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2-8
ISBN:9787020058617
作者:巴金
页数:562页

章节摘录

  书摘傍晚,众人聚在听雨轩里,安排饭桌和座位。周氏和觉新都还没有来,翠环划了船出去接周氏。白日的光线刚刚淡尽,月亮已经升起。天井里还是相当亮。游廊上朱红漆的里字栏杆前站着淑华和觉民,他们谈了一些闲话,又走进长方形的厅子里面去了。厅子里正中悬垂的煤油大挂灯燃了起来,灯光透过玻璃窗门往外四射。在屋角长条桌上还燃着两盏明角灯。琴和芸在安放象牙筷和银制的酒杯碟子,绮霞和枚在搬椅凳,觉民连忙过去给他们帮忙。“芸表姐,你也动手?”淑华进屋来诧异地说。她走过去抢芸手里的杯筷。“你自己跑出去耍去了,芸表姐才动手的。我从没有见过主人袖手旁观反而让客人动手的道理!我们都是客人,”琴一面做事,一面含笑抱怨淑华道。“二哥喊我出去的,我们就没有耍过,”淑华理直气壮地说。“况且琴姐你不算是客人,你是我们一家的。”她自己忍不住噗嗤笑了。“呸,”琴啐了淑华一口,她又吩咐淑贞说:“四表妹,你看她总是欺负我,你还不来帮我敲她一顿。”淑贞正帮忙琴把瓜子、杏仁放在两格的银碟子里,听见这句话便抬起头亲密地笑答道:“琴姐,让她说去,你不要理她。”琴故意称赞淑贞道:“究竟还是四表妹乖,四表妹懂道理。三表妹,你再说,我就不理你了。”“真滑稽,难道我这么大还要人说我乖?”淑华笑道。她说得众人都笑了。“我不跟你一般见识,”琴故意赌气说。她们已经把杯筷摆好了,她便离开桌子,向淑华走去。淑华看见琴走过来连忙跑开。她刚刚跑过觉民身边,觉民轻轻地捏住了她的辫子,他对琴说:“琴妹,我给你捉住了。”“二哥,你帮琴姐,我不答应,”淑华也不挣开,却带笑对觉民抗议道。“二表哥,你放开她罢。哪个要捉她?我不过吓吓她罢了,”琴笑道。“三妹,这几天我太‘惯使’你,你也学会斗嘴了。你看四弟嘴那样滑有什么好处?你不是也讨厌他吗?”觉民放下淑华的辫子,拉着她的一只手,半劝告、半开玩笑地说。“啊哟,刚刚对人家好一点,就说起什么‘惯使’来了。这样爱讨便宜,真不害羞!当着这许多人给琴姐帮忙,脸皮真厚!”淑华知道她的哥哥现在喜欢她,便放纵地说,而且伸起手指在他的脸颊上划了两下。觉民把嘴放在她的耳边,说了两三句话,淑华点了点头。女佣黄妈走进屋里来,问觉民道:“二少爷,现在端菜出来吗?”“你先把冷盘端上来。菜等一阵下锅,太太、大少爷都还没有来,”觉民吩咐道。黄妈答应一声“是”,正要走出,觉民又说一句:“黄妈,酒烫好了,也先拿出来。”黄妈又答应一声,便走出去了。淑华走到琴的身边,琴正在跟芸讲话,淑贞在旁边听着。琴讲完一段话,看见淑华便笑问道:“怎么你又回来了?你不是怕我敲你吗?”“二哥已经替你陪了罪,我现在饶你了,”淑华正经地说。琴伸起手在淑华的头上轻轻地敲了一下,又气又笑地说:“这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有嘞,我替你说出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淑华调皮地笑道。“三表妹,你倒有自知之明,”琴也忍不住笑了。“琴姐,你要明白,我刚才是在让你,是看了二哥的情面。你再说,我就不让了,”淑华继续向琴进攻,她对争辩的事情感到大的兴趣。“好妹妹,不要再说了。就算我说不过你,好不好?”琴亲热地拉起淑华的手说。“琴姐,你还跟我客气?现在大家在一起,正该说说笑笑,”淑华亲密地望着琴答道。“现在不说笑,将来不晓得哪天大家分散了,要说笑也没有人来听你。”淑华的声音里并没有一点感伤的调子。琴微微皱一下眉头,她惆怅地说:“你为什么说这种话?现在大家都在一起高高兴兴的。”淑贞坐在紫檀木圆桌旁边一把椅子上,插嘴道:“二姐在上海不晓得现在在做什么事情……”“坐电车,看房子走路,”淑华冲口答道。“这倒有趣味,二表姐的信写得真有意思,”芸称赞道,她的圆圆的粉脸上现出了两个酒窝。她想起了淑英从上海寄给她的信。“他们现在会不会想到我们在这儿吃酒?”淑贞怀念地说。“他们怎么会想得到?路隔了这么远!”淑华顺口答道,她的话残酷地打破了淑贞的梦景。  P50-52

内容概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书籍目录

  序  秋

编辑推荐

