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大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39959689
作者:刘宜庆
页数:305页

章节摘录

“有中国即有南开”1930年12月24日,张伯苓为争取南开大学补助费,第一次到南京会见蒋介石及党国要人,这也是张、蒋的初次相识。蒋介石对张伯苓及其创办的教育事业大加褒扬,同时非常爽快地答应给予南开大学在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扶植。不久,蒋介石就兑现了诺言。自1932年起,国民政府开始向南开大学发放补助,1932年和1933年,每年为62000元。1933年6月,华北危机四伏。蒋介石致函张伯苓,征求他对时局的看法。张伯苓回函,信中不无溢美之词:“仰见我公无时不以谋国为心,一柱擎天,而虚怀若谷,不胜为之钦佩。”至于对华北的局势的意见,张伯苓在给蒋介石的信中,也避重就轻:“华北事由何、黄二先生主持,措置均甚得宜。”张伯苓的信措辞谦卑而又诚恳,蒋介石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满意。国民政府对南开大学的补助,从1932年、1933年连续两年的6.2万元猛增到1934年的14万元,同年教育部又补助4万元,另有河北省教育厅补助6000元,总计达18.6万元。而当时南开大学的全年收入也不过40万元,政府公款补助占45%左右。(安淑萍《张伯苓对蒋介石拨款的回报》)1936年初,张伯苓为筹划南开内迁事宜,再次到南京“化缘”。张伯苓提出:“发展四川大后方必先从教育、实业、交通各方面着手,尤其是教育,很是重要。”蒋介石非常赞同张伯苓的看法,当即表示个人捐赠法币5万元,以助张伯苓在四川建校。张伯苓于2月11日收到这5万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蒋介石做出了表率,国民政府大员纷纷效仿,以示捐资助学之慨。行政院长孔祥熙、四川省主席张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等也纷纷捐款。其中刘湘不但自己捐出5万元,还动员妻弟周成虎将800亩土地以半捐形式卖给南开。七七事变爆发时,张伯苓正在庐山参加蒋介石召集的“庐山会谈”。张伯苓在会谈发言时,一改平日的平稳、持重,情绪激动地说:“‘南开’凝聚了我一生之心血,战端一开,难以保全。保不住就不保了,决不能向日本人屈服!打烂了‘南开’可以再重建,国家一旦灭亡了,还谈什么教育!”他说得热泪盈眶,听者无不动容。果然不出张伯苓所料,日本侵略者对南开这个抗日大本营进行野蛮轰炸,南开校园顿时成为一片废墟。张伯苓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张伯苓面见蒋介石,汇报南开被毁之事。蒋介石安慰说,在抗战中,国家一定尽量支持南开在内地办学;打败日本之后,也一定会协助南开复校,并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蒋介石批准了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建议,南开与北大、清华合组为临时大学,于11月1日在湖南长沙开学,随后又迁昆明,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是西南联大的三位常委,由于张伯苓常驻重庆,主要精力在创办重庆南开中学上,黄钰生作为南开的代表,代替张伯苓行使联大的决策权。抗战的爆发,让全国各界空前团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之后,标志着南开由私立大学向国立大学转型。1938年8月10日,蒋介石在汉口约见张,并邀其共进午餐,陈布雷做陪。席间,张提出南开经费补助事宜,蒋当即让陈布雷记下催办,并很快在行政院会议上通过补助南开8万元的决定。这是张首次直接向蒋求助经费,此后南开大学的经费皆来自公款。蒋介石对张伯苓的支持(拉拢)不仅是在经费补助方面,同时还有对其生活的关心、疾病的探望、生日的祝贺、子女的培养等。从1938年到1946年,蒋两次到南开中学参观,五次拜访张伯苓,还借南开中学大运动场举行阅兵式。探病、祝寿、题词、授勋、赠款……任何一位国立大学的校长都未曾享受过如此礼遇,更何况是私立的南开了。1942年,张伯苓患前列腺胀大病,蒋介石闻讯即往沙坪坝张伯苓的家中探视。随后的两年中,张伯苓两次发病,蒋介石每次都亲自探望,并安排他到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中央医院医治。1944年1月1日,国民政府为褒奖张伯苓终身从事教育,颁发一等景星勋章,以示嘉奖。这可以看作蒋介石送给张伯苓的新年礼物。张伯苓过生日时,蒋介石又赠送手书的条幅,以示礼遇。从精神到金钱,从健康到生活,蒋介石对张伯苓的优遇,可谓无微不至。1946年4月,蒋介石亲自签署了将南开变为国立大学的文件。这是履行蒋介石答应张伯苓的一个诺言:对于这所大学在1937年7月29日—30日在天津遭受日本侵华军队文化摧残的补偿。同时,核定了三校复员经费预算,迁移旅费70亿,修建费30亿(北大10亿,清华12亿,南开8亿)。就在蒋介石签署文件将南开变为国立大学之前,张伯苓还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继续维护南开的私立性质,并对此充满了信心。在三校复员之前,他将南开教育经费的设想致函蒋介石,并与蒋介石面谈。但这只是张伯苓的一厢情愿,教育部已经为南开大学拨款近九年,不可能再让南开姓“私”。南开校史专家梁吉生对此评论说:“张伯苓做了种种努力,终究未能实现南开大学的私立愿望。教育家的天真理想,自然抵不过政治家们的聪明‘运作’。”其实,就南开的命运而言,改为“国立”未尝不是一种较好的出路。从张伯苓与蒋介石密切的交往可以看出,张伯苓获得了教育经费,蒋介石获得了张伯苓在政治上的支持。蒋介石鼎力支持张伯苓,自然有他的政治目的——利用张伯苓作为社会名流的影响力以及作为南开校长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力。西安事变发生后,张伯苓以南开名义发表通电,提出“拥护蒋委员长抗日”的口号,关心蒋介石的安危并为之奔走、斡旋。南京国民政府高层知道张伯苓与张学良交情深厚,而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准备请他去西安劝说。后来蒋介石被释放,平安回到南京。张伯苓在南开召开庆祝大会,会上说:“西安事变解决得这么好,咱们的校友周恩来起了很大的作用,立了大功。过去我把他开除了,现在我宣布恢复他的学籍。”抗战时期,张伯苓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表明自己的立场——“蒋介石是全国的抗日领袖”——并于1941年加入国民党。最初孔祥熙曾让行政院参事张平群动员张伯苓入党;继而贵州省政府秘书长郑道儒亦向张作过同样请求;最后国民党秘书长吴铁城亲赴张氏寓所,请其参加,并将党证放置在张伯苓的桌上。张伯苓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将党证“璧还”,只好认可。正因为张蒋之间相互支持,各得所需,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在两人关系的惯性之下,张伯苓最终偏离了教育家的轨道,从参政到从政,也并不出人意料了。

