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父母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538266160
作者:苏珊·福沃德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莱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常常被理应属于父母的那些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过快过早地长大,童年便被人劫走了。当朋友们在外面打球时,莱斯却在家里履行着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责任。   为了维系家庭,莱斯不得不担任小大人的角色。调皮贪玩、无忧无虑的日子与他无缘。既然他本身的需要实际上已经被忽略了,他便学会了以否认自己甚至有需要的方式去应付孤独感和缺乏的情感。他活着就是为了照料别人,他自己则无所谓。   更加悲惨的是,除了担任弟弟们的主要看护者以外,莱斯还成了母亲的父母。   父亲在城里的时候,总是7点就去上班,经常快到半夜才回家。出门前,总要叮嘱我,“别忘了把作业都做完。务必照顾好你妈妈,一定别让她饿着。让弟弟们别吵……尽量做点儿什么事儿让她高兴高兴。”我花了很多工夫想到底怎么才能让母亲高兴,总是相信会有办法的,一切会好起来的……她会好起来的。可是,不管我怎么做,一切还是照旧,直到现在还是老样子。对此,我感到窝囊透了。   除了管理家务和看护弟弟这两项足以把任何孩子压垮的责任以外,莱斯还得担任母亲的精神看护。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失败的安排。陷入这种混乱的角色倒置局面的孩子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不可能发挥大人的作用,因为他们不是大人。但是孩子是弄不明白失败的原因的,他们只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无能和内疚。   就莱斯的情况来讲,他对不必要的超时工作的渴求具有双重作用:这可以使他不必正视自己的孤独和既失去了童年又失去了成年的处境;并且增强了他长期持有的信念,即无论怎么工作都不过分。莱斯的幻想是,只要投人足够的时间,便可以证明自己的确是个能干合格的人才,证明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从本质上讲,他还是在试图让自己的母亲高兴。   尽管保罗的继父已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但却依然在牢牢地控制着他,因为继父当年的那些伤人话语还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因此保罗陷入被我称为3P的羁绊中不能自拔,3P即为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拖延、瘫痪(Paralysis)。   我真的喜欢我现在工作的新实验室,但老是害怕自己做的工作不完美。所以我总把许多该做的事情一直拖到过了最后期限,或者到最后关头才草草做完,结果总是一团糟。我搞糟的次数越多,我就越发想到会被解雇。每次上司说了点儿什么,我总以为说的是我,并且做出过激反应。我老觉得像是到了世界末日,因为自己把事情搞糟了。最近我落后得太多以至于精神都不正常了。我真不敢面对这一切。   保罗的继父把追求完美的意识深植于保罗的心中——这就是完美主义。保罗对不能完美地做好事情的担心使他老把事情往后拖——这便是拖延。但保罗越是拖延,便越容易被工作压倒。他那滚雪球般增大的恐惧使他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这就是瘫痪。   我帮助保罗想出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对自己的雇主开诚布公,告诉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正在干扰工作,并请上一段时期的假。雇主被他的诚实和对工作质量的负责精神所打动,给了他两个月的假。这段时间还不够长,不足以使保罗探讨所有的问题,但把他从自己挖的坑里拉出来,这段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已经朝着正视继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一点迈出了第一步,这使他能够分清什么是同上司真正的冲突,什么是源于自己内心创伤的冲突。尽管他还需要继续治疗8个月,但所有的同事都告诉他,他好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在前一章我们读到了在身体上受过虐待的受害者将痛苦和怒火发泄到自己身上——有时也发泄到别人身上。乱伦受害者一般也遵循同样的行为模式,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怒火和无法摆脱的悲痛。   忧郁是抑制乱伦造成的内心冲突的一种极为常见的表现方式。忧郁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由一般的悲痛感到近乎彻底不能作为。   有太多的乱伦受害者——特别是女人,成年后听任自己变得肥胖。肥胖对受害者来说可以起到双重作用:   ·她认为这样可以使男人不愿接近自己。   ·身体的臃肿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认为自己很有力量。许多受害者头一次开始减肥时会感到恐惧,因为这会使她们再一次产生无助、易受伤害的感觉。   阵发性头痛在乱伦受害者中也是常见的。这种头痛不仅仅是压抑的怒气和焦虑的生理表现,也是一种自我惩罚的方式。   许多乱伦受害者在酗酒和吸毒的缥缈世界中沉沦。这使失落感和空虚感暂时得以缓解,但是迟迟不敢面对真正的问题只能延长受害者的痛苦。   很多乱伦受害者从广阔的外界寻求惩罚。