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书评

出版日期:2015-12-1
ISBN:9787301259662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页数:256页

这本书翻译的真的算流畅优美了

作为一本翻译书,要想完全像母语写的那样,确实不太现实。更何况目前即便是国人自己写的书,还常有文不通字不顺的呢。 读者自己可以到试读里去体验一下作者的翻译水准吧。1. 明日的预言从前,在美国的中部有一个小城,一眼望去,小城里的所有生物与周遭的环境都显得和谐无比:小城位于繁茂的农场中间,农场排列得整整齐齐,宛若棋盘。到处是庄稼,小山脚下的果园里果木成林。春天里,绿色的原野上繁花点点,摇曳生姿,好似朵朵白云在飘荡;秋天里,透过屏风般的松林(pine)、橡树(oak)、枫树(maple)和桦树(birch)放射出的七彩光芒,宛若熊熊的火焰。还有狐狸在山丘上嗥叫,成群结队的鹿在秋日晨雾笼罩的原野上悄无声息地穿行。小径两旁长着月桂树(laurel)、荚蒾树(viburnum)和赤杨树(alder),还有野花和巨大的羊齿类植物,它们在大半年的时光里都会让过客赏心悦目。即便到了万物凋零的冬日,小径两旁依然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因为会有数不清的小鸟飞来飞去,啄食那些从白雪上露出来的浆果和干草的草穗。事实上,小城的城郊正是闻名遐迩的百鸟聚集地。整个春秋两季,迁徙的候鸟铺天盖地,蜂拥而至,人们从千里之外赶来观赏。也会有人到小溪边垂钓,凉丝丝的溪水清澈见底,从山中潺潺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池塘,池塘里还有鳟鱼(trout)时隐时现。野外的景色一直如此,直到很多很多年前的某一天,第一批居民在这里造房垒屋,掘井筑仓。从此,一切都开始变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古怪的阴影笼罩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在村子里出现: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莫名其妙的疾病不期而至,成群的鸡、羊、牛倒地而亡。乡下的农民叙说着家人的疾病,城里的医生面对病人的新病症手足无措。不仅成人会猝死,就连孩子都会在玩耍时突然倒在地上,在几个小时之内莫名其妙地夭折。这个地方被一种古怪的寂静笼罩了。很多人谈论着小鸟,内心忐忑,百思不得其解。小鸟都飞到哪里去了?园后面曾经是小鸟觅食的地方,现在却是冷冷清清的。有些地方倒还能看见几只屈指可数的小鸟,却都已经奄奄一息,颤栗不已,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是个寂静的春天。这里的清晨曾经回荡着知更鸟(robin)、嘲鸫(catbird)、鸽子(dove)、松鸦(jay)、鹪鹩(wren)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声音;而现在,所有的小鸟都已经无声无息了,田野、树林和沼泽里只剩下无边的寂静。农场里的母鸡在做窝孵蛋,可是却看不到小鸡破壳而出。农民们怨声载道,说这猪再也没法儿养了,因为刚生下的猪崽也太小了,猪崽一旦生病就会在几天之内死掉。苹果树虽然繁花满枝,却没有蜜蜂嗡嗡飞来,穿梭花丛,而得不到授粉的苹果花,也结不出苹果来。曾经多么迷人的小径两旁,现在却像一场火灾摧残过的焦干的残枝败叶。被生命遗弃的地方空余寂静,就连小溪也没了生气,鱼儿都已死亡,垂钓的人也不再造访。在屋檐下的雨水管里,在屋顶的瓦片上,还能显露出一种白色颗粒的痕迹。就在几个星期以前,这些白色的颗粒曾经像雪花一样,飘洒在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溪上。这不是在施魔法,也不是敌人导致这个被损害的世界的生命难以复生,而是人类在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上面这个城镇虽是假想的,然而,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成千上万这样城镇的翻版。我知道,倒是没有哪个村庄遭受过我所描述的全部灾祸,但是事实上,某些地方确实发生过其中的某种灾难,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经受了很多的不幸。由于人们视而不见,一个面目狰狞的幽灵已经向我们扑来,这一想象中的悲剧很可能会转眼之间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共知的现实。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成千上万小城的春之声戛然而止,寂静无声了呢?本书所力图解答的正是这个问题。

