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讲谈录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5064
页数:348页

内容概要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慧远及其佛学》、《法藏》、《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方立天文集》等。

作者简介

本书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佛学家。主要以访谈、演讲的形式,阐释中国传统佛教的本质源流,举凡四谛、五蕴、禅与悟、缘起性空、般若中观、佛教与传统文化之融合……皆娓娓道来,平易而明。
本书谈出世佛理,而不离当下。当此信仰道德失落、人文精神日乏之世,如何援佛教以提升人生境界,重建价值文化,方立天先生以缜密之思,集多年研究之大成,厚积薄发,为佛教与当下社会、人生的结合指明了道路。


 方立天讲谈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与佛结缘,最初是一个偶然,那时候只有二十几岁。记不得是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个关于禅的小故事:有两个和尚去化缘,路过一条河的时候,碰巧刚下过大雨,河里的水很深,漫过了平日渡河用的小桥,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河边发愁,不知道要怎么过河才好。于是其中一个和尚便对女子说: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女子沉吟半响,自己过河又怕弄湿衣服,不过河又有急事要办,于是无奈地答应了,于是和尚便把女子背了过去。到了河对岸,和尚放下女子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路,另一个和尚忍不住问道:“师兄,师傅不是教过我们‘色即是空’吗?为什么你还要背那个女子过河呢?”和尚哈哈大笑说:“师弟,我过了河已经把那女子放下了,而你现在还背在身上。”故事的最后有两句禅语,让我至今仍不敢忘: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忽然就想起自己的一首诗:“竹影本无临窗意,朝听细雨晚听风。”与大师的句子有着相似的意境,不由地心念一动,觉得自己颇有些佛缘了。加之那一年的生活感情诸事不顺,便找了许多关于佛教禅理的书来读,《一味禅之风花雪月四卷》、《禅海珍言》、《曹源一滴水》、《坐看云起时》、《满溪流水香》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可以淡忘不开心的事情。而与佛有关的书籍,更能强化这种效果,只是我的佛缘尚浅,加之心中还有许多牵挂,所以一直在佛法的门外流连。拿到《方立天讲哲学》一书,不敢急着来看,而是先洗手净面之后才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把书打开。窗外寂静的夜色弥漫,偶有迟归的鸟儿发出一两声鸣叫,再没有其他声响了。这样的夜,很适合读这样的书,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方先生在序中谈到了自己的佛缘以及为什么会研究佛法,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三点感悟。方先生出生在佛教大省浙江,佛教的禅宗、天台宗在民间的影响很大。他的母亲信仰佛法,因为他的几个哥哥姐姐不到成年都走了,所以母亲希望观音菩萨可以保佑他,所以他的小名便唤做“观生”。方先生到了北京大学之后,在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当中,对中国的佛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佛教的内容很丰富,和中国文化和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方先生喜欢研究、思考冷门的问题,而佛教当时是不被大家重视的,于是方先生便选了佛教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五十年的深入研究,他得出了三条人生体悟:一、佛教是有益于提高觉悟和培育道德的学术体系。佛教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追求真理,一是提升道德。这一点,佛教是这样给自己定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二、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因为研究佛教要有定力 ,它需要坐下来学习、思考、体会和反复琢磨。坐冷板凳的过程是甘于寂寞的过程,外界物质利益对自己的诱惑要淡然面对。五十年,可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方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思考和学习。三、是好学深思,独立思考,自由思想。治学成败关键是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自由思想的精神。中国禅宗思想中,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提倡怀疑精神,提倡思考,这是很重要的。《方立天讲谈录》分成四个章节,分别从禅、佛教的思维方式、佛教与人生、佛教与文化四个方面来讲述了方先生对佛教的研究。