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戏剧集》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1
ISBN:SH10188-86
作者:契诃夫
页数:428页

除了独幕剧,契诃夫于戏剧其实很另类

契诃夫有几部名剧如《樱桃园》《海鸥》《三姐妹》等,我只读了海鸥,印象中结局是悲剧,但在前边过程中,有些喜剧部分,而整体有一种诗意的东西。记不太清了。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两个独幕剧,《蠢货》和《求婚》,两部小型喜剧,都是精致完美的性格喜剧,读完这两部戏,只要一看到有人提起性格喜剧或喜剧性格,我首先就会想到契诃夫的这两部戏。琢磨性格在喜剧里的作用和应用,就看契诃夫的这两个喜剧,典范。

他是在说

只有未失贞的人是无辜的,别的人都是王八蛋(即使是值得体谅的王八蛋)。然而不失贞的人是要死的。看他写给他弟弟的信:劝他做一个健康的人,不要酗酒……是吗?所以看看这个说自己没有信仰的人:他用承认一个活地狱的方式来隐晦地承认自己确实相信些什么。而他还可以生活、恋爱甚至做一个记者!必须要看到契诃夫的顽固,这顽固是与他的敏锐、温柔成正比的。这顽固使他不承认有别的可能。但他并没有说绝对没有出路。他唯一的警告是:不要轻信。