寂静的春天——一阕生命的颂歌

世间理想的春天是怎样的呢?鲜花盛开,百鸟齐鸣。可是现在却是“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蜂蜜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 这种威胁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每一个人,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生存问题,是什么东西让美国无数的城镇失去了春天的声音?作者年幼的时候就目睹了美丽家乡被工业肆无忌惮地破坏,幼小的心灵已经对现代技术文明产生了疑问,在书中她作出了详密的答案。“除非我们能很好的将化学用品控制起来,不然我们面对的将是灾难。” 《寂静的春天》成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被公认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书。作者是雷特尔•卡森,美国线逮住著名的博物学家。作者的论述详尽,数据充分,文字优美,现在看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早在1979年的时候该书就出过中译版,但那个时候,环境污染对国人而言似乎是个遥远的话题。而如今,在“穹顶之下”,尤其是国人在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警醒下,这本书的超前意义就更加的明显了。卡森在书中,以女性特有的生动笔触,从明天的寓言发轫,通过环境理论以及大量的科研数据准确而详尽地阐述了工业生产下,排放的污水、烟雾、化学有害物质,尤其突出的是以DDT为代表的化学用品在农业的广泛使用,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的,难以补救的危害,技术的“超前性”导致生命系统的失衡。而这个问题最终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因和果都是,正如尼采所说“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在它上面有一种叫做人的脓疮”,而问题所产生的后果无疑让人们感到害怕,人类的自我毁灭是缓慢的,积蓄的,又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一场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势如破竹。而且,她还尖锐地指出,人们需要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对于卡森的文字,你不得不惊叹她的细腻,以及说理的透彻,论证的绵密,以至于让人觉得任何一句话都不会显得多余。保罗•布罗克斯说,她成功地将一本论述死亡的书变成一阕生命的颂歌。作者这种苦心孤诣的生命讴歌和未来忧思,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持续恶化的中国来讲,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的时代是专家的时代,是工业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也是急功近利的时代,是短见和偏视的时代。”

同系列的其他几本都很精美

发展还是自残?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句话道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步入了当代社会才开始关注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女作家、环保主义先驱蕾切尔·路易斯·卡森女士的努力,那么当代社会对于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恐怕还要继续徘徊不前。作为引发世界性环保运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将翔实丰富的科研资料与具体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画了一幅没有生机和朝气的世界,——原本应该有蛙声虫鸣、蜂蝶飞舞的春天变得一片死寂,而这个沉寂的世界,竟然是由人类一手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药、杀虫剂的普遍使用,人们在解决了病虫害问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这些负面影响的范围辐射极其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书中列举了一些由于施用农药不当而引发的悲剧,其中不乏人类在接触了过量农药后引发疾病甚至去世的真实事件。作者在叙述这些悲剧时也发出了疑问:人类啊,这到底是在发展,还是在自残?作者并没有否认杀虫剂、农药等发挥的一些作用,而是想通过这些真实事件和科研资料向人们表明:人类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如果再不重视环保问题,不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那么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将得到破坏,而一旦环境系统被破坏掉,再想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那么这恢复时间便是难以估量的。耸人听闻吗?作者其实只是想呼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信仰。盲目崇拜科技而忽略掉自然环境,人类必然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而近些年来的极端自然气候,正是充分证明了卡森女士在环保问题上的预见性。如果,人们只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却完全不考虑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的现实情况,那么,所谓的“人类进步和发展史”,便是人类自残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卡森女士也在传达着一个理念: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与人类毫无联系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张网,没有人能够凭借着科学技术逃开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所以,对大自然、对其他生命怀有一些感恩和敬畏,这才是科技社会里所欠缺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情怀,却在卡森女士的这本书中处处得到体现。卡森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完全地否定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而是试图告诉人们: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无异于是自残,而值得欣慰的是,这部《寂静的春天》总算是敲响了环保运动的钟声,而选择“持续发展”还是“继续自残”,就要看每个人自身能够为自然环境做些什么了。

