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史(第五卷)》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09559596
作者:[法]艾黎·福尔
页数:300页

艺术的轮回与新生

当我们想到艺术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谁?毕加索、梵高或是莫奈,这些在现今文艺展览中作为票房保障的魔力名字,曾经在个性主义盛行的时期自我绽放,经过了百年时光沉淀,终于走进了大众的审美,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解构与再生》是艾黎•福尔五卷本《世界艺术史》的最后一卷,正是讲述了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前叶这段群星闪耀的艺术发展进程。因为时间的接近,第五卷中所举的浪漫主义与其他现代艺术流派中的主要人物更为闻名于耳,读来显得亲近。艾黎•福尔延续了一贯重视群体特性并不着重突出个体成就的谋篇布局,为读者展开了一卷宏大的现代艺术画卷。同时,因为现代艺术风云变幻的特殊性,有的重要艺术家如塞尚、雷诺阿等经历了不止一段艺术时期,因而在书中亦穿插于不同的章节。在艾黎的书中不难看出这样的艺术趋势,扣合了书中“解构与重生”的主题:百花齐放却未失章法,个性为王却难逃轮回。艺术不是空旷田野中一条径直不阿的大路向前不断延伸,而是迷幻森林中的羊肠小道,足够曲折回环,但处处美好风光。艾黎•福尔写的艺术史读来很是顺畅,归功于她对于内容的精练与择选,如果按照传统,将重要艺术家各自单列一章阐述,则易松散,难以看到艺术流派的全貌。在完整与脉络之间,艾黎凭借其强大的整合能力用群体的概念诠释了个体的风格之绚烂。对于印象主义这一大家辈出的流派,艾黎仅凭借十页篇幅大致梳理其全貌,可见功力之深。在福尔的笔下,印象主义是一次名实相符的运动,以光影为媒介,既回归传统,又解放了想象力,将绘画艺术推进至全新的阶段。而在之后的现代艺术开篇章节,她避开了最广为人知的莫奈、梵高等大师,将笔墨集中于雷诺阿的故事,通过他与同时代画家的横向比较,将他的风格变化纵向表达:“第一阶段让人想起委拉斯开兹,第二阶段使人想起鲁本斯那样,不知为什么,他的第三阶段使我想起了米开朗基罗。雷诺阿对此恐怕一无所知,他只是绝对自由地作画。”在有意无意之间,不同的艺术灵魂互相碰撞,将传统解构,又将其再度解读与表达。通过艾黎洋洋洒洒五卷本的艺术史著作,我们能够一窥艺术发展的面貌,并感受其中周而复始的回环发展轨迹,从发轫到东西并进,到复兴与崛起,再到理性浮沉、解构与再生,艺术的光芒从未熄灭。

