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214191644
作者:金满楼
页数:228页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26页 - 新君继位:为什么是溥仪

慈溪太厚钦定溥仪继位的消息传到醇王府后,众人反应各不相同:有惊喜交加的,也有诧异不安的,更多的是额手相庆,奔走相告。一时间,整个醇王府就像炸了锅一样,乱作一团。最有意思的是,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也就是溥仪的祖母,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晕了过去的。
不过,别以为她是高兴得晕过去的。老太太一醒过来,她不是庆贺自己的孙子要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的对慈禧太后破口大骂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16页 - 光绪之死:千古疑案中的合理逻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之时,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隆隆霍霍的响声,似雷非雷,似鸟非鸟。这时,院子外的仆人突然大叫:“呀,这么大的一颗流星啊!”赵士敬等人听后急忙出屋观看,只见天上真有一颗大的流星从西北掠过,声如巨雷,尾长数十丈,光明耀眼,速度很慢,在哔哔啵啵的爆裂声中,最后飞向东南方向陨落。目睹此奇景后,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紫微星堕落,要出大事......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2页 - 宫荒:王朝的气数已尽

御史尸谏:皇位世系不能说乱就乱
光绪五年(1879年)的早春三月,正当西北的漫漫风沙袭往京城之时,一位名叫吴可读的六品主事突然在惠陵附近的荒僻小庙中服毒自尽。消息传出后,州官弛报,京城哄动,众人脑海里涌现出一连串的疑问:吴可读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的玄机与隐情?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8页 - 宫荒:王朝气数已尽

皇帝被坑:“围园杀后”中的惊天密谋
1887年光绪亲政后,随着醇亲王奕譞及其福晋的先后去世,慈禧太后和光绪的“母子失和”现象日益严重。戊戌变法那一年更是演化到极端。戊戌年变法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固然是保守势力作祟,但直接出发点却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策划的“围园之计”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1页 - 前 言


八旗与旗人社会
明清鼎革之际,满人夺取天下,不能不说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以事实论,灭亡明王朝的并非满洲八旗而是天灾及由此蜂起的农民起义军,而在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之际,很可能又是一场瘟疫让大顺军丧失了战斗力。从历史偶然性的角度上说,“清取明而代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借势而为的机巧之举。
不可否认,满人的胜利确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其入关时不过20万兵力,这说明八旗铁骑确有可畏之处。可惜的是,历史并非一成不变,八旗入关时本为强悍之师,清廷历代统治者也希望旗人聚合成一个特殊的军事集团,以长久保持旗人的勇武精神并让统治延续更久。但事与愿违的是,清廷对八旗的“包养”政策最终令旗人成为“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特殊利益人群。清朝建立数十年后,八旗即丧失锐气,他们不再是帝国的军队主力,而仅仅是作为征服者的象征存在。
1799年,嘉庆在一道上谕中对此深感忧虑:“朕于甲辰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随驾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弛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此数年来果能精炼乎?”六年后,嘉庆再次训诫:“各省营员大者养尊处优,小者偷安徇利,当募补兵额之时,即不认真挑选,率以市井游惰之徒充数。入伍以后,又不勤加训练,其所谓按期操演者,不过列营布阵,炫耀观瞻,循行故事而已。”时人昭梿更是在《啸亭杂录》中记载,守卫宫门的侍卫们平时并不携带武器,“每夏日当值宿者,长衫羽扇,喧哗嬉笑”,圆明园侍卫“乃竟日裸体酣卧宫门之前”。
鸦片战争前夕,鸿胪寺卿黄爵滋曾在《综核名实疏》中这样描述京城八旗:“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再如华胥大夫在《金台残泪记》中所描述的:“(京师)数百里之区,聚数百万之众,游闲无所事,耳目无所放,终日饱食,诲盗图奸,或又甚焉。”
旗兵如此,王公贵族也是如此。光绪朝的怡亲王溥静当时就闹了个笑话,他老人家为免去佩刀的累赘而发明了一招,刀鞘里无刀而只有刀把儿,这样一来,重量是大为减轻,尚武精神可就荡然无存了。作为昔日的军功阶层与清王朝的支柱,这些八旗后裔在清朝两百多年后早已堕落为无用的鸡肋,其“睹旌旗而色变,闻鼙鼓而心惊”,非但无任何军功可言,也实在无事可做。
19世纪中叶,清廷支出的军费高达三千万两白银,八旗与绿营平分秋色。在很大程度上,八旗、绿营并没有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出现,而是作为“军费”享用者的角色出现。太平天国之役后,作为“立国之本”的他们实质上成了清廷的负担而不是其他。如甲午战争时期,包括防军、练军、地方勇营的前线军队约三十六万人,而数量大体相当的八旗、绿营却只能在一旁观战。
当然,在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军起义的过程中,一些旗兵的表现也可以称得上英勇,但结局大体都败得很惨。如鸦片战争中乍浦的旗兵曾奋勇抵抗,战败后城内旗人多自殉身亡;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大约有三万旗人被屠杀;后来的杭州之役也是如此,大约一万人被杀死或自殉。在嘉庆、道光年间的张格尔之乱及同光年间的阿古柏之乱中,前往平叛的东北旗兵和西北旗兵也损失颇大。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社会的长期安定,八旗军队在承平岁月中悠闲度日,久而久之,刀枪入库,任其锈迹斑斑,格斗、射箭等技艺也日益荒废。近代以后,随着热兵器的迅猛发展,这些古老的技艺更是成了无用之技。加之职业和驻地的限制,大多数旗人变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在吃喝玩乐、养鸟唱戏等方面或有建树,但娴长骑射、勇猛善战的民族特性却日渐丧失,战斗力也大为减弱。与其说他们是“军队”,倒不如说他们是“市井游民”来得更恰如其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廷对满人的优待是一种“甜蜜的桎梏”。发展到最后,所谓“旗人”,即闲人也。
当然,就王朝的命运而言,旗人社会的空心化还不是最要命的,其中作为金字塔顶尖的皇族空心化才是最致命的。在慈禧太后当政的近半个世纪中,皇宫里再也没有听到婴儿出生的哭声。这种史无前例的宫荒,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不曾出现过,而这大概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气数已尽”吧。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的笔记-第162页 - 第四章 风暴:乱世谁顾小民哀

后人们或许要思考的是,历史上的杀戮,各种各样的杀戮,各族之间的杀戮,是否可以成为下一个新的杀戮的理由呢?如果是这样,历史在其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它是让人明智,还是让人愚蠢,甚至是凶残?
如果是后者,那历史本身也应该是“有罪”的——只知道教给人们仇恨的历史,当然是有毒的历史——但更多的情况是,历史往往被政治所利用,最终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在偏激甚至有意误导的历史观指导下,如何能培养民众的理性思维并进而营造一个理性社会呢?


 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