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68011321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页数:360页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15
第三章 39
第四章 55
第五章 69
第六章 83
第七章 101
第八章 115
第九章 129
第十章 135
第十一章 145
第十二章 157
第十三章 169
第十四章 185
第十五章 205
第十六章 217
第十七章 227
第十八章 239
第十九章 253
第二十章 267
第二十一章 275
第二十二章 285
第二十三章 305
第二十四章 321
第二十五章 337
译后记 343

作者简介

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


 缅甸岁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首先,看的版本是新译版,译言古登堡计划下郝爽女士和张旸先生的合译作。没有看过李峰的译版,但个人感觉,这个译版的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对于George Orwell,开始知晓他,不是《动物农场》,也不是《1984》,而是大学高级英语书上的一篇Marrakech,也就是从那篇文章开始,而对这位作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缅甸岁月》,我看到的不只是殖民地下的生活,帝国主义的压榨,根植于人身上的各种人性弱点,病态。当把着眼点切实放到每个人的身上时,不仅仅是主人公弗洛里,他们当中的谁又去到了心中的那处“圣地”。弗洛里活在自我的挣扎中,他行至岔路,左右难定,向左他割舍不下右方的地位与利益,向右仿佛向左又才是他的心之所向,就在这种纠结不堪的重负下,人物的悲剧早已注定。而妄图通过伊丽莎白的出现,仿若人生的前路终于照进了光明,可天晴久了,也总会下雨,白天永远也不会懂夜的黑。寻觅一处“天堂”并不难,难的是到达。《易经》里的“舍得”,早早就参透了人生真理。又要吃蛋糕,却还要拥有它。终究是逼死了自己。伊丽莎白,看似不幸,又看似有幸。雄性荷尔蒙下偶然地间或刺激,可以暂时虏获一个人的心。但就像香水在经历了前调、中调、后调之后,也终会随风而逝,消散而去。弗洛里于她,两个世界的人,即使偶尔的交会,也难以契合两人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念。弗洛里像是块馒头,饿时充充饥也行,可她喜爱的蛋糕端上桌,哪还会需要馒头,更何况馒头太干,又噎人。可怜的弗洛里陷得太深,以为她是上天恩赐的甘霖,将会滋润他这一方干涸的土地。生活总是那么“有趣”,弗洛里在她那里跌倒,而她又在维罗尔处拐了脚。但命运最后还是善待了她,嫁给了麦格雷戈,过上了白人萨布夫人的生活。我并不认为玛拉美是她和弗洛里间最后崩盘的主要原因,玛拉美充其量只能是引爆炸弹爆炸的导火索,她从心底对弗洛里的憎恶,在维罗尔逃跑下的失意时期,短暂的隐去,但问题的症结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爆发,所以玛拉美可以说是“救了她”。有多少人,这一辈子,希冀着可以惊涛骇浪,最终却是风平浪静,可却似乎也称心如意,心满意足。伊丽莎白与麦格雷戈的结合,也就是这样相敬如宾、四平八稳的生活。在看郭子鹰对缅甸蒲甘的描述时,这个国度,仿佛勾摄了我的魂魄,一座佛塔记录着一段往事,一个人对着一座佛塔,静静回忆自己的过往,暗自惭愧着自己的“罪孽”。而《缅甸岁月》里的吴波金,完全鞭笞了我对佛塔的认识。佛塔的意义,如若是此,实感悲哀。人这辈子作恶,下辈子会投胎成老鼠、青蛙或其他劣等生物,于是等到暮年之时,就出资修建佛塔,僧侣会帮他算好修建多少,塔顶的铃铛会帮他祈祷。下辈子,他仍旧可以以一个男人的身份来到人世间。这就是吴波金的想法。我相信,在那个时代的缅甸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也绝不只吴波金一个。每看到书里,吴波金与其妻子庆庆的对话,都会特别愤恨。佛塔像是抹去他犯罪记录的delete键,清除了污迹,死后去往极乐,来世又可重来。这种荒诞至极的想法,让他做起事来,更加无所畏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某些宗教外衣包裹下的所谓行善行为,让人天真的以为,金钱粉饰的功德,真的能洗净他的罪恶。是否想过,身上的污渍清洗起来容易,心灵的污黑发臭,却难以涤荡干净。命运的轨迹,并没有照着吴波金的预设驶去,他还没来得及修建佛塔,便死于中风。可见,修建佛塔并非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该还的债,还是会悄无声息的找上他。他也许会变青蛙、老鼠或是更加劣等的生物,更或者,他会在地狱里慢慢煎熬。他想去的地方,寻觅的归宿,终究难以去到。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想要去往的“伊甸”。只可惜,末了,由于诸多的割舍不下,他们终归难以去到心之所向。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悲剧。
  •     孤独可以杀死人。一个在“自我灵魂的救赎”与“腐败堕落的世界”之间挣扎的男人,注定是孤独的。 直到伊丽莎白的出现,给了这男人最后的“稻草”般的希望。当希望破灭,却也再也回不去原本“一半舒适一半倦怠的生活”。“说到底,还是那块胎记毁了他。” 即使是臭名昭著的吴波金,做尽凡人能做之事,却还是来不及修建哪怕一座“赎罪”的佛塔。“任何盔甲都抵御不了命运。”
  •     白人萨布的缅甸生活。看完后本来想写长评,又不知从哪下笔。