这个春天不寂静

林亦霖 这些天灰蒙蒙的,推开窗户,近处的树也只能望见轮廓。嘈杂的施工声响着,因为停电,机器转为人力,不满的怒气发泄在大楼的钢架上。 合上书,十点,却近似一夜未眠。 《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书的封面,一夜荷,一朵莲,美极了。而所述的,却让人心绪难平。记得很久以前,家的后面是一片麦田,早闻鸟鸣,夜听人声,好不热闹。转眼,桑田成了楼房,楼房化为高楼。能望见的绿意,也只剩近处那几棵松柏。 据说,这几棵树也因没人照料,渐渐枯萎。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柴静的《穹顶之下》。停下,反思。当有天,我们破坏了自然,是不是不得不去接受一个寂静的春天。 书很薄,寥寥的数张纸叶,概述人的罪孽;书很厚,沉沉的数据资料,足以让人羞赧。农药,水源,为了经济,污染水源;为了经济,破坏自然。听不见的鸟鸣,见不到的小溪,感不到的哭泣。 她在哭泣,她一直都在哭泣。历史总是那么惊人一次次重复着。为满足的自己欲望,我们不断伤害着自然。“人们非但没有追随大自然从容淡定的脚步,反而迈着鲁莽草率和漫不经心的步伐,于是出现了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突变。”我们太快了,一天一片地,一月一座楼,一年一城市,“旧日换新颜”。农药早已不能满足,催生剂、助长剂、防腐剂等等,蕾切尔去世的那些年,虽有了环保,现实却让人心寒。 酸雨腐蚀了高楼、洗去了雕塑,冬雨冰住了车道、停住了供电,赤潮翻滚了海底、热腾了海面。我们,她;她,我们。就像生气的母亲,无可奈何;又像失望的母亲,愈发心痛。我们索取着,所要着,逼迫着。短短几十年的光景里,我们要,我们要,我们要,要口中的山珍海味,不惜翻山闹海;要行走的便利无偿,不惜深挖资源;要穿的绫罗绸缎,不惜迫害生灵。对,我们要,我们要!恨不得短短几十年里,满足一切一切。 水,污染了;山,炸平了;河,枯竭了;鸟,不见了;蝉,不鸣了;她,却哭了。她生了我们,养了我们,由着我们索取,放着我们破坏。她,病了。她,真的病了。 落下的泪水成了酸雨,流淌的血液变得枯竭,美丽的绿衣化为黄沙,喝下的饮品竟是毒药,她病了。病得很重,重得喜怒无常;她学会了嘶吼,学会了咆哮,学会了惩罚。 我们,看到了,感到了,改变了。 愿为她穿上绿丝纱,愿为她抹去眼角泪水,愿为她注入新血液,愿为她重备美梦无暇。 写完的刹那,风吹散了雾,太阳露了脸,你瞧,松柏貌似要抽芽。 因为你我,这个春天不寂静。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读《寂静的春天》随笔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美国卓越的博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名著《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人类本来是要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谁知却带来了一系列灾难,这是文明生活方式的伴随之物。蕾切尔认为,“人们自己制造出的魔鬼,反而最难识别”,而“与人类被核战争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类的环境已经被惊人的潜在的有害物质全部污染了,这些有害物质残留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穿透胚胎细胞,破坏或者改变了原来所特有的遗传物质。”正如行为科学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博士所言,“为了生和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寻求新的科技手段来遏制这种植物或那种动物的技术方法;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关于动物繁殖和它们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这样做将可以促使建立稳定的平衡,并且封锁住虫灾爆发的力量和新的入侵。”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因为昆虫不但可以巧妙地躲过化学药品的伤害,还会让自己去适应化学药品,使自身产生一种抗体。最终不但某个昆虫种族会与人类抢夺生存资源,整个生态系统也完全的被破坏了,人类所酿造的苦酒还得人类去品尝。所以,不能根据自身喜好去随意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蕾切尔认为,海洋、土壤、植物、动物甚至是机体的组织单位细胞都与人类处于同一个宇宙之中,并同时享有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因此,人类并不是自然界中独特的一个部分,相反,人类也仅仅是大自然众多组成部分中的普通一员。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人类也与其他的组成部分一样,遵循着自然固有的进化规律,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人类理应热爱自然,并把这种爱的原则扩展到生物范畴。如选择一种杀虫药这样一些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决定人们的未来,那是对人类极大的讽刺。因为许多化学药物,如放射性一样可以导致基因的变化。“自然并不总是‘凶残的’,它们并非天生就嗜血成性、好斗和食肉,它们也爱好和平,具有合作精神。”在《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通过对化学药品洒下农田、树林、河流、街道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通过化学制剂破坏生命之网,最后造成物种的大量死亡和人类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后果。所以,她在论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时,更是强调人类的责任原理:“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如果科技成果的应用使许多人受益,而且对他人不造成损害,对生命和自然环境不造成损害,它就是符合道德;如果它不仅使一些人受益,同时对他人或对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那么就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对这种行为加以约束。”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作为先驱者,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当然,生态的环境问题仅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发布一些新法令,是难以彻底解决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目标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包括人类数千年发展的基石——人类中心主义的改变。刊载于2016年9月11日《湖北日报》第七版读书http://ctdsb.cnhubei.com/html/hbrb/20160911/hbrb2968990.html----------------------------------------------------------------------------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对生存的终极拷问

《寂静的春天》诞生于1962年,那个时代,工业革命已经蓬勃兴起一个世纪,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之前与大自然斗争中一直处于弱势的人类手中握有了科技这把利剑,也终于迎来了一个更具支配地位的时代,正是人们意气风发想要挑战大自然宣示自己霸主地位的时代,这本书却如石破天惊一般横空出世,打碎了多少不切实际的幻想。作者从一个小镇美丽的景色说起,从人类搬迁至此开始,出现了太多古怪的变化,寂静与死亡笼罩了曾经美丽的环境,而这一切都是从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开始的,杀虫剂满天播撒,杀死了自然界大部分的生物,搅乱了生物生存的链条,也为人类的生存埋下了极深的隐患。本书从观察到的环境现象、化学物质的毒性,对于自然界水、土壤、植被、生物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恶果进行了分章节叙述。最后几章还从生物进化以及遗传基因传递的角度论证了化学制剂对于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在这些文字中看得出作者的思路清晰、论证清楚、数据详实,对播撒杀虫剂于环境以及生物体内积存的调查更是深刻而有见地,揭开的是我们平时无法了解也不会了解的真相,且同时兼顾了人类生存的角度与自然进化的角度,在当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即使在现代也拥有积极的意义,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界的毒害有增无减,这样只注重现实意义的盲目、无知与武断行为带来的是科技道德的缺失以及更加变本加厉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也许同样是我们感受不到的,暂时认为是无害的,但是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也许每个细胞、线粒体、染色体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在生存为前提的下为子孙后代传递下的基因是否已经面目全非?同时隐藏在书页背后的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漫不经心以及无穷需索,人们随意播撒看似无害的杀虫剂,只是因为一时的好恶就对于其他生物斩尽杀绝,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物种,可以支配其他的生命,却不一定想到就是因为有土壤、有土壤上的植被,才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下去的条件,如果从生存角度来看,我们绝不是这个星球上的统治者,而是应该有更多的感恩、更多的敬畏与宽容。自诞生以来,针对这本书的纷争似乎从来没有中断过,中断使用DDT是否间接杀害了2000万人也一直纷争不休,其实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支持这本书与反对这本书的态度都有自己的道理,这本就是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自认为地球主人的人类理所当然想要占有全部的社会资源,而持续不断增加的人口又渴求更多的资源。这样的矛盾涉及伦理、生物、道德等诸多方面,自然与人应该用何种关系相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其他生物,人类在地球繁衍生息是否该有上限,相应的资源又该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都在拷问着人类有限的智慧与文化。但是真理却又是唯一的,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无疑是考验人类思想的终极问题。而大自然呢?其实无所谓报复与崩溃,他按照自己的规律款款前行,没有一种行为可以偏差他的脚步,人类高估自己的智慧,以为掌握了无上的武器,却不知这些武器只能加诸自身,最终被消灭的也是自己。这也是自然的一种规律吧。另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内文图片

