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303157877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复制 时代的艺术作品》、《评歌德的<亲和力>》、《摄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志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册书信集。作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

书籍目录

引言
认识论批判 代序
劝谕文的概念——认识与真理——哲学中的美——概念的划分与分散——作为组合的理念——作为理念的词语——理念不可归类——布尔达赫的唯名论——真实主义、调和论、归纳法——克罗齐的艺术体裁——起源——单子论——对巴洛克悲剧的轻视与误解——“评赏”——巴洛克与表现主义——言归正传
悲苦剧与悲剧
一:悲苦剧的巴洛克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并无意义——悲苦剧以历史为内容——君主理论——拜占庭作为题材来源——希律王戏剧——优柔寡断——作为受难者的暴君,作为暴君的受难者——受难剧遭受低估——基督教编年史与悲苦剧——巴洛克戏剧的内在性——戏演与反思——作为造物的君主——荣誉——历史伦理的毁灭——舞台——廷臣作为圣徒与阴谋策划者——悲苦剧的教育意图
二:福尔科特的《悲剧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德意志唯心主义的悲剧理论——悲剧与传说——王室与悲剧——新旧“悲剧”——悲剧之死作为框架——悲剧性,审判中的对话和柏拉图对话——悲伤与悲剧性——狂飙突进、古典主义——政治嬉闹剧、木偶戏——阴谋策划者作为滑稽人物——在命运剧中的命运概念——自然罪责与悲剧罪责——道具——鬼魂显灵与魂灵世界
三:合法性理论、漠然、忧郁——君王的忧郁——肉体上与灵魂上的忧郁——土星理论——意象:狗、球、石——懈怠与不忠——哈姆雷特
寄喻与悲苦剧
一:复古主义中的象征和寄喻——浪漫主义中的象征与寄喻——近代寄喻的起源——例子与证明——寄喻的二律背反——废墟——寄喻失去灵魂——寄喻化为碎片
二:寄喻式人物——寄喻性幕间剧——标题与警句——隐喻——源自巴洛克的语言理论——亚历山大诗体——语言碎片化——歌剧——文字上的骑士
三:尸体作为寓意画——基督教中的诸神身体——寄喻起源中的悲伤——撒旦制造的恐惧与预言——沉思的界限——“神秘的重力平衡”
附录
本雅明自传
译名释义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没有见到全书,无法评价译文质量。仅从豆瓣网页公布的目录来看,《寄喻与悲苦剧》第二节的最后一个小标题译为“文学上的骑士”,肯定错了。原文作“Ritter über die Schrift”,其中Ritter不是骑士,而是德国学者Johann Wilhelm Ritter (16 December 1776 – 23 January 1810) ,Schrift这里也不是文学,而应该是文字。参考译法:“里特尔论文字”。德文参见:http://www.textlog.de/benjamin-ritter-schrift-allegorie-trauerspiel.html比较好奇,书里此节是怎样翻译的。
  •     本雅明其实是想借用文学形式史的书写,来重写一段文学史,甚或,思想史。形式这个词,我不知道现今的批评界会看得有多重。但当时批评家张柠跟我们几个年轻人开小灶的时候,一再重申这个词语。到现在,我也越发认同了。举个例子,从古体诗到近体诗,面上看,不过是字句的裁削、韵律的合辙;但从根上看,古体诗能包容下的一些鲁莽、憨重的情感在隋唐的节骨眼上就像给一面筛子拦住了一般,在往后的诗歌史中便几乎永远消散了踪影。形式,就是文学史的一面筛子。本雅明用形式来串联起他的文学史观,内心其实潜伏着一种巨大的概括的野心:“将看似散乱和分离之物作为一种综合体的各因素而让其互相联系。”(p44)所以,本雅明用一本书的时间,跟我们絮絮叨叨一种德国人自己现在都不怎么看的东西——悲苦剧——其实是有自己的潜台词的。比如,从悲剧到悲苦剧,就是一种隐而不彰的变迁。前者是神话的载体,换言之,悲剧只可能是神的悲剧;而后者才是人间的悲苦剧。但这种人间的悲苦剧也是残留着神性的,所以,君王就成为了神与人之间必要的过渡。因此,暴君剧才会在悲苦剧中如此重要。从神到人,这就是所有人类族群都要迈过的一道坎。本雅明看到的,就是德国人在迈过这道坎时的跌跌撞撞。潜伏着一个如此巨大的野心来写这样一本小书,我想,本雅明自己,写着写着也会感到言不尽意的痛苦。所以这书的很多部分往往成为作者的独白,同时成为读者的天书。他其实最该学习一下他的同胞马克斯•韦伯,学学他如何用狂飙突进的尾注来解决许多欲言又止的问题。但是,排开这种表达的困难外,本雅明似乎从思路上面临着两重他自己无法解决的致命矛盾。其一,从他引以为开篇的《认识论批评》中,显而易见,本雅明有着一种近乎唯一的真理观:“认识的对象不等于真理”(p5),真理是那个不能言说的道,任何言说都只能伤及它。所以,“对艺术形式是不可能做出演绎式阐发的”(p25),“因为在观察深入艺术的作品与形式以探测其内涵时,往往都是在谈论最细微处。”这种思路决定了他只能以碎片化的表达,从碎片起立,抛却过渡,直抵真理。这便是本雅明所谓的“寄喻”。从这个思路出发,他虽然竭力想从形式里得到些什么,但他真正用力的往往落实到形式下头的碎片中去了。或者,坦率地说,这是一部文不对题的书,读过这部书的人几乎不会感觉自己知道了哪怕一部悲苦剧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麻烦的是,本雅明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体现一种形式是一回事,对这种形式进行突出表达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精英作家的事情,而后者则突出表现在二三流作家不遗余力的努力上。”