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17107437
作者:李锦

内容概要

李锦,195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企业报》总编辑工作。兼任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8个专业的教授。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在山东从事新闻工作40年,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982年,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亲自接见并称其“有发言权”。1994年,胡锦涛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等14部,510万字。

书籍目录

第一章饥饿: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从未远去(1960—1977)
第一节灾难从吃食堂开始
一、五斗米道的“福音”
二、大锅饭不够吃的无尽凄凉
三、我在新华社整理过的关于饥荒的照片
第二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上)
一、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灾民
二、夜不闭户无可偷
第三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下)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二、祖宗啊,保佑儿孙吃饱饭!
第二章行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千里走单骑(1978—1985)
第一节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一、不能刊登的真实画面
二、马坊:更早的“小岗村”
三、棉花姑娘的喜悦
第二节蹲在鲁西北平原
一、第二次翻身第二次解放
二、媒体突破坚冰
三、那个时代的亲民
四、比中央文件早一步
第三节第一个报道万元户
一、算账算出来的“万元户”
二、农民朋友“王三万”
第四节市场经济在基层萌芽
一、千里单骑入农家
二、农民抢了政府的“饭碗”
三、胡耀邦认为问题值得思考
第五节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一、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二、让人民来评判
三、邓小平说,你有发言权
第三章蹲点:身入基层接地气(1986—1991)
第一节在大别山发现“初级阶段”
一、贫困落后,令人不安
二、与十三大的主题不谋而合
第二节九柱擎天
一、潜入深山
二、惊心动魄的风波
第三节九十年代最耀眼的农村典型
一、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
二、历史转折关头的新典型
三、胡锦涛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四、相信人民相信历史
第四章觉醒:报道?还是发现?(1992—1995)
第一节探索双星道路
一、“李锦是来潜水的”
二、总结出市场经济的模型
三、比十四大提前七十天
四、调研者的“三重境界”
第二节发现“兴福现象”
一、被跟踪的神秘人
二、与市委书记密室长谈
三、十五大报告的新修改
第三节提出资本经营理论
一、国有企业的困境
二、钻入《资本论》
三、“资本”一词写入十五大报告
第四节中央领导的调研随行记者
一、乔石的《倾听》
二、感受领导的思维
第五章亢奋:与达赖分裂势力较量的日日夜夜(1996—2000)
第一节感受分裂势力的阴影
一、拉萨的另一面
二、到帕拉庄园认识达赖
第二节甲日道路
一、发现甲日乡的斗争
二、来自中组部部长张全景的祝贺
三、在高原掀起红色风暴
第三节与美国议员沃尔夫的遭遇战
一、沃尔夫潜入拉萨
二、陈奎元说,这一仗打得漂亮
第四节零下四十一度的严寒
一、杨传堂口中的“大手笔”
二、吸着氧气到藏北重灾区
第五节提出治藏方略
一、喇嘛叛逃事件
二、凌晨的一个电话
三、再三要求回西藏
第六章漩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2001—2005)
第一节提出“新阶层入党论”
一、百万富翁当支书
二、中央派来调查组
第二节天下焦点
一、躲进卫生间里写作
二、准备坐牢
三、党章修改了两处
第三节调研花埠圈事件
一、干部被包围在村里
二、坏事变成好事
第四节寻找农民走向市场的对策
一、为了总书记的指示
二、莒南经验
第七章活着:大丈夫当有为于世(2006—2014)
第一节社会稳定善治论
一、从“瓮安事件”确定平安协会方略
二、把群众路线引入社会稳定
三、一年38篇稿件被批示
第二节上疏温总理报告信贷风险
一、倾泻而出的四万亿
二、平信直寄温总理
三、中南海的电话
四、监管风暴
第三节探寻一条道路:混合经济论
一、“企业报所做的工作很好!”
二、六小时写出“央企市营六论”
三、“李老师相当于一个军”
四、树起“大企业时代”的理论大旗
第四节打好一个基础:实体经济基础论
一、快速推出“银行暴利论”
二、实体经济99评
第八章恩·长·敬: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节我所知道的农村改革元勋胡耀邦
一、掀起农村改革风暴
二、利用新华社内参指导农村改革
三、主持制定五个农村“一号文件”
四、新闻工作者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
五、你为农民讲话,农民就会说你好
第二节长者穆青
一、谁是李锦?站起来!
二、庄户人家的好记者
三、到穆青家串门
四、抬头望见北斗星
五、为什么不找我
六、拍好照片,也要写出好文章
七、我在家里点上香
第三节亦师亦友范敬宜
一、至慈至善
二、求新求变
三、忧国忧民
四、夙愿未偿
第四节家是永远的
一、我的母亲
二、我的父亲
三、我的妻子
附录李锦调研年表