不要求快,要稳!

近几年我们深受“雾霾”影响,但“雾霾”这一现象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早在很久以前PH2.5就已经侵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不过那时人们称之为雾,对“霾”的认识相当浅薄。而霾的形成原因其中一点众所周知,是由于工业排放的恶劣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我们从小被老师教育,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强调植树造林的必要性。但似乎儿时灌输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多少有点距离。这是一个追求快速,追求效果,试图让一切事物看起来干净利落,做事大刀阔斧力争上游的世界。它喧哗浮躁。而与自然共生的自然风光一改初衷成为旅游风景的惊鸿一瞥。摒弃自然当然是有代价的,代价便是我们今天被污染的生存空间。虽然人们对现代发展造成的一系列污染有着一定地关注,但和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科学认知是渐进性一样,人类对自身发明事物的利弊关系认知也是渐进性的。然而有些人,会先一步站在历史前沿,发现问题,批判问题,寻根究底予以警示,卡森便是那些人中的一员,《寂静的春天》便带着警示意味,于1962年那个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出版,因此这本书形成的轰动是具有启发和自我审视的。《寂静的春天》可说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富争议的图书之一。作者卡森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社会的崛起与自然环境的衰退。那时这种变化尚不凸显,可是意识到这一变化的卡森,在接到朋友有关鸟儿遭受杀虫剂喷洒无辜毒害的来信报告后,开始着手深入调查。所以书中内容是从各种污染事件中单独拎出药物污染的一面,针对以杀虫剂展开的论述,再以此延伸自各类农药使用的各种危害分析,详实而主旨分明。卡森先是利用大量事实依据举例出化学药品的有毒性,再着重讲到滴滴涕、狄式剂、硫磷等药品在扑灭害虫的同时伴随的连带破坏。卡森把人类与自然的生物链的形成是由多种生命体构成的生命之网,水、土壤、植被植物、昆虫、人类自己,他们相互依存,彼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卡森按着这一关系网,循序渐进,甚至也是实事求是,或急切地推演出一幕幕被农药侵蚀的悲惨情景。当装满杀虫剂发飞机飞掠上空大规模洒下农药时,大地沉寂;当肆意喷洒药物时,天空无声呐喊;鸟儿不再鸣叫,鱼儿不再游荡,家禽也失去生机,而人类呢,不可避免正承受起自身制造的现代“魔鬼”地无情啃咬,并且少有反抗。本来是对准虫害的消灭行动,却顺势而来上演自我残害的情景。有点讽刺,又有点无可奈何。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享受于任何形式的工业化现代制造,不论便捷的生活、健康的保障抑或是经济财富。人们研发的所有事物,初衷都是为人类谋取福利,工业化学药品更不例外。但我们沉浸享受于这些快速、有效的产品时,很容易刻意或无意地忽视硬币另一面(毕竟人天生贪图享乐,居安思危的能力不是人人具备)。事实上,我们已经丧失了生存在纯粹的自然条件下的所有勇气,正因如此,回归自然的怀抱之困难变得越加棘手,也正因如此,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加重视。一切都始于工业发展的弊端,始于人类要做大自然的主人的错误信念。可是以人类创造的产物带来的好处亦是显而易见。如果真如卡森提倡的全权交由以物制物的原生态治理办法,不是绝对可行。而诚如卡森建议的,合理正确使用有毒物品,却是急需改变的现状。试问:你有几时回拿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认真观看,仔细阅读呢?柴静写:“不要求快,要稳。”拥有聪明头脑的执权者或研发人员,每一步走踏实,按捺急于求成的心情,走一步再想多一步,就是对世界维护的负责表现了。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增加安全意识,善待自然,就是保护自身。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卡森对生态污染的论点和呼吁,依然发出“”警惕声。

