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空间·建筑》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6
ISBN:9787112010400
作者:(挪威)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C.
页数:153页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23页

所有中心都是“行为的场所”,也就是特别活动完成的场所,对主体来说,它还是亲友的家那样社会相互作用的场所。“这样的场所经常是被限定的,它是由人创造,根据人的特别目的而设。”实际上行为是与特别场所开始发生关系才有意义作用的,根据场所的特征,而为行为披上不同色彩。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47页

阿尔伯蒂为住房取名小城市,恐怕他是考虑到我们既在住房中居住,同时又在城市中居住,而且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决定了住宅和城市双方。不过这种类推法不一定完全有效。住房中所看到的路线重要性与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不同。城市主要是以市内的路线为手段而带来生气,住宅则同场所有关。如果从理论上讲,可以说就是领域支配的景观,路线支配的城市,场所支配的住房这一进程。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48页

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连而存在。与这些对象的相遇,是在用具、住房、城市、景观各阶段发生。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62页

1.场所与节点
中心就是场所,或用凯文林奇的语汇来说就是创造节点,林奇说:“所谓节点就是观察者可以进入并作为据点的重要焦点,最典型的为路线的交汇点或具有某些特征的集中点”。为了表示离开观察者的标准点,林奇还引用了目标一词。目标多相当存在空间的中心,目标的功能有时也超过了单纯指示界线和方向
2.路线与轴线
凯文林奇为路线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天天、时时通过,或可能通过的道路。
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志向,不如说它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相互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性方向。可是,路线与轴线常常是一致的。
3.领域与地区
凯文林奇为地区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内心可进入其中,并具有某种共同性与同一性特征,因此可以认知的区域。
他是凯文林奇的粉丝么……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34页

场所和包围它的状况相互作用,即产生内侧与外侧问题。因此,这一拓扑学的关系就是存在空间的基本状况。所谓在内侧,明显地是潜于场所概念中的根源志向,是指在离开外侧的某处。人开始限定内侧有什么,外侧有什么,可以说才真正地在该处居住。通过对内侧的留恋,人的体验和记忆被安上了位置,空间的内侧成了人格内侧的一种表现。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此时路线多在中心周围构成“星型”。人的各种活动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紧密的行为模式,路线根据这一行为模式而定,因此路线相互之间一般是联结的。路线体系与地形诸条件结合,在我们的环境形象中形成各种密度变化的领域。高密度的领域作为图形被体验,而低密度的领域与之相比则构成更中立的背景。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19页

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65页

活动场所也有着与集中化体量同样的古老根源。实际上,围护可以说是人为获得环境而最先采用的方法。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7页

五种空间概念;
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
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社会文化)
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
纯理论的抽象空间。(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10页

建筑空间的研究方面,基本上仍未摆脱缺乏概念化定义之缺憾。其研究情况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欧几里德空间为基础,研究其“文法”;另一种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展开空间理论的研究。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6页

所谓“同化”是指有机体对周围对象所起作用,所谓“调节”则是指相反状态。也就是说,有机体不只被动地从属于环境,毋宁说是把本身的某一结构强加于环境,因此也修正了环境。“所以,所谓精神同化,就是把外部事物纳入行为的图式之中。”

《存在·空间·建筑》的笔记-第33页

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某个场所的特征,应理解为该场所与包围该场所的状况相互作用所生产。没有目标的路线是没有意义的,而领域不太结构化时则具有统一作用的背景的功能。


 存在·空间·建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