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的文明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302337519
作者:柳肃
页数:383页

内容概要

柳肃,1956年生,博士,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普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出版有学术专著1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过20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古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政治与中国建筑
一、营造法与建筑学——中国和西方建筑观的差异
二、皇权思想与城市规划
三、城市制度与城市管理
四、历史上的“形象工程”
五、礼仪制度与建筑礼制
六、国家表彰——牌坊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中国建筑
一、自然哲学与生态意识
二、墨子与鲁班之争
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与坛庙形制
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差异
五、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差异
六、阴阳五行与建筑方位
七、风水观念与建筑环境
八、“事死如事生”——陵墓的意义
九、艺术中的哲学思维
第三章 中国宗教与中国建筑
一、佛教传人与宗教建筑的发生
二、塔的演变
三、石窟的意义
四、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祭祀
五、宗教与迷信
六、建筑中的信仰文化
第四章 中国教育与中国建筑
一、学宫与书院
二、孔庙的发展与孔子文化
三、文庙建筑与儒家文化
四、书院建筑与儒家思想
第五章 文学艺术与中国建筑
一、时代的风格与时代的艺术
二、以善为美的审美理念
三、“礼”与“乐”的文化意义
四、文学艺术、文人趣味与文人园林
五、中国绘画与中国建筑
六、中国雕塑与中国建筑
七、中国文字与中国建筑
八、象征型艺术
第六章 生活方式与建筑
一、市民文化与城市建筑
二、观演文化与戏台建筑
……
第七章 民俗文化与民间建筑
第八章 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个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其中包含着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内容超出建筑学的界限,把建筑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来看待,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适用于普通读者,以及建筑学方向的学生。


