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剧场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12207182
作者:顾铮
页数:184页

内容概要

顾铮
1959年生于上海,学者、摄影评论家、策展人。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为最早将西方摄影家与摄影史介绍到国内的人之一,顾铮不仅展开一个有关摄影的视域,也传达了价值与判断的标准。
“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他说。
扬·索德克
捷克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1935年,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从1951年起,在国家印刷厂的多个部门工作,同时期开始摄影创作。
“人”是索德克照片中不变的主题。索德克的灵感源自内心的深处,他认为“艺术从灵魂里诞生”。索德克的作品是私密的、个人的,表达出他的欲望、幻想、爱与焦虑。索德克的作品表达出他难以释怀的恐惧——短暂喷薄的欲望、身体的老去和瓦解、美的流逝、性别含混。索德克的摄影是虚构的、戏剧性的,他的作品从未展示过现实的场景,而是总处于某种永恒的背景之中。索德克照片中经常出现的基座、帷幔、花环、古色古香的装饰和衣服,为其作品烙上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但令他的作品在现代摄影中独具一格的并不仅是这个特点,他还实验了多种技巧,例如给所有照片上色,这些颜色体现出他作品中跨时代、绘画似的一面。索德克在作品中流露出对顺序的偏爱,能追溯到他小时候阅读漫画书的经历。
1963年,索德克首次在布拉格举办摄影展,之后其作品曾在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展出。1990年,索德克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是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捷克人。索德克的作品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巴黎的国家图书馆、法国索恩河畔沙隆的涅普斯摄影博物馆、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收藏。索德克现在在布拉格生活工作。

书籍目录

007 序 扬·索德克在中国
009 鸣谢
011 序章 与限制不期而遇: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捷克人体摄影
031 第一章 索德克者何人?
057 第二章 《人类一家》的捷克版本
056 第三章 生命剧场:来自地下室的照片
090 第四章 欲望、爱情与生死
098 第五章 自拍摄影作为一种“无权者的权力”
118 第六章 从手工着色到挪用:索德克艺术手法浅议
132 第七章 索德克的“怪诞现实主义”
155 第八章 索德克在中国
165 第九章 “每个人都是一辈子在唱自己的歌”索德克长篇访谈
187 第十章 “我一生中的五张好照片”

作者简介

推荐语
“索德克的创作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时间里他的主要拍摄对象是他的家族与他自己,歌颂父性、母性、童心,当然还有爱的圣歌,拥有高度个人情感经验的深度,而且极其亲切。生命创造的魔术在这里占据了一个特别的角色。”——达尼埃拉·莫拉兹柯娃(Daniela Mrázková)
“那些作品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阮义忠
“扬·索德克,仿佛是一股自然之力,一阵爆发的激情。他的作品蔑视习俗,剥净物体和情感的外皮,赤裸裸地显露出其本真的一面;离经叛道,背离传统,摆脱了平庸的束缚,常常沉默地孤立着。——利博尔·塞奇卡(Libor Sečka)”
------
------
编辑推荐
捷克的摄影如此的灿烂,产生了这么多优秀的摄影家,与其国家体量本身有着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悬殊感。诚为世界摄影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景象。
本书以至今仍然活跃的捷克摄影家扬·索德克(Jan Saudek)为主人公,尝试通过对于他的工作的深入细腻的描述与分析,在较为全面地了解索德克的工作与贡献的同时,也深切地理解捷克摄影与捷克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索德克的名声在国际上稳步提升,世界各国的美术馆与画廊纷纷展出他的摄影作品,他几乎成为了捷克现代摄影的代名词。至今为止,他已经在全世界举办了400多场个展。法国的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与盖蒂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与美术馆都收藏了他的摄影作品。
1990年,名满国际的索德克获得了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1991年,索德克在祖国捷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个人摄影集《生命剧院》,此书一出版即销售一空。
------
------
内容出品方
Lens杂志创刊于2005年, 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口碑和份量的人文杂志, 并受到读者熟识与喜爱。十年间, Lens已成长为一个活跃且深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展览、沙龙等文化产品。
Lens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


