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020107230
作者:[罗]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
页数:212页

内容概要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罗马尼亚散文家、作家、剧作家。1974年3月出生于罗马尼亚北部城市雅西。1998年毕业于雅西亚历山大·杨·库扎大学文学系。2000年在雅西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槲寄生的住所》,随后又在罗马尼亚印刷出版社(POLIROM)发表了多部小说,如《我们所了解的大熊猫》(2003年)、《我们的特派代表》(2005年)以及短篇小说集《带帽的灯》(2009年)。2007年,他与鲁齐安·丹·特奥多罗维奇和丹·隆古合著故事集《德拉古拉没问题》(巴黎Non Lieu出版社)。其中《我们的特派代表》一书曾获得2006年法兰克福东欧文学大奖,并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和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拉扎雷斯库还从事剧本写作。

作者简介

小说《麻木》情节主要围绕两个主人翁展开:埃弗盖尼和瓦莱莉娅。过了不惑之年的埃弗盖尼大学毕业后浪迹社会,一事无成,最终寄宿在瓦莱莉娅家。尽管如此,他渴望通过文学之路取得辉煌的梦想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期盼着出版一本书体现其生存的价值。书最终还是出版了。当然,那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也不是朋友所期待的小说或者散文,而是把一些拙劣的照片和以前写成的稚嫩的诗歌找出来充数,拼凑成一百页的诗集,通过城里的一个复印中心,自己花了不多的钱印制出来。瓦莱莉娅尽管已步入老年,但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和不服老的心态。可是,岁月终究要留下它的痕迹,瓦莱莉娅被诊断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从那一刻起,似乎一切都垮塌了。瓦莱莉娅最终还是无助地倒在丢失的意识和记忆中。小说《麻木》就当代作家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进行了探讨,讲述了从事文学写作的种种痛苦和烦恼。拉扎雷斯库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主人翁埃弗盖尼试图步入文学这一只有少数精英们才有资格进入的殿堂的彷徨和失落。同时,作者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阿尔茨海默症是如何摧毁一个人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瓦莱莉娅与埃弗盖尼一样,遭受的同样是思想的麻木,记忆和意识的丢失。所有这些症状更多地来自他们内心所感到的恐惧和对生活无意义的反应。


 麻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文小妖最近读了《麻木》,是罗马尼亚作家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作品之一。这本小说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读过弗洛林·拉扎雷斯库的任何一本书,对他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这本小书上。《麻木》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人公埃弗盖尼和瓦莱莉娅展开的。不惑之年的埃弗盖尼小半生过去了却一事无成,“三无”的他如今依然过着到处租房的日子,唯一支撑他的信仰便是通过出版一本书,以此来寻找生活的意义,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总是跟不上思想。一切都不在状态下,面对电脑,他写不出只言片语,加之心理疾病的困扰,身体和思想都处在了“麻木”的状态。另一位主人公瓦莱莉娅是一位生物老师,刚刚退休。尽管已步入老年,但她依然热爱生活,组建合唱团,尽量让自己过得充实。然而岁月不饶人,瓦莱莉娅的健忘让她感到了惊恐。在医院里,她被医生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这一消息击垮了她所有支撑的信念,她拒绝承认事实,用回避亲友、剃光头发、到阿陀斯山去朝圣等等一切极端的方式与现实对抗。衰老的身躯和健忘的思想让她同样处在“麻木”的状态下。小说从两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描写开始,埃弗盖尼以及瓦莱莉娅与周边的人的各种交集、对话,让读者从中凭借每个人的语言特色揣摩出当时的情况,一点点拼凑出当时罗马尼亚的社会常态。这本小说涉及到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也许,这几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但是这个病都有可能在每个人步入老年的时候找上门来。弗洛林·拉扎雷斯库在小说里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阿尔茨海默病,作者从触觉、观感等细节来描述,入木三分,让我在字里行间中能感同身受到阿尔茨海默病对一个的摧毁,这个病状的痛苦和恐怖不仅仅是简单的肌肉微麻或某个器官微痛,而是在某个阶段,人的大脑一下子成了一片空白,不存在任何的记忆,人也会变得暴躁、阴晴不定,对家人对朋友的关怀熟视无睹。