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发展、流派、思维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佛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象我这样的门外汉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相较于《曹源一滴水》的生涩,本书更为通俗易懂,更便于人们学习和理解,也就更适合大众阅读了。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一是直指人心,不立文;二是成就理想,不离现实;三是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门公案如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至今为人所称道。而“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广为流传。佛教对民间的影响也是至深的,例如扫墓,佛教实行火葬,把骨灰(舍利)装入瓦罐,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安葬,大僧人还要筑龛建塔安放骨灰。佛教教纪念死者,寄托哀思,常以扫佛干塔来表示,这种方法逐渐被民间所效法,时至今日,我们仍沿袭着这一习俗,怀念亲朋,祭奠先烈。清明扫墓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风。而饮茶最初也是从寺院开始的,著名的“碧螺春”茶,原名“水月茶”,是江苏洞庭山水月院落的山僧最早焙制的。佛教导人向善自不必说,自古就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化。出家人所讲的“慈悲为怀”,于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倡慈悲理念,必将有助于发扬团结和互助友爱的精神,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完美和职业道德的提高,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也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对于本书,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教授楼宇烈先生这样说:近百年来,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唯西方马首是瞻,不能够很契合中国本土哲学和佛教特点,方先生开辟了一条道路,让中国哲学和佛教学术研究重新回到中国文化的本位上来。而对于本书的作者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方立天先生研究和弘扬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髓,阐发其现代价值和意义,是佛教界的老朋友。方立天先生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样,都是这么淡淡地,不争不夺,却可以深入人心。而他神态怡然,步履安泰的出入于图书馆的身影,也将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永远的风景。
  •     接触方先生的著作,是从《佛教哲学》开始的,二十多年前,偶然买到,颇感有趣,无论是“六道”的分类,还是“四圣谛”的阐说,都是前所未闻。然而,更令我着迷的是禅宗的思想,进而又去找了其他的一些佛教相关的书籍来看,比如《曹源一滴水》《禅与中国园林》《佛经文学故事选》《禅门公案》《六祖坛经》等等。看的“话头”多了,自然倾向参禅悟道了。曾经在当时的国学论坛的禅学板块里,呆过一阵,也曾与众网友谈禅论悟。然而,顿悟易,而恒持则难。更何况,身为世人,习气难除,参禅之路上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去年开读方先生的《禅宗概要》即感觉“数年之后,重读禅宗相关著作,倍感亲切”但未曾想过,读方先生的书至今已经有廿年有余了。这本《方立天讲谈录》汇集了方先生从1989年到2013年二十多年来发表关于佛教思想的论文。这些论文由于发表的时间不同,具体发表刊物不同或发言地点不同,而在内容上有了或多或少的重叠部分,但这并不妨碍方先生这本书的价值,反而可以看出方先生在宣传佛教思想上的不断努力。正如先生在书中谈到的,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极大,它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主张平等思想,让人有敬畏心的同时还要有慈悲心肠,它让人们认识到语言的局限,它使用直观内省的方法,让人们审视自身的价值,完善人生的品格。我也曾经跟同行说起过,语文教师需要知道点儿佛家的思想、要懂点儿禅,否则无法理解王维的空灵,和大苏的豁达。此外,前些日子读马一浮先生的《尔雅台答问》,马先生圆融通达,随口征引佛典的洒脱,也可以作为肯定佛学价值的一个旁证。找到了一段过去谈禅的对话。贴在下面,贻笑于大方之家。关于礼佛和参禅的对话话题:您是拜过佛还是参过禅fenglong88:佛教是中国文化交流历史上典型中国化的例子。希望大家分析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也可以谈谈生活中对佛与禅的理解。zhishi:看过佛像,没拜过,禅听说过,没参过.佛乐听过不少,特喜欢,净宗法门听过很多,没那决心学.前几天刚和XX版主谈起佛,两个门外汉,瞎谈,不过甚欢^_^最近几日,在论坛出现一个老朋友,是个mm,偶然聊天发现她也对佛有些了解,非常喜欢佛乐.