优美的抒情诗

《世界艺术史》第五卷“解构与再生”是艾黎福尔所写艺术史的最后一本,书分二章:“浪漫主义与具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开端”。惜乎艾黎福尔英年早逝,若是天假其年,他能亲眼看到毕加索以后艺术形形色色的表现,并用他优美的抒情诗一般的语言评论一番,那该多棒啊。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艾黎福尔抒情诗一般的优美语言。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但是用诗歌一般的语言去做诗歌以外的事情,我最先了解到这么干的是德国人。尼采用诗性的语言写他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用诗歌一般的语言写“人,诗意地栖居。。。。。”。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艺术史也可以用诗歌的语言去书写。不过,反过来想,其实艺术史与诗歌应该走得更近,用诗歌一样的语言去书写应该在气质上更切合。虽然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比喻,但是每一句话都落在实处。因为画家画的就是这些景象。在艾黎福尔的笔下,艺术是飞翔的,但又是脚踏实地的,尤其是谈到那些画家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的时候。比如,雷诺阿非常执着于乡村,不愿意跟沙龙打交道,村子里的农民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个大艺术家,只知道他喜欢画画儿,但是画的画儿不怎么样。。。。。。雷诺阿并不在乎,就像不在乎那些行家说他的画儿媚俗一样。一方面,艺术家的内心非常强大,精神在高空飞翔,另一方面艺术家的笔触总是执着于乡村人物的细微变化,执着于自己的艺术主张。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艾黎福尔怎么用那么优美的语言表现艺术家,想来还是佩服不已。前言介绍说,艾黎福尔深知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件事业要做,这本艺术史他就是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的。诚哉斯言!我记得以前读过一本评论思想史的书,类似本书,充满了比喻和排比,但是空疏而无聊,从头到尾都是排比式的比喻,到最后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山寨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真正的杰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读这本书,有很多趣闻轶事都可以和艺术家的气质和主张对应起来。比如罗丹,艾黎福尔介绍他是一个注重局部,不太把握的好大局的艺术家。罗丹的《思想者》比较突出雕塑的冲击力,但是平衡感欠缺。记得关于罗丹有一则轶闻:罗丹雕刻了一座人像,他的一个学生着迷地说:老师,这个雕像的手真迷人!罗丹听了这话,打量了雕像一番,然后操起斧子,砍掉了雕像的手。学生都吓傻了,问他为什么砍掉雕像的手?罗丹说,我想表现的不是手,如果手更吸引你,那这个雕像是失败的,所以要把手砍了。轶闻和艾黎福尔对罗丹的描述是一顺儿的,罗丹的艺术特质是多血质的,冲动,强调某个片面。书中这种对艺术家的描述很传神而有趣,对比那些轶闻更是有趣。而这些很个性化的描述却又跟那种时代洪流的描述不相冲突,更确切地说,艺术家们各自自由地开创了一片天地,合起来构成了法国现代艺术的多彩天空。这里忍不住想对比一下蒋勋和艾黎福尔的艺术评论。读过两人的书,有一个印象,俩人都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顶级艺术品身上,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品就像是长在他们身上,或是浸淫在他们的血液中一样。但是艾黎福尔更能够从艺术的气质和精神层面去把握,而蒋勋则带有中国鉴赏家的家风,与艾黎福尔相比更注重细节。艾黎福尔的书中有大量的整体作品,而蒋勋的书中则有很多放大的细节照片,好像要凭借细节鉴定此画为真一样。不论高下,风格不同。这一套艺术史真是值得收藏的好书,真的能够让人神游天外,物我两忘。

道阻且长细思量

大师珠玉在前,今天的艺术创作究竟是更便捷了还是更艰难了?艾黎·福尔的《世界艺术史》第五卷,谈到了十九世纪以后的艺术家们。群星闪耀风采犹在,技法已臻完善,如何脱颖而出?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烙上时代印记?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正是今天的艺术家面临的困扰。他们的解决之道不失为今日的参考。有人将俗成的技法抛诸脑后,另辟蹊径。马奈首创独特的用色方式:“把一种明亮的色调置于另一种明亮的色调之上,勇于把中间色调降到最低限度,或者甚至摒弃不用……”;莫奈专注于瞬间的动态,被嘲笑的朦胧,终究演变成拥趸甚众的“印象派”。有人回归简单,放手一搏,力求更轻松地表达概念性的形象。马蒂斯笨拙的形式平面化又富刺激性,却蕴含清澈明晰又热情洋溢的愿望;毕加索大胆使用尖锐的形状唤起共鸣,没一根线条都在诉说着情感;修拉引领点彩画潮流,用微观的色彩筑起万顷大厦。有人屏气凝神,让手中的画笔自书心声,不受束缚的感情喷薄而出。格罗为所属时代特有的军事题材的活力血脉偾张,怒不可遏势如惊雷;德拉克洛瓦如同一个成竹在胸的音乐家,准确地把握复杂的节奏,嘈嘈切切令人肝胆欲裂。纵观这些留名者,他们本可以选择一条更安逸、更平坦的道路,当时的跨地区交游已然非常便捷,在前辈庇荫下精研构图、用色、光影、内涵,也可以绘出不输照相的精巧画面。也幸而他们没有这么做,不只是因为相机的发明剥夺了过度雕琢的意义,他们个性中不安于现状的部分才是他们的成功之道,也成就了近代世界艺术史百花齐放的盛况。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使得审美眼光更加包容更加丰富。解构经典,汲取养分,继而再创新的经典。“不安于现状的态度,是现代艺术狂热症炽热的成因之一。”艾黎·福尔如是说。不安于现状的艺术家焕发空前创作激情,亦是艺术发展到了今天仍能不断推陈出新的源动力。作品卖出天价的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同样将不安于现状视为决定艺术家成败的重要特质。他以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和宫崎骏为例,认为前者虽有才气却止步于短篇便觉满足,后者始终被不满推动,有一种心中所想未能全部表现出来的不完整感。也这是这份不满让后者享誉全球。艺术之路道阻且长,不是环境设了限,而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要求:对美的不懈追求、对思想内涵的执着。《世界艺术史》第五卷末附录了艾黎·福尔创作《古代艺术》的历程,恰是有力的佐证。福尔不安于在故纸中寻找记载,他要亲身游故地,感受发祥地的风土;他不安于自己的文字,几易其稿,即使付梓多年,仍耿耿于怀个中不完美;他不安于对艺术品的重塑,无论是善意的整饬还是保护,他希望保持原初的灵光和质感。开创者必不容易,后继者也并不轻松。真正的艺术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况且艺术家首先要逾越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标杆。——乙未年读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解构与再生》