她们破坏恋爱关系,寻求自己所爱的人的惩罚;她们故意把工作做得一团糟,寻求同事和老板的惩罚;少数人从事暴力犯罪,寻求社会的惩罚;还有些人沦为娼妓,寻求老鸨、容留卖淫者,甚至上帝的惩罚。   表明立场   还有另一种行为技巧——我称之为“表明立场”——可以使你少做出反应,推动你沿着自我界定的路继续前进。   表明立场可以明确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明确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愿意做什么,不愿做什么,什么可以商量,什么不可以商量。问题的范围从重要性上来讲,可以从对最近的一部电影的看法到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当然,在声明自己的立场以前,你首先得决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当我问桑迪她对父母的要求到底想如何处理时,她回答:“我不知道。我真担心伤他们的心,所以自己也实在拿不定主意怎久办才好。”   桑迪的困境在多数大半辈子耗费在对父母过度呵护的人们中间,是一种典型现象。界定自己的身份是困难的,假如你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的话。为了帮助桑迪表明自己的立场,我指出,她基本上只能采取三种立场:   1.我不愿让你们住在我家里。   2.我愿意让你在指定的、有限的时间内住。   3.我愿意让你们爱住多久就住多久。   桑迪拿定了主意,她的确根本不想让他们来住,但又觉得对他们直说太难开口,所以就决定只答应他们住一个星期。她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既维护了自己的需求,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安顿了父母。   不要说“我不能”   桑迪对自己的解决办法不是十分满意,她还是给丈夫和与丈夫的关系带来了压力,她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软弱造成的。深深地叹了口气后,她说道:“我想我还是不能违抗父母。”我让她重复这句括,但不要说“我不能……”而要说“我还没有违抗过父母”。   “我还没有”暗含着多种选择,而“不”或“不能”暗含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不可改变。缺乏选择的可能与同父母的关系纠缠不清这种现象直接相关,这是使孩子长期难以成熟起   农的关键原因。孩子的选择范围是由父母强行划定的。说一声“我还没有”,你就等于为自己将来采用新的行为方式敞开了大门,你就是在拥抱希望。   有些人认为,如果仅仅把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更换一下名称,而不去改变这种行为,他们就是在承认失败。我不能同意这一观点。经过反复选择后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使我们远离消极的   反应。你权衡了各种选择,认为自己不应当吵架之后,决定向父母投降,同因为觉得无能而自动投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做出选择就意味着朝掌握自身命运迈出了一步,而迅即做出反应则意味着又滑回了任人摆布的窘境。这似乎让人觉得其中没有很大的进步,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进步是巨大的。   聘请一位在治疗乱伦受害者方面受过专门培训或者很有经验南心理医师是重要的。许多心理医师从事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不称职;实际上没有哪位心理医师在念研究生时学到过有关乱伦方面的治疗知识。查询每一位可能受到你聘请的心理医师专业培训和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如果他在此前没有治疗乱伦受害者的经验,或者没有参加过乱伦受害者的治疗工作室、讲习班、会议或培训班的话,我建议你另请高明。   那些在家庭的运作机理方面受过训练,并且运用表演技巧,如角色表演进行治疗的医师,对乱伦受害者来说是最好的心理医师。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病医生在这方面是最不合适的,因为弗洛伊德在乱伦的广泛性和危害性这两个问题上都大大地改变了他原先的(同时也是正确的)立场,因此许多弗洛伊德派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学者对病人儿时受到性虐待的陈述持怀   疑或否定的态度。   在过去10年间,各地建立了许多乱伦受害者的自助团体。虽然这些团体的确为许多乱伦受害者提供了某些支持和集体意识,但是它们却缺少有专长的心理医师在此项工作的结构和方向方面的指导。自助团体当然比没有团体要好,但是参加一个有专家引导的团体则要好得多。   ……

内容概要

苏珊·福沃德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其著作《中毒的父母》和《恨女人的男人和膦他们的女人》为《纽约时报》第一畅销书,她同时也是《对天真的背弃》、《金钱魔鬼》、《情感讹诈》等书的作者。她是媒体访谈节目的宠儿。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成立了加州第一家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
克雷格·巴克是一位影视编剧兼制片人,他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就人类行为问题撰写过文章。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中毒的父母
1、神圣的父母
2、“你是无意的,不意味着你没有伤害我”
3、“为什么他们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呢?”
