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出版社:三秦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807363262
作者:孔丘
页数:13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学而第一 原文 1.1子①曰:“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日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u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意,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i)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日孝,善事兄长日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an,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前言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结集,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    《论语》虽然只是孔子的言论和他与弟子们对话的辑纂,抑或有对孔子生活片断的记录,缺乏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然而,《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渎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虽然对如何评价孔子及《论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论语》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灵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而且,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论语》中提倡的“孝”的思想,要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思想,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等等,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甚至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言行。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认识《论语》的价值,把握其思想核心,汲取其中有生命力的内容,以服务于现代社会,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论语》流传至今,经过多次编改、修订,版本已多种多样。但其中多以简体或繁体文言文为主,一般读者读来生涩难懂。故此,我们精心编撰了此本《论语》。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即原文、注释、译文和评析。这四大部分相互联系,注释是对原文重点字义的讲解,译文是对原文的意译,使其简单易懂;评析则是以原文为基础展开的评论。综观整部《论语》,里面既有社会人生的美好蓝图,又有人性与道德、政治、文化碰撞而擦出的智慧火花。    千年之前,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出将人相者如子贡、子路之辈不胜枚举,这是孔子学说最好的应用实例。而今天,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我们也要品味国学的魅力,感受先贤带给人们的思想启迪、心灵震撼。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与指正。

内容概要

作者:(春秋)孔丘

书籍目录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论语(经典珍藏)》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是研究孔子生活及其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中华国学百部: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是研究孔子生活及其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