书中第4章瓦莱莉娅向扎哈利亚演示鱼的记忆就不言而喻了,这只是前奏的一个铺垫,用鱼只有三秒的记忆来暗示瓦莱莉娅即将也会像这些鱼儿一样,只有几秒的记忆,反反复复记忆,反反复复忘记,循环着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每次看到瓦莱莉娅时,我心里总是涌上一种心疼。人的一生不易,有时候拼尽一生的努力和记忆,最终却被疾病无情地夺走,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这本书让我对幸福的定义也越来越清晰,一如书中所写,“幸福就是身体棒棒的,可以静静地走在街上,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疾病,它们与你无关。”确实,年轻的我们更因活好当下,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关于埃弗盖尼,回顾他的半辈子,似乎都与生活得不遂意,人到中年,还是一事无成,做过许多职业,也租过许多房子,最后好容易当起了旧书商,却让摆放在地下室的书被水管爆裂的大水淹没,所有经营起来的一切毁于一旦。日子过得有点无奈,他心里隐隐还燃着一丝希望,写一本书,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写书这个过程于埃弗盖尼来说是痛苦的,大脑似乎沉积在一片麻木中,哪怕外出拍照找灵感等等,一切依然止步不前。他的人生与大学中文系同窗好友卡西米尔(已成功步入文学殿堂的作家)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他来说,写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加社团的人以及组织的各种讨论。另外,那里的气氛让他激动。”他的这段回忆,暗暗预示了为何他与卡西米尔的人生轨迹会如此不同,当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时,卡西米尔却成功地参加了几次文学竞赛,并拿到奖项。大学毕业后,人生开始在路上拉开了差距,埃弗盖尼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时候,卡西米尔已进入文学殿堂,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书籍。不惑之年的二人,一个已在文坛站稳了脚,另一个却为写一本书而苦苦下不了笔,明显的对比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虽然最后的埃弗盖尼用以前的旧诗歌和照片勉强凑成了一本书,终于也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麻木的背后掩藏着他深深的失落感,他想要的已在最好的年华里被忽略了,而今却再也寻不回来。翻完这本书,不由感慨,我们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埃弗盖尼或者是瓦莱莉娅。任何人终将会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趁着现在好好的爱惜自己,爱惜家人,活好当下。对于自己的梦想,一定要像瓦莱莉娅写给埃弗盖尼的信中的最后一句一样:“别再犹豫了,生命是短暂的。”
  •     东欧文学总有一种忧郁气质贯穿其中,可能是民族性格和历史上的诸多变迁使然。罗马尼亚文学我接触的并不多,但从拉扎雷斯库的这本《麻木》中,竟读出一种与俄罗斯、捷克等东欧文学的似曾相识之感。对人类生活现状和生存困境的批判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本书也不例外,描绘了一个个虽有呼吸却形同朽木的麻木的生命,令人黯然。开篇对午夜时的城市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全篇压抑的基调。午夜时分的自行车、广告牌、电线杆,俨然都成为可怕的生物,在黑暗中吞噬一切。经典如《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其开头都是最精彩的,《麻木》从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荒诞悲凉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是埃弗盖尼和瓦莱莉娅,再普通不过的人,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状态的描写也因此而具有普遍意义。一个事业不成功、无所事事、梦想成为作家的男人,一个饱受阿尔茨海默症之苦的倔强老妇,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着一场场悲喜剧。他们渴望从思想和身体麻木的泥淖中走出来,却无能为力。作者传神地描绘了埃弗盖尼精神上陷入恐惧导致身体麻木的细节,他的困扰,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我们每天像流水线一般地学习、工作、生活,波澜不惊,时间久了,不也是麻木了吗?地窖里冰冻的旧书宣告一份工作的结束,一种理想的破灭。文中多少有些革命前后罗马尼亚现实生活变化的对比。书中提到,共产党时代人们不管读不读,家里还是会摆些书的,诗人在当时很受欢迎。政治风云变幻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方式,书被现代家居取而代之,成为无用的废品。当《唐吉珂德》等成为一团冰块,埃弗盖尼是很痛心的,想必作者对革命后的一些负面变化,只能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不满了。那些曾居于家中显赫位置的书变成少有人要的废品,实在是荒诞的讽刺。