这里的春天静悄悄

这里的春天静悄悄-评《寂静的春天》文/信实的精灵看过2015年度刚刚斩获雨果奖的刘慈欣科幻大作《三体》的人想必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其实好的科幻作品不是无任何依据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而总是在基于现有的一些物理学知识和天文学知识等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猜测。无独有偶,蕾切尔•卡森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了人类的环境污染问题,只可惜那个时候人们并不是很重视。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往前走着,谁曾料想到当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的一个又一个名词,比如“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土壤流失”能够被我们提上日程。继伦敦成为“雾都”之后,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秋冬季节的雾霾也是让政府极端头疼的一个问题。这也难怪生活在北京和河北大部分城市的人们,每每看到难得一见的蓝天白云时,总是情不自禁地刷爆朋友圈,颇有点“蜀犬吠日”的感觉。岂不知,在人类自己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却把自己的碧水蓝天彻底毁灭了,蓝天已经成为梦想。每每赶上特殊时期的蓝天,比如“APEC蓝”和“阅兵蓝”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卡森在这本书的开篇也为我们写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明日预言,当年美丽的小村庄,因为战争,因为污染,因为滥伐树木,因为烂施农药,再也听不到鸟鸣,再也看不到清澈见底的小溪,再也没有往昔的棉花糖般的白云朵朵。这一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博物志”系列的有5本新书,分别是蕾切尔•卡森的《万物皆奇迹》、《海滨的生灵》、《寂静的春天》以及约翰•缪尔《等鹿来》和约翰•巴勒斯《飞禽记》等,旨在如此众多的美好景物的背后让我们能够看到大自然所给与我们的馈赠,让我们贪婪的人类能够停止破坏环境的脚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寂静的春天》从作者卡森发现美国乡村的春天变得沉寂开始,引发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对美国农业、现代工业、环保和生态的深沉反思。作者这本书因为是几十年前的著作,里面提到的很多农药和污染源现在看来反倒是有些过时,然而即使药物过时,即使污染源变化,污染却自始至终存在着,并且变本加厉。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卡森对于环境保护的这种强有力的呼吁的声音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她作为美国现代最著名的博物学作家。先后出版了《在海风下》、《环绕我们的海洋》、《海滨的生灵》,组成了超级畅销的“海洋三部曲”。曾经连续80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她更以《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和全世界的环境观念。恰恰是这本书也把当时“环保运动”尚不是全民观念的时代的那个勇敢的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并且她自己最后也是死于有可能是污染引起的身体疾病——癌症。卡森在书中从大量的数据支撑出发,一一罗列出来这些年来,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农药来抵抗来自自然界的病虫害。但这种做法的副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虫害问题,而且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的巨大误伤。这种误伤不但污染了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更可怕的是,也开始毒害人类自身。农药的残留和毒害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公害,为了我们还有明天,卡森呼吁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寻找一条不滥用农药的道路,一条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解的生存之道。”这些入侵行为,不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还是在人类的协助下进行的,都可能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检疫和大规模的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不过是我们争取时间的昂贵的方式。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正如埃尔顿博士所说的:“为了生和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寻求新的科技手段来遏制这些植物或那种动物。相反,我们需要掌握动物繁殖以及动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建立稳定的平衡关系,遏制虫灾的爆发力和新的入侵行为”迄今为止,我们对自然界所受到的威胁依然认识不足。现在的时代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专家的时代,这些专家们也只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对于微观问题所处的宏观环境不甚了了。现在的时代还是一个工业主宰的时代,在工业主宰的时代,不惜任何代价去赚钱的权利,很难会受到谴责。当公众面对应用杀虫剂造成的恶果这些显而易见的证据提出抗议的时候,只要喂上半心半意的小镇静药丸就会心满意足。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伪善的保证和令人生厌的事实外面包裹的糖衣。由于承担危险的是民众,所以民众必须做出决定,是希望在现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还是等占有了足够的事实证据以后说权利。我的看法倒不是说要完全废弃使用化学杀虫剂。我的主张是,在对其潜在的危害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要把有毒的和对生物有效力的化学药物不加区分地、大批量地、完全地交到人们手中。我们任由数量众多的人群去接触这些有毒物质,事先也没有征得他们同意,甚至他们常常毫不知情。人权法案之所以缺乏这样的条例,即公民有权保证自己规避风险,免受由私人或公共机关散播致死毒药的伤害,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先辈的智慧和预见能力局限,所以无法想像这类问题。卡森在几十年前就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吁,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得到美好的大自然,是因为很多人甚至于掌权者明明知道使用所谓“人类的伟大发明——农药”后会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却仍然执迷不悟。但愿人类能够走出这种以长远悲剧的代价换取近期利益的浮士德式的交易,还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人间乐园。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书末附有著名摄影家卢广的震撼摄影专辑

