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长歌》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220091249
作者:张小康
页数:418页

残阳如血

对《雪域长歌》这本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书中有我父母名字,他们就是在艰苦的进藏途中相识相恋的。读完该书已是傍晚,此时太阳西下,霞光四射,天边大片云彩被“染”成红色,这时的我好像更加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残阳如血”。(一星)

——读《雪域长歌》日志(二)

读热地序言——不用说,农奴出身的热地的记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农奴》,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和重担,像蚂蚁一样屈身在陡峭的山坡上, 在高高的台阶上爬行,满身满脸的泥和汗,还有满眼的惊恐,不时地会有沾了水的牛皮鞭子在他们头上,身上挥舞,稍有迟缓,皮鞭就落在身上了,顿时间,那像炭一样黑的脊背上便鲜血淋漓了。一个母亲在阴暗潮湿,臭气熏人的牲口棚里生下了一个孩子,立马就有一份的杂税落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人头税,甚至孩子的眼睛是双眼皮或者单眼皮也成了收税的名目。身体虚弱的母亲在生下孩子的当时气绝身亡,父亲因为交不够农奴主的租子和苛捐杂税,被狗腿子们生生地用皮鞭抽死而暴尸露天,死的时候,手上,脚上还带着枷锁,殷虹的鲜血从狗腿子们的皮鞭上滴落。父亲的死并没有消除一家人背负的欠税和租子,反而还多了一项税名——死人税。老奶奶带着小孙子仍然要继续向农奴主交那些永远也还不请的欠税。老奶奶忍着悲痛,含辛茹苦拉扯着小孙子度日如年,一把野菜,几粒从牲口嘴里撒落的青稞麦就是祖孙俩的活命粮。冬来了,破得不能再破的烂氆氇连身体都遮不住,小孙子只能把脚伸进新鲜的牛粪里取暖。虔诚的老奶奶口攒肚落地积下点酥油,自己和小孙子连舔一下都不舍得,全都捐给了寺庙。每一次的转经筒,每一次的捐酥油,老奶奶都祈祷着心中的白度母快快地来到人间救苦救难,然而岁月漫漫,苦难无边,救星无踪。那些寺庙大殿前的长号声低徊沉重,令人胆寒,尽管雪域高原有着最明亮的蓝天,最灿烂的阳光,但白度母从来没有降临过,蓝天白云阳光也从来没有属于过苦难的农奴们。农奴们心中除了无尽的苦难,无尽的泪水和伤痕,只有祈盼这巍巍高原早见春光的哀哀长歌。解放军来了,这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一群“红汉人”。带着满身的征尘,带着一颗悲悯的心,衣衫是那样简朴,眼睛却是那样明亮,意志是那样的刚强,笑容是那样的温暖,脚步是那样的坚定,言行是那样的庄重;没有一粒米的捐税,却有着满腔的热忱,没有一丝一毫的欺压,却有着无怨无悔的牺牲;藏民耳边响起的不再是旧西藏那些凶神恶煞的藏兵们令人不寒而栗的马脖子上的铃铛声,而是解放军挥汗如雨,苦战天险筑路的铁锤声;藏民们头上,身上再也没有农奴主那带血的皮鞭和镣铐,只有解放军举起的五星红旗,和亲手披上的新藏袍......解放军来了,再也没有农奴和农奴主,有的只是直起腰来,昂首挺胸做主人的藏族同胞兄弟。黝黑的脸庞带着笑容,纯净的眼睛含着热泪,勤劳的手耕种着幸福,热血涌动的心创造着未来。声声长歌哀音已去,吉祥的哈达飞向雪山,飞向太阳,西藏也是祖国母亲的儿女,灿烂中华在我们心中。

永恒的记忆

忘不了“西藏”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位置,她是嵌刻在心底不可磨灭的烙印。小康姐用八年的心血卷写得《雪域长歌》,真实记载了十八军、老西藏们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光辉篇章,再现了父辈们用生命、鲜血、忠贞、刚强、毅力走过的那段岁月......!那是一段轰轰烈烈、开天辟地的历史,那是一段超越极限、舍身忘我的历史,那是一段艰辛艰难、斗志昂扬的历史,那是一段可歌可泣、英雄辈出的历史!书中故事真实,事迹催人泪下,写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愿这本书能永远传承后人。十八军万岁!替父母、替姊妹谢谢小康姐!