此坛中喜欢佛学的不在少数,佛是个有趣的话题,楼主不妨先说说自己的观点,让我等门外汉能有所收获fenglong88:本想听听大家的说法,怕自己先说了,会影响到大家的思路。佛教现在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一个话题,以前刚进中国的时候他是弱势的,儒家文化占强势地位,但佛教谈对死亡的超脱,却是中国当时没有的,所以佛教虽然是弱势,依然能有很多人逐渐相信,因为用它能逃避现实的苦难,保持内心的平静。禅是后来者,但禅的影响对中国的文人影响更大。禅宗宣扬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这也是每个人很容易接受的。在禅宗的典籍里,佛陀讲道其实是讲对待生命的态度(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世界观)。后世的僧侣在演变过程中真正讲悟道的恐怕不多,而大多数人也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所以,愚以为:参禅和礼佛是两回事,不能混同。就目前情况来看,儒家文化衰败后,更多的人们转向了从佛教中寻求安慰与寄托,但这些人往往并不清楚佛教的真正内涵。zhishi:首先要请fenglong88兄原谅,我是从小就没学好语文,而且基本上属于不学无术,所以从不敢在妙笔生花发贴,这次看到兄所说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才跳出来说说,请兄不要介意.(声明:全部是事实,决不谦虚).第二要说佛,从佛学家(或者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的角度和佛教徒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我不会定义,别问我^_^我对佛没研究,肯定不是家了,只是听过些经文的讲解,有些还好,也算不上徒,就算个爱好者吧:)说过前提说说做为一个爱好者的认识:佛教,我所接触的净宗比较多,应该说追求的就是"死亡",这个死亡,是带引号的,这个是死亡是种形式(扔掉臭皮囊),而是达到永生的目的(去极乐世界),佛教认为众生不会消亡,只是在不停的轮回,最终希望众生脱离轮回.请问兄参禅和礼佛分别是怎么回事?佛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fenglong88:我认为在这个领域里永远不会有专家。谈谈我的认识。佛本身是“觉者”,释迦牟尼以王子的身份出家是想找到解脱之路。经过苦修,他觉悟到,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不会有烦恼。也就是说面对现实的苦难不能依靠外力得到真正的解脱,只有在主观上顺其自然,应时应事而变才是解脱之道。既然从主观出发,那么别人就无法帮你,唯有自己才是“主人公”。这是参禅者的基本思路,这样一来,不论您出家不出家,拜佛不拜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程度,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只有这样,才是对佛陀精神上的继承。这是参禅者的思路。礼佛这种行为,其实是向外求得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俗语有云:临急抱佛脚。这种行为大多是为了求得暂时的内心的平衡,比如昧心钱赚得多的人,往往很大方地布什。还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的不如意加入了礼佛的行业,还有的人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自己所好而礼佛,当然也包括一些被愚弄者。正因为这样所以佛教被很多人利用,最近听闻有和尚开跑车,大师看风水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佛教被人为利用的现象。佛法无边,对参禅者来说其中的“法”是适应外界的方法和态度;对礼佛者来说是其中的“法”是被寄予希望的外来的超自然力。zhishi:我想fenglong88兄的参禅者,应该是对于佛教徒的总称,并非单指禅宗吧.对于老兄所说的参禅者的思路,我同意.兄所说的礼佛恐怕还不能算佛教徒的行为,应该说是假的错误的行为吧,真正的佛教徒(兄所说参禅者)把礼佛看作修行的法门吧,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有不同,但并无高下,目的是一样的.兄的礼佛与参禅的区别,应是真假修行的区别,我以为真修行者,参禅礼佛都是可以的.fenglong88:禅宗是比较特殊的佛教宗派,所以参禅者不能对映“佛教徒的总称”有的人礼一辈子佛也未必知道禅宗的宗旨。说礼佛是完全错误的,我想也不合适,主要很多礼佛者并不理解佛的宗旨是从内而外的,如果从专注的情形上看,在礼佛者潜心礼佛时可能也在精神上获得宁静和解脱,但这种宁静和解脱是暂时的,为了再次获得,礼佛者必需再次重复这个过程。我说礼佛和参禅不同并不是说其中有真有假,至少这两种行为并没于高下之分,能区分他们的是在认识上的不同,也许这就是佛所说的“界”的不同吧。如果是真修行者,这两者是无法区分的,为什么呢?因为真修行者随心体境,不矫情,任己作为而已。到了这个地步就是一种哲学概念了。当然既然通过参禅可以到达这个境界,自然也会有别的途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杰出人物身上发现共性的原因。zhishi:我之所以认为fenglong88兄所说的参禅者是佛教徒的代称,是因为兄所描述的解脱之道,是佛教的目的,佛教法门虽多,但是目的一样,是领悟宇宙人生的本质.得到解脱.