卡森卢广摄影 在黄河边放羊的老汉受不了宁夏第三排水沟的污水散发的卢广摄影 长沙湘和化工厂偷排废渣、废水、粉尘、造成厂区周边1

5本新书合影

无公害的中国

让春天不再寂静蒋高明在人类进化历史上,环境污染成为“事件”是近100年来的事。确切地讲,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有了挑战大自然的资本,从生态平衡被大规模打乱的那天起,环境污染就开始出现了。然而,300多年前从英国策源的工业革命,毕竟局限在少数发达国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局部的,相对较轻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人类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不断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农药就是这些有害物质之一,它不仅杀死了人类以外的生命,还直接影响了人类本身。对于农药第一个大声说不的,当属美国海洋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描述的是,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是农药DDT。但具讽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DDT有很高的毒效,尤其适用于灭杀传播疟疾的蚊子。但是,它消灭了蚊子和其他“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益虫。而且由于DDT会积累于昆虫体内,当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死亡。20世纪30—60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英国伦敦烟雾、比利时列日市光化学烟雾、日本“痛痛病”“水俣病”等严重污染事件都发生在这段时期。虽然不断有人因环境污染而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但活着的人们却很少将生命健康与环境恶化联系起来。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当时主流的的口号,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卡森之前,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卡森用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讲述这样的道理,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种的消失也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地球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消失,无不证明了卡森做出的悲剧预言的正确性。卡森的呐喊,唤醒了公众,环境保护从此深入人心。1972年,美国禁止使用DDT;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臭氧层保护公约》《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国际公约不断出现,各国政府都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笔者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在的研究组叫“环保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环境保护的课题组之一。那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听说什么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教材几乎都是翻译西方的。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盲目学西方,尤其是忽视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从而酿成了环境污染的诸多悲剧。当前的乡村生态系统,尤其农田,无不充满杀机;水、土壤污染了,城市里雾霾出现了;医院了挤满了病人;连最基本的食物和饮水也出了问题。先以农药为例,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进程。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份农药清单:溴酸钾、硝基呋喃代谢物、敌敌畏、百菌清、倍硫磷、苯丁锡、草甘膦、除虫脲、代森锰锌、滴滴涕、敌百虫、毒死蜱、对硫磷、多菌灵、二嗪磷、氟氰戊菊酯、甲拌磷、甲萘威、甲霜灵、抗蚜威、克菌丹、乐果、氟氯氢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炔蟎特、噻蟎酮、三唑锡、杀螟硫磷……上面所列的仅仅是我们的食物中可能接触的农药种类的“冰山一角”,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相信很多人对它们是非常陌生的。很多化学名词是吃出来的,是媒体曝光了食物污染后,我们才知道身边人造化学物质的存在。倒退四十年,中国人接触的农药种类只有六六六、敌敌畏区区几种,且很少在食物链中使用。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的,食物中不能超标使用的农药就高达3650项!其中鲜食农产品高达2495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2495项就是我们食物中可能会遇到的。如果打印出这个清单来,需要几十页A4纸。目前人类到底使用了多少种农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因为化学合成的新农药越来越多,光中国农业部每年登记的新农药就达到千种以上。目前,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次。半个世纪以来,使用的六六六农药就达400万吨、DDT 50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1330万公顷。农田耕作层中六六六、DDT的含量分别为0.72 ppm和 0.42 ppm;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2.59公斤!这些农药到哪里去?除了非常小的一部分(<10%)发挥了杀虫的作用外,大部分进入了生态环境。更槽糕的是,农药不仅仅在农田里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区里,也逃不开农药的阴影。如果卡森活到今天,她看到人类如此大范围内使用如此众多的农药,那么,她的《寂静的春天》的书名恐怕要换成《死亡的春天》。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以中国农民最重。若按年龄说,则以妇女和老人最重。发达国家喷施农药用飞机或大型拖拉机,而中国采取的是原始的肩背式喷雾器,喷雾器喷出来的就是毒。农药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吸入人体有可能致病或致癌;农田被雨水冲刷,农药则进入江河,进而污染海洋。