(p44)本雅明想借用形式达成自己的愿望,但形式本身究竟该向何处寻?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这也是我在现代文学上最亲近的导师常常引以为自得的一个发现。孙犁的写作,在解放区作家里几乎是独树一帜的。随着他的声名鹊起,一批人仿作,并成为一个“荷花淀派”。但反过来想,一个大作家的本色,就在于他写的东西是难于模仿的。所以模仿之人,没有一个能有孙犁的气质。老师常说,所谓“荷花淀派”,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流派”。本雅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他想表述“荷花淀派”的时候,他是写孙犁,还是写那一大批仿作者?当我们想写一部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判断起来很容易;但是当我们想要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些别的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犯难。所以,本雅明选择悲苦剧,本身就已经是剑走偏锋,当他一定还要在浩淼的悲苦剧中提炼些什么的时候,就更加如坠云端。他基本上只能成为一个拾麦者,躬着腰,一粒粒麦穗地捡着。我相信他一定对整片麦田熟络得一清二楚,但我们跟在这个拾麦者后面,基本上只能看见他来回忙碌的背影。后来,为什么他的拱廊街计划如此难产,道理也是相似的。当然,我这么说,并非低估本雅明这部书的价值。我只是想说,我们不能把它真的当一部今天所理解的学术著作来读。反过头来说,当我们也像一个拾麦者一样,从他的耕耘里一颗一颗麦粒般捡拾的时候,或许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发现,或者启发。比如。我很小的时候读《哈姆雷特》,就陷在故事里半天爬不出来。这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复述起来其实算不上复杂,但人心在故事里头百转千回受到的焦灼,至今都让我觉得真切。当时读这出戏的时候,我曾想过,哈姆雷特这个王子,为什么始终在迟疑徘徊?他是复仇者,但不像是一个以手刃仇人为全部生命寄托的那种复仇者。好几次,从他的独白中,我听到的都是惶惑,而非果决。这个问题我始终藏在心里,只是个念头,也没有当真。但今年读本雅明这书时,这个问题又一次跳进了脑海:“暴君的毁灭产生的不衰魅力根源于这一矛盾,即他作为凡人的无能和堕落,与他感到时代让他这个角色所担当的神圣不可侵犯权力之间的矛盾。”(p63)哈姆雷特是不是暴君,且可以再论。但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确实承载这一个懦弱凡人与严酷使命之间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进一步扩大了他性格中无能的一面,所以他才会不断延宕自己的使命。这层冲突,是哈姆雷特自己与自己的冲突。我不知道这种理解用在莎士比亚身上,本雅明会不会满意。刊载于2013年7月5日《社会科学报》
  •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是本雅明短暂学术道路上奇崛超凡的高峰,也是让人扼腕的终点。他在该著作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作者匠心独运亦苦心经营处,每每是译者殚思竭虑方能“吟安一字”时。两番苦心,最后只是为读者能解其中味。有用力而不达或疏忽以成缪处,也全待读者批评指正。需要说明处五:一,书中术语译名以上下文语境为依据,并不全按通译,译名对照表附在正文后以供对照;有不当之处,望学界有识者批评指正;二,译文后附有“释义”一篇,“本雅明自传”一篇,皆取自德语学界的本雅明相关研究,供阅读时参照;三,本书翻译分工为:苏伟负责正文第一部分《悲剧与悲苦剧》第一章,其他部分皆由李双志翻译并负责全文校对;四,译者得以翻译此书,尤其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教授,亦本文集主编的信任与推荐;五,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多位友人在注释和译名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尤其感谢巴黎索邦大学的Florian Jehl对本书法语引文和部分拉丁语引文的校队。李双志于柏林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实在很难读但是觉得很棒。各种意象跳跃交织在一起。
  •     對於寓言文本的詮釋來說,被用於意旨的一切事物,從它們都意指別的事物這個事實而言,都來自於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使得它們似乎不再和鄙俗的事物相稱,而把它們提到一個較高的層面,事實上,也可以把它們變成神聖的東西。從寓言的角度來說,鄙俗的世界是既被抬高了又被貶值了。/ 在寓言式書寫中看到的無形狀的碎片更純粹地對立于藝術象征、可塑性象征和有機總體的形象。/ 由自身對無限性信仰所激發的浪漫主義強化了形式和思想的完美創造,而寓言的深刻洞察力改變了事物,將其轉變為激發人心的寫作。/巴洛克藝術的心靈讓位于外在的形式,而形式最終讓位于物本身,即對象和材料。這樣便構成了寓言的前提,因為寓言正是在物與意義以及人類的真實存在相割裂的世界的表現方式。對象只接受寓言者借給它的意義。他把意義灌輸給它,他自己沉入其中。
  •     写了半本精读笔记,研究点已找到,容后再续,备研为上。译文精湛!