前言

学问家的入世情怀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在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下,注定一生不得安宁。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知识分子面对政客,产生了悲剧,也铸就了风骨。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段伤心史。联大教授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磨难,付出了尊严、血泪和生命,这难道是知识分子参政的魔咒?联大教授生于晚清,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封闭的帝国。这是中西激烈碰撞的时刻,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了上升的工业文明。内忧外患,晚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便成了生于晚清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梦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当年崇尚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联大教授,投入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其中,既有自我批判思想改造成功的急先锋钱端升,也有经过多次检讨未能过关的冯友兰、潘光旦。作为受过西方文明教育的公共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身份,与旧我彻底决裂是非常困难的。学者资中筠认为,中国这一次出现的大变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合为一体,读书人失去了代表“道统”的身份。很快到来的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让昔日的联大教授们意识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没有可能了。在20世纪的中国,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的执政党,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要求知识分子不加批判地绝对服从。1957年,罗隆基、曾昭抡、潘光旦、费孝通在“反右运动”中,无一幸免。吴晗在文革中惨遭折磨而死,连其夫人、养女都被株连。联大教授代表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是联大模式的历史标杆。1949年之前,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知识分子的形象是西装或者长袍;1949年之后,共产党是执政党,知识分子的形象是统一的中山装。联大教授在历史的剧变之中,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身份是割裂的。考察联大教授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可以看出联大教授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是怎样消失的。“文革”结束后,当年的西南联大教授幸存者已不多矣,华罗庚、钱端升、贺麟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沧桑巨变,往事不堪回首,白发皓首一老叟,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他们将加入中国共产党视为人生最后的归宿。不知他们曾忆否,当年在昆明的那一段前尘往事?2005年4月24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从1945年到费孝通逝世的2005年,风雨沧桑六十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西南联大参政的足迹,从大师远去的背影里,探寻一段尘封的历史。

