“劳心”和“劳力”/200
身与心/203
这三个人/207
固定的根性/212
孤独和闲暇/215
所谓和谐/218
遥远的时空/222
桃源之梦/224
大地的厚礼/227
自然天成/229
巨大的引力/231
第五讲 切近之终点
切近之终点/237
人生掩体/240
形影神/243
攒眉而去/245
感叹和抚摸/248
得益于“民间”/251
身后名/254
大化中/257
比邻而居/259
升到高处的灵魂/262
“高旻”和“大块”/265
练习死亡/267
物质大于精神/270
为当下负责/272
个的悲苦/276
亘古不变的元素/280
积极的生命/282
万能的启示/285
生命的标本/288
最大的后事/291
第六讲 双重简朴
双重简朴/295
不遇/298
平易简单/300
对潮流的偏离/303
伸手可及的邻居/307
一枝野菊/310
不可复制/313
屈陶之别/315
赞赏/319
对等的生命/323
日常蔬粮/326
海拔高度/330
合榫配套/333
微妙不言中/336
一味药/339
用减法生活/342
知者纷来/346
大节/349
自然之花/352
第七讲 最近和最远
最近和最远/359
“大隐”和“小隐”/362
偏僻难觅/364
失败之美/367
人生的伟业/370
合流当中/373
第三主题/375
理性之弦/378
徐徐打开/382
苦乐/384
诗人的恒心/387
放大的闲适/389
精神单间/392
物质的腐蚀力/394
如芒在背/397
墙内的生命/400
一个人的大多数/403
天文台/407
物理角度和地理方位/410
菊花从不教条/412
附 录 听课附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的最新文化专著。张炜的作品一向以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代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核心问题,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关注。本书是他对传统文化发掘和反思的最新成果。在他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中国文化上的独特精神符号,在此之下更隐藏着可以医治“现代病”的巨大能量。

继《也说李白与杜甫》后,又一部打通古今的中国文化专著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张炜继《也说李白与杜甫》之后,以当代作家的敏锐触角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重要成果。针对当代人孤独、冷漠、精神空虚等问题,向传统文化中探索力量和答案。作家透过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展开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代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为读者在传统和现代间搭起一座桥梁。
☆ 还原一个有智慧的真实的陶渊明,在动荡历史中突显“人”的尊严
陶渊明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已被刻板化、符号化,被人们记住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本为人的生动性、丰富性。张炜老师以当代作家的敏锐和沉郁纤细的笔法,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在动荡黑暗的时代和穷困悲苦的人生中,描写他的抉择和无奈,突显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身处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要么追名逐利片刻不得安宁,要么陷于诱惑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如何能像陶渊明一样过得心里平静,内外和谐呢?


 陶渊明的遗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木心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曾提出“知名度来自误解”的观点。就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人人心中也有着不一样的陶渊明。而这些不一样中,有多少是出自理解,又有多少是出于误解?人们总是试图在反复斟酌品读诗人所留下的文字中寻找答案。根据张炜先生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中,也正是从误解开讲,以诗人留下来的百余首诗文为依据,试图剖析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然而与木心先生提出的观点——梁代昭明太子所提倡的“读陶诗有利于名教”之误解不同,张炜先生首先指出的误解是陶渊明的“隐士”身份。木心是从“诗”出发,而张炜先生选择从“诗人”出发。魏晋时代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政权不停更换带来血雨风腥。而魏晋风度又成为千古美谈,万世流芳,社会的动荡激起无数思想的火花。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了不一样的陶渊明,质朴,简单。他没有在丛林中寻求夹缝中的生存,而是带着“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神欣欣然地走进田园开始新生活。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土地耕种的辛劳,这种田园生活所带给他的并不全是诗意,这里还充满了生活的艰辛、孤独与贫苦。他不具备“隐”的动机,也不具备“隐”的实质内容。世人对诗人的另一个误解来自陶渊明的洒脱与闲适。从诗人后期的一些诗文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时间是处于劳碌之中。忙着打理田园,养活家小。夜深人静难免会陷入一种不确定中,苦闷与遗憾也常常在诗人脆弱时到访。对于出世入世的徘徊与矛盾也是诗中时隐时现,更不用提到晚年时期诗人一度窘迫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当世人在遗憾陶渊明创作不够勤奋,留下诗文太少时,张炜先生再次引导大家从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不是写诗的工具,人是“目的”。“他的诗赋再好,也比不上他的灵魂快乐更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陶渊明是一个难得的“个人主义”。