美丽的人生

读过18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侯爵夫人们的回忆录,你就会理解公安委员会和断头台对于人们是必要的净化剂,读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特别是契诃夫的作品,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十月革命。俄罗斯作家有一种天才,他们能够激起你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让你渴望伟大和高尚,追求灵魂的自由和升华。鄙视庸俗,渴望一种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在托翁那里是列文和聂赫柳道夫的苦闷,在契赫夫那里是对于日常生活庸俗的批判,在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更表现为一种受难的反抗。即使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也可以闻到这宁可受苦也不沦于平庸的基督式的精神。每次读契赫夫的作品之后,我就会感到沮丧。我就会呆坐在那里迷茫的望着外面灰暗的天空,然后问自己--就这样完了,一辈子就这么过去拉?象我的叔父,一个曾经听天鹅湖和拉小提琴的青年,变成一个只有郭德纲的相声才使他那石头一样的面孔露出一丝微笑的小商店的老板。象我的表哥,一个送给我尼采和海涅诗集的羞涩的书呆子,对着和别人打架的自己孩子声嘶力竭的叫着,打!使劲打!别怕,抽死他!一个人死了,并不是最悲惨的事情,活下去才可怕。契诃夫作品里的人都是弱者,都是无力反抗现实的人,他们要么和姚尼奇,安娜一样随波逐流,要么象第六病室的医生和在峡谷里的农妇一样被迫害致死,更多的是象玛莎一样苦恼着,叹息着,静场。他真是一个冷酷的医生,把人性和世界残酷的伤口给你看,毫无遮掩的,即使些许流露的温情也抵不过命运整个的悲惨。每天早晨我醒过来,就发愁这一天怎么过下去。院子里有个92岁的老头,每天就是那么呆呆的坐着,不说话,低着头。我觉得他对于我是个很恐怖的象征。长寿是人们所渴望,千方百计追求的理想,可是,活得长究竟是不是一种幸福,还是诅咒?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那么长寿是用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呢?是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的死去,是看透世事磨进入了禅宗的境界,还是用牺牲很多美丽的东西换得死神的宽容/我觉得活的长是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人是怎么活到90岁的,怎么打发掉这漫长而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战战兢兢的押过一天就是幸运,那无聊与空虚,那不可知的不敢想的未来的日子,是怎样度过,怎么度过的?外公在世的时候,经常早晨三点就起来独自抽烟。他也对我说过自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没每天就惦记着三顿饭。后来他瘫痪在床,临死的时候身上的皮肤都破了,渗出水来。他活了87岁。我看着他那骷髅一样的面孔和木乃伊一样干瘪的四肢,就感到这样活着真是受罪。可是他毕竟还有着生物求生的本能,在床上躺了四年才去世。说别人很容易,自己到那个地步恐怕更加疯狂的喊,我不想死,救救我!活着想死,快死了想活,这就是人性吧。卡夫卡说,掉下去不可怕,可怕的是悬在半空中。我特别喜欢路里德为〈猜火车〉配唱的一首歌曲,在忧伤而激昂的歌声下,是年轻人把脑袋伸到马桶里找海洛因,是被担架抬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贝多芬的音乐下实施强暴。我戴上一张开朗热情的面具,听别人撒谎和废话,自己撒谎和废话,我装出很坚强的摸样只为了保护自己那点点可怜的利益,我一边听废话一边在心里大叫,我要疯了,我要死了,我受不了了!最难以忍受还不是和陌生人为着利益演戏和算计,是看到父母日益衰老的身影和孩子天真的眼神,象两把刀子一样刺痛和提醒我,你不能死,你还没有完成任务,你不能死,要死也要把老的送走把小的养大,你要负责!你要笑,装着笑啊!笑,笑,我要笑!象尼克松一样挤出笑容来,无论那有多难看和不自然,毕竟在笑。于是就这么活下去了。西方的悲剧是难以满足的悲剧,东方的悲剧是太容易满足。隔壁的阿姨,每天去菜市买菜做家务,发工资的日子在邮局门口的大队伍里和同事聊天,在家很少看电视,只是盘着腿在炕上玩纸牌。我永远不会拥有她的知足和认命,我永不满足!永不知足!现在是2000年吧,我26岁。不,现在是2009年,你快40 了!这里是慕尼黑,真美。这只是张照片!你的欠债还没有还哪!明天是另外的一天,可是和今天有什么两样呢/每天我都盼望着明天和今天不一样,可是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原来你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每天都一样。尼娜西蒙有首歌曲,大意是在那美妙的一天,你终于出现了。你根本就不存在,不会乘着红帆来接我。我等了你多久,等到的只是死亡。幸福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度然后在这个限度内感到满足,这是罗曼罗兰的话。象尼采和卡米尔一样彻底崩溃了,疯了倒是件好事,或者象隔壁阿姨一样吃着大米稀饭拿着800块的退休金就很知足--不上班还拿钱,多好!可是我既不会也不能疯,也不会说自己以前吃高粱饭现在啃猪蹄就感恩了,所以我就永远这样无目的的游离。我要走遍天涯,去寻找一个可以安顿我那受侮辱的感情的地方。---契诃夫〈天鹅之歌》对俄罗斯人来说,资本主义带来的痛苦是平庸,不再伟大,对中国人来说,资本主义带来的是不平均,都难以忍受,所以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资本与商业,机器的核心就是平庸。

七律·咏《三姊妹》

流落他乡十载期,京都遥望路难知。远方有梦春闺处,偏镇无情大火时。海岸金光勾故里,深秋白桦遣新词。独孤终有归家日,苦等明朝快马驰。又说我的评论太短了,没办法,七律只有七八五十六个字啊。我只好加些废话了。我不会写歌行体,太长的都不会写。