  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受中外文学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使小说这个古老的文学样式在华夏大地上从“稗官野史”升级到与诗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变为作家和读者表现人生、看取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与形式上也经历了由文言章回体到现代形态的蜕变。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始,在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兴盛的基础上,长篇小说也孕育萌芽,三十年代达到创作的高峰,出现了巴金、老舍、茅盾、张恨水、李劫人等重要作家和以《家》、《骆驼祥子》、《秋》、《子夜》、《金粉世家》、《死水微澜》为代表的重要作品,立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的生存状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作者简介

《秋》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图书封面


 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二十多岁了才来读这套中学老师津津乐道的书。私以为,家是最为触动人的,一本书看下来,我有多次都泪流满面,鸣凤死后,觉慧与之在湖边相遇,明知那是梦,却和觉慧一样不愿醒来,那一刻是那么渴望那个时代早一些到来。如果不是鸣凤的死,我想不到,觉慧会先觉民离开,因为我始终觉得觉慧虽然时有觉悟,但总是会有各种因素阻止他继续想下去,甚至听说鸣凤要嫁了,也是怯懦的准备做只鸵鸟。对于觉新,我有和觉民一样的感受,他的作揖主义实在让人无法同情,他总是第一反应就做了这个旧制家族维护者,承受着最大的伤害却不知反抗,梅,瑞钰,海儿,蕙,枚,倩儿,他看着他们死去,他流露出怜悯的眼神,他时刻表现出两种矛盾的状态,为被害者伤感,同时又帮助害人者加把火,他虽只是二十五六岁,却张罗了不少送人去死的仪式。书中最痛快的莫过于淑华和觉民的言论,后者较觉慧更为冷静,较觉新更为清醒。难怪作者违背初衷,许他和琴一个美好前景。其实觉新有瑞钰,海儿,本是可以幸福的,可惜他被赋予那样的性格,注定那样的命运。将翠环许与他,让这一房单住,也是说明要改变觉新,实在是太长远的事情。
  •     《家》、《春》、《秋》一本本看下来,对觉新这个人物我是最怜悯也最失望。同情怜惜是因为他多舛的命运。仿佛悲剧有认知般总跟着他。梅姐死了,珏死了,两个儿子也停留在初识世界的年纪,随之,惠也走了,尸骨未寒。悲剧从不会有恻隐之心,从不因亡魂的叠加而终止,反而更加放肆猖狂。精神的折磨重压在他的双肩,大好青年犹如疾病缠身的软弱少妇,头顶总扫不去一片愁云,化作雨水,哭哭啼啼。他的绝望,他的悲愤,他的孤寂,还有他毫无底线的隐忍退却。若还说是同情他的悲惨,到不如说是同情他的悲哀。的确,我原来越觉得他是可悲的。不在于他长房长孙的悲剧命运,这都是给他懦弱找到的荒唐借口。他的可悲之处是不同于觉慧觉民被封建礼教束缚在四角墙院里头,他是自己走进漆黑的房间然后从里面反锁。是他把自己关在里面,逼近死穴,又何来反抗,何来争取一说呢?他的可悲叫我超过怜悯心的失望和愤怒。他并不笨,他跟觉新觉民一样看的到家族的火苗,甚至比他们了解的更多,可他却是顽固顺从到无可救药的。觉慧觉民会避开或想尽办法灭火,而觉新呢?他是低头弯腰流着泪迎火走去。等待他的只剩下自焚的命运,可他却依旧选择自我毁灭。妄想以几滴眼泪浇灭有燎原之势的火苗,多可笑。这泪水恰恰成了火苗的滋养品,刚微弱一点立马不间歇的高出一丈。所以可以这么说,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咸涩的眼泪泡苦的,所有悲剧都会或大或小的根源于他自己的懦弱悲哀。于觉新,除了同情和失望,我实在没有更多的形容词。但重要的一点是我说的是失望而不是绝望。《秋》最后不是说么,觉新说最起码他的上进心还没有死。点点星光,的确微弱,但我还可以有希望,去等待他真正的火光。
  •     五四青年节就快要到了。前不久读完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感触颇为深刻,而现在又恰逢五四即将到来,这个纪念日与巴老这部作品的思想非常相宜,便决定以此篇书评献给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故事发生在那个大家庭——位于金陵城的高家公馆中,开篇是一个雪夜高家二少爷觉民和三少爷觉慧从学堂回家的路上,他们在讨论外国名著的话剧演出。然后他们到了公馆,一幅民国时期传统封建大家庭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公馆里有杂役、有侍女、有老妈子、有轿夫,而主角们有老太爷、姨太太、老爷少爷们、太太少奶奶们,还有表姑嫂、表兄弟姐妹等等所织开的一张复杂的人脉图。在那个家庭中,到处弥漫着古旧、酸腐、禁锢的气息。