 生命剧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刊载于2016年1月 《数码摄影》说捷克文化,本应一提卡夫卡、提落陷于纳粹或受制于苏联,说它的音乐,说它的流亡摄影大师寇德卡(Josef Koudelka ),不过在读顾铮先生这本《生命剧场—— 扬·索德克的世界》时,我首先想到的却是电影。电影《失翼灵雀》是我印象很深的捷克老片,说的是80年代末工厂劳改小组的一些讽刺故事,里面的人物都心知肚明劳改政策的荒诞之处,又没法撒气,只好互用冷幽默解闷,在导演伊利·曼佐颇谙轻盈之美的操作下,本来刺刺辣辣的东欧式沉重,却拍得不那么令人难受,反而有点酸甜的回味。我接着想到的是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的几部,如特别惊悚的《贪吃树》。它们的题材不外乎是童话,可史借助画面所完成的人性剖析甚至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文本更为彻底狠辣。你自然可以把它们解释成导演自个儿天马行空的梦境,当然也可以说成东欧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社会的抗争与反讽。但无论如何,当《失翼灵雀》还想用一点幽默来平抚人类的痛苦与动乱时,史的动画小人儿们却来了一场彻底绝望感的构筑,或干脆说”以绝望来分娩希望“。举以上两个例子,我是想说明:与同胞伊利·曼佐和史云梅耶一样,扬·索德克的摄影作品同样不乏“捷克式”的表达习惯,若不了解这一点,恐怕会误解他的心怀。顾铮书中选用的索德克作品林林总总,覆盖了摄影师的大部分成就。然而凭第一直觉我必须承认,索是玩双关语的大师。他拍裸体,着眼点却常常放在粗陋和怪诞——有些还是特意浓妆或摆拍,完全称不上优雅,反而令人觉得悲哀的人类躯体。他拍孩子,并不要拍出孩子在影楼相册里的天真可爱,反而要表现超出他们年龄太多的严峻、凝重与成熟——这样的角度,在我们熟知的许多摄影里往往视而不见,或刻意避免。有人故而拔高其地位,说索德克重新定义了“身体“为何物,可他本人又反而承认起了自己的鄙俗,不愿计较所谓的文化厚度......然而观者无不明白,他的照片里那种历历分明的莽荒力量,从最底部游走开去,惊破了画面,逼着我们像看着镜中的陌生自己一样 驻目凝神。为何要玩如此残酷的双关语游戏呢?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人像摄影不拍,非要揪开人们的伤疤才作罢呢?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在索德克许多著名照片中都出现过的那面斑驳之墙,竟然不是他刻意布置,而是与他多年艰苦的地下室生活日日相伴的——”夜以继日,我听着该死的石膏从墙上脱落的声音。我在那儿住了七年,拍摄所能见到的每一个人。“换句话说,那不只是一面墙了,也是他的画布,他的小戏剧舞台,在出色的暗房技巧下,那斑斑驳驳分明是痛苦的墨迹漏痕;其实,还有许多照片里不可见的故事——他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虽并未回忆过集中营的生活;他的作品长期被捷克官方封杀,批评严厉,底片失踪,面对“如何咀嚼出贫乏物质中的汁液”这一许多艺术家都会面临的考题,索德克决定了作品并非单纯地注释现实,也不愿从宏观的角度提炼出社会寓意, 而是凭借对人们惯有空间界定的挑战,展示出了我们自己身体在奇特景观元素(有时几乎是梦境的延伸)中的微妙处境, 而他的这一“逃遁”彻底印证了卡尔维诺的话:当检测黑暗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意味着检测光明和欢乐短缺到了什么程度。桑塔格对摄影的定义概念有两重:回顾、保存过去,呈现、直面当下,而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被很多人推崇 。可这两者与奇特的索德克的真意都罕有重合之处:索更愿意用摆拍的、乃至略微做作的方式模拟出一个”暗世界“,即我们意识之下的潜在河流。这与史云梅耶对自己动画创作的定义:”无关忽记忆,而是情绪,不存在于意识,而是深藏在潜意识中”又是多么相似!很多时候,我们纵然知道,艺术的生命往往在于以变形和移位反陈规,可勇敢如斯的游戏,恐怕也只有索德克玩得出来,也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社会争议的代价来完成。去年他来上海的讲座,笔者去了,早已上了年纪的大师一袭黑衣,精神矍铄,在偌大的演讲台上手舞足蹈,让我惊异那是一个多么旺盛澎湃的生命体!柏罗丁形容过人类“是介于天神与野兽之间的”,对于其他人我不敢妄评,此话放在索德克身上,足矣。
  •     文/凯风自南扬•索德克被誉为捷克摄影界的堂吉诃德,他的艺术表现涌动着诗意,充满着神秘,浸满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若问,索德克的生命剧场里上演了什么?无疑是真实的感情。他展现的是一种高度的情感体验,关于爱,情感,平安。正如书的封面图,深沉浓重的背景色下,父性如那滴眼泪,温柔而厚重,更具有力量,直击人心。阮义忠说,“那些作品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扬•索德克是谁?他来自布拉格。布拉格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自然,他的艺术感受了和摄影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布拉格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积淀的熏陶。