后记

一粒一粒的文字,仿佛一滴一滴的水;一段一段的文字,好似一线一线的细流,一篇一篇的文章,就像一条一条的小溪。2011年12月,一个飘着雪花的夜晚,我将十八个月的心血汇集在一起,那一刻,百感交集,感受到一滴一滴的水,是怎样汇聚成一条河流。    河流是有源头的,历史好像一条大河,流到今人的脚下。书中的历史场景,似曾相识,今昔对比,不胜独立苍茫之慨。    写作这本书时,我经常有一种穿越到民国的梦幻感,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南联大教授经受的一切,常常让我感到纠结,甚至无语。他们的人生际遇与历史命运,我仿佛也经历了一遭。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永远都有一种张力,一种落差。刚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自由言论中出来,就看到微博上的众说纷纭以及种种之怪现状,凡不可说的,又如何保持沉默?每写一位联大教授,他们的历史宿命让人唏嘘感叹,但在紧要的地方,欲言又止。我大致勾勒出他们的一生,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仿佛是国画山水中的空白,这就需要您的认识和理解来完成了。    写一本书,好像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经历千山万水,最后风轻云淡。但是,总有一些时光碎片,镶嵌在书里书外。    这本书即将完成之时,在一个夜晚诞生的一些想法,无法忘记。那是深秋的一个子夜,我下了夜班,在萧瑟秋风中,踩着簌簌的落叶回家,低头若有所思。此时,万籁俱寂,那些亘古不变的星座悄无声息地存在,灿烂星河隐在城市迷离的灯光之外。忽然想到唐代诗人李欣的诗句:“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不由得驻足,抬头仰望天宇,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八年前,我曾醉心于写佛教植物,对深具文人趣味和佛教内涵的禅宗,非常入迷。后来,放下佛教植物,转入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这个领域,已经八年了。“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一个人在苍茫的大地行走,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也许,以文学的生动和史学的严谨,写民国人物,是我的心灵皈依吧。    承蒙读者不弃与缪赏,出版了几本小书,获得一点儿声响。接下来和读者交流几句我的这部作品。这是以民国知识分子为主题的第四本书,此前三本出版后,收到天南地北不少读者的来信,无论褒贬,我都感到欣慰,一本书出版了,读者来信和作者探讨和交流,我将此视为写作的最大奖赏,与此相比,写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可忽略不计。“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精神相通的人,总会在一本书中相遇。我希望以书为桥梁,与您相逢。如果您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当年的教授或学子)的后人和家人,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如果您藏有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史料或老照片,可否与我分享?如果您乐意,也许我会写到下一本书中,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接收读者来信和方家斧正。    书中的史料来源,做一下简单的说明。除了行文中注明,书后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接触不到像蒋介石日记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和原始档案,本书中征引的史料,比如,蒋介石日记、西南联大教授致朱家骅函等,转引自闻黎明、杨天石、杨奎松、王奇生、黄克武、王晴佳、汪朝光、邓野、高华等学者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在此致谢。另外,有不少学者对西南联大教授进行深入研究,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参考了他们的论著,比如,谢泳笔下的罗隆基、张友仁笔下的周炳琳、陈夏红笔下的钱端升、戴美政笔下的曾昭抡、吕文浩笔下的潘光旦、张冠生笔下的费孝通,等等,对此深表谢意。书中若有硬伤和不足之处,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司空图《诗品》中说:“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我希望我的人生年轮以书来标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样境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四十年光阴如电光火石,好多事情如一枕黄粱,我胸无大志,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安安静静地写几本寂寞的书。惟愿现世安稳,妻女相伴,人书俱老。    刘宜庆    2012年1月4日于青岛。时一阵太阳雪飘过。

内容概要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书评人,专栏作家。山东汶上人,生于70年代,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居青岛,供职《半岛都市报》。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致力民国人物研究。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等作品。