年事已高的高老太爷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反对一切与新学沾边的东西,他的愿望就是高家日益昌盛、团团圆圆,依附旧礼教。他的好朋友冯家老太爷冯乐山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被称为当代大儒,小一辈都要对他们低眉顺目。每天把脸涂的白花花的陈姨太一身脂粉气,以对老太爷的仁孝为借口压制着公馆里的其他人,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捞到钱财。大房的高先生从始至终没有露面,显而易见他是先于所有人而辞世的。大房顶梁柱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大儿子,同时是这个家的承重孙——高觉新身上。觉新进过新式学堂,他心眼善、明事理、有理想,而他所欠缺的是勇气,他易屈服、不敢争辩,他想维护这个家,他想保护每个所爱的人,到头来其实落得两手空空。他是典型的作揖主义者。三房的高克明在老太爷辞世后作为高家的家长,去日本留过学的他明明懂得道理,却为了不与家人发生争执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盲目附和形势,不愿站出来分辨是非;为了脸面更是将女儿许配给了一位纨绔子弟家的姑少爷。三太太张氏对此种种敢怒不敢言,充分做出了身为媳妇的怯懦和软弱。四房的高克安抽大烟、养戏子、调笑老妈子,还联合五房挖老太爷的墙脚。四太太王氏用儿子的抚养权勾结陈姨太,敛聚老太爷的遗产,诬陷公馆中的其他人,挑拨各房间的关系。五房的高克安养妓女、玩戏子、调戏侍女收作小妾、偷家里的古玩珍遗变卖。五太太沈氏每日只会哭嚷叫骂,因为自己生的是女儿没法替她出气而打骂女儿,还因为自己的脚大曾遭人嘲笑而给女儿裹小脚。总之,在这个公馆中的每个人,他们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以仁义道德为幌子,来掩盖那些虚伪的、龌龊的事;他们都守旧守到愚昧的程度,而认为一切新的事物都是该被唾弃被指责的。再小一辈的少爷们呢,他们承袭了父辈的丑陋习气,不学无术、狂傲自大、欺负下人、打骂同袍兄弟、调戏戏子和侍女、坐吃山空……这个家,看起来就这样完了。而青年人,他们在哪里呢?这套书中弥漫着腐朽的气息,而也有阳光,丝丝缕缕的照耀进来,那就是青年们所带来的阳光。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三少爷高觉慧、逃婚的二小姐高淑英、姑妈张氏的女儿琴表姐,还有他们的朋友们——许倩如、黄存仁、程鉴冰、陈迟、汪雍、方继舜……他们打破了这凝固的令人窒息的空气。他们办报纸发表文章来揭露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他们与自己的家庭不懈抗争并毅然出走;他们上新式学堂、读外国文章、翻译革命文献;他们不顾忌市井的议论把头发剪成短发;他们到军部请愿下着大雨也无一人离开。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们,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勇气,敢作敢为。其实这部书中的青年人就是巴金老先生对自己的写照,他自幼生长于四川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所感受到的都是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而他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了他们的不幸,从而激发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最终他毅然冲破封建大家庭的樊笼,来到上海、南京、北京,甚至是法国巴黎去求学,学习民主思想、追求真理和光明。对一个时代的控诉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对自己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控诉和反抗。在建国之前,青年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前学历史,感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过于激进了,但现在我觉得,那个时代绝对不能缺少的正是这些青年。