写戏剧的契诃夫

刚开始读契诃夫的戏剧,有点迷茫,和易卜生那种直来直去完全不同。温吞水似的情节不紧不慢地展开,半死不活的人物,而且是佩戴着俄国人繁杂的称呼(名字、父姓、姓、昵称)一群群地出现,说了两三段不痛不痒的话又下去,搞的你摸不着头脑。可慢慢地读下去,就能体会到契诃夫的匠心,他的组织艺术激活了人物,他构成的不是巴尔扎克式的场景,而是一种气氛或者我很不愿意说的词--象征。读一遍,很难清晰地体察出来,只是感觉很高级而已。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可能大多数都是知识携带者,很容易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知识携带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行动和思想上的落差,不同程度地显现在那些人物身上。易卜生戏剧中的人物中总有些不太合乎情理的突变,显示他压抑不住的感情,而契诃夫在艺术上的感情节制做的很到位,你很难捉摸到他的真实态度,即使高尔基和斯坦尼拉夫斯基也只是抓住了一个片面而已。在他的戏剧中,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可怜和可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可爱和可敬的。契诃夫明亮的目光洞悉到生活深处,穿透环绕着知识携带者身体周围的惰性气体,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层,剧中人物合情合理地说着话做着事,显示他们的生活和死亡。我从字里行间阅读到了契诃夫的一点气质--俄罗斯式的宽容怜悯,悲伤热烈。我会再读的,还很想走进剧场去看看。因为我还有很多直觉没有落实,而契诃夫却说:“我完全写下来了”。本书的译者焦菊隐是五四时期的老人,他参照了四五种英译本几种法语本和俄文本,而且还准备按照俄文全本加以仔细教改--这个工作,准备用三年完成。他的这种认真的精神,真的很可敬。

这个道理就像大师电影

原本我把契诃夫的剧本列为最难读的剧本之一每次读得不是体力不支了就是心力憔悴无尽的前言不搭后语,无尽的微小细节,无尽的死水卷不起一点微澜固然知道这里面有情有感有悲伤和深沉的失落但是我和契诃夫之间总觉得隔了千山万水因为,他的剧本,需要有相应的心态和气质,(这是前提)你必须心是定定的,没有脾气,但心里有着偏执情怀你必须在不赶的时候,人生有闲并且阅历够丰的时候拿起他也就是说,除非有相同的性格或者相同的经历和心态,你才可以读他否则的话,就会像我这样,你知道的……