他是一个犹太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但是,二战以及集中营的经历给扬•索德克的童年打上了心灵的阴影。死亡的恐惧与不安成为他的生命剧场甚至是阴影风格的底色。人们认为,他的照片却把一个生活在捷克昔日强权体制下人的生活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索德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关于爱情。(个人认为这种爱情是爱的统称。)他不粉饰时事,关注的焦点始终聚焦于个体,而这也是它用来挑衅集体主义以及集权政治的方式。在冷静的外衣下,沉默而孤立地将最本质的东西赤裸裸的展现出来。他与摄影的相遇源于一本书《人类之家》,他发誓也要拍出这样的故事,展现人类的生活和情感的想法。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他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和风格,尤其是在地下室创作的那几年,幽闭的空间,沉闷的氛围,斑驳的墙面,打开了他的想象力,成就了他的典型作品。“夜以继日,我听见该死的石膏从湿墙上脱落的声音。我在那儿住了七年,摄影夜间能见到的每一个人。20世纪70年代初,纯美出现了,发现,孕育,遗弃以及被描绘,这是我做的。”在他的摄影作品中,镜头大多聚焦在儿童,女人的身上。前期,他通过儿童的复杂来赞美生命,讴歌亲情,思索生命。后来他从这种人文主义的表现风格转向了情色表现为主要特色。他通过女性表达性欲的概念。人体拥有对爱,死和欲望的强烈的可能性,因此在他看来一个穿裙子的女人有一天是会过时的,而一个裸露的女人确实永恒的。显而易见,索德克的道路肯定不顺畅,一路上定是饱受争议。但是他赤裸裸地展现的东西暗示了每一个人的内在的都有一种相同的本性。他一辈子都偏执,孤僻地唱着自己的歌。曾经被两个女人洗劫一空 ,一无所有,甚至流浪街头。人们问索德克,你还相信爱情吗?相信啊。问:你这辈子有多少个女人? 他说:一个也没有。你不能拥有女人,就像不能拥有海洋和云彩,你无法成为女人的主人,女人不是那样的,所以我谁也没有,我一无所有。但是当我看到那甜蜜的面孔,总是被深深感动,我会倾慕她至死。”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下诞生了很多追求光影和身体曲线美的作品,然而索德克追求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这就是索德克的生命剧场——欲望,爱和生死。
  •     看到书的一瞬间,就被封面父子相拥的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中儿子眼神流露出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翻开书,这本由顾铮学者写的书共分为十章,从捷克(索德克故乡)的人体摄影为开头,介绍了索德克的生平,并用六章的文字介绍了索德克的摄影作品和拍摄的故事,再后面写的是索德克的访谈和他人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张照片。 这本《人生剧场》虽然说的是摄影,我觉得更应该是索德克的传记,看完这本书,放佛让人置身那个年代,感受到捷克那段历史,索德克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曾在集中营中待过一段时间,经历了非常严酷的精神考验,这段经历给童年索德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恐怖记忆。索德克在15岁那年,得到了父亲的礼物,获得了一台柯达儿童布朗尼照相机,踏入了摄影的大门,经过进修后,索德克成为了一名照相制版摄影师,人生的丰富经历让他作品越来越多,出版了一本个人摄影集《生命剧院》,得到了祖国对于摄影家的迟到的肯定。“来自地下室的照片”这一章描述了索德克经历了感情重创之后栖身于布拉格郊外工人区的一所地下室并在那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索德克令地下室成为了一个展示摄影家丰富内心想象的屏幕,在暗房高手索德克的设计下,地下室成为了披露他对于生活与个人自由想象的屏幕与画布,他的地下室作品巧而又巧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隐喻,也是他作为一个摄影师对于时代所发出的自我宣言。除了这一章还有“怪诞现实主义”等章节描述了索德克其他的作品。索德克的作品,在我看来,时代印记明显,个人色彩非常强烈,作品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合摄影爱好者启发思路,带来感悟。PS,这本书定价略贵,而且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张照片《父与子》没印刷上去?还是就是封面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向死而生、情色与色情、爱国主义、艺术家的政治革命、痛苦和压抑......太多元素需要好好欣赏了!很棒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