这样,农药就由气流和水流带到世界各地,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则可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从而污染地下水。大范围、高浓度、高强度使用杀虫剂,虽暂时控制了虫害,却也误伤了许多“害虫”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大量发生,如红蜘蛛、介壳虫、叶蝉及各种土传病害。此外,农药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虫”迅速繁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南方农田使用甲胺磷、三唑磷治稻飞虱,结果刺激稻飞虱产卵量增加50%以上,用药7~10天即引起稻飞虱再度猖獗。农药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使害虫防治成本增高,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增加。“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在农村,农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虫子照样泛滥。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虫子多了必然要再花钱买农药,这就给农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了滚滚利润。针对“害虫”,我们换个思路治理会怎样?即不采取对抗的办法,不用农药,而是恢复生态平衡,“害虫”数量会增加吗?自2007年起,笔者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租用40亩耕地,在山东平邑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研究。我们全面停止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验证生态学在维持农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个年头,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就显现了出来。由于采取严格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农场的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动物都回来了;那里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担心受到昆虫危害;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大葱等蔬菜接近常规产量;过去严重影响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虫已被脉冲诱虫灯制服了,以前最多的时候,每只灯每晚可捕获各种“害虫”达9斤,目前每晚捕获不到30克。一滴农药不用,“害虫”反而不产生危害了。目前该农场已发展到500亩,在全国推广10万亩。 昆虫有时间上的生态位差,被抓的多为夜间活动的“害虫”,而益虫、尤其鸟类晚上很少活动,所以没有被伤害。“害虫”还在,这个物种并没有消灭,它们还有吃的喝的,但是想形成大种群还面临着下面一道道关。生态平衡建立起来后,益虫益鸟多了,它们想成灾都没有了机会;没有农药、除草剂,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都回来了,它们也要吃东西啊,“害虫”就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是稳定的。在生态农场,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种在一起,虫子都不知道去吃哪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守候,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有人说,将杀虫的基因转到庄稼里让庄稼自己生产“农药”不是更好吗?这恰恰又打乱了生态平衡,是按了葫芦起了瓢。虫子不吃你转抗虫基因的庄稼会吃别的,并没有除根。而且那么多种虫子,基因又具有特异性,也就是一种基因防一种害虫,那你得转多少种基因啊?为什么不利用现成的物种呢,自然界为我们准备了现成的成千上万种害虫的天敌,这些物种会携带多少亿个基因呢?转基因除虫技术,正如持薪救火,是错将汽油当成了水泼向了燃烧的火焰中。事实上,转基因后不但要继续打农药,还要用专用农药,专用化肥,专用除草剂,这“三专”再加上转基因专利这“一专”,四座大山压榨之下,农民还能指望过好日子吗?农田里没有了“害虫”,“四专”吃什么?农药贩子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的成果。当我将我们的做法跟一个农药贩子讲时,他非常烦躁,并反复讲,他们的农药如何如何有效,并如何如何没有毒副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转基因鼓吹者们,同样不希望看到用生态平衡的办法解决他们认为是大问题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收不到专利费,卖不动他们的专用除草剂和专用农药。无独有偶,当年卡森的呼吁,也引起了利益集团(主要是农药商)及其收买的无良专家、媒体的恶毒攻击,她在人们的咒骂声中离开人世。所幸的是,她留给了人类丰厚的环保遗产。再来看“杂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几乎是农民最头疼的。除草几乎占据了农田管理的一大半时间,也是农活中最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农活劳累最生动的写照。“杂草”顽强的生命力,让农民防不胜防,年年锄草,年年长草。人类与“杂草”斗争的几千年,至今没有太好的办法,直到发明了除草剂,人类暂时占了上风。然而,人类发明的草甘膦除草剂以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使用,在暂时终结了“杂草”连年危害后,却因草甘膦在食物中残留,最终可能会危及人类。 农田里有多少“杂草”呢?南方与北方明显不同。以我们熟悉的北方为例,春季小麦田里播娘蒿、王不留行、荠菜、独行菜、小蓟比较常见。由于小麦是头年秋天播种的,越冬返青后小麦成了优势种群,“杂草”暂时竞争不过小麦。但一旦不加管理,播娘蒿等就迅速增长,可以覆盖整个小麦田。但是,毕竟春天雨水少,温度低,“杂草”还不是最凶的。而夏季就不同了,北方农田雨季温度高、光照强、水分好,这样就给了那些机会主义者的“杂草”提供了爆发的空间。即使像玉米那样高秆的作物,其下还常见十几种“杂草”,如马唐、旱稗、马齿苋、牛筋草、碎米莎草、铁苋菜、醴肠、鸭跖草和青葙等。 “杂草”获得今天这样的恶名,估计是现代科学以后的事情。在古代农书上,人们对“杂草”并不像今天的人这样深恶痛绝。如对“杂草”的防治,古人竟然用“锄禾”这样的说法,禾是庄稼,怎么锄掉呢?原来,锄草的“锄”与除草的“除”不同,前者是给庄稼地松土,兼切断“杂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联系,同时切断了土壤毛细管,起到控制“杂草”兼保墒的作用,这样的农活农民一年要干好多次。过去农民一旦锄头拿上了手,就一直到收获,而今天农活则是喷雾器一旦背上了肩膀,就一直到收获才停下来。除草剂除草只管灭杀“杂草”,不管土地的感觉,也不会关心除草剂对于人类食物的污染。其实,喷洒除草剂这个农活本身就是很有健康风险的。除草剂的毒性很强,从空气中几十米飘过来的除草剂对那些敏感植物还有伤害作用,难道人会安然无恙么?