瓦莱莉娅与埃弗盖尼的情况有所不同,阿尔茨海默症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她怎样反抗都是徒劳。恐惧如影随形,童年时做过的坏事也许影响一生,即使没有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她也颇有些神经质。母亲的病导致的烦躁与紧张、害怕无良律师抢走房子的恐惧、对达利耶悄然离开的不满与愤恨,全都融入她的生活,当这一切爆发,就显得很疯狂,而这不幸是有先兆的。他们也曾怀有美好的愿望,也曾有过花样年华,而好时光总是短暂的,当生活的重压使他们难以承受,病态的麻木就如一剂速效药,暂时缓解这苦痛,却终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如《等待戈多》里的两位流浪汉一样,埃弗盖尼的作品和瓦莱莉娅的记忆就是戈多,他们在等待戈多,他们也不知道戈多在哪里。《麻木》结构简单,故事人物不多,但各有特色。埃弗盖尼那位已成名的作家朋友对当今作品、作者、评论家、编辑的批判,竟有几分道理。他那理论不只适用于罗马尼亚文坛,如今的中国文坛,不也是这样喧嚣而乏味?埃弗盖尼去医院时给他看诊的大夫将“作家”与“相当于无业”划等号,让人在笑声中多了一丝苦涩。此外,作者对卖鱼老翁扎哈利亚、贪污的文化馆馆长、穿红长衫的女乞丐等人的刻画,都有一种荒诞的黑色幽默之感。埃弗盖尼以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终于有了自己的出版物,然而对改善他的生活困境并没有什么用处;瓦莱莉娅去异国寻找旧爱,企图追回失去的记忆,然而对治愈她的病症也没有什么用处。他们,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生命,被现代社会特有的恐惧与麻木吞噬,无能为力。题外话:作者似乎对中国制造充满偏见与恶意,文中多次出现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贬低与嘲讽,让我想起美国电影里对中国制造的恶意。为什么他们总是满满的恶意……
  •     每次去看望90岁的姥姥,她总是坐在沙发上唠叨,说自己活着很没有意思,这次肯定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人老了就没有劲了。这个关于人生无望的话题从她80多岁就开始,一直持续了好几年。但终究她还是可以翻翻以前的照片,念叨孩子们以前的故事,即使老到不能出门,她仍有回忆,但对于一个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来说,她该是怎么样的生活状态呢?罗马尼亚作家拉扎雷斯库的小说《麻木》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老人瓦莱里娅。百科上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为老年性痴呆,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瓦莱里娅的母亲得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她深知这种病的症状,她对自己的租户埃弗盖尼说“不是活着不活着的问题。你能活很多年,但就像一棵蔬菜那样活着。慢慢地,你忘掉一切,开始是一些小事情,到后来什么都不记得了。”纵然瓦莱里娅不服老,但她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她没有办法与这种衰老的疾病抗争,慢慢地在丢失自己的记忆,失去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渐渐麻木。小说《麻木》讲述了两个层次的老去,除了老人瓦莱里娅在身体和精神上的麻木外,还有他的租客埃弗盖尼因心的“老去”而导致理想的日渐麻木。埃弗盖尼一直有自己的文学梦想,想通过出版小说成为一名响当当的作家,可自己是空谈大于实干,加上文学界的大环境,诚如他的好友卡西米尔所说“当今的文学就是一个产业,有评论家、发行人、出版商,还有,只有你给他一棒才会引起其注意的冷漠的读者。肮脏的交易”,埃弗盖尼最终自费印刷了自己用照片加诗歌的“书籍”,聊以自慰。鲁迅先生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麻木》中的两个主人公瓦莱里娅和埃弗盖尼的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们没有梦、没有了路可走,还要在日渐老去的身体和心灵中,继续麻木地生活下去。“世界空虚不用的证据到处都是,而且难以置信地具体。你只需有足够的耐心去发现它们。”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60%。十足无聊。
  •     一个孤僻怪诞的独居老太婆,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年失意老男人。观察细致、刻画细腻,当代罗马尼亚生活的一个侧面。几次对“中国制造”的揶揄及解释
  •     国内出版中欧的70后作家太难得了。
  •     些许灵光还是有的,但也没有高超到哪里去。读罢只是让我更了解了苏联解体之后的罗马尼亚而已
  •     罗马尼亚的小说和罗马尼亚的电影一样好看。
  •     被一些细节困住,真好!
  •     更想看看这位的短篇
  •     这么好看的小说应该有更多人知道。故事的情节简单,且充满寓言色彩和哲理的探讨,却成功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切近之感。麻木萦绕在人物的肉体和精神上,也是情节的推力和细节线索的藏身处。这本书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麻木最终无可避免,人应如何展开生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