《雪域长歌》有感

《雪域长歌》有感 《雪域长歌》是一部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当掩卷沉思时,进藏大军中一桩桩、一件件、一幅幅、一幕幕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人和事便会活生生地站在面前......那种油然而生的惊叹、感动、激励和景仰必将是一生一世的隽永。朋友,你可知道,人体的极限是怎样被突破、被挑战的吗?那么请看:画面一:在平均海拔超过四千一百米的雪山上,进藏大军的将士们人均负重六七十斤,平均每天行军六十公里以上,每当翻越海岸线超过五千米的雪山垭口事,则步步艰难,不得不行进五十米就必须休息。为何必须休息?因为这是以命相搏的行军!画面二:拔涉在高原、雪山、莽原沼泽和雪水冰河的将士们,因极度缺粮,不得不用身上棉絮果腹,用烧焦牛骨砸成粉充饥......画面三:在此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粮草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昌都战役,为堵敌退路,一个团(十八军五十二师一五四团)连续十三天长途奔袭一千五百里,至堵口恩达时,两千多人的部队只有三四百人了,沿途己然累死饿死了几百匹战马!但仍须立即投入战斗!画面......画面......还有无数类似这样的挑战人类承受极限的画面!这是六十五年前数万进藏大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所演绎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雪域长歌!主角是由十八军的老红军、老八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以及新入伍的热血知识青年和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进藏大军。朋友,你可知数万进藏将士挑战极限、承受极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西藏是中国的;第二,解救西藏百万农奴。这就是当时数万进藏大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正是这看似简单和质朴的信念,成为他们战胜艰难困苦、挑战人类极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他们抛妻舍子、远离父母家园的理由;成为他们不惜将热血、身躯、青春、生命献给西藏的不朽承诺。他们似乎是为了理想、信念、承诺而生的人,惟此才能承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一切艰苦卓绝,惟此才把牺牲青春和生命做为幸福和骄傲。为此,世界上任何人都不会质疑他们大无畏的英勇顽强!这质朴而简单的信念,曾支撑护佑进藏大军完成了统一祖国疆域的千秋大业,也必将成为老西藏精神的发扬光大和永世传承!当年,进藏老部队,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西藏的和平解放,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赢得了金珠玛米亚古都和菩萨兵的美誉及信任(89年拉薩动暴乱,我149师奉命前往执行戒严令,藏民欢欣鼓午,争相传颂:老五十二师回来了)。如今,当年进藏老兵虽己纷纷老朽、逐渐故去......但是,老西藏精神不可磨灭!这是因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畏艰险,勇于牺性恰恰是老西藏精神的精髓。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是我们人民军队的魂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神韵!《雪域长歌》不仅颂扬了十八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更重要的,是在世人面前矗立起了生动感人的英雄群雕和经世永存的精神丰碑!2014.6.28

数次被书中的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

无数次被书中的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无数次感觉灵魂穿越到那时那景与先辈对话。今天我看到先遣连,深深被李狄三英雄群体打动,很想用舞台剧或其它艺术形式让她立体的呈现在官兵面前。我有个大胆的设想,这一篇章也许可以拍成最好看的电影。太多的感受我先储蓄着。以一个十八军的后辈、大改革时期的军人的名义,向作者敬礼致敬!

