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茶文化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807586937
页数:173页

章节摘录

1.1  中华茶文化兴盛之始    唐代茶业发展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茶产业兴盛,首先表现在茶叶生产的发达。从《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14个省区;而其最北处,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这些产茶区的范围已基本奠定了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    唐代,饼茶是主要的制茶方式。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饼茶制作简略而言可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具体说来,是先采茶,再放人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焙干以后,用荻或篾穿起来封存。    时至中唐,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以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地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正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所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表现出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饮料,消费量与日俱增。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说明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已嗜茶成俗,而这些地区却不产茶,因而茶生产及贸易就在全国范围内空前发展了起来。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高。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始征茶税,不久停止。贞元九年(793)复征收茶税。茶在当时与漆、竹、木一起成为征税的对象,税率是“十分税一”,当年收入40万贯(一千文为一贯)。此后,茶税渐增。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江西饶州浮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元和郡县志·饶州浮梁县》载:“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还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著名诗句,反映了当时贩茶是十分有利可图的买卖。到了大和九年(835),唐政府又实行了榷茶制度,垄断了茶叶贸易。后旋改征税。当时,茶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一大支柱产业,茶税已发展成为唐朝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唐代朝廷还实行贡茶制度。唐代宫廷喜好饮茶,又有茶会、茶宴等形式,对茶叶生产十分重视。为满足王室的需要,唐大历五年(770),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立官焙,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荐宗庙,后赐群臣”。唐李郢有诗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茶文化法相初具    唐代饮茶法,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描述。陆羽认为之前加料羹煮的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般不可取,提倡清茶烹煮的饮茶方式。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使其“炎凉”、“均匀”,变软后用纸包好,以保其香。冷却后,再碾成细末,过筛后贮于茶盒中。煮水时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烧水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叶纯正。待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烧水到二沸时,舀出一瓢,再用竹笑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直到水泡如“腾波鼓浪”,即水烧到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已“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使水停止沸腾,这时茶便煮好可以喝了。    根据唐代饮茶法,所需茶具种类繁多,其中有风炉、茶罗、茶碾、茶碗、茶盒等等。唐代茶具不但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质地,陶瓷茶具成为当时的主流,以“南青北白”为主要代表,即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在唐代茶具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5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皇家宫廷茶具。    P6-9

前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l+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书籍目录

前言1  钱塘天竺禅茶韵,陆子茶经始留名——唐代的西湖茶  1.1  中华茶文化兴盛之始    唐代茶业发展    茶文化法相初具    茶圣陆羽与《茶经》  1.2  西湖茶之源——钱塘天竺茶    《茶经》中的杭州茶    灵隐、天竺二寺    韬光泉水灵隐茶  1.3  佛门寺僧与西湖茶    佛教盛行与茶的传播    茶僧皎然佛茶于心2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宋元的西湖茶  2.1  茶文化的发展之势    龙凤团茶    斗茶之风    茶学研究的深入    茶文化兴盛朝野    元代茶文化的发展  2.2  宋都杭州与茶文化共兴盛    宋都杭州,盛吐繁华    山水秀丽,旅游胜地    引领茶文化之发展  2.3  西湖茶的贡茶时代    上天竺白云峰白云茶    下天竺香林洞香林茶    葛岭宝云山宝云茶  2.4  宋元人的西湖茶缘    虞集的龙井茶缘    辩才的禅茶之缘    苏轼的西湖茶缘3  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明代的西湖茶  3.1  叶茶与瀹茶    叶茶与散茶盛行    瀹茶的冲泡形式    茶具的变化发展  3.2  龙井始露尖尖角    龙井探源    诗文中的名茶龙井产地    明代龙井茶的发展  3.3  西湖茶走向民间    茶乡茶俗    饮茶俗事    茶馆文化  3.4  文人墨客品龙井    明代文士茶    明之文人颂龙井    杭人与茶学专著    高濂与杭州双绝4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清代的西湖茶  4.1  清代茶与茶文化发展概况    清代茶业发展概况    清代茶叶贸易    茶具丰富多彩    饮茶深人民问  4.2  乾隆与龙井茶    乾隆四访西湖茶区    龙井始成名茶之首  4.3  杭州的茶馆    清代的杭州茶馆    西湖边的茶馆  4.4  清代龙井茶艺文    西湖竹枝词    西湖茶歌    清代其他龙井茶诗文5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近现代的西湖茶  5.1  西湖龙井茶的产区    杭州近现代产茶由衰转盛    龙井产区各具特色    西湖茶区的生态环境  5.2  龙井茶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龙井茶的品种繁育    龙井茶细致的采摘工序    龙井茶独特的炒制工艺    龙井茶的贮存方法  5.3  龙井之外的杭州茶    九曲红梅    杭州旗枪    桂花龙井  5.4  伟人、名士与西湖茶    毛主席亲采龙井茶    周总理偏爱梅家坞    朱老总挥毫为龙井    陈从周爱茶如友    姚雪垠视龙井为密友    领导人纷纷访茶博    “侠客”金庸至爱龙井6  龙井茶香碧一瓯,狮峰梅坞绿长留——当代的西湖茶  6.1  西湖的茶村茶事    景中之村,茶香沁人    茶村茶事    茶村里的保护基地  6.2  四季到西湖来喝茶    春品新茗    夏品荷韵    秋品桂香    冬品梅韵  6.3  后申遗时代的西湖茶    西湖申遗,十年梦圆    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中的茶文化因素    世界遗产地的龙井茶  6.4  茶人茶都    庄晚芳与中国茶德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建荣、张佳、朱阳编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七个时期西湖茶的发展历程和各时代的特点成就。

作者简介

在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茶价值的发现和利用,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漫长过程。自唐朝以后,茶和茶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茁壮发展起来,并在天堂杭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王建荣、张佳、朱阳编著的《西湖茶文化》以时间为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唐以前、唐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七个时期西湖茶的发展历程和各时代的特点成就,《西湖茶文化》讲茶史、道茶事,说茶人,梳理了西湖茶的千年文脉,特别探讨了“后申遗时代”的西湖茶保护问题。


 西湖茶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随意拼凑,配图错误百出,估计是政府形象工程的出版物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