4、“这个家庭里没有酒鬼”
5、伤痛都在心里
6、有时创伤也在外面
7、终极背叛
8、为什么父母要这样做?
第二部分 重新开始你的生活
9、不必原谅
10、“我是个大人了,可为什么我觉得不像?”
11、自我界定的开始
12、到底谁该负责?
13、对峙:通往独立的道路
14、治愈乱伦的创伤
15、打破这一周期
尾声 放弃斗争

作者简介

在这部出色的心理学著作中,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大量真实的个案材料分析了各类中毒父母的所作所为,探究了他们如何伤害子女并持续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弥足珍贵的是,她传授了具体的行为技巧,使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过去与父母那令人沮丧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发现一个充满自信、力量和情感独立的新世界,得到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图书封面


 中毒的父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我承认发现这本书是父亲节的时候我无聊又爬上了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毒的父母》这本书的架构并不算完整,至少我家的案例就不在其中,但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分析也比较独特,前半部以案例为主,后半部则是教孩子——也许已经是几十岁的人——如何摆脱中毒父母的操纵,这部分是全书的精髓,它直接将一本厕所读物提升到了自救手册的高度。在看这本书之前,私心里,其实我是在寻找一种认同,一种对我种种冷漠行为的认同。我大概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面对父母说出“你不要说话,请听我说完我的想法你再说话”的孩子,我至今记得那天是炎热的夏日午后,我要一个人坐傍晚的汽车回老家,回去之前我和我娘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我把从小到大她对我造成的心理创伤扒了个遍,还总结说“我觉得你应该了解一下每次我听你说那些话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最后的结果是我妈泪流满面地听完之后问我:可是我也苦啊,需要一个人说说啊,你要我怎么办呢?(我娘是比较典型的中毒父母,按书里说法就是完美主义+一度的共存者+情感绑架都比较严重,但我还是靠自己的挣扎走出来了,这件事一直让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我大概只跟三四个同学提起过这件事,她们无一不觉得我伤我妈很深,事实上我自己也有内疚,何况我妈本来就是出了名的玻璃心,但不得不承认,自那以后,我跟我妈相处真的毫无芥蒂了,我妈会在夸我的时候说“你当然聪明了,也不看看是谁的女儿”,我就很识相地接下句“那是,XXX(我爹名)的嘛。”我妈就追着我满家跑——这才是我喜欢的关系。尽管如此,好几年的时间里(谈话是在高中)我还是觉得那次事件把我妈伤到了,前几天更是重伤了我爹,在微信上丢了一堆我一直想对他说的话,说完不等他回复就把他的联系方式删了个精光——也不能怪我不等他回复,在那之前我发了五条微信打了四个电话他都不接!注意,是不接!挂掉!不是没听到!感觉我才是被甩的那个真是不爽(女王脸——事后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是冷血大魔王。直到看到这本书的“对峙”部分,作者苏珊竟然觉得这是中毒父母的子女不得不走出的一步,而我竟在看此书之前把这件事完全践行了,之前因冷血而产生的内疚也缓解了很多。苏珊直言,很多中毒父母的孩子会找各种借口“原谅”父母的伤害,却把一切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而事实上,他们什么错都没有,他们需要赦免自己,学会对父母表达怒气——对峙这件事是只有非常独立自信的、完全脱离了父母纠缠的子女才能做出的行为,看完此书,我也比较庆幸自己做到了。比起我妈,我爸并不是非常典型的中毒父母,甚至小时候他一度是我最宽心的存在,即使他吃喝嫖赌样样来,但从来也没有过醉酒打人这种事,跟我妈打架也永远是比较怂的那只(还好他是比较怂的那只),只是个人生活真是糟到不能更糟,比如会找我借钱,且借了不还;而且对待感情非常简单粗暴,过去无数次明明做了错事,却会抱着你说“我也不想伤害你的,但是我没有办法,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之类之类的话。非常、恶心;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恶心。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跟我爸断绝关系其实有很大程度是原因是我在他问我借钱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拒绝,所以我干脆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绝后患,断绝关系对我来说比拒绝借他钱要简单得多,其原因或许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过过我这辈子最穷的日子,也可能是我对他心里永远存在着“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该死的0.01幻想。