如果兄的参禅者单指禅宗也没关系^_^呵呵,不知道怎么说了,我赞同兄的观点,佛教法门虽多,但是法门平等,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因为众生的跟器,机缘等的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法门.那么既然如此,兄为什么要执着于礼佛与参禅呢?fenglong88:1、立教本身并不是是释迦的本意,各派纷争更与佛佗原意相悖。2、禅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佛教派别,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的老庄的思想使得它更具中国哲学的特色。一般佛教教派讲的大多是“离人境”的出世状态,而禅宗更接近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国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的情况。3、在下敬佛而不礼佛,学佛而不迷佛,用佛而不求佛,讲因果而不信轮回,了人境而不问鬼神。所以在下更愿“与佛同参”,而不愿“屈居其下”。“礼佛”和“参禅”既无别,又有别。因无别之处而不见有别之处,这是主观唯心的做法。一般的礼佛守在一个“空”字上,而禅宗的参禅最终落在一个“实(有)”字上。这就是禅宗所言的“不昧因果”,也就是不以主观的认识去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在这个层面上我个人认为最为接近的描述,应该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虽然在我看来“存在主义”至多只能算是禅宗精神在表象层面上的海外缩水版。zhishi:1、各派纷争确实与佛佗原意相悖,下面引用些网上搜索到的资料:作者:中华佛教 词语来源:中华佛教 点击数:188 更新时间:2005-4-11【八万四千法门】 [出贤劫经] 八万四千法门者。昔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分舍利。凡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无极。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无极。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无极法门。此之法门。为三界无上良药。为百千种人除八万四千尘劳也。(度无极者。谓事理行满。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无有穷极也。三百五十度无极者。光耀度无极。世度无极。为众生故行度无极。住度无极。生死度无极。所著度无极。益他人度无极。处所度无极。道度无极"......从小乘到密宗,不会发现有一句话是相矛盾的;智慧浅薄的人看则句句矛盾,以致于显反对密,密不接受显,根本无法同时修。这是智力不敷而致,不然,一座就能修八万四千法门,一座也能修大圆满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学习时,应从整个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维。反之,则汉藏佛教、净土与禅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对理解不够的人来说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这样的胜劣分别念,在佛法里叫谤法。"--摘录《慧灯之光》诸法平等,是指八万四千法门各对应机众生都是最好的法门。因为众生根器不同,相对而言有的需要方便说法,有的则需直示胜义,所以说法便有了不了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47012.html所以我认为,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之分,只是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3、在下敬佛而不礼佛,学佛而不迷佛,用佛而不求佛,讲因果而不信轮回,了人境而不问鬼神。”本应结合个人情况,您愿意佛法结合个人生活,在生活中借鉴佛法中有用的东西,欢迎,同样,愿意做个虔诚的佛教徒,也欢迎。“所以在下更愿‘与佛同参’,而不愿‘屈居其下’。”在佛法中,佛与众生平等,并无高下之分。对于兄最后一段的描述,我不敢妄自评论,不过个人以为,这正是我前面所说佛学家和佛教徒的区别。fenglong88:其实正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法本身是一个途径,从这点上无有高下之分,“以指指月,见月忘指”就是这个道理。但法本身又有正误直曲之分,的确“根器不同”所用“法门”不同,其他佛教派重在传本派之法,而禅宗倡导的是个人自证,也就是个人据“自身的根器”选择个人的成佛之路。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禅宗是和其他教派有别的。承认差别其实是禅宗的更高一层内容,所谓“向上一路”的“祖师禅”体现出来的是“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的境界。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般佛家修到的“空(平等)”和禅宗的“实(有)”是有区别的。我不会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我理解的对佛最大的虔诚是继承他的精神。如果佛与众生平等,我们更不用去拜他了!是不是?最后一点,也还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可以交给佛学家,也可以交给佛教徒去验证。zhishi兄也可以自己印证。