永作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

“老西藏精神”是老18军的官兵用生命和血肉凝成铸就的精神,是几十年来驻藏部队,地方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长期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是对这一精神丰富内涵的生动概括。我们作为老18军子弟,应该是当仁不让的老西藏精神的传承者,讲述老18军的故事,发扬老18的光荣传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和本分。小康为我们做了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像他学习。

我们的军魂

《雪域长歌》已拜读了一半了,写得真的很真实,很平凡,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奉献和牺牲,知道了十八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和很多知名先烈和不知名的无名英雄,这就是我们的军魂,这就是我们军队的长胜基因........

终身铭记,时代弘扬!

作为军史迷,我们曾更了解长征抗战、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及解放海南;更熟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还能递数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然而《雪域长歌》却为我们记述了一场罕见的战争,它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许多奇迹,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国军人们的景仰,它的胜利超越了一般军事意义的成功,谱写了我军军史和祖国统一大业史的辉煌篇章!开卷诵读,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热泪奔涌!我们要为英勇的十八军欢呼!为自己的父辈骄傲!作者贵为将军之女,却聚焦于中低将士、倾情于基层草根;殚精竭虑、费时八年,终成这部史书般的纪实。全书真人采访,毫无杜撰编造。实乃作者有良、作品有料、人事有据、开卷有益!可读、可鉴、可藏!

——读《雪域长歌》日志(一)

又下雨了,但这场雨对我来说,应该是一场喜雨,因为扎西同学冒着雨给我送来了盼望已久的新书《雪域长歌》,这本书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些曾经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们中,我的父母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奉献的不仅是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也包括我们这些后人应有的家庭幸福和天伦之乐,就像本书扉页上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在这个清凉温润的秋日,我开始阅读这本沉甸甸的珍贵大书。开读之前,我拿出了一叶崭新的,系着绿丝带的书签为新书配用。这叶书签的画面图案是重庆磁器口,画面中有鳞次栉比的房屋,也有起伏高低的道路,云层涌动的天空中有几只鸟儿在上下翻飞。我不知道这些鸟儿是矫健的雄鹰,还是优雅的大雁,在我的心中,我愿意这些鸟儿既是雄鹰,也是大雁,因为只有雄鹰才能飞跃崇山峻岭,飞跃冰河雪峰,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到雪域高原最高的山顶,而只有大雁才能把胜利的喜讯,建设的成就捎回遥远的家乡。看见那个站在楼栏边向着天空遥望的红衣人了吗?雪域高原的每一点。每一滴都牵挂着人们的心,包括苦,包括甜,包括牺牲,包括感动,也包括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幼小的留守者。一张新书签,一张有着重庆磁器口画面,系着绿丝带的新书签,之所以选择它,也算是一份纪念吧,因为我的父母正是作为建藏的干部从位于重庆的原西南财政部出发踏上了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征途的,小小丝带上的那一抹绿色正象征着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先辈们青春长在,忠魂永存。

连载已收藏

13篇连载,场面宏大,从战士、排连长、科长、向导…,却很少提到部队的高级指挥员和自己的父亲,因为你懂得成功从来不属于个人的,这点我非常佩服!我阅读时被感动得落泪好几次,真的不容易,时代造英雄!

《雪域长歌》:长使读者泪满襟

捧读《雪域长歌》,书中的情节将我深深感染和打动。“有的战士饿得甚至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战士捡牦牛骨和牛角,用火烧,再用石头砸成粉末吃下去,吃得上吐下泻。”(P96)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七十来斤的瘦小女兵赵邦玲,背上的“小山包”高过头顶,穿最小号的胶鞋脚都在鞋子里来回晃荡。“脱袜子时,连皮带肉撕下来,血淋淋一片……”(P148)“转眼间,泥石流过去了,只剩下泥土的腥味,四周是可怕的寂静。当大家从惊恐中清醒过来,互相招呼时发现,一个叫陈德昶的男演员不见了。‘大家一起喊他的名字,喊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就这么消失了……(P227)抢渡通天河,兽医刘益民等“十三勇士”身涂凡士林油,喝了御寒的白酒,驱赶骡马过河,结果8名官兵,150头牲畜,被急流卷得无影无踪。(P145)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长眠在四、五千米严重缺氧的雪山上,飘逝在冰河湍急的恶浪中,献身于修桥筑路的悬崖边,牺牲在叛乱分子的枪弹下。......这一个个故事,令我多次泪牛满面,掩卷长泣。我真的觉得,这就是一首献给这群为西藏和平解放付出青春、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的颂歌和祭文。谢谢你,张小康大姐!