打除草剂那几天,农民都是不敢开窗户的。 传统的人工锄草方式,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劳动力短缺,而衰落了。在美国这种古老的技术恐怕彻底消失了。在中国只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农民还会锄草。现在使用的是什么技术呢?就是除草剂。大量使用除草剂,且不论环境效益,“杂草”并没有被控制住,相反,“杂草”年年用药,年年发生,甚至在美国使用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技术后,农田里出现了“超级杂草”。 为什么农田里“杂草”难以防治,甚至除草剂“培育出了超级杂草”呢?这是与“杂草”的生态习性有关的。农田“杂草”大都是一年生植物,它们属于机会主义者,一有空间就去占领,它们对养分要求不高也不挑地段,无论是贫瘠的荒地还是肥沃的耕地,即便是人类不断踩踏的田埂上,只要有机会就繁殖,就会结大量的种子,并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到土壤里。那些埋葬在土壤里的种子,一般很难除掉,除草剂对它们毫无办法,即使用火烧,地上部烧光了,但种子在地下还能保留。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生态除草怎么做呢?一是要控制种源,不使其结种子,在成熟前后治理,可以用中耕机将刚萌发的“杂草”幼苗翻到地里,也可以用传统的人工锄草;二是以草治草,如人工播种有肥效左右的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占据“杂草”的生态位,或者种植匍匐生长、且密度很大的蛇莓,这在苹果园、梨园、葡萄园里非常有效;三是秸秆覆盖,即将上茬作物的秸秆粉碎还田,利用秸秆中的生化物质对“杂草”实施抑制;四是作物轮作,不让“杂草”适应人类的种植规律,如在北方,小麦季后不是规律性地种植玉米,而改种大豆、花生等,同样玉米季后也不是单一地种植越冬的小麦,也可种植能够越冬的大蒜,我们观察过,当合理轮作后,杂草的种类可由8—10种减少到2—3种;五是人工拔草喂牛羊,但前提是农田里不能有农药,不能有除草剂。没有农药和除草剂的鲜草,那些食草动物们如牛、羊、驴、兔、鹅、甚至猪是非常喜欢的。小时候,山东农田里“杂草”很少,那些“杂草”哪里去了?竟然是被我们这些孩子加上部分妇女控制住了。可见,今后对付“杂草”,也正如应对“害虫”一样,采取生态平衡的办法,而不是粗暴灭杀的办法,同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卡森的冒死呐喊,激发了波澜壮阔的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最终促进了重大的环境法律变革,这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我国有很大借鉴意义。春天是生命活力最旺盛的季节,不应成为寂静的代名词。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国人民同样有权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放心的食品。对于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对于日益泛滥的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污染,是到了果断治理的时候了。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曾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先知的悲歌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籍,以它的诞生年代和背景而言,可算是划破阴霾天空的一道闪电,让人能窥得天空原本的光明,哪怕看的不那么清晰。它把疑问的种子和反思的念头植入人心,回头整理人类至今的进程,我们正在一条通往灭亡的大道上飞奔。蕾切尔•卡森,美国现代最著名的博物学作家,是一位很有勇气的女性,敢于面对质疑和谩骂。人类的历史上,我们有过无数为真理作出牺牲的前辈,布鲁诺、哥白尼、帕特森……他们或因坚持科学真理,危害了统治阶级或宗教地位被迫害,或以科学证据说话,损害了资本家企业家的利益被辱骂。万幸有他们的坚持,人类才能在自寻死路的方向上放慢脚步。这么说或许十分悲观,但如果人类依然固步自封,依靠科技的发展狂妄自大,停留在思想的石器时代,那么我们将永远也没有机会从通往“无人之境”的道路上折返。西方有耶稣点醒世人,东方有佛祖普渡众生, 自身所立的角度越高,越具慈悲之心,因为眼中盛下了众人。然科学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耶稣和佛祖并不会现身,即便是存在,也只会通过先知之手发出警醒,遗憾的是,凡人的短浅目光和贪婪欲望往往成为阻挡先知步伐的顽石。居里夫人刚发现镭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疯了,镭被做成药片、针剂,护肤品……简直成了万灵丹,从脱发、高血压到风湿,什么都能治;可以美白、除皱,让女人焕发新生。婴儿尿布、巧克力、苏打水、香烟,甚至避孕套都宣称加了“镭”。古罗马对铅有着脑残般的崇拜,即使到了二十世纪,资本家本依旧在宣称铅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克莱尔-C-帕特森在对地球年龄的研究中,无意中发现含铅汽油是造成地球铅污染的重要来源,被损害了利益的工业巨头和他们雇佣的科学家们,却对公众说“不用担心”,压倒性的强势致使所有人都认为帕特森是一个哗众取宠的骗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放射线物质对人类的危害,知道了铅中毒带来的后果,然而污染自然毒害人类的脚步停滞了吗?依然没有。就以中国来说,浙江皮鞋厂工人苯中毒铅中毒的新闻时有报道;无数拆解废旧固体垃圾尤其是电子器械的小作坊比比皆是,粗暴的拆解即污染坏境,又使自身身体收到严重伤害;砷含量超标的毒大米流入市场紧急召回……看看书的最后,关于中国污染现状的摄影作品,感觉触目惊心吗?别急着惊呼,真的,这些只是很温和的照片,十分温和。去百度或者google随便搜几个关键词——蓝藻、赤潮、广东贵屿、水俣病(痛痛病)、牛奶河、黄浦江死猪、酸雨、癌症村、雾霾……歌舞升平的浮华背后是凋零败落的现实。以损害大多数人(生物)利益乃至生命为基础的繁华,有如空中阁楼,倾塌将至。《寂静的春天》的进步意义在于不仅仅让人类直面了环境污染的现实,还在于提出了一条正确的人类前进之路——妄图操控自然,最重伤害的是自己,只有确保生态链的平衡发展,以自然之力影响自然,才能改造出一个更适宜人类生存的所在。当下的教育中,面临环境污染的学科、章节大多还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展开, 难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已经早几十年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俯瞰整个生物链,寻求解决之道,拒绝滥用化学制剂,以病菌制衡昆虫,以生物克制生物。这种方式针对性更强,不会误伤其它生灵,且有效性可以持续很久,多棒的方法,可悲的是急功近利的人们认为这种方式研发成本太高,转而信赖化学制剂屠杀式的简单粗暴。这,就是一切悲歌的源头。蕾切尔•卡森为我们翻译了自然的悲歌,是共同携手折回崎岖艰辛的正途,还是执迷不悔的奔向《世界重启》中描述的幸存者两三只的末世?未来的路很艰难,我仍乐观坚信人类会迷途知返,因为我们还有无数蕾切尔•卡森、克莱尔-C-帕特森这样的救赎“先知”。文/团团花哚 2015.12.14


 寂静的春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