zhishi:"但法本身又有正误直曲之分"我仔细读了读前言后语,不知是不是我理解错误,我觉得兄和我在这点上所有差异,我还是以为法门平等,并无正误直曲只有适合不合适之分。比如我的同学的家人去过西藏,见过种修行方法,法门的名字不记得了,具体内容是永远不说话,当时他的一位亲戚要修行此法,有位活佛给她开始,大意就是此法并不适合她等等。我们不能说这个法是错的,只能说它不合适我们,借用一位法师的话:对于其他我们不修行不了解的法门的态度应该是:恭敬赞叹。说说我对禅宗的了解,应该说我对禅宗没什么了解,只是道听途说,曾经有法师说禅宗适合上上跟器的修行者,(在论坛某位朋友曾说禅宗也有专门给下下跟器的修行者使用的法门,当时没有深究,所以不太理解具体的情况,先按我理解的情形说。)讲究顿悟,这个对跟器的要求特别高,所以我虽然非常的向往,但是自认为跟器很差,所以一直不敢参学 在所听说的一鳞半爪中,确实有写些历代高僧大德的偈子之类,深涩难懂,甚至至今除了当事人仍没有其他人可以领会。所以我对禅宗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赞叹,甚向往之,却是不敢参学。“我不会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我理解的对佛最大的虔诚是继承他的精神。”好事啊,支持“如果佛与众生平等,我们更不用去拜他了!是不是?”嗯,佛确实与众生平等,佛只是先觉者,二众生本也是佛,只是被业力所障碍,本质上是平等的。说到拜,其实应该说是两种情况,1是现在所流行的烧香拜佛,这是狭义的,有所企求的拜,那是绝对错误的,拜佛的时候有所求绝对错误,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把这个都当作信佛的一种表现,唉,这和不提也罢,说说第二种,地藏经是部孝敬,里面讲究孝道,净宗也是推崇孝的概念,然后把孝推广开来,把对父母的孝,推广为对世间众生的孝,对众生都要孝顺,对众生都要拜,不光是佛陀,对平等的众生也是这个态度,那么这广义的拜,是不是可以呢?fenglong88:我所言"但法本身又有正误直曲之分"是指法门平等,修有快慢。就比如,从北京到广州,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到达。在交通工具这个概念上,火车、汽车、飞机、自行车……没有区别,但具体选择那一种又因人而异了。西藏的佛教属于密宗流派,我接触的比较少。不过据我所知坛子里也有参解高手,如果机缘巧合,zhishi兄会遇到的。禅宗的法门基本上是“定慧一体”,由定(禅定)入慧(顿悟),慧而能定(保持),就可以了。禅宗语录变化万千,不过是为了破人的“知见”之心,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只要寻其“宗旨”自然有迹可寻。zhishi:那明白兄的意思了。密宗是个很值得向往得宗派,虽说法门平等,但是做为个人总有自己得偏好,密宗,禅宗,唯识都是我欣赏的宗派。
  •     这是一本思维缜密又颇具佛性的佛学讲谈录,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以为真的是本“讲谈录”,但从第一页开始阅读之后,就发现这不是一本随口说说的讲谈,而是一本做了很多功夫的佛学经典研究书目。我从大学开始就对佛学经典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把《金刚经》《六祖坛经》《法华经》等佛学的经典都借阅了一遍,即有对其中缜密之思的佩服,也有生发对佛学的喜欢,令我澄明心境,对世事也有另一番的看法。但当时没有系统地对中国的佛学进行研究,因为中国佛学的流派非常多,而且因为中国语言的多义性也增加了几分理解的难度。但如今,我因为有缘而读到了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讲谈录,这无疑增进了我对中国佛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索性我也准备阅读他的大作《佛教哲学》。“佛教以一种独特的眼光审视婆娑世相,为人打开一扇解除烦恼的智慧之窗。”无论我们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佛学它敞开着胸怀,迎接着众生的归依,给我们一方净土。如今世道沧桑,社会发生着种种的暴力事件,我认为佛教它有拯救世界这方面能力和责任,于今跟随着方立天先生的研究,我真的读懂了很多。首先,我学习到了方立天研究学术的方法和模式,他从代序开始讲起自己与佛教的因缘和研究的轨迹,他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全面和理性的,包含个案研究、佛教典籍整理、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佛教文化中国化研究,然后他谈及自己的人生体悟,其中的“不争而争”我觉得是颇为心境澄明的,佛学教我们祛除心中的浮躁,宁静以待,当我们有所付出,那必然有所收获。其中,这本书分别从禅、佛教思维方式、佛教与人生和佛教文化等四大模块来阐释中国传统佛教以及其现代化的过程,其中有学术性的解释,例如对如来禅和祖师禅的禅法区别、般若、中道、二谛、八不和现观等的扼要阐释,也有生活性的解读,例如门外看生活禅、佛教与人生、佛教与中国民俗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平白中带着深刻,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佛学。最后,方立天先生其实在整本书中对现世的人有所寄托,那就是觉悟“缘起性空”,中国人是有智慧的,我们要提高智慧,提高觉悟,明白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是关系的总和,而智慧和道德是分不开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