他们有能力、有鼓动性,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激情,且不去评价这激情是否过分,在那个年代是需要某种力量去翻云覆雨的,那种力量需要摧枯拉朽,彻底推翻老旧的腐朽的一切,而青年们正是具有这种力量的。三少爷觉慧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这样屈服,我一定要反抗,反抗祖父的命令,我一定要出去。他也曾感叹: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曾对作揖主义的大哥说过反抗的话,当大哥觉新迷惑于他能向谁反抗、能推翻这家里的哪个人时,他说:“我们是向这个社会反抗,向这个制度反抗。”一语点醒梦中人啊,佛家讲万事皆空,并不是指不去爱,而是将这种局限的爱转变为对人事的大爱,对众生的大爱。觉慧的思想无异于也是如此,他恨这个封建家庭,恨公馆中的那些人,但他的反抗不局限于与这个家庭中的人勾心斗角、争吵不休,而是参与到推翻旧制度的运动中,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平等的社会。毛主席说过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激流三部曲”的第二本《春》的尾声,是琴表姐在读逃婚到上海的高淑英的来信,她说: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彼时窗外阳光正好,有蜜蜂在盛放的桃花周围起舞;有风吹落花瓣;有鸟儿从树枝上飞走……真的,春天是我们的!最后一本的《秋》,巴金老先生说他在写的时候把自己都写哭了,他说那些情节就是让死人活起来,又把活人送到坟墓中去。“激流三部曲”以家开篇,春为过渡,秋为结尾,无疑使人微微的怅然。故事的结局是高家终于分崩离析,而在分家的财产问题上居然又引发了各房的一番吵嚷。不过,不要伤心,好在还有那些青年人呢!他们拥有纯洁而年轻的心灵,正如琴表姐所说的话: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回来了。今年的五四青年节马上就要到了,我的文字也要收尾了,谨以此篇书评献给五四青年节,更是献给那个时代曾奋斗过的青年们。青年人,永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读完这一部,我真有激流暗涌的感觉
  •     堕落的社会在时代的面前千疮百孔,下一代的希望在艰险与困苦的环境中抗争,战斗。
  •     不荐
  •     最后发现原来最喜欢的人物是觉新。
  •     秋这个字,已然告诉我们最后一部里故事的走向。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显赫家族,最后必然走向衰落。走的走,死的死,封建落后的思想禁锢着这个大宅里的人们,使人被牢牢束缚。觉醒的觉慧不再沉默,终于喊出心里的话语,带着家人走向别的路······
  •     最爱里面的景色描写,最喜欢那突破家庭的人们,家庭其实是对人性的最大的破坏。。如果老舍读过了哈代的书就不会说只有中国人礼教杀人了
  •     在结尾处总算看到觉新放弃了他的作揖主义,“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     渐入佳境,感动无以复加
  •     如果有一天我笔下的文字也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就好了,突然发现高中的时候读了好多书啊。
  •     看完这三本书,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它也的确给我讲了一个一百年前的事情。连健身的时候都在想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还有里面那么激烈那么令人振奋的思想。我也终于实现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愿望就是把这三本书看完,虽然拖了这么久才实现,但是还是觉得很圆满。觉新说的:“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我同作者一样,也相信着。
  •     打折时购买,经典书籍,物美价廉。
  •     【补签】可读。
  •     看过2遍
  •     反对旧制度,解放思想
  •     意犹未尽。
  •     旧家庭的解体,新青年的新生。
  •     精读
  •     对《家》《春》《秋》的喜爱程度也是由此递减的,大概是《秋》里描写了太多觉新,但是我们大多人也许都和他一样懦弱。
  •     觉新......