  •     是本雅明关于“历史哲学式“批评的典范,其序言——”认识论批判“或可理解为其批评范式的宣言,并且要求重新审视”巴洛克悲苦剧“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以及对现实的关照意义。而其主要观点集中在第三部分——”寄喻与悲苦剧“中,从”寄喻“的角度切入研究悲苦剧的”艺术形式中的哲学内涵”。
  •     好细腻
  •     经典
  •     读了这部书之后再回头反复看他的历史哲学论纲,终于领会一二。
  •     说实在的,涩得我读不下去,可能是知识能力够不着这本书吧。
  •     原来德意志的国旗这么耐看。严谨而广袤的解释说明体现的不仅是欧洲大陆的美感,更是人类认识的新纪元。喜欢译者行文的长句式,力荐。早安。
  •     巴洛克 寄喻 废墟 神学
  •     Only for the sake of the hopeless ones have been given hope
  •     原书五星,译文不错,编辑出版扣2星:醒目错漏,外来语(拉丁、希腊)不还原,无索引。
  •     土星的忧郁部分,悲苦剧中的起起落落,实在难读懂…
  •     二手转让,95新,未曾阅读,20元以内。
  •     虽然比较隔但还是能读懂的。译文不能说顶好。
  •     雅明叔。。。你。。。。就是个苦逼
  •     认识论批判代序让人望而退却,最后的暴君这一悲剧人物的典型暗含角色转向自我内心的审视,外在物质和环境对人物的冲击也只是悲剧命运的一部分而已,本雅明对悲苦剧的考究和技术性分析到底不是在讲述悲剧的故事,讲述悲剧不是表达我的悲伤而是因为我悲伤,引言中的被本雅明去掉病理性特征的忧郁、寄喻形式与废墟之美印象深刻。“在这新生中,所有转瞬即逝的没都完全消散了,作品宣称自己是废墟。”
  •     德國佬總叫囂要續成第四批判、歷史理性批判,結果被這個新康德的棄徒續上了。可惜Benjamin當時沒有領會先前續不上的原因是新康德從未真想把歷史當一回事。
  •     早年啃完英譯本,我的眼睛都快瞎了,當然也可以作“被本雅明的思想亮瞎了眼”解。既然是被亮瞎了眼,其實是被魔怔,喪失了判斷力和穿透知識大氣流的鋒利。此次從德文直譯的中譯本推出,又翻了一遍,豁然開朗很多。我更偏爱晚期的本雅明,洗涤了一些不必要的芜杂,看《歷史哲學論綱》,可见其蜕变的巅峰。加一星,爲譯者的不易。
  •     终于读完了。前面拿笔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了后面越读越快,经常读完了一段就忘了前一段,等到快结束时已经彻底忘了四个月前读的前面的部分了。书被我勾的像课本,译笔的确流畅文雅优美。
  •     本雅明好品味,同学那借的。
  •     看了一个月,效率极低…
  •     译者够用心
  •     殿堂级的写作和思考,牵涉的方面过于宽阔。一个无法归类的人是最尴尬的还是最骄傲的???神秘是许多哲学家最好的挡箭牌。他的成功建立在他的失败上,读到本雅明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温暖,“一个社会无用的人,一个无法归类的学者,一个驼背的老人,一个解语着
  •     读不懂却愿意坚持读的书。越读不懂越要读~
  •     读过,爱过,忘了,哭
  •     本雅明
  •     这应该是德语翻译过来的。
  •     形式大于内容,情感大于形式。
  •     翻译再差,也不能毁掉其内核,坚持阅读
  •     可能还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理解本书的内容吧,到那时再把剩下的一星补上
  •     文艺理论和哲学思辨的完美结合,寄喻部分读不懂~~~~
  •     頗多有趣的觀點,但是關於神學和美學的連接底子不够,搞不定啊。
  •     一周时间都浸在这本书里头,晚上又将笔记梳理了一次,感觉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相关的东西,更多是通过本雅明的关注对象和视角对生活有了些新的理解。想想为什么本雅明以17世纪戏剧作为研究对象本身也是有意思的。首先巴洛克戏剧本身体现出整体性消失、世俗与超验间冲突具有现代性,符合其一直以来对废墟的关注和从过去中找先兆的方式。其次是哲学真理内容的批评方法,感觉与文化宗教背景是分不开的。再次是单子理念的历史哲学,因而非常注重极端情况和细节,碎片越是难以想象按基本构想衡量,价值越有决定作用。最后是个人最感兴趣的土星情结,感觉本雅明也是将自己性情投射到研究中去了。语言风格也正像他的研究对象那样——雕像式的 巴洛克定格。