  •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 论一个备胎的悲剧 - 爱的太用力太卑微就会迷失自己啊 ~
  •     人性是荒诞不经的
  •     用奥威尔的话说,这是一部“有着悲伤结局的长篇自然主义小说”。
  •     还行。可能因为之前读过另一版,先入为主。好的故事总让人读完之后胸闷头痛。
  •     补标记。已读三分之二。人设鲜明的优秀处女作。
  •     不知道缅甸现在会不会有一堆关于谍战,手撕鬼子的电视剧
  •     奥威尔这部小说是喜欢毛姆的结果,还有点王尔德的影子
  •     跟1984和动物庄园不太一样,乔治奥威尔在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英国人在缅甸殖民期间的身份认同。看完这本缅甸岁月,我的缅甸之行也即将结束了。
  •     奥威尔的大人道主义,奥威尔的小人道主义。
  •     非常讽刺描述大英帝国失势之时,殖民地充满腐败与好吃懒做的腐败英国官员,他们过着天天泡俱乐部的生活,工作轻松而随意,还在怀念着旧日的好时光。一部分当地人靠着尔虞我诈阴谋诡计寻求晋升。男主被塑造得很矛盾,一方面是好吃懒做又软弱不懂得维护朋友还甘愿做备胎-最后因为缅甸女人的大闹还是丢掉了婚姻也造成了最后的悲剧,另一方面是在理念上自由开放支持平权却又要带着宪兵镇压暴动. 殖民者的snobbish在小说里很明显, 如为了侄女能接触贵族称号的中尉就坑害自己好伙伴的拉xxx夫人,或者是鄙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投怀送抱给军官的伊丽莎白小姐。
  •     光看这一本很难把他和写1984的奥威尔联系起来
  •     沉闷的作品,无论从氛围描写还是文本体验上而言。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能明显地看到《1984》的影子的,缅甸土著=proles,白人殖民者=party members
  •     爱谁都不如爱自己
  •     或许是因为是奥威尔早期作品,所以对于极权主义的抨击并没有那么激进深刻。反而侧重于弗洛里的爱情发展。(觉得伊丽莎白太现实,弗洛里太傻!如今像他这样的男人太少了。)弗洛里的自杀不仅是因为爱情的落空,更应该是他渴望找到一个人跟他一样有同样的信念,以此去遏制那可怕的孤独。挺可惜的一个人。
  •     在缅甸的一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英统殖民时期的情景跃然纸上。缅甸似乎如今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英国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世界历史缓慢的前进,有时我们谁也无法逃脱status-quo.
  •     格格不入是悲剧的同义词
  •     一个人终究是无法得到另一人的理解的,也不会有人真正愿意去理解另一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寻求满足,或者浑然不觉,或者难以承受。我们生来就是孤独,以及自私。
  •     从去缅甸前看到缅甸回来之后一个月。在缅甸的时候只有曼德勒-昆明的飞机上看过一张,A在边上看电子书。回来之后根本看不进任何书,直到一点点可以开始看东西了,再花了一周把书看完了。后半本弗洛里和伊丽莎白的故事不免与自己的缅甸时光对应,在月光下的鸡蛋花下的朦胧月色故事,是缅甸岁月最好的诠释。文末翻译将奥威尔比作英国的鲁迅。按照鲁迅的说法: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奥威尔说他自己想写的是一种有着悲伤结局的长篇自然主义小说,自然主义的悲剧想必就是任由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我毁灭,让读者在一遍看吧。可能,就是个悲剧吧。关于弗洛里的身份认同也有相似同感,在两者中间的摇摆和困惑,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他总是那么在意自己脸上的胎记,直到死亡那一刻它才暗淡成了灰色。
  •     奥威尔在缅甸的这段日子能瞥见他后面对极权主义深刻见地的影子。殖民统治下的文化优劣与抗争冲突还有人类学视野“他者”的文化都是书里的宏观主题。而身份认同带来的矛盾又从微观角度放大在男主身上。好像任何一个现代生活的细节都能映照他的书,致敬从未离开过的奥威尔
  •     医院里读完
  •     脆弱、徘徊和感伤,简直不能想象是写动物庄园的作者的作品。
  •     那样的社会中,人人都是制造不幸的刽子手
  •     没事的时候能慢慢读完的书
  •      缅甸,西方视角中柔弱、落后、谦卑、忍让的东方世界,同时也充斥着腐败、阿谀、奸诈、麻木。异国风光中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国人看此书会有更深一层的感触。多像鲁迅笔下的旧世界。 撇去时代背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主人公的一生,就像是一只脆弱的不断膨胀的气球,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与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就是主人公甚至是作者与世俗社会之间博弈的缩影。情节都有机缘巧合,但最终的结局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顺应则安泰,反抗则灭亡。悲剧早已注定,但须毁在最接近成功处。觉醒的人性不允许自己再次沉沦,这就是佛洛里、太宰治们自我毁灭的原因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