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1973835
作者:王树村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王树村同志一生劳瘁,著作等身,久负盛名,为世所重。但他的文名掩盖了画名。这本《抚今追昔——王树村旧迹遗痕注》选刊了他早年的绘画作品百余幅,这就完整地呈现他的学术成就。人们开始认识,他既是一位渊博的民间、民俗艺术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一位成品尚少,但已有理念和抱负,做了技术准备的画家。  在他的自序《抚今追昔》中已有描述:他从少年有感于家乡景色的美而爱好绘画,后来正式学了画;他赞美“东方特色风景线”,热衷画“旧巷里闾”有人间生气的市井场景,速写了不少现存建筑和历史名迹……因此,王树村同志虽没有正式创作,但他已设计了他的绘画面貌,端倪已露,有迹可寻,透出了许多消息。可以设想,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的山水画将是一种崭新的面貌,不会重复古人,不会画残山剩水,不会千人一面,不会老气横秋,不会仅仅玩弄笔墨。将是别开生面的新山水,现代化的城市风景线一不再是农民眼光、牧歌调子的山水一。只是王树村已把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和写作,不得不有所放弃,成就了他所要的一面。 王树村同志虽在绘画事业上只有理想,但在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年画的研究和著作上,却是一位先行者、开拓者、奠基者。那年月,除了日本有“文化财”之说,还没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保护;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立法和政府行为。而青年王树村已从朴素的爱国心出发,独立地、主动地,以个人力量在做了。他认识到,这是在和外国争夺民间艺术遗存。他继承了我国爱国文化人的传统,显示了其在文化视野上的超前性。他曾以“拓荒”和“广记”自许,是很恰当的。最可贵的是这种主动、首创精神,是为理想工作(不是为饭碗工作),希望后贤发扬光大之。  (二)  一九五六年,我有幸与王树村同志同在《美术》杂志共事。编辑部设在雨儿胡同,是作为齐白石老先生的陪住。宿舍则在东边跨院一排房子,每人一问,比邻而居。我们这群青年(王树村稍长,是老大哥)大都有在沦陷区一包括伪满一的战乱生活记忆,对日本帝国主义是憎恨的,这便常作为共同话题,从中可以感到他很强烈的爱国心。我们叹息祖国贫弱所受欺凌、大量文物被掠走,对“解放”是热烈拥护的,并以作为一个新文化的建设者自豪,对编辑工作充满使命感,朝气勃勃。

前言

  “抚今追昔”是因清理架上书画,见有青年时代和改革开放前后画的一些山水、风景速写等作品。回忆起过去的六十多年来,怎样由想做一名绘画者而走向开辟“民间美术”这一新途径的。  最初是受故乡杨柳青环境的影响,喜爱绘画,后来在学校里学的是素描、速写、中国画。那时是战火不息的时代,学画目的,欲借此赖以糊口。待到解放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之变化。“抚今追昔”,北平和平解放了!过去的当铺、钱庄、金店、赌场、妓院、贩毒、舞厅……随着社会主义发展,逐渐消失。同时,文艺方针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显然所学的山水和风景画无益于当前社会,所以只有画些配合政治运动的小品如“工人当家作主”“新婚姻法”“踊跃认购公债”“军民一家人”发表在报刊上。  一九五六年调到《美术》编辑部,从工作中感到中国美术史中,独缺“民间美术”篇章,而且中国美术史最初是外国作者代庖的,资料不足,乏民间美术图文。由此决意,以过去收集的民间美术实物和文献资料作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这话和思想虽然简单,但在当时“运动”“学习”接连不断,民间美术又都是封建社会产物,与当时轰轰烈烈地社会主义革命,怎能相提并论。唯有转入地下,默不作声地耕耘这小块“自留地”。  “抚今追昔”,一九六零年后,革命形式趋紧,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改为“中国美术研究所”,仍附属于中央美术学院。但研究方针变为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美术史论并以现代为主,原分作古代、现代两组,渐并成现代一组。每日里学文件,听传达,学“精神”,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谁也没说清。业务停滞了,纸上谈兵增多了,由此步步走进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民族灾难深渊“盛年不长在,日月不肯停”,在此漫长的岁月里,只有在单位时,白天随着同志们一起“闹革命”,晚上枵腹辘辘地做“中国民间美术史”的研究写作;若出差外地考察或下放劳动,则带支黑色墨水钢笔和一叠卡片,空闲时间,画一些可以入画的景物古迹,为将来作画的底稿。