但看完这本书,我想我的做法并不是错的,苏珊认为面对无药可救的父母,如果孩子想要完全摆脱纠缠,断绝关系是不愿看到、却不得不走的一步,而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对峙的结果,对峙的方式可以选择面对面交谈(如我和我妈),也可以选择书信(比如我连发了好几条长微信给我爸)——我也没想到我在看此书前就把这两种方式都践行到了,不过我觉得跟我妈的对峙确实是勇气的支持,跟我爸的对峙有挺大一部分还是在于逃避,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只是之后的事之后再说吧,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几条微信就能搞定,苏珊也不用出书了XD书看到后面的时候,有两件事我还是比较庆幸的。第一是我家没有乱伦,因为我也认识被乱伦过的同学(9岁被禽兽叔叔→_→),而且关系还不错,所以我大概听过一点那方面的羞耻。苏珊说有乱伦经历的孩子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会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对性的极度羞耻以至于难以维系正常的男女关系,二是会不断地找性伴侣,但每一次都依然会觉得恶心——我那个同学是后者,而且还是双,既找男也找女,我以前直接问过她,你记得自己谈过多少男朋友吗,她说,大概接近200个吧,记不清了,有些连名字都不记得了。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想起她,就莫名庆幸自己家没有这种事。第二件庆幸的事是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家庭畸形却没有成长为心理变态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在家里还是有很充足的表达空间的。虽然小时候每天为了取悦我妈疲于奔命,但长大以后因为心理一度扭曲,爸妈都对我宽容了不少,我也就走上了自由表达之路,苏珊说“健康的与中毒的家庭体系之间惟一的显著区别就是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个性方面存在着多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初中时家庭关系一百八十度扭转之后能够逐步自愈的主要原因吧。最后再庆幸一件额外的事,便是我喜欢读书,初中毕业以后逐步逐步走出阴影,在人生观的各个方向和维度上不断成熟没有跑偏,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书是最大的功臣,我习惯了不把家里的事说给朋友听,谈不上刻意隐瞒,只是说了也白说,我对人类信任度低、寻求慰藉的需求更低,所以大多数的鼓励和认同都是从书中得来,再内化成心智和自信,这基本就是我的自我成长之路了。以前谁说的,爱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太坏,这一定是在夸我了(不要脸。读后感写得很随意(因为我赶着写论文啊混蛋!!),但总之,还是感谢在这两天的阅读里寻到的认同与反思,感谢苏珊的这本书带给我这么美妙的一段旅程。因为对我爹所做的事的那一点点内疚,也请翻篇吧。中毒父母的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赦免自己,是的,不需要原谅父母,但请赦免自己。我们一起努力。
  •     这世界到底有多残酷,我是从认识以下这点开始了解的。没有人没有虚荣心,连父母也不例外。小时候辫子梳整齐,爸爸就会对我有耐心一点。长大了,在我取得荣誉的时候,我妈会特别骄傲。小时候,觉得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他们平等、幽默、温柔、对我无微不至。我常常偷偷对天祈祷,请让我下辈子还做他们的女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事情起了变化。做的最错的事是大学毕业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和父母相爱相杀,互相折磨。三年前我为什么痛苦,现在还为什么痛苦,丝毫没有改变。从小到大做的每件事都只是为了讨好父母,成为他们的骄傲,可是天知道他们有多难取悦。那种无论怎样都无法讨好她的焦虑,无论做什么都无法令她满意的绝望,像一股寒冷的毒气,侵入骨髓。我已经学会被骂的时候忍住眼泪一个人的时候再偷偷抹,再委屈再愤怒也不还嘴不争辩,好像没听见,好像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冷静下来总是为父母找理由,他们是因为爱我,他们是因为为我着想。可是,我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冷暴力,一个对待下属温暖,对待老公温柔,对待家人克己为人,对待坏人包容理解的完美女性,为什么对我就变了一副嘴脸呢?她不是不知道如何爱人的,她只是不能公平地对待我。