他没有取得世俗眼中的成功,却很好的成全了自己。能随自己心性而活,“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又成了“拥有一切”的完整之人。全书纵观古今、横扫中外,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诗人哲学家进行例比,从诗文特色、哲学思想对诗人作了一次详细解剖。展示出一个立体全面的诗人,而不是一个片面的、仅有着“桃花源”的隐士形象。当我们尝试去排除误解,才能更好的承续诗人所留下的珍贵遗产。在这个被现代化所焦虑磨损的时代里,更具其疗愈作用。谈古论今,论至与之相对应的当今环境,张炜先生浓烈的人文情怀展露无遗。如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都市生活的困境,在这些种种困扰与压力前面,仅仅是向往桃花源并不能真正排扰解难。更多的时候是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帮助。通过大自然的慰籍,五柳先生用一颗“田园心”来充盈着“诗心”,在缺酒少粮的困苦生活中“挺住”,完成了生命中的自我实现。除去所有诗篇留下的文学价值,或许这是陶渊明作为人类所带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张炜先生给我们所带来的提醒。
  •     文人相轻,从才华禀赋到人品见识,欲扬则扬,欲抑则抑,本无定论。审时度势八面玲珑为人不齿,刚正不阿舍身取义又近迂腐,壮志难酬寄情歌赋略显矫情,放荡不羁奇言怪语和之者寡。入世与出世,清流与浊流,个人的选择终也难逃时势造化。陶渊明似乎是个特例,既不趋炎附势,又不矫情自饰,张炜说:“他的行为不给我们一种突兀感和莽撞感。在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他表现了生命的不屈、强悍以及抵抗到底的强韧精神。”难怪人人都爱陶渊明。不过,世人对陶渊明的喜爱更多基于一种误解,他代表的是我们理想中的文人精神。同样喜爱陶渊明的张炜大胆破除这层误解,他用《陶渊明的遗产》为陶渊明正名。作家侃侃而谈,从诗人的生平琐屑中窥见真实的内心世界,也许不似读者想象中那般理想主义,却要更加丰满亲和。如同恋爱日久的情侣,初时那份神秘的朦胧散去,真实的个性同样酝酿着深情厚意,熟稔又亲切。张炜要我们明明白白地爱上陶渊明。《红楼梦》中,史湘云毫不做作地大啖鹿肉,豪言“是真名士自风流”,啖食腥膻,作起诗来照样锦心绣口。此言用来形容陶渊明更是贴切,名士风流盖非纸上谈兵,陶渊明用一生作了诠释。后人对陶渊明最大的误读在于一个“隐”字,提及隐士的代表,首先就会想起陶渊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甚至因陶渊明爱菊,将菊也称为“花之隐逸者”。可在张炜看来,“隐士”需要有社会地位、资本和名声的基础,陶渊明并无此条件。鲁迅先生也认为,真正的“隐”是谁也不知道,于是一切无从谈起,我们观念中的“隐士”其实都是“显士”,“不‘显’,则不知其‘隐’”。进一步说,陶渊明本人也未将“隐”作为目标,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始终萦绕。他不是刻意追求出世,更不是沽名钓誉标榜自己的清高,相反,四次出仕却浅尝辄止,“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其实写满辛酸无奈。称陶渊明为隐士,不如称其为名士来得贴切。名士风流,陶渊明的风流是普通人都可接受的风流。他不像《世说新语》记载的故事那般以不按常理出牌的夸张搏人眼球,魏晋风骨,冷暖自知,世人不会也不愿去效仿;也不似谪仙太白或是仕途尽毁的唐伯虎那样喟叹怀才不遇,对酒当歌,不是真正的洒脱,只是徒增唏嘘。陶渊明的失意不是没有机会出仕,他看得太明白,倘要施展抱负,必先低头钻营,他也曾尝试寻找平衡之道,终究做不到委曲求全。兼济天下既不可得,不如独善其身吧,绿蚁新醅怡然自乐,至少陶渊明享受了最珍贵的自由。数十载农耕生活也渐渐消去了初时的烟火气,如果早年的陶渊明还有些许激愤不平,晚年则只见通达畅快,毫无苦涩怨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农事“多是与土地肌肤相亲的苦痛与愉悦,是劳动的快乐”。后世效法者纷至沓来。然而,师法陶渊明寄情山水是容易的,师法他的心则极易类犬。经年累月,文人能耕种自足已属不易,坚持而无怨,乐在其中又不自满自轻,始终没有谁复制得了陶渊明,真正的陶渊明也不会去复制谁。张炜看得透彻:“一个人的生命质地,才最终决定了气象和器局的大小。一种艺术无论是丰腴或枯槁,内藏或外露,都源于作者的本质,仅仅将简朴作为―种风格去追求,那倒有可能造成真正的贫瘠和简陋,而且难以为继。”陶渊明最吸引我们的,是他对自然万物的吸收,是他像自然万物一样的不教条,模板化的陶渊明只能让我们离真正的诗人越来越远。人人都爱陶渊明。对他真正的亲近却不是去效仿他的行为,而是真实坦荡、充实乐观地活着。我们不生活在舞台上,也不跟命运博弈;我们不炫耀拥有的,也不遗憾得不到的;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也不为力所不及事的自责。这是陶渊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样的人生很可爱。——丙申年读《陶渊明的遗产》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好像一直都在说陶渊明这了那了,都在围绕着他的生活说,且不断重复,就是没有具体的事件,让我觉得太模糊。
  •     大爱!
  •     书不错。语言绵密,文韵悠长,论述遍涉古今中外,思想兼有深度和广度。且有一些新议重新诠释陶渊明,比如他是入世的、刚烈的,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出世和柔和,以及他和田园、官场的复杂关系。
  •     解读被误读的陶渊明,文字不错,只是条理略混乱~读了发现自己对陶渊明的看法也有偏差,惊觉张炜写的怎么这么像在说我,才恍悟无需去追随五柳先生,做自己就好,田园将芜胡不归~
  •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哪怕有一刻的安宁也是值得的。
  •     文笔很好,然而缺少事,也缺少情。
  •     《光明日报》1月好书榜
  •     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家。非常细腻。
  •     从来没读过这么言之无物的书,这他娘的不就是正说说反说说中外拿来对比说的模式么,还写了整整四百来页,真是硬着头皮啃完的
  •     讲座录音整理稿,应该手自删订,目前重复啰嗦之处太多。说到底,“雕空那有痕,灭迹不须扫。腹 腴八珍初,天巧万象表”的陶渊明极考验读者的胸襟与见识。张先生的见识比今天很多陶学研究者好,但也还是不够,总觉得差口气提不起来。
  •     庄子太高远了,只能仰望;陶渊明倒是可以效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