“像水晶一样冷漠”的契诃夫

在《契诃夫的一生》中,俄国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这么写道:“所有和契诃夫有过密切交往的人都会说到他身上某种像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水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却没有温度,人难亲近。以水晶比喻契诃夫,我认为是妥帖的,这个因精巧的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俄国作家,他经历了一段“契诃夫式”写作的人生,却在本应丰盈的人生剧本后草草写下一个“完”字,留下生命中最爱的两个女人,最后埋葬在他一直情有独钟的墓园里。不必细数契诃夫给世界留下多少伟大的短篇小说,我们仿佛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契诃夫写好短篇小说是理所当然的。我更愿意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抽丝剥茧,寻找他——契诃夫本人——的气息,在戏剧的情节和人物里寻找属于契诃夫的蛛丝马迹。这个说“我的孤独彻头彻尾”的伟大的俄国作家,是如何把自己的孤独感蔓延到戏剧作品中去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允许作者展示自己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里,他与笔下的人物保持一个优雅和聪明的距离,他打量他们的一举一动,展示自己剪裁的才华,显得幽默而狡黠,甚至尖刻。而在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海鸥》中,我看到了沉重和灰暗,看到了深沉的命运感,看到了一个更敏感、更怀着恻隐之心的契诃夫。一、生活的无意义《海鸥》发生在一个大庄园里,从一出戏开始。初学写作的青年人特烈普列夫在舅舅的庄园中排演新作品,他热恋的年轻姑娘尼娜是此剧的主演。他的母亲阿尔卡津娜是个著名演员,她对他的戏剧不屑一顾。名作家特利果陵是阿尔卡津娜的情人,尼娜疯狂地爱上了这名大作家,之后还跟他去了莫斯科。两年后,所有人重新回到庄园,特烈普列夫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而尼娜遭到特利果陵的抛弃。特烈普列夫与身心受创的尼娜重逢,却仍遭到她的拒绝,抑郁的他最终举枪自杀。在剧本中,海鸥无疑是一个象征,“一个人偶然路过,看见一只海鸥,因为闲得没事而把它弄死了。”而海鸥的死更像一则谶语,镶入整段故事,化作深沉的底色。提到海鸥的地方太多了,甚至几乎到了刻意“点题”的地步,也正因如此,海鸥之死才像一团巨大的阴翳,浓得化不开。特烈普列夫说:“不久我也会像这打死我自己的。”尼娜说:“我是海鸥。”特利果陵说:“我想到一个小说题材,一个姑娘从小住在湖边;她像海鸥那样爱这个湖,也像海鸥那样又幸福又自由。可是偶尔来了一个人,看见她,闲得没事做,就把她毁了,看,就像这只海鸥一样。”仿佛是另一则谶语,与《海鸥》里被母亲挖苦嘲笑的特烈普列夫一样,契诃夫戏剧处女作《海鸥》的首演也受到大众的诟病,被喝了数次倒彩。如果说在以往的短篇小说中,契诃夫都保持了一个身距的话,那么剧本《海鸥》就与他本人息息相关,他切身所历所想贯穿其间。特烈普列夫,这个尝试写作的年轻人,那么悲伤抑郁,仿佛随时会崩溃。他大胆地创作戏剧新形式,却又小心翼翼地刺探观众的反应,当母亲表示不以为然时,他简直要愤而自杀。这和写出《海鸥》处女作的契诃夫多么相似!戏剧首演并没有得到好的反响,契诃夫气馁得发誓不再写剧本。当然我们很庆幸最后契诃夫食言了。当时的俄罗斯,老百姓都指望作家们给个说法,把文学当作教义,希望从中知道“该何去何从”。因此不难看出,《海鸥》作家特利果陵也有契诃夫的影子,他对尼娜说:“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在我的心里激发出热情,引起难忍难熬的写作欲望。可是要知道我不光是一个风景画家,我还是一个公民,我就得谈人民,谈他们的苦难,谈他们的未来,谈科学,谈人权”;“我的脑子里盘踞着一种纠缠不休的思想:我得写东西。一个中篇小说刚刚写完,不知什么缘故,马上就得写第二个,然后第三个,写完第三个又得写第四个……我不停地写,好像驿站马车不停地赶路一样,我不这样干就不行”;“我从来也不喜欢我自己。我不爱我这个作家。”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契诃夫的内心剖白,看看《契诃夫的一生》就能明见其中的相通之处,“安东是否在构思和写作中找到一点点乐趣呢?不,没有!他写的很急促,带着厌烦,唯一留心的是不要超过报纸要求的行数。他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作品里的这些切身感受,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契诃夫的身世和经历。