跟着艾黎福尔看绘画

写于二十世纪初的第五卷介绍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主要集中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主要为浪漫主义和具象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开篇。另外附录中,还包含案卷(第一卷)介绍作者写第一卷以及重写未竟的故事。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触以各流派的绘画为线串起文学、音乐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又着重介绍几个代表画家,虽说是艺术史,但完全没有刻板的正统感,他对画作及画家的形容和分析充满了“浪漫主义”,他可以从绘画中听到各种响动,闻到味道。在描述每一位作家的为人及绘画习惯或生活习惯时,就像描述一位老朋友般,“他是街道的主人,只要他的脚踏上大街小巷,他就感到如鱼得水,无比自在。他对街道上蠕动的一切毫不陌生,并且赋予这种巨大的无秩序状态以专断的秩序,街道生活中各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在他的创作热情中被组织得有条不紊。”(介绍杜米埃)感觉好像在跟着他看他朋友们的画展,他们偏爱画什么,他们喜欢听谁的音乐,他们有什么八卦,他们与他们不同。有时,又跟他驻足在一副画前,不再讨论作者,而醉心于画面本身“通过描绘苹果树掩盖的红色屋顶,描绘布满白杨树林、河流穿越期间的低矮山坡,他为我们揭示了空气最大限度的颤动和光登峰造极的反射。这样,毕沙罗也就成了揭示事物亲密亲密无间关系最审慎的诗人。”有时又像是从一幅画走到另一幅画跟前的间隙,他已经有完成了两个甚至更多画家之间的比较,或者画作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的叙述。就这样从浪漫主义看到了20世纪初的现代派的开始。而附录中收录了艾黎•福尔的多篇已发表的关于美学论述以及数次探访古代艺术作品旅程所遇所思的文章,让我们更加直接地领略他本人对艺术和美的看法,他永远都带着探索的渴求去追寻古人遗迹,在此艺术史为读者征订单写的介绍文章中有深刻体现出他对于艺术作品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说艺术史与人类情感的历史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又教导读者不要对这些纪念物表示过多的关注,这跟他对废墟的态度是听任销亡是一致的。“除非我们懂得在它们向我们显示的情感中,重新发现自身曾经历过因而有着较深了解的那些情感冲突。”“实际上,艺术的历史可以或许应该这样构思,即把人类为急于破译萦回于他们内心的奥秘而经历的精神历程,用抒情的笔触加以描述。”“本书的目的在于将这一悲剧性探索过程中感人至深的一波三折展现在世人面前。”作者在事后请求编辑原谅他在导言中充满了个性色彩,然而,其实在整本书中都充满了他自己的烙印。但是,可能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他在编写艺术史,他在欣赏每一件作品时,他在了解每一个艺术家时都在挖掘它们或他们的情感和冲突,并将它们他们以各种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使得这本书变得特别动人。

名画最动人的是表情(解构与再生)