评《雪域长歌》

这就是我军进军西藏、扎根西藏的历史。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查阅过大量史料,体现出了作者严谨的写作作风。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突出细节方面处理的很好,要知道大量的文史材料是要靠细节来支撑的,往往是有细节才会更显得真实可信。

共叙藏汉民族一家情

“杨星火带回来一个藏族儿子”---这是小康新作《雪域长歌》里的一个故事。星火阿姨是我熟悉、尊敬的长辈;带回军营的阿旺次仁是我亲爱的兄弟。当年,不少象星火阿姨一样的汉族妈妈满怀深情、义不容辞地收养了一个又一个藏族孤儿。小康,你在书中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但我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的困难。今天,读的这篇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这些藏族兄弟已经先后成长为故乡建设的有用人才。阿旺啦,你在樟木口岸还好吗?等着我,重返西藏与你同喝一杯青稞酒,共叙藏汉民族一家情。 原十八军后代杨齐康

张小康和她的《雪域长歌》

张小康同志经过八年努力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雪域长歌”成功出版发行了!作为老十八军丶老西藏的子弟的我由衷祝贺张小康同志的成功!其实我和张小康同志相识时间并不长,但我们一见如故,亲如兄弟姐妹。这主要缘由我们的父辈们的十八军丶老西藏情结。当年张小康的父亲张国华将军是十八军军长,而我的父亲王兴友则是十八军留守处处长。西藏军区成立后,张国华将军担任了西藏军区司令员,而我的父亲则由丁青军分区调回成都担任了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第一任主任。这期间我父亲曾两度要求调离十八军,调离西藏军区,都被张国华将军挽留下来。对于我父亲来说张国华将军是领导、是战友更是朋友。做为他们后代的十八军的子弟们,自然而然的延续了这种共同的、特有的情感,我们是朋友、是兄弟姐妹。小康同志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抱负:要在短短的几年里把十八军进军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挖掘、采编、汇集起来写成书向人们宣传十八军,让人们了解十八军、了解西藏,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西藏和平安宁、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而奉献出一切的革命前辈们!于是张小康退休之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开始了艰苦的采访,编写创作之旅。她改变了原来由自己口述,秘书打印成文的写作方式,而是到天南海北亲自采访、核实、亲自记录,起五更熬半夜整理资料动手写作。不要说到云南边境,奔赴西藏高原的辛苦,就说她在成都付印书籍的十几天里,哪天不是只睡几个小时,白天还要东跑西颠的采访和参加相关的活动。小康的书中不仅仅是写十八军和西藏军区的军人和家属,而且还大量的记实了在地方工作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基本上涵盖了十八军、西藏军区、西藏自治区的各行各业,她的书中有大事件、有英雄,而更多的是鲜为人知的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由她挖掘出来的凡人琐事。她恨不得把那些普普通通、辛辛苦苦为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贡献出一切的人们,全都装进她那近50万字书里面,在她的心目中这些人也是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英雄!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张小康的哥哥、张国华将军的儿子张小军。妹妹张小康日夜奔波忙着写书,哥哥张小军也没有闲着。张小军退休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心血、钱财潜心致力于十八军军史的研究张小军、张小康兄妹象他们的父亲张国华将军当年毅然决定带领十八军进军西藏那样,在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钱、名利、物质享受的今天,她们兄妹俩舍弃了舒适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扛起了传承、宣传、宏扬十八军,西藏军区艰苦奋斗、进军西藏、保卫边疆光荣传统的大旗!他们用大量的纪实文章和无数的生动事例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如小康在书中描写的翻越折多山的片断,生动的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忍耐的具体含义。书中写道:折多山海拔四千三百米,空气稀簿、山顶寸草不生,军人们真正领教到了雪山的厉害,感到明显的缺氧,气喘不上来,胸闷的厉害,脸都憋得乌紫乌紫的。后面的人离得越来越远,只好改为1—2公里歇一歇,快到山顶时,每隔五十米丶100米就要歇一歇,喘喘气。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硬是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那种坚韧、那种忍耐,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我母亲的战友孙丽英阿姨就给我讲过她是拉着我父亲的座骑马尾巴才翻越了折多山。而十八军的将士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考验呢?我父亲的战友丶我同学的父亲十八军供给部部长秦卓然叔叔在被张国华军长告知西藏高原,山高路险,天寒地冻,空气稀簿,喘不上气来时,秦叔叔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打了那么多年仗,死都不怕,还怕喘不上气来。”小康在采访中被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感动着,感动给她了力量,感动给她了信心,使她从一位医务工作者勇敢的踏入了她并不熟悉的领域一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动更加坚定了努力完成“雪域长歌”这部巨著的决心!而小康这种勤奋工作,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的精神又感动了无数的革命前辈,感动着他的同龄人,感动了很多很多的年青人,感动了我们这段历史亲历者的后代们。特别是我的校友们纷纷表示支持小康,学习小康,跟她一起把十八军丶老西藏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看到小康没日没夜的工作,辛辛苦苦的奔波忙禄,我真的很想去助一臂之力,但又怕打乱了她的工作安排、影响了她们创作思路,所能做的就是在和小康通电话时给她说:“小康,有什么需要就给我打电话!”最后,我再一次的祝贺:小康的“雪域长歌”成功出版发行!老十八军丶老西藏子弟 王盛胜