童年的艰苦也许他早已经忘记,青年时的成功和失败也许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他有着身为名作家的自觉,克制,稳重,置身事外,保持着“像水晶般经久不变的冷漠”。然而他一生所经历的大悲大喜,已经在作品中化为背景色,如影随形,悲慨,忧郁,注定毁灭。比如那座樱桃园,以及那只海鸥,契诃夫作为构建者,却在构造它们的那一刻暗暗发誓要将其毁灭。樱桃园传来永恒的砍伐声以及琴弦断裂声,海鸥被一个无所事事的路人弄死——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契诃夫也许是一个真正的绝望者,库普林这样写他:“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是几乎中了一种厌倦、冷漠和敌意的毒”。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是因为贫穷、疾病和死亡,而在我眼里,契诃夫的“绝望”,与惨痛、悲伤与沉沦都没有关系,他绝望的是生活本身,“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生命,完成了可悲的循环,烟消云散”(《海鸥》第一幕)。吃饭,打牌,谈论天气,我们所置的世界,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契诃夫把所谓的戏剧性去掉,把极端性去掉,暴露生活的本来面目,好了,现在他问你:如何从这些生活的虚空中打捞出一个“意义”?尽管契诃夫声称这是一出喜剧,但他没有给予角色一个光明的尾巴,他无法对笔下的人物表现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情感。尼娜由始至终的呢喃:“我投入生活的旋涡中了。当初我生活得快乐,像孩子一样,早晨醒来就唱歌,巴望出名,可是现在呢?坐三等客车,同农民们在一起……生活是严酷的”;(《海鸥》第四幕)特利果陵无奈的抱怨:“可是我的生活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呢?我觉得我自己在吃掉自己的生命;为了造出蜜来送给天地之间的人吃,我就从我的最好的鲜花里采集花粉,甚至撕碎花朵,踩死花根”; (《海鸥》第二幕)特烈普列夫最终举枪自杀,他曾经这么解释自己的新戏剧:“不应当按生活的原来面目来描写生活,也不应当按生活应有的面目来描写它,而应当按生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所表现的那样描写它。 ” (《海鸥》第一幕)而与此同时,契诃夫的“绝望”是强大的,他看清了生活中不美好的无法避免的部分。对于“绝望”,更多人想到的对策是“克服”或“打败”,而契诃夫选择的是“接受”和“适应”,对于他来说,绝望仿佛是与生俱来并且生而残缺的器官,你不能克服身上残疾的器官,你只能接受和适应。“他与现实对面而坐,长久地、牢牢地盯着它看,一动不动,不想逃脱,就那么盯着它。他没有想过治疗,没有想过改变生活。”在契诃夫的作品中,人不可能为生活找到一个意义,人却可以对自身、对自己的灵魂具有力量。与契诃夫交往过的人,托尔斯泰以及高尔基,都赞美过他的品质。托尔斯泰说:“他是多么的大度,谦虚又安静。”内米洛夫斯基说他:“不懈努力去自律,去修身,去爱他人,去忍受病痛和忧虑,并且让自己尊严地、无所畏惧地等待死亡。”而这些优秀品质,都映照在契诃夫的作品中。这个曾悲伤地断言生活无意义的人,却成功地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无比美丽,无比深刻的意义。对了,提一句八卦,契诃夫本人长得很好看,他的作品集上印着他的肖像,高达、智慧、正派,正正契合了他的为人和作品。二、沟通的不可能性《海鸥》中不缺“惊心动魄”的情节,比如特烈普列夫的两次自杀,尼娜的远走、生子以及遭到抛弃。然而契诃夫没有直接展示剧情,而是让其从日常对话中透露出来。庄园中的人一直在对话,对话几乎撑起了整部《海鸥》。第一遍读《海鸥》时,我认为契诃夫有意地削弱了戏剧性,正如他所说:“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因此日常对话如此重要。当我读到第二遍时,我才发现,契诃夫还传达了另一层意思:沟通的不可能性。剧中人物并非在“对话”,他们是在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尤其在第四幕的尾声他们玩牌时的对话,更是将这种沟通的不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玛莎 大家都押好了吗?我来开牌……二十二! 阿尔卡津娜 是。 玛莎 三!……陀尔恩 行。 玛莎 您出三吗?八!八十一!十!沙木拉耶夫 你别急嘛。 阿尔卡津娜 在哈尔科夫我受到什么样的欢迎啊,天哪,到现在我的头还晕晕糊糊呢! 