内容概要

王树村,天津人。擅长中国画。天津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后入华北大学美术科,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美术史论。先后在北京美术工作室、《美术》编辑部、中国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创作、编辑、研究工作。中国民间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顾问、研究员。在国内外出版书籍40部。《杨柳青年画资料集》获德国莱比锡书展银奖,《中国美术全集·石刻线画、民间年画》获国家出版金质奖,《中国民间四百宝相》获第十一届图书奖,《戏出年画》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等奖。
从12岁到85岁收集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的民间美术研究大家联系起来——他就是年画老人王树村,他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美术资源中遨游了70余年,他以一己之力,用自己的双手和著作,保存和发展着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31日凌晨1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书籍目录

新中国建立之前
少年时代
青年时代
中华新纪元
中年之后
我的“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至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
后记
附录 王树村著作名录

编辑推荐

  回顾近六十年来为了自寻佳趣常是灰衣青鞋,褪色便帽,在工作之余八方寻觅自己喜爱之物。从我得来的一些民间美术品,虽然都是付出血汗换来的,但一放到陋室破案上,杂念俱消如再深入研究,则感到其中妙趣无穷。而且多是前人所未研究者,方信谚语所说“苦尽甘来”在极“左”、“破四旧”思潮泛滥时期凡是研究民间美术、旧风俗者,皆销声匿迹唯恐人知。  《抚今追昔:王树村旧迹遗痕注(竖排版)》稿付梓之际,噩耗亦至。王树村先生因顽疾医治无效,于二零零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病逝于京。先生病中曾莫般期勖静待此稿成书以慰勉后学之辈,然今斯人已故心愿未了实为吾辈莫大遗憾,悲戚之余,谨将此书奉给所有热爱民间美术并默默耕耘的同志者此已乃先生之遗愿。  抚今追昔 吾省大美

作者简介

“抚今追昔”是因清理架上书画,见有青年时代和改革开放前后画的一些山水、风景速写等作品。回忆起过去的六十多年来,怎样由想做一名绘画者而走向开辟“民间美术”这一新途径的。
最初是受故乡杨柳青环境的影响,喜爱绘画,后来在学校里学的是素描、速写、中国画。那时是战火不息的时代,学画目的,欲借此赖以糊口。待到解放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之变化。“抚今追昔”,北平和平解放了!过去的当铺、钱庄、金店、赌场、妓院、贩毒、舞厅……随着社会主义发展,逐渐消失。同时,文艺方针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显然所学的山水和风景画无益于当前社会,所以只有画些配合政治运动的小品如“工人当家作主”“新婚姻法”“踊跃认购公债”“军民一家人”发表在报刊上。
一九五六年调到《美术》编辑部,从工作中感到中国美术史中,独缺“民间美术”篇章,而且中国美术史最初是外国作者代庖的,资料不足,乏民间美术图文。由此决意,以过去收集的民间美术实物和文献资料作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这话和思想虽然简单,但在当时“运动”“学习”接连不断,民间美术又都是封建社会产物,与当时轰轰烈烈地社会主义革命,怎能相提并论。唯有转入地下,默不作声地耕耘这小块“自留地”。
“抚今追昔”,一九六零年后,革命形式趋紧,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改为“中国美术研究所”,仍附属于中央美术学院。但研究方针变为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中国美术史论并以现代为主,原分作古代、现代两组,渐并成现代一组。每日里学文件,听传达,学“精神”,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谁也没说清。业务停滞了,纸上谈兵增多了,由此步步走进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民族灾难深渊“盛年不长在,日月不肯停”,在此漫长的岁月里,只有在单位时,白天随着同志们一起“闹革命”,晚上枵腹辘辘地做“中国民间美术史”的研究写作;若出差外地考察或下放劳动,则带支黑色墨水钢笔和一叠卡片,空闲时间,画一些可以入画的景物古迹,为将来作画的底稿……

图书封面


 抚今追昔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看看老先生在那三十年里的记录,画和文字,很有意思的。编辑力气稍欠,比如204页提到跟王世襄先生通信,信件照片放在了207页,其它一些画的排布和背景注解也欠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