个性主义的逐渐解构,浪漫主义之辉煌再生。《世界艺术史(第五卷)》带来的是世界名画的赏析。这些名画作背后的技术和艺术发展、创新这些比较有专业性的东西我说不了,我要说说这本书带给我的艺术上的感受和对作品及作者的新理解。塞尚的画很有意境,会把人代入到他的情境中,有着欧洲浪漫主义的生动协调。我最喜欢塞沿的油画《姜黄色的罐子与水果》,色彩非常独特,真的很特别。浪漫主义的画作很多,路易大卫笔下的拿破仑,那巴和那人画得非常有浪漫气息,构图鲜明,视觉冲击力更加强大了。反应战争和宗教的名画都有着大场面,每副画都有着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它们是现在的珍宝,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难得看见真品了。外国的名画有很多画男人和女人的身体,他们的文明跟东方人有着差别,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敢于把人体裸露,传达更加直接的冲击力和传递情绪,让画作更加有震憾人的力量。中国古画中也有这类的作品,应该很少,我也不确切的知道具体的情况。只是某天在跟同事聊天的时候,她说认识的画家和朋友收藏画作,她也是第一次知道杨贵妃画作居然有无码的,她问我你知道无码的画是什么么,见我不置可否,她就笑了,无码就是全裸的,她也是第一次见到。我于是便很想看到无码的杨玉环了,我倒时生平还没有看到过呢。这样的画作在中国人的眼里,有了情色的意味,但是在外国人眼里,那可是高贵的艺术,容不得半点亵渎。第044页画的高贵女人,是没有裸露身体却仍然优美动人的令我难忘的艺术品。  欣赏名画的时候,我知道要看风格,也就是作者的画风,还有色彩、笔触,光和情绪。其实我发现了一点,最动人的是表情。风景画有表情,人物有表情,静物也是有表情的。你会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纱,她嘴角那一抹似有还无的微笑,是最传神的,也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最令人难忘的。这些东西几乎是难以模仿的,是大师们传奇的情绪。  刺激性强、极度尖刻的作品乃是分析的产物。罗丹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超人的强度级别。《青铜时代》《吻》《思想者》《巴尔扎克》是伟大的艺术家罗丹的伟大的作品,他的艺术成就是极高的。我还记得在初中历史书第一次看到思想者的雕塑时,真的好喜欢,那种喜欢说不出来,就是真的喜欢。《世界艺术史(第五卷)》有很多卷。我想中国的国画应该也会选入其中,中国的艺术成就会离我们的感觉更近吧。

艺术大爆炸

作为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整个系列的最后一卷《解构与再生》,它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并且目光聚焦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主要为浪漫主义和具象主义,以及现代艺术的开篇。很多时候,当艺术离我们越近时,我们越难看清它,特别是在思想解放、文化解放之后,艺术也随之解放。在被束缚的历史时光中压抑了那么久,艺术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瞬间漫天都是烟花纸屑,各大艺术如流水般,纷纷在历史的舞台上一一走过,浪漫主义、具象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多样的风格与差异巨大的变迁,实在是让“看客们”看得眼花缭乱又大呼过瘾。艾黎福尔曾说:“这一时期的个性主义将一缕清风、一丝光芒、一片空间、诸般感受和混杂不清的情绪输入法国人的睿智和情感之中,以至于个体本身伴随着如同心房的扩张与收缩一般的双重节奏,成为宇宙和历史不可或缺的、光辉灿烂的中心。”从总体来说,艾黎福尔是抓住了整个时代中艺术的发展核心,人们将一种显露无疑的具象化激情,缓缓模糊,像逐渐失明的病人,最后投射到一种梦境般抽象的内心理念中去。书中最初所反映大卫、德拉克罗瓦的名画,都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精致的画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给予观众们以视觉与精神上的震撼;到了后来,我们可以看到艾黎福尔在印象派里所推崇的雷诺阿,说实话,印象主义画派在当时真的是无人能敌,原因有二,其一是里面的“高手”实在太多,其二是印象派的分支太多,除去赫赫有名的印象派创始人——莫奈、后印象派代表人——塞尚、梵高以外,德加、毕沙罗都是有名之辈,而雷诺阿的作品与他们相比,更加充满生机化,鲜活而具有美感的肉体、丰富的色彩却缺少绝对精致的轮廓外形,人像上的“模糊”极为明显;可是当我们看看马蒂斯、夏加尔的作品时,其扭曲流动的人像与世界,诡异的构图风格,几乎疏离于现实世界,更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梦境,三种区分度是如此明显,艺术将它们推向了高潮,而它们又将我们推向了思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很难说是人内心情感的隐匿,因为梦境的体现反而给予人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对于作品的解读不再是统一而独立,相反更加多元化,这同过去解读名画的“多元性”又有所不同。比如达芬奇等等的艺术之谜,真相在于时间的隔阂与理解的断层;而到了这个时期的艺术之谜,创造它们的艺术家还健在,只是已经变成了一种笑而不语的态度了,因为艺术的大爆炸导致了没有最绝对的答案,只有最相对的理解。从艺术发轫到东西并进,从复兴崛起到理性沉浮,再到这最后一本的解构再生,艾黎福尔的艺术史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了,但是艺术还在发展前进。对于如此卷帙浩繁的一系列艺术史,我合上书页的时候,沉甸甸的成就感有之,摸不着的迷惑感有之,想从头再翻一遍的冲动有之。未来,我相信我还重新温故此书,因为就像艾黎福尔说的那样:“一本好的艺术史,它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何以会产生目前的情景,它带你超越时间的维度,抵达永恒。”——它带你超越时间的维度,抵达永恒。


 世界艺术史(第五卷)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