玛莎 三十四![后台响起忧郁的华尔兹的乐声。 阿尔卡津娜 那些大学生对我热烈欢呼……三个花篮,两个花环,还有这个……(从胸前取下一个别针,放在桌上) 沙木拉耶夫 是啊,这倒是个不平常的东西…… 玛莎 五十!…… 陀尔恩 五十整吗? 阿尔卡津娜 当时我穿着一身漂亮地出奇的衣服……别的也许我不成,可是讲到打扮,那我可有两下子。 波里娜•安德烈耶芙娜 科斯佳在弹琴。他心里苦恼,这个可怜的人。 沙木拉耶夫 报纸上把他骂得很厉害。玛莎 七十七! 阿尔卡津娜 何必把这种事放在心上 特利果陵 他不走运。他始终没能找到他自己真正的风格。他的作品有点古怪,有点含糊,有时候甚至像是说梦话。活的人物一个也没有。玛莎 十一! 陀尔恩 (回头看索陵)彼得鲁沙,你觉得无聊吗?[停顿。他睡着了。特利果陵 四品文官睡着了。玛莎 七!九十! 特利果陵 要是我住在这样的一个庄园里,旁边有一个湖,难道我还会写作吗?我就会克服我心里的这种热望,专门去钓鱼了。玛莎 二十八!特利果陵 要是钓到一条梅花鲈或者河鲈,那真是快活事啊! 你看,玛莎多么格格不入,她自顾兴高采烈地喊着数字,不加入任何一场对话。而我看来,她内心的痛苦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她是一个善于用他物来转移自己注意力的女人,她曾为了使自己不再迷恋特烈普列夫,而选择跟别人结婚,企图用忙碌的新婚生活来转移自己对爱情的向往。玩牌时她表现得如此专注,恰好证明了她内心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煎熬。想起老师在课上解释过的“潜台词”,此刻,玛莎的潜台词全是:“我受够了这种生活!”“我怎么这么倒霉!”“我爱特烈普列夫爱得发狂,一刻不曾停止!”“我的丈夫怎么这么没用!我怎么会嫁给他!” 不单是玛莎,每个人都显得格格不入。阿尔卡津娜一直沉浸在光辉的过去里;玛莎专心致志在玩牌;阿尔卡津娜牵挂着特烈普烈夫;特利果陵在自怜;索陵索性睡着了。“沟通的不可能性”,这个发现让我觉得触目惊心。生活中谁不是这样呢?大家都乐于做说者,而不是听者。于是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隔阂,像一堵堵无形的墙,人人都在表达,却不知道被墙阻隔了。这种隔阂与年龄、阶层、文化都无关,隔阂是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契诃夫无法忍受一切诸如此类的争执、辩解以及对话,争论的双方往往徒劳地努力呈现自己的想法,却从来无法完全地实现它,最后精疲力竭地发现,其实彼此都从未抵达过对方的灵魂。与其如此,不如放弃,不如沉默。”这种寻常平静的对话,每天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进行,契诃夫要告诉我们的是,并非只有大吵大闹才会让人产生矛盾与隔阂,一旦观察生活、环顾四周,就会发现,所谓的细水长流同样让人无所适从。契诃夫的终生挚爱是妻子奥莉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关心她都超过关心自己。这样的契诃夫却曾说过:“如果幸福日复一日,每个早晨都相同,那我会受不了的。我保证成为一个出色的丈夫,但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每天都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上。”我曾不理解契诃夫这一番话,既然是爱侣,不就该相依相偎、形影不离吗?不是,并不是。这跟张爱玲说的“白月光”和“白饭黏子”也没有关系,即便是结发爱侣,可能也会在半夜醒来望着身边的人感到一种陌生。不论我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都会有这种洪荒般的底色。生活的荒芜和惆怅,一直徘徊在那里,作为生活的大背景存在着。而我无意宣扬一种所谓的虚无主义或者诸如此类的思想,只是希望在认清这种“荒芜”之后,我们能够不被这样的“荒芜”打败,能像契诃夫一样,在“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中,糅合进自己“最纯真的欢乐”。三 后记写一篇剧本分析我却花了大段笔墨写作者本人,也许已经偏题;也许我理解的契诃夫离作家本人很远。“照我思索,能理解‘我’”,写一位作家,有了别样的感触,或许只是借写他人来反观自身。最后还想提一提俄罗斯这个国家。在我看来,俄罗斯盛产文豪,与这个国度的大和寒不无关系,在这种空虚冷清、暗无天日的高纬度环境下,需要自省和信仰来督导自我。我想象,在这片辽阔寒冷的土地上,契诃夫与同时期的那些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一样,他发出像水晶般恒久的光芒,孤零零地在那里写着。


 契诃夫戏剧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