书籍目录

序言:学问家的入世情怀第一章 南渡:空前绝后的西南联大仓皇的北平长沙临时大学徒步三千,流亡万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二章 捐躯赴国难长沙的声音:到前线去!韦君宜的抉择联大总动员远征军里的“学二代”驼峰“生死线”远征军的非人生活怒江哀歌突击队里的书生第三章 他们,改变了中国张伯苓与蒋介石的是是非非大学校长的困局从阶下囚到座上宾哲学的王冠与权力的柄杖第四章 家,国,天下一心跟国民党走的姚从吾华罗庚:人生曲线谁求解致力于民主的教育家周炳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钱端升张奚若的勇气和担当第五章 教授、民盟与中国的未来罗隆基:至今为平反的右派一代宗师曾昭抡费孝通:虽九死其犹未悔闻一多喋血西仓坡第六章 做“呐喊”的中国人震惊的独裁者不受欢迎的来访者美国副总统的来访第七章 西南联大与五四运动1944:五四旧梦1945:历史的叉路口第八章 “一二•一”胜利的欢呼与内战的忧虑撕裂的“一一二五”之夜“一二•一”蒋介石的错误罢课与复课的博弈第九章 反苏运动中的联大东北问题的由来张莘夫事件联大师生的反应教授的绝望和厌倦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编辑推荐:何谓大师?大师之大,在于不畏权贵、重视名节、崇尚骨气、家国情怀。当文人遭遇政治,民国大师“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坚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不党不官,人格独立,为社会代言,为百姓请命,行使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的权利。当文化碰上权力,看民国大师拷问现代“公知”: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厉以宁说“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蔡元培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孔庆东说“中国应当学习朝鲜”;胡适说“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孙东东说“老上访户99%是精神病”。

作者简介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内容简介: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
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孵化地,他们之后,中国再无大师:陈寅恪、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华罗庚、费孝通、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邓稼先、刘东生、吴征镒、宋平、彭佩云、王汉斌、朱光亚、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 凤林景……


 大师之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 现代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和时代的代言人,他们所具有的的品格集中表现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倡导民主,人格独立。”这句活可以说是统领整本书的灵魂,我们看到了西南联大众多大师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时刻的所思、所为、和心中最最神圣的信仰,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现在再看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不觉使人感慨万千。但这本书有着根本的缺陷,在描写国共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各位大师在做出走与不走抉择之后以及之后人身命运的大相径庭,以及之后反右和文革时对知识分子的违心改造以及他们的真是态度,这些有些“敏感”的问题,作者的文字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分量与厚重。以史为鉴,避免历史的沧桑轮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他们曾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五百年后,他们又说,崖山之后,乃有民国;民国之后,再无中华。见多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文字狱……又见过宛若鬼畜的文化革命,不得不说,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然而,在这本“阉割”过的书影里,有谁狞笑着举起的屠刀?诚然,闻一多之死让人痛心,然而,相比数十年后的遭遇——折断脊梁、打倒尊严——我真的觉得,流血算不得什么了。蒋氏的专政,相比毛氏的暴政,也不过滴水之于沧海。这是历史的倒退,一如明入清。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一个月下来在井场上看完了这本书,作者对联大的人文历史研究的确实细致,但是有点繁冗,至于西南的那些泰斗,我想说,你们学术上在抗战时期都没辍弃,怎么能在最后关头拒绝飞赴宝岛的机会呢?大陆对不起你们。
  •     书内容的质量算不上出色,但还不错,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印刷质量也不错。
  •     还是OK的么!感觉不错。
  •     真的羡慕、崇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     此书让我了解西南联大的人土精神。
  •     书名虽然叫“大师之大”,但一点也没有写民国年间那些大师的情怀。作者笔下的大师一个个“软塌塌”的,没有一点民国年间的傲骨和傲气,倒象是现代人士。书中错别字太多,最后几章更多。
  •     跟作者之前写的另一本关于联大的书《绝代风流》比起来,这本要好得多,虽然两本书侧重点不同,但是这本有深度
  •     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 阅读更多
  •     这本书讲了中国最牛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大师之风,一本书看尽1938年到1946年大师发生的事,不错的书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噗,作者大大你是穿越了吗?这都是哪个古早时代的政治套话了!难怪后面的行文基调也是这么党性分明啊,看自序就应该了解风格了,强迫症,好歹看到最后,终于看完了呵呵哒~
  •     那一带的知识人,士人精神的传承。看了很感动,十分推荐
  •     读读故事还成,写的洋洋洒洒,感觉不停的拽词,不能当历史书籍读,没什么深刻的思想~
  •     三千里江山,四十年家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