图书封面


 论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力荐的不是这本,是缠中说禅的《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但缠中书没能出,就去了,所以添不上他的书因此建议豆瓣可以推荐一些还没有可以出的书的书像天涯上就有很多这样的读过缠中说禅的论语详解,才发现原来读的是那么无知,于丹的根本不值一提。赞孔子,赞马克思!
  •     去,还是留?这是个问题——关于“父母在,不远游”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新思考孔子在《论语》的《里仁》篇中如是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从儒学在汉代的兴盛开始之时,便被长期而无数次地断章取义。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反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以此巩固土地上的臣民,阻止他们向别国迁移。诚然,对于农耕时代的统治者来说,人口就是力量,人口的固定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力量。人多了,劳动力也会相应地多起来,粮食的供应就不会发愁,这样便可以抵御外敌的侵袭。不论是出于统治者的私心,还是出于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来说,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一做法在现代中国社会还是适用的吗?“父母在,不远游”作为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之一,仍然对现代社会中各个年龄层的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老一辈,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们,对于这一点抱着毫无犹疑的态度继承了下来。我就曾经听说过一个与此有关的真实故事。Q阿姨是我妈妈的好朋友,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出于爱好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选择了英语专业。在那个年代,出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Q阿姨在大三的时候,克服了缺乏中介、出国信息和相关考试资料等等的困难,不仅成功获得了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机会,还凭借出色的能力得到了奖学金。按理来说,这一机会是令人艳羡的、需要好好把握的。可是,Q阿姨却放弃了出国深造。原因则是她的父母希望她留下来陪伴他们,不要让他们经历长期无法和女儿相见的孤独。另一方面,Q阿姨的姐姐并不像Q阿姨一样留在本地读大学,所以Q阿姨的父母还想要至少有一个孩子长期留在他们身边。可以说,这个决定让Q阿姨的生命轨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从Q阿姨的股市看来,这一矛盾总的来说可以笼统地归结为家庭与事业,或者说,孝道与理想的冲突。“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并不专属于老一辈,它同样存在于我的父母辈中。当然,90后出国的人数越来愈多,这一矛盾正在被削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显眼地存在。每一个送孩子出国(甚至是送孩子去外地工作)的父母都有一颗不舍的心,每一个“远游”的孩子也都会陷入长久的纠结。就好像无穷无尽的麦比乌斯圈一样,是为守护孝道而留?还是为追逐理想而去?这个问题让无数有为的年轻人瞬间哈姆雷特附体,难以让自己脱离这种挣扎的心理状态。如果是从孝道——这个中华民族公认的传统美德——出发,毫无疑问,选择留下才是王道。即使在通讯技术发达便捷的今天,依然存在着许多手机和电脑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和父母交流沟通,却无法在天冷的时候亲手给他们披上一件衣服;你可以看到父母熟悉的脸庞,却无法将手放在他们不再健壮的肩膀上感受他们的温暖;你可以利用物流给他们寄去一件件东西,却无法每一次都及时地看到他们拆开包裹那一瞬开心的笑颜。还有诸如此类的很多事情是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也是这一问题锐化的表现。所谓空巢老人,即指儿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此并行的,还有这些中老年夫妇因为儿女离家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也就是所说的家庭空巢综合症。前些时候,就有多例空巢老人死于家中却在很久以后才被人发现的惨剧发生。从这个角度看来,在孝道与理想针锋相对之时,为孝道让步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奇妙而严肃的悖论:虽说是为守护孝道而留下,放弃了理想而心怀不甘的子女们真的能好好地守护孝道吗?这就回到的文章开头关于断章取义的问题。事实上,孔圣人并没有完全性地禁止年轻人远游。这句话完整说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是说年迈的父母在世时,年轻人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不应该到很远的地方去。孔圣人提出了一个前提,就是“方”(特殊的理由),那理想能不能算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呢?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孔子之所以还辩证地保留了最后一句,就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孝道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更加偏重于感性。一个心怀怨恨的人,纵使留了下来,也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孝,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与关怀是无论如何都伪造不出来的。一个为了孝道而留下、却心怀不甘的儿女,在守护孝道的时候,恐怕只能带给父母不快乐的感受。强调守护孝道,目的在于让一个家庭和谐美好,充满幸福;年迈的父母可以得到恰当的赡养;儿女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不会与心中“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冲突。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大方地放下理想、放下事业、甚至放弃享受生活呢?不分青红皂白地留下,只能造就一个形式上的团圆,但也会带来父母的愧疚,儿女的疲惫与不甘,这和“久病床前无孝子”是同样的道理。一时的决定并没有长久的坚持容易。很多人说放手就放手了,却仍会在长久的坚持中产生对当时选择的质疑。无法消散的悔意常常让人不堪重负。这样的儿女们难道还能做到十年如一日地尽孝吗?这样的结果岂不是与守护孝道的目的冲突了吗?更何况,大多数父母都不会看着孩子为了自己放弃理想而高兴。父母们是知道的,他们无法陪伴孩子一生,那么,那些为了孝道而远离梦想的孩子们在父母离开世界以后,是不是便只能庸庸碌碌地过完剩下的日子了呢?毕竟很多理想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才有精力去实现啊。除此之外,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儿女脱离父母而拥有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社会常态。儿女们不可能永远依傍父母而生活,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独特的责任。因此,“远游”并不是的一件脱离常理的行为,事实上,没有追求理想的人,社会也不会进步得如此之快。因此,既然提出要“远游”,很多时候,就是有“远游”的必要性。那么,这个矛盾有可能妥善地解决吗?可以的。首先我觉得人们应当脱离一个误区,认为守在父母身边就是尽孝道。这里要引入两个新的概念——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物质赡养,恰如其意,即利用物质资源对父母进行赡养。精神赡养则侧重于精神关怀。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现代社会,精神赡养显得远远不足。形式上尽孝的出现就是这一问题在作祟。因此,为了处理好孝道与理想的矛盾,就要让儿女和父母都认识到精神赡养的重要性,避免流于形式、只重物质赡养的想法。其次,父母们也要努力在儿女们“远游”后,找到新的内容充实自己的生活。在这个物质发达、崇尚享受的时代,父母们应当学会享受自己的生活。换个角度来思考,父母们没有了儿女的束缚,难道不应该勇于去寻找生活的新乐趣吗?最后,社会的帮助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儿女“远游”的时候,社会有义务为父母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的社会很明显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政府福利扶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老人院的完善、应急救助的落实等等措施都是可行的方向。综上所述,“父母在,不远游”在现代中国社会依旧适用——“孝”在时间中具有永恒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们有必要结束这种断章取义的错误,并且付出更多的努力化解孝道与理想的冲突。没有特别的原因,我们还是应该选择陪伴在父母身边,脚踏实地地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儿女的温暖,享受天伦之乐。而如果“远游”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甚至是更好地享受人生,我们当然可以大胆地选择展开翅膀,飞向远方。
  •     装帧纸张都很不错,我还喜欢纸的气味。但致命的是不完整,每一章都缺一点,并且不说明,很不爽!就论语本身来说,有些很有道理,有些我是觉得不以为然,有些自相矛盾。不过人家是那样一位古人呢!另外,发现我们平时的成语很多都是出自论语,长见识了。摘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读过缠中说禅的论语详解,才发现原来学的是那么无知,于丹的根本不值一提。赞孔子,赞马克思!
  •     这个版本不好,不好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以前被母亲大人逼着背来着==怎么也背完了半本..神奇..好像背的那本还是大字带拼音版的
  •     版本不好,只有翻译,没有注解,主要是高二买的,不想浪费,就读了一遍,大抵只看原文,顺带勾画,如要精研论语还是另选版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