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040303155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目前的教材中较少有专门的实验设计,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处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改造,确定实验内容。本案例中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不在课标范围之内,也不在教材范围之内,但考虑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因此在教师对学生能力与基础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实际教学内容譬如本案例中交叉线的使用、二级代理的出现,可以超出课标范围。对于课标中提到的内容譬如本案例中的网络组建内容,未必要求全体学生都去做实验,可以领着学生参观,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实验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应充分领会实验课目标,根据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设计实验过程及步骤,明确实验的指导重点及学生的操作难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  根据实验需要,教师应事先准备好所用的实验设备,并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使用。各类物品应标签明确、规范,摆放合理、整齐。实验用设备的准备可留有余地,可按超过实验所需数目、种类准备,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合适的用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应制定设备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准备工作就绪后,教师应进行预实验,详细记录预实验结果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等,以便对整个实验过程、操作难点、结果、现象、时间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充分的把握,对意外结果有合理的解释,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实验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前言

  众所周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国际教育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共识,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  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所追求的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校长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目标。而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但是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要让现代教育技术的上述优势得以发挥,需要依靠大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人才(即合乎一定规格与要求的专业人才)去贯彻。而合乎一定规格与要求的专业人才只有通过规范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即教材)才能培养出来。由此可见,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尤其是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新一届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1年6月成立之日起,即开始考虑和规划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反映这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于1998-2001年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包含八门主干课程)。这套教材是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全面总结,也是适应世纪交替时期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产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1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与发展【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国外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二、国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1.2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计算机文化论二、计算机工具论三、文化论再升温四、信息文化观【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1.3 信息技术课程的国际比较【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世界范围的信息技术教育二、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第二章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2.1 课程标准研究【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各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二、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2.2 教材建设现状及分析【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信息技术教材的审定和选用二、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2.3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二、学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第三章 课堂教学方法3.1 教学方法概述【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讲授法二、教练法三、讨论法四、任务驱动法五、基于问题的学习六、范例教学法【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3.2 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提出】【学习引导】【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3.3 技能课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提出】【学习引导】【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3.4 实验课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提出】【学习引导】【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3.5 作品制作课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提出】【学习引导】【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4.1 教学前置评价【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评价概述二、前置评价的概念与方法三、前置评价的过程【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4.2 过程性评价【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价值二、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三、过程性评价的一般过程四、过程性评价的注意事项【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4.3 总结性评价【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总结性评价的概念与特点二、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三、总结性评价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四、总结性评价的方法五、总结性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4.4 命题及组卷【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命题二、组卷【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5.1 站稳讲台【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概述二、备课三、说课四、课堂管理五、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5.2 魅力讲台【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熟练教师的教学特征二、教师走向熟练的基本要求三、做好公开课的开设四、积极开发校本选修课五、学生活动的开展六、教学反思与小论文【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5.3 品牌讲台【问题提出】【学习引导】一、杰出教师的基本特征二、信息技术教学艺术三、讲座四、课题研究【拓展阅读】【学生活动】【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在“能力本位,知行并举”理念导向下建设“知能课程”的一次尝试:在课程功能的定位上注重“能力本位”;在课程内容的构成上要求“知行并举”;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课堂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发展五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等专业教材,还可作为教育技术学教育硕士的教学参考书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由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名:知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课题编号:09YJC880052)。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