  •     各种看不懂
  •     很有启发性。重新思考了一些戏剧的人物,应该在写《封神演义》论文之前看的。
  •     若读不懂代序·认识论批判,你就别说自己懂本雅明!就代序而言,有些地方的译文,因为句式问题,表述得很不清晰,参照英文一目了然。此外,也存在一些因为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误译,如将realism译为现实主义而非唯实论,如此就错失重要的思想史线索。就此书归类而言,与文化研究没有半毛钱关系。
  •     同样是从艺术哲学角度写戏剧,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写得诗意盎然、激情澎湃,而本雅明的这本《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却是佶屈聱牙、如读天书。冲着本雅明后来在文艺评论上的大名来读这本书的朋友,要做好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而个人也认为,一般的人文社科爱好者来读这本书,实在有些吃力不讨好。
  •     牛逼得哭出来。跟原来那个译本相比,我觉得基本上算是看懂了。并没有难到天书的程度
  •     受益匪浅
  •     第一次读本雅明。虽然大家都说代序晦涩难懂,我看着觉得还好,作为全书的方法论部分(可以这样说么?),起码大致的意思还是挺清楚的(当然也可能只是我自以为是的误解),连贯、圆融,很多地方都讲得很精彩(比如,关于理念,历史的整体性),虽然我只能轻轻舔上一小口,但已经足够惊艳了。正文很不好读,似乎,如果对德国的历史和戏剧没有足够了解的话,根本无法弄懂这些针对某一特殊对象的高度抽象的语言。太丰富了,而要去理解这种丰富,对于一个人来说,代价可能太大了……(?)
  •     巴洛克时期的悲剧不同于古希腊的悲剧,是神到人的过渡,连神性和尊严都不复存在,而是君主是替代神不存在后的产物,他被误以为存在的“权力”和人性本身的软弱间的矛盾折磨,这个矛盾导致“暴君”的存在,也是一种最无奈的“悲苦”,不管是君主还是受害者(其实受害者也不是无辜的,他们期待君主有神不存在后的“神性”,才赋予了君主权力)都是悲剧性的,这些特质和战后、甚至现在的“虚无主义”其实非常神似。巴洛克对物质和规则的极大夸张大概也带着一点神消失后的自救意味,绝不是空洞的。PS.看不太懂全部的内容,但是能知道人类思维的这种高度,真好。
  •     看待巴洛克新视角
  •     "如果殉道者以这样的寓言方式献出生者的身体,那么肉体的痛苦随时都会直接成为剧作家手下的剧目主题,这也就并非无足轻重了。不仅笛卡尔的二元论是巴洛克式的,在最高程度上,受难者的理论就自身而言是纯粹的、忠实于自我的理性,只有肉体的影响才让它与外界接触,所以精神所承受的痛苦暴力与其说是所谓悲剧冲突,不如说是激烈情感的基础。当死亡让精神以幽灵的形式得以解脱,这时身体才真正完全得其本分。“
  •     是基督教让整个世界尴尬了!世界性的尴尬,与其说,汉地佛门要回应藏传和基督以及历史波折,不如说直接了当的说,是要,彻底的吸收,蒙古世界的血,德意志浓浓的内部热度,以及比密宗要更密的人的周礼大水,千年禅门并没有出色的工作,就算有彻底的魄力,和超强的修行,那毕竟是人的事情!彻底的穿透土地,强烈的穿透一切尽头,抵达人的心甘情愿!心地和土地是人连接起来的,强力态是很诚实的一种表现,大悲不是一种什么什么心,就是这个样子!强度到了尽头,就是彻底粉碎的,浓烈的焚烧,剧烈的原谅,人的笔直的建立,神明的建立大概是为了缓解女儿吧,只是这个元气态锐利,胎气又过于绞杀,真正的教堂和礼拜,是那滚烫的血气,在尽头焚烧成了光,卢卡斯
  •     读起来很费劲。。。
  •     没看懂,totally那种。(只配打五星来面对自己的弱= =)
  •     德国学者的书确实难读。
  •     本雅明 晦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