  •     懵懂的回忆
  •     小学四五年级读的,读时对大家族的生活充满厌憎,觉得善良懦弱的男人好可悲,连心爱的人都因此下场悲惨。
  •     中学躲在被子里一口气读完的小说。
  •     激流三部曲 第三部
  •     秋天来了,春天就在不远处。人们一定会幸福地生活下去,高家三兄弟!
  •     喜欢书里的景色描写棒
  •     虽然前四分之一还是稍嫌啰嗦,但比「春」精彩多了。喜欢最后的结局:「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     巴老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真实与亲切的文字让我们在现在都能切身的体会到他的喜与悲,乐与忧,他深沉的爱与抗争的力量。
  •     随便别人怎么说,激流三部最爱这一本。
  •     很多年后,终于把家春秋完整看完了
  •     看完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仅是对三部曲战线绵延之长终于完结的欣慰,还有作为一个看客对高家几代人命运的唏嘘。总之,腐朽终将死去,希望得到永生。PS:想了想还是给了四星。为这最终章呈现出来的更多的希望。另外,临近结尾处觉民作出反抗痛斥克安克定真是大快人心。觉新的反抗虽然不够坚定,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
  •     地震的时候读的
  •     家春秋的水平实在是…………
  •     家春秋三部一定要在20岁左右看,当年看的时候15?所以现在要找时间重看。
  •     一如对这个系列的喜爱,冲破封建制度的枷锁是这个系列的主题
  •     巴金经典
  •     觉得跟《红楼梦》有点相似,只不过是换了个时代背景。
  •     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读完了。回头再来看作者的序才明白:事无巨细地描划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是作者对自己十九年生活中受到荼毒的控诉。
  •     有点悲
  •     9月。三部看下来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但可能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缘故,巴金有些细节太细了。如倒茶。
  •     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怀着复杂的心情结束,为一些牺牲者不值,也为觉慧淑英等一些新青年而激动!
  •     其实《春》和《秋》写得都很啰嗦,且几位少年少女中二病迹象明显,但最后收尾倒是不错,阅程漫漫,让人长舒一口气。
  •     觉新
  •     旧礼教与新思想的碰撞
  •     这一本读的很压抑,多半是因为老大觉新的懦弱造成的悲剧,书后期这个家族开始没落,之前的旧礼教耽误的人命开始集中离去,就留了觉民和琴算是这腐朽家庭的一缕微光,好在觉新在最后时刻也终于觉醒了。
  •     一个家族的秋天却是一个人的春天
  •      大师级的人物 恩,好书
  •     如闻旧事
  •     你要说年轻时候喜欢谁,觉慧啊,然而现在竟然觉得觉新才是真实的,可叹的,也并不糟糕。人哪里能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斗士。
  •     温存的结局
  •     一个人一直往北,他始终到不了南方。
  •     激流三部曲,很长的篇幅,悲欢离合,压抑与斗争,青春与苍老。冲突不断,悲剧不断,不过好歹让人看到,只要有青年在,总还是有希望的。
  •     还好结局是新的春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