作者简介

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
《深度》即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记录作者长期职业生涯中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进而展现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困境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以“大气魄大责任”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一直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坚信只有贴近实践与群众,用事实说话,才会出好的新闻报道,只有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有深度。农村改革之初他就早已在农村蹲点;国企改革伊始,他又深入企业潜水,信贷危机将现,他及时地给总理寄上万言书。
从农村承包的发轫到信贷危机的预告,近40年间李锦的调查报告先后为4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胡锦涛赞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
读此书,不但能更深入清晰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遭遇和突破,还能读出品格精神与责任使命。


 深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新华社记者透过改革开放大幕,扎根基层农村,深入调查研究,为国家级媒体谱写了很多典型事例,早期写的比较好,抓住了事件的根本与矛盾点,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感觉作者轻描淡写,语焉不详,也许与作者身居庙堂高位大有关系,已经脱离了青年时意气风发,感想感写的人生阶段,避开了社会的矛盾。文章最后纪念作者父母的几段比较感人肺腑,读来令人神伤。作者的荣誉感比较强,在自己如何受苦受累,获得何种荣誉上不惜笔墨,实在是本书的败笔。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无法评分,敏锐而有理想的事实投机者,是不是好记者不敢说,但绝对是党的好记者。
  •     不得不说,kindle推荐上将其与《看见》比较真的是贬低了此书。作者从自己进行新闻调查的经历出发,直面改革开放最前沿;从新闻从业者转变为政策理论的研究家,为发展献计献策。一个忧心祖国发展,全身心投入寻找解决之道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作为喉舌,明确坚定的导向性贯穿始终,或许认同新闻中立的读者不会赞同,但那扎根基层的精神值得敬佩。
  •     对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通过它,能对中国政府、政党、社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李锦是一个站在风口上的非常勤奋的大记者,的确做出过很多贡献。唯一让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做新闻带有非常明确的“导向”与“立场”,因此西藏的甲日现象案例也成了一大败笔。可能是李锦在西藏呆的时间太短,才四年,所以李锦跟政府一样,无法理解西藏,动不动就说要整顿寺院、改革教义。如果人家一直好好的,你一定要按你觉得好的方式来改造人家,人家能不反抗吗?说要深入群众,好像没见深入到寺院去调查。去见克西的一位老经师,没有沟通,只有审问,直接称人家为老狐狸。这种完全对立的处理方式,李锦不可能找到答案的。
  •     记者角度的农村变迁史
  •     看了3分之一,实在正能量得看不下去
  •     哈哈,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
  •     中国新闻史肯定有他浓厚的一笔,确实抓住了几条大鱼,“农村改革”主题抓的不错,有“引导”及“推动”之功。但这书写的实在是,我见过自恋的,但真的少见到这么卖弄自己的。像一个发福落魄的老男人,抱着酒瓶坐在昏暗的灯光处大谈往日的牛逼。有淡泊名利的想法,却把名利看得比谁都重。心里明白这是一位老前辈,要尊重,可这书实在是.....荣誉全部引用,但是可商榷探讨的批评意见,全部抹去。报道双星跟编辑争执,找领导来压编辑,虽无奈却破坏制度。对西藏,哎,他应该惭愧的。
  •     新华社记者透过改革开放大幕,扎根基层农村,深入调查研究,谱写了很多典型事例,早期写的比较好,抓住了事件的根本与矛盾点,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感觉作者轻描淡写,语焉不详,也许与作者身居庙堂高位大有关系,已经脱离了青年时意气风发,感想感写的人生阶段,避开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     我的天,真不愧为新华社高级记者,读它=接受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的合体双重攻击。三分之一讲跟党走,三分之一在自我歌功颂德,剩余三分之一,总结了一下三十年《人民日报》头版是怎样炼成的。当年买这本书我脑子一定进了水(竟然还是作者签名版,我才不想要啊喂)
  •     喜欢记者的书 可是这本书 后面部分感觉不够真挚
  •     在体制内工作,抓住了最好的机会,凭借体制内最好的资源,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体制内最高层的褒奖。你是党的好儿子。最感兴趣的是西藏和金融危机四万亿信贷两章。对记者不能苛求太多,他们的职责就是呼唤起普罗大众和领导的认知和重视,这点上作者做的是极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