 营建的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讲到中西方古代哲学差异的时候,作者说了这样的话:“应该说老天爷对他们(说的是希腊)不够友好,给了他们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于是在他们的心中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大自然是残酷的,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才得以生存。而在中国大地上,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于植物生长和农业耕种。除了少数时候出现的自然灾害,大多数情况下是风调雨顺,人们过的轻松而满足。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 三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惬意生活的简单总结。应该说老天给了中国人很优厚的生活条件,因此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老天对人是友好的,不要与天作对(改造自然),只要顺应自然就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能过好日子。古典农业的确是顺天时才能有收获,但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精神里,却从来没有任何明确的意识讲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认为自然是“友好的”。相反,人类就是从惧怕天地的原始社会中走出来逐渐懂得耕作畜牧的。对自然畏惧的思想贯穿始终。只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的态度很特别,很值得研究而已。比如中国人独到五行观点,根据五行观点产生的在营造时“厌胜”的做法,园林规划中风水的部分等等。农耕社会中人对自然的顺应,并非等同于认定自然对人是“友好的”。当然作者这里如此说的原因是强调西方与东方文明的差异,但如此说的确不够精确。再者,比较中西方哲学起源这么一个大问题,起码应该广泛的读书与实践而得出结论,之后概括性的写在书里,而不是粗浅的用自己的话分析。可见作者在这方面有知识空白,又不花时间去解决。我对这么草率的处理这样伟大的学术问题表示遗憾。作者对学术的不求甚解在书中随处可见,让书的学术水平大打折扣,对读者对正确知识的吸取制造障碍。另。本书为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即观念与艺术形式的关系。作者对待艺术形式——建筑笔墨不够,又对观念挖掘不深。对待两者的联系较生硬,并且述而不作,我本期待能见到前人书中或网路上没有过的新观点与新发现。但可惜没有。所以此书只能作为吸收知识的目录——作者讲到哪里,就去哪里寻找更细致更多维更有深度的资料。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中国建筑。非常赞。入门的不二之选。
  •     就是报了那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那门课,然后看到的参考书是这本,然后就去网上下载下来看完了的;这是一本不错的入门的书,主要是对怎样欣赏古代建筑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的了解,以后出去玩的时候看到的那些建筑群,或者一些建筑我想我都会从几个方面去分析这个建筑的特点然后增加一些游玩的乐趣
  •     在MOOC上学了一门课,就是柳肃老师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柳肃老师讲得非常好,这本书其实就相当于这门课文字化了,我把它当成这门课的一个复习书来看。不过这本书存在一些错别字和排版的问题。
  •     这本书挺好看的 知识介绍的很多配图也很好
  •     内容还算详实,小错误有点多,比如平安京平城京这个误了两次。作者是湖大的,图片关于湖南的比例有些多。
  •     太长见识了!如果我早几年看完这本书就好了。
  •     考研书籍
  •     除了获得关于建筑的一个并不是很清晰的知识性框架以外,其他的也就一般网络喷子水平。
  •     知识量大而且读起来比较轻松
  •     不错的中国建筑入门书,图文并茂,思路也清楚。
  •     对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易读的传统建筑入门书,面向很全,浅显易懂。定位于此不可能太精太深。报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门课,先读作预习。有些内容比较重复。配图不错。有些观点论证略牵强。赞一下短评第一个,把比较重要的概念名词都圈出来了。看了看其他的古建筑相关书籍,基本上入门的内容也就是这些。另外参考文献里的书目可延伸阅读。
  •     重点读了开头结尾,过于通俗以至失去精准性了,逻辑衔接没有说服力,没有兴趣读更多。最后一章说到中国古代神话不成体系,这句话有依据么?
  •     上完课复习一遍。
  •     From《建筑的意境》短评 2016.03.20-03.24 在《建筑的意境》之后读到此书,深感幸运。全书逻辑结构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对我这样一个建筑的门外汉,虽然信息量巨大,但读起来行云流水,读完甚感意犹未尽。在这本书大带领下,从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民俗,地域等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古建筑,清晰的回答了“古建筑为什么是这样”这个诱人大问题,让建筑在我心中的呈现愈发立体,同时也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全部生活的集中体现”。 另外,全书的照片和文字的质感一样,不求奇险,但光线角度舒服,重点突出,交代清晰,看图和看字都让人有爽朗之感,对作者的敬意更深一层。
  •     不算是建筑学了,讲的建筑背景下的相关文化,思维和文笔都非常老派,有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底子厚讲文化的东西还算丰富,讲文化的篇幅远远超过讲建筑,适合没入门想读浅一点的人吧
  •     此书是针对于非建筑类的学生,但我觉得建筑类学生看了也受益匪浅!柳爷一直是我读书和做人的终极目标!
  •     文化与建筑对半分,没有哪个部分特别出彩。内容繁复,观点禁不住推敲。
  •     建筑不仅涉及物质文化方面,还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民俗民风等精神文化的内容,是石头的史书。以木构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形态,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和研究的文化遗产。
  •     柳素老师的书 内容很多和古建艺术那个课很像 结构很清晰 151222读完
  •     自己导师的书~
  •     评4星,公开课加1星。从文化视角出发,解说古代建筑,算是入门级图书,对古代建筑做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差不多够了。尤其对于书院的理解深刻(谁叫湖大离岳麓书院那么近),对于一些国内没有的建筑或构建竟能以日韩实例为证,请柳先生收下我的膝盖。但有一点明显不足是全书各处重复较多,影响了系统性,略显得累赘(也有可能是建筑艺术的综合性决定的)。
  •     重檐、歇山、庑殿、攒尖。“五门三朝”“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一池三岛。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开间,九五。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佛塔、风水塔(镇妖塔)。孔庙、岳庙,宫殿级,丹墀、龙珠、红墙黄瓦,重檐庑殿(歇山)。鸱吻、镇火、吞脊、宝剑。门簪,挂牌匾。孔林,千年家族墓地。孔庙照壁=万仞宫墙,侧门: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礼门、义路<圣域、贤关>。瓶生三戟(平升三级),喜鹊梅花(喜上眉梢)。外国广场,集会。中国广场,午门广场-阅兵,太和殿广场-见群臣, 天安门广场-拆掉了从前的千步廊、六部。戏台,朝内开,娱神。坐下有席子,席位,主席。仪门,有门无墙,重要人物开过。会馆圣母殿(福建),关帝庙(山西),万寿宫(江西),禹王宫(湖北),张飞庙(屠户),孙祖殿(药材)。北土南木,窑洞吊脚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