我无法理解他们“爱”的含义,他们想要一个死的学霸多过一个活的学渣。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奢侈品,是被我的父母拿出去炫耀的资本。奢侈品和子女有什么不一样呢?都是让父母骄傲的属性,可是前者是因为昂贵、比大多数人的同类产品高级才令人喜欢,她们耐心地保养和擦拭自己的爱马仕,下雨天宁愿自己淋雨也紧紧把包护在怀里,但不是因为真的爱这只包,而是因为这只包让她们有面子。她们努力把lv升级成爱马仕,越来越贵,越来越高级,并不是喜爱这只包的设计、懂得欣赏这只包的拉链,而是为因为别人看到这只包时候的惊叹和羡慕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唉,反正,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关心她的爱马仕的感受。
  •     我们所在的社会在亲子关系上对父母有极大的宽容,仿佛父母所犯的错误讨论到最后都可以以一句“那是你的父母,生你的父母,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爱你”来完结一切是非。父母犯的错,可以以爱的名义要求原谅;是要求──you must,而不是恳求──could you。原谅的前提在于对方必须先认错并且同意改正并做出弥补,而在亲自关系中这点往往被免去了。亲子关系最痛苦的纠结在于,这场关系里存有你一生最大的爱和最大的痛;爱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而痛苦确确实实在蔓延着。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毒已深。
  •     道理在很久以前就懂了,如果少年时去读,或许明白的会早一点
  •     对峙
  •     客观认识父母不是完美的 自己没有错
  •     啊,中毒的父母,你要承担责任,以让我来宽恕你的罪行。
  •     反思自己的童年
  •     很多讲乱伦的
  •     心理学的疗愈作用,经常胜过许多其他书籍。
  •     读完心情舒畅
  •     对抗型行为而形成的纠缠不清,其利弊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些行为表面上是将你和父母分离,造成了你是在还击而不是屈服的假象。事实上,因为情绪的强烈程度、反应的重复性和期待性,以及行为不是出于自由意志,而是出于要表明自己是独立的自卫需要,所以这行为依然显示与父母千丝万缕的联系。顺从和对抗只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
  •     是时候展开对峙了
  •      未接触到这本书前,就在思考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想了很多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很多时候自己思考的结果都能推翻原来的结论,直到接触到这本书才算理清了些。 常说,谁家人像谁家的,不仅仅是容貌,很多是指言行脾气性格等等,其实教育在无形中根植孩子内心深处,无论这教育是良性还是恶性。 家庭教育具有遗传性,这是我得出的结论。家庭教育好像是提供杨树生长的环境,这个杨树就是孩子,而环境就像父母。可想而之了,一颗杨树在一块儿土地上生长,最后成了杨树林。 这本书像个镜子,不仅能看到自己,也能窥见他人,总体不错。
  •     国内没有那么多的互助组,经历过伤痛要更好地前行
  •     知乎心理学优秀回答者推荐
  •     04年在新浪读书看的
  •     估计是anti-p小组入门书籍。。
  •     2016-7-22 #2016年阅读记录#第14本# 电子书
  •     上个月,我和父母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一些原以为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已不会再现的事情,其间包含了失控的暴力,及多重离间之计。现在回到上海很久了,情绪依旧无法复原,整个人破碎不堪,充满无助感。记得不久前的新闻里说,张靓颖在成都时根本不愿回到妈妈家,宁可住外面的宾馆,深以为然。
  •     正中要害 心塞
  •     成年礼
  •     看到了自己家长的影子,活灵活现。我这辈子是不准备要孩子了,不是别的原因,怕自己教不好。
  •     很有参考价值,真的,但是从内心去否定父母让我有些难受。可是总是要独立作为人来成长吧
  •     我积重难返 重蹈覆辙
  •     看的英文版。感触太深。读到很多模糊想法的印证,也看到很多新的角度。其实每个中国孩子都应该读一读,从西方的观念来看,中国家庭问题实在太多。。。
  •     很早很早以前看的,只是标记一下
  •     对父母或者亲近人的神话会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逃离和亲近的矛盾心理。我们会找借口为他们的行为作出解释,同时又受到他们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以致最后,这些东西渐渐成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或正或反,让我们无法活出一种轻盈快乐的姿态。