——读《雪域长歌》(三)

读张小康序言与西藏割舍不断的不仅是关系,更重要的是情感。何止是张小康,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同样对西藏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和情感。不是吗?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QQ群就叫做“西藏工委小学”群。我们这个群体中有着和张小康相同或相似的那样一段生活经历,我们是新中国最早的留守儿童。当然,我们的留守和今天的留守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幼小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从未出生时起,就和我们的父辈们一道,不仅承担了雪域高原的那一份艰难险阻,也承担了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那一份思念和分离之苦。对于牺牲,对于付出,除了对西藏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民族同胞欢聚一堂的欣喜,他们没有怨言,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聚在了一起,成为了坚不可摧,无往不胜的一个整体,他们撇下家乡,撇下父母儿女,义无返顾地为西藏的新生而付出。他们是理想高尚,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大爱满心的一代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功勋,但他们却从不吹嘘自己,从不炫耀,只是勇敢地战斗着,认真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还记得多少年前,当普天下的人们隆重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我的父母得到的纪念品仅仅是一支刻着纪念文字的钢笔和一本刊载着父亲为自治区二十周年庆写的一篇西藏财贸工作经历文章的书。我曾经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向父亲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够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提笔记下那些难忘的岁月,可父亲却以一句淡淡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不用写了吧”的话婉言谢绝了我。我知道我的父亲的能力和文笔,他是能够写出来的,但他却淡言相拒,他认为那一切都是他们那一代人应该做的,没有必要为自己吹嘘和炫耀,就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切的艰难,一生的奋斗,所有的情感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而留给我的除了惋惜,就只有崇敬了。后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那段艰苦的历程中,最先付出牺牲的竟会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小生命。“小难”,听听这个名字,就像是“小难”姐姐本身就是为了承担这份牺牲而来的,为了这份牺牲,半个多世纪了,亲人们好不心痛,心结难去,岁月如河,所有的人唏嘘不已,已至永远。我想,“小难”姐姐就像一个天使,永远是那样地活泼可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直伴随这“老西藏”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在这样的队伍中,在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中,千千万万的付出和牺牲铸就了伟大的灵魂,铸就了历史长河中的丰碑长存。


 雪域长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