  •     写的很透彻。然而书里的一些语言暴力以及父母控制孩子人生的案例还是太温柔了,在我国要比书里讲的更恐怖很多。这本书一直在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试图唤醒限于父母造成恶劣影响无法自拔的读者,但对于那些已经认识到父母的错,却依旧被不断伤害且反抗无效无法逃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作用有限。
  •     第一次遇见一本想推荐给所有人看的书
  •     书是挺好的,只是自己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读了很多其他心理读物,所以救赎感没有那么强了
  •     实践性挺强的。
  •     某些篇章能找到自己和父母相处的影子,我的母亲控制欲较强,虽然我很不喜欢她这点,但是却难以不受影响,很想摆脱控制,但是自己从小自理能力又欠缺,不太会做饭,导致想要摆脱又很困难,终究是自己不够强大和勇敢。
  •     需要大量阅读该书解毒……然而解决办法并不是灵丹妙药,中国父母中毒程度远超美国。
  •     还行,看的时候倒是想起了一些小时候的事情。 1.17修改,现在觉得这本书真是。。。误人子弟,精神分析流派的通病
  •     正在用此书治愈自己。有童年阴影的孩子推荐看看它
  •     案例触目惊心
  •     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有善的种子和觉知的智慧,世界上该少多少扭曲的灵魂。罢,每个人都有他的业力,或许是必须承受的。能接受善缘,你也要能接受恶缘。
  •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自身经历吧,这三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处理和父母的关系,然后慢慢的发现这不是我自己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很多家庭的问题,不要把什么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很多时候错根本不在自己,平等的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相互尊重彼此的人生和想法,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恶言重伤和诋毁对方,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的人生,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但不能变为控制。
  •     怎样评判哪些是父母的错,哪些是自己主观的因素。以避免将逃避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因也许能帮助自己心理上理直气壮,但是不完整的归因还是不会改善生活
  •     为什么没早点遇到。在被孤独缠绕,被迫投入曾经十分厌恶的家庭怀抱时。并不是所有人当了父母就学会了爱。希望我以后可以给我的宝宝足够的爱。
  •     暴戾的父母可断,暴戾的子女可断。儿时出身无法选择,成年后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为人,就应该有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义务,一是不断探索外界,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是两个永恒的命题。
  •     有时候周围的家庭环境会让我产生怀疑,真的存在正常的家庭和父母吗?
  •     事例丰富,方法可操作性强,我竟然自带解毒属性,敢于表达把话说开才好
  •     希望能治愈我。文字中的力量我已经感受到了。
  •     抛开父母身份来看,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确没有恶意,但揣度动机是浪费时间,重要的是要看结果。无能的父母既要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负责,也要为自己的无作为负责。重要的是去做,不是想。一句“都是他们的错”不能为自己所有作茧自缚的行为开脱。赦免曾经是孩子的你决不等于免除作为成年的你的责任。正视童年的现实。有勇气承认童年发生的事情与成年后生活之间的关系。重新获得成年人的力量和信心。爱不会失去平衡或者引起自责情绪
  •     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是有难受的,不只是对书中列举的案例,还有想到自己的关系。需要全方面的直视面对吧,然后理性地接受承认、分析,对峙就看情况了吧。没事,再长点心。再次成为并拥抱那个小孩,再变成大人。
  •     not bad
  •     只是那感觉被认同,就已经开始愈合。
  •     所有人都会犯错误,要认识到他们确实犯了错误。
  